让孩子爱上科学的《少年时》是如何做出来的?| 编辑手记
提起《少年时》,还得从我入编辑这一行开始。那年,刚刚入夏,午后的林荫路还有些微微凉意。小多北京总经理梁韩伟带着一摞杂志约我见面,问我想不想一起做一件有趣的事儿。我粗略翻了翻,那是《少年时》的前身——《同龄鸟》,薄薄的小册子介绍了一些科普知识,我当时并不以为意。于是,这事儿搁置了大半年。直到有一天,他把一本《少年时》摆到我的面前,事情出现了转机。我渐渐发觉,是我想得太简单了。
作为一名理科生,我自以为已经学过了太多的科学,摄入了太多的知识,科普自然也是不在话下,更何况是儿童科普,能有多难呢?当我翻开《少年时》,细细地读其中的一篇文章时,有些惊讶:因为在我的印象里,科普就像教科书一样,不过是把知识点一条一条地列出来。比如讲太阳系,一定会告诉你什么是太阳系,什么是行星,太阳系有哪些行星,然后逐一介绍它们,条条框框的,想起来就读不下去。这本书却完全不同,你几乎找不到一丝课本的痕迹。
同样是讲太阳系,在“烹调太阳系”一文(选自少年时14《重新认识太阳系》)里,先告诉你太阳系是怎么形成的,又怎么演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在介绍太阳边界的时候,把受太阳引力影响的地方比作太阳吹出的“泡泡”,这个“泡泡”以外的区域太阳风是影响不到的。
那么,对于引力波是什么,你大概也可以想象得出来,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由更大的天体“吹”出的更大的“泡泡”。就算你以前从来都没听说过这些东西,看完这本书,你也可以非常形象地讲给别人听了。
这时,我才发觉,想把真正前沿的科学传播出去,做得这样通俗易懂,大人小孩皆宜,的确不太容易。这与我想象中的科普太不一样了。这几乎是一种使命,推着我前行。也正是这样的一种与众不同并兼具挑战性,让我转变了观念——与其把时间耗费在一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工作上,不如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儿上面,于是,我决定帮助小多一起做好《少年时》。
我开始思考做这件事的意义。如今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大同小异的所谓科普读物,的确需要一本不同于传统教科书、又兼具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儿童读物,《少年时》正是这样一套书,它新鲜而有深度。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本书的内容有些深奥,应该是孩子们10年后学的东西。不过,就像总编辑祝伟中所说的那样,“从小就有一个大的概念,比局限在眼前的小圈子好。清晰地看眼前的东西,模糊地知道远处大概会有什么东西,这样子的学习,才是有意思的。”
因此,每一期的《少年时》选取一个话题,从多角度去讲述这个话题的方方面面,去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也启迪孩子们去思考。
▼
《少年时》已探讨的话题
▼
这些话题
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
让他们看到
一个因科技而快速改变的世界
也了解
他们在这样一个新世界中的
位置和责任
比如,《酷冰雪》这一期,从“一封来自天堂的信”开始,介绍了自然界的雪花、雾凇,从水分子如何排布成冰晶到地球上的冰期,再到冰层如何承载冰上运动、人体的冷冻探索,几乎包罗了冰、雪的全部知识,当然,在介绍知识的同时也不忘让你一起感受冰雪的神奇,做一个雪花“化石”、培育一个小雪晶、在没有冰箱的前提下制作冰激凌。读过此书后,当雪花再次飘落时,你一定更能深刻地感受这种冷酷的美丽,这就是科学带来的美,是理解科学带来的惊喜。
▼
教科书体系外的
学习和思维方式
做完几期主题编辑后,我慢慢发现,其实看似散乱无章的《少年时》,有着格外严谨的整体结构。它在教科书体系外开发一种崭新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将知识的盲目堆积变成创意拼图,将线性的一环一扣变成多维发散,将鲜明的是非变成模糊的关联。无论是最顶尖的前沿科学,还是最复杂的知识结构,都尝试从简单的途径找到原本和核心,欣赏它们的美,体会它们对于人类文明的作用。
对于整体结构的重要性,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我曾读过一本讲宇宙爆炸的书,整本书都是科学史料的拼凑,毫无章法,整本书读完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是宇宙爆炸,倒是对爱因斯坦的理论印象颇深。只好重新找一本书来读,当我读到“就像放鞭炮的时候一个火星不断地放大、扩散……”,我终于豁然开朗。
《少年时》很像上文提到的“火星扩散”的这种叙述方式,它没有被内容束缚,反倒把内容重新编排,更好地为“讲故事”服务。每一期《少年时》就像用很多篇风格迥异的文章讲述一个故事,比如,如果介绍一个学科,就从它的源头开始讲起,它怎么产生的,怎么发展,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它非常清晰地把握着科学发展的脉络,并从整体上俯视,为你把它串成一条线,让你一目了然。也许,在某个瞬间,某句话就能让你恍然大悟,把你支离破碎的知识织成了一张天衣无缝的网。
科普读物无疑会更受男孩的青睐,而女孩可能更对文学和感性的书籍感兴趣。《少年时》是与众不同的,它兼顾了男孩和女孩的审美,实现了科学和人文之间的平衡。而科学和人文相交,也正是未来人才需要培养的能力。比如双语内容、国家文化体现了学科交叉的思考力;科幻故事和漫画体现了主题延展的丰富性;而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则促进了思维感官的冲撞等。
在保证科学严谨的态度的基础上,《少年时》也在科学文章中增加了一些人文色彩,这瞬间让整本书增色不少。
在《3D打印》这一期,我们用一首小诗“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引出了人类制造业的开端,一张跨页图清晰地为你勾勒出人类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人类的制造史可以追溯到2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当猿人用石块敲打石块、制成第一个石器时,人类制造业初露端倪。最近的1万年间,人们用矿石冶炼金属,把树木加工成木器,把丝线缫集成衣物……到了近代,人们开始切削金属、制造精密仪器;石油的开采和提炼让高分子产品迅速风靡世界;人类的制作能力以抵达极端……一种新的制造方式应运而生,这就是3D打印。
在《人类升级2.0》这一期,很多人看书名表示不知道这本书是讲什么的,什么2.0?这本书讲的其实是人类进化的另一种可能。从人类进化开篇,详细介绍了从原始灵长类开始的进化历程,这是一个漫长的由自然力量主导的历程,直到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我们把这个时期的人类定义为1.0时代。
那么,随着基因探秘、了解衰老机理、以及人工智能和半机械人的发展,当人类可以自己掌控进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升级到一个更为智慧、更为高级的人种呢?那就是我们所说的2.0时代。
来自世界各地
不同领域的
撰稿人
有了清晰的整体架构
我们开始跟作者约稿。
《少年时》的创作团队成员包括:
▼
安德鲁•卢卡斯(Andrew Lucas),加拿大科幻小说获奖作者
伯纳德•阿皮亚(Bernard Appiah),公共健康研究博士
拜伦•巴顿 (Byron Barton),美国生物学博士,大学教授,科普作者
丹•里施(Dan Risch),美国知名童书以及儿童杂志作者
谷之,医学博士,美国知名基因实验室领导人
海上云,工学博士,计算机网络研究者
……
《少年时》的作者来自世界各地专门为儿童写作的人,他们有的是科学家、艺术家、设计师,也有的是前沿领域的研究人员,还有一些是人文学者。他们有自己的专长,关注的是不同的点,他们对该学科的了解会更加深入,也更能把握学科的走向。他们写出的文章也更加有趣,他们的比喻会更加贴切、更加深入浅出。
比如,谷之教授为我们撰写了有关基因疾病和基因疫苗的文章,因为他对这个领域非常熟悉,他能用最为简单的语言和最恰当的比喻来告诉我们基因疫苗到底是什么。
▲ 选自-少年时09《医学进入分子时代》
丹·里施的文章都非常有趣,又能以小见大。在“海马的故事”(见少年时16《3D打印》)里,他的助手汉斯是一只鸡,它想打印一双手,可是捣鼓了打印机半天也没能打印出来,文章的最后汉斯才发现这台打印机根本不是3D打印机。
▲ 选自-少年时16《3D打印》
在编辑文章的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作者写的内容不是我们想要的,甚至有时候需要跟作者多次沟通、磨合才能最终成稿。因此,在最终出版的《少年时》里,每一篇文章可能都经过了反复的修改、确认,才能保证它能最准确地表达我们希望想要通过这篇文章传达给读者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和我们的“血泪史”。和很多目前中国市面上拼凑出来的文章和书籍相比,《少年时》认真踏实,负责任地告诉小读者:这就是我们天天在改变的世界,它日新月异,人类需要不断学习思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它。
最重要的是,尽管作者的视角不同,每篇文章的风格也不同,《少年时》从整体上看却是统一、流畅的。这是因为我们会尽力让每一篇文章的难易程度相近,不会让某篇文章特别艰深难懂,而有的文章又偏低幼化。我们会对每篇文章再进行加工处理,增加一些有助于理解的内容,让不同文章之间更加融合。
只看插图
你也能了解这篇文章大概在讲什么
“新新人类”则告诉你,当你明确了你想要的是什么,你可以更大胆一些,向着梦想迈出坚实的步伐,比如做公益的11岁男孩何陶陶,获得美国“国家学生诗人”奖的Eileen Huang,还有发明了能够受脑电波控制的义肢的Easton LaChappelle……
从美国引进的原版英文,原汁原味,内容丰富,而且贴近生活,不但能让你了解英文的语言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改进自己的语言,一些小游戏、小问题也能帮你检查你究竟领会了多少。
“丹先生寻踪”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栏目,每一期丹先生总能找到一个别样的视角,让你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这个专题,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
在“器官移植的未来”(选自-少年时09《医学进入分子时代》)中,被采访的对象是一只猪,它也是未来器官移植的供体,它直接告诉我们未来的器官移植会有哪些进展,利用猪的器官又有哪些优势。
在“田鼠帮我找到出路”(选自-少年时11《冲破自我之茧》)中,一对草原田鼠一生都会生活在一起,它们特别擅长合作,这或许对培养孩子们与人相处的能力有一定的启发。
在“地球生命的起源”(选自-少年时14《重新认识太阳系》)中,根据地球上生物的晨昏现象,探索了地球生命起源于外太空的可能。这些都很有意思,而且对孩子的想象力也很有启发作用。
每一期《少年时》还会介绍一个国家,涵盖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民族特色等等。这是我非常钟爱的一个栏目,足不出户,就能遍览各地,由于国家专栏的文章都是请生活在这个国家多年的作者撰写,他们会以一种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帮你还原一个国家的真实风貌,远比读旅游杂志要丰富、细致得多,也更能身临其境般地领略各个国家的特色。
▲ 埃塞俄比亚——选自-少年时05《解译生命密码》
▲ 瑞士——选自-少年时09《医学进入分子时代》
▲ 委内瑞拉——选自-少年时11《冲破“自我”之茧》
每期主题
紧扣时下热门科学的脉搏
在选题的时候,《少年时》会充分地研究和比较,筛选全球新锐当下正在热议的现代科学和人文学科话题,把最新的信息价值、思维方式传递给读者,摒弃陈旧的信息内容,包括知识和传统的学习方式。按照这个理念打造出的《少年时》会紧跟科学前沿,抓住最热门的话题,最大程度地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此外,我们也在构思更贴近热点的专题,比如家长们特别关心的疫苗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孩子们在学数学方面的疑惑,甚至关于幸福问题的讨论等等。
我们期待,有一天《少年时》能够走进每个孩子的书架,孩子们收到《少年时》的时候也会像得到一个心爱的玩具那样欢呼雀跃,《少年时》也不会像其他杂志和书籍那样过期即废,而是成为孩子们历久弥新的珍藏。
●
●
●
《少年时》的创作背景
《少年时》的创始人杨鸣镝出生于外交世家,母亲曾为外交部翻译室主任,并担任中国驻外大使。她自己在视野广阔的环境长大,一直在国际一流媒体担任重要职位。
当她自己的孩子长大,需要读好杂志时,她发现,并没有百分百符合她内心标准的杂志。为此,她专门拜访过美国最大的儿童杂志出版集团,她发现,美国的成功儿童杂志,整本探讨同一个主题,由人文学者、科学家和艺术家就同一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同时也会派记者去采访所有孩子们感兴趣的人物……
之后,她决定利用自己多年累积的影响力和视野,组建一个遍布全球的原创撰稿团队,每期深度探讨一个具有科学、人文启蒙意义的课题,于是有了这本《少年时》。
《少年时》的读者人群
作为一本主打培养孩子科学思维和人文素养的杂志书,《少年时》定位适读人群为年龄为9到14岁的孩子,毕竟文字量比较大,对孩子的阅读能力要求要高一些。年龄小一点儿的孩子可以进行亲子阅读,跟孩子一起讨论科技的各种可能,也是一个不错的亲子体验,跟孩子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尽管这样的杂志更吸引男孩的眼球,可是对于偏感性的女孩来说,她们其实更需要科普人文素养方面的锻炼,从小培养起科学的思维和逻辑能力,这远比读许多本文学情感类的书籍有意义得多。
如何更好地利用《少年时》?
卷首语是带你走进这本书的最好的注解。
有时候它只是一段引言,有时候它会对书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有时后它又是对专题内容的启发。不要小瞧这短短的一段文字,它其实可以帮你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当读完卷首语,再浏览一下目录,整本书的内容就大致了然于心了。
选自-少年时11《冲破“自我”之茧》
“科学实践”专栏也是实现你的科学梦想的最好的指南针。
“实践”不同于“实验”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要求你按照步骤一步步做出来,还要求你进行思考,自主地完成一项任务。比如“‘暴走牙刷’和趋光机器人”(见第15期《人类升级2.0》),我们给出了制作“暴走牙刷”的详细的步骤,年龄小一点儿的孩子也很容易完成;不过,我们只给出了制作趋光机器人的关键的数据和电路图,你需要在“暴走牙刷”的基础上,靠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做出这个趋光机器人。这个实验适合年龄大一点儿的孩子,这考验的是孩子的动脑能力。
当然,有时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对于某些看似艰难的步骤你可以向爸爸求助,当你们齐心合力地完成这个“大工程”时,你可以拿着这个趋光机器人非常自豪地向小伙伴们宣布:“这是我和爸爸做的!”
从今年开始,我们也在尝试在微信平台上与读者互动,吸收他们的建议。
比如,在做少年时17《纳米》的时候,我们特意做了两版封面,放在微信平台上,让读者投票决定,最后,我们把读者更喜欢的纳米机器人(图1)用作封面,另外一版显微镜下病毒的纳米结构(图2)用作了封二。
图1
图2
接下来,我们在做选题的时候也会参考这个方法,你也可以加入到《少年时》的创意和策划中来,做一本属于你的《少年时》。
●
●
●
为什么选择《少年时》?
因为它
既不会像书一样死板、照本宣科,
有很多的条条框框和固定的形式
也不像杂志那样太过漫无边际,看起来很散乱
而是有一条线索在里面,
有严谨的体系,
但又是有趣的,跳跃的,形式也是多变的
整本书看起来是活泼的,丰满的
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锻炼思维逻辑,
养成思考式阅读习惯,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广泛涉猎多种主题阅读,
涵盖科学、生命教育、文学、文化、经济,
英语等学科内容,
构建自己的学科树
专题式多角度阅读
挖掘发展过程中的真实片段
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科学思维与人文素养
综合阅读,开阔视野
▼
一言以蔽之,曰:
阅读投资回报率超高!
▼
以下为已经出版的《少年时》封面
「 栏目简介」
主题探究
每月主题 | 80页多元深度呈现,了解科学家正在做的事情,联结碎片信息,挖掘纵向思维能力
探索实验 | 掌握原理,学会研究、分析的方法
科幻漫画 | 连接科学原理与未来想象
「综合阅读」
国家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巡礼
土豆叔说经济&初段经济学人 | 从小学点经济学
丹先生寻踪 | 丹先生带你触摸世界
文学故事 | 正宗欧美文学
星期天的哲学课 | 呈现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致家长 | 家庭教育攻略
生存指南 | 为成长的烦恼支招
第361行 | 对话新职业
原版英文 | 美国学校分级阅读文章、玩转词汇
(每本内容略有调整)
在阅读中学习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A Better Learning and Living Experience
读者
评论
我在仔细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往往会想,这里面一篇文章,就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BY 三川铃)
2015年9月最新这本《少年时》的内容,随便拍了几张照片,太强大,太震撼了! 强烈推荐!今天早上醒来一口气读了两个多小时还没有读完,很多内容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知识! 这本售价不到5美元的沉甸甸的印刷品充满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和人文知识。想当年我要能有机会读这样的读物该多好呀!!!我认为每个图书馆都应该存有一本这样的读物,每个家庭都应该拥有一本这样的读物,每个对求知有着巨大兴趣的青少年都应该阅读这样的读物!(BY 常劲,哥大MBA,现从事价值投资)
《少年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一套书,你总能从中找到值得探索的东西,遇见未来的自己。(BY 清华大学研究生)
泡爸“不慎”成为知识童书作者的原因,在于当初找不到合适的可以读给泡泡的好书。换句话说,不太能看得上那些现存书籍,觉得它们:语言陈旧,思想无趣。少儿知识图书如此,少儿知识读物更是如此,除了“语言陈旧,思想无趣”,恐怕还得加两个词:内容僵化、知识落后。有些读物,大约只能称得上科普书的缩减版。所以,当一本“新鲜又有深度”的优秀少年知识读物被发现,它必须被推荐,被强烈推荐。(BY 泡爸)
科学教育正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我幼年时无法想象的世界,为他们提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方案,这或许能影响世界。 学会认识世界的方法才能在这个信息膨胀、碎片化的世界生存。这本书细致地讲了很多发现方法和内容,这才是重要的。(BY 亚马逊读者)
请小编代我再次向小多编辑团队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优秀的小多团队能够集结全球优秀学者,以恭谦务实的姿态俯身为中国孩子倾力出版如此高平台、高水准、高素养的少儿科学前沿杂志!《少年时》犹如一缕和煦的阳光照进身处逼仄传统教育环境中的孩子,给孩子插上探索无尽科学世界的翅膀,在枯燥的应试教育外扮演了孩子们的“点灯人”,每天会点亮无数孩子的梦想之灯。(BY 微信读者)
2015年秋天,在孩子上艺术课的地方偶遇美之旅,一下惊为天人,我认为是国内最高水准的少年杂志,心想怎么会是杂志,每一本书用来珍藏都不为过!成长路上有你相伴,甚幸!(BY 微信读者)
《少年时》打动我的地方:1、带着人文的情怀讲述科学,不仅是给孩子讲知识更是给孩子通识教育,语言浅显生动,可读性强;2.栏目设置充满创意;3.紧跟科学前沿,新鲜热辣;4.系统化阐述一个主题,锻炼思维逻辑,促进孩子养成思考式阅读习惯;5.国际化视野。(BY 爱读童书妈妈小莉)
有些文章是一句句读给孩子的。自己也很受益,没想到这种最新的研究孩子也可以读懂。(BY 亚马逊读者)
当视野变宽,心胸也会变宽。孩子本来就对天文兴致勃勃,现在更有兴趣了。(BY 亚马逊读者)
像看一本音乐的故事书,很饱满,从对各种音乐知识了解到感受的音乐的美,贯穿前后,真是一种享受。孩子不知不觉中了解了音乐的基础理论,相信在他们玩音乐时,凭借他们对音乐的了解,会更加自然的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让音乐升华!(BY 当当读者)
了解不同领域知识,拓宽孩子的知识面。(BY 当当读者)
百篇碎片阅读,
也比不上创作者一篇用心的原创!
-THE END-
▼
- 版权信息 -
作者 | 《少年时》主题编辑 张楠楠
版权归小多童书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少年时Store」全新上线,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一键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