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丽娃学子 | 孙甘露:创革先锋 意绘江山

点击关注👉🏻 华东师范大学校友会 2024-05-08



孙甘露,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其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现任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浦东新区文联主席、《萌芽》杂志社社长、《思南文学选刊》杂志社社长。



日新月异的时代下,历史被岁月冲刷。在时间的磨砺中,各种流派先后涌现,但孙甘露坚守自我,“先锋”依旧。潜心创作的数十年间,他以笔绘骨,以文赋魂,将那群伟大而隐秘的理想主义者的精神重聚笔墨间,将时代的画卷又展开在世人面前。或许,匿于黑夜,盛放于光明,是烈士们的过去,是孙甘露院长的现在,亦是他所期盼的青年作者们的未来。


妙笔生花 诗意绘宏大理想

《千里江山图》,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名字。谈及这一书名的由来,孙甘露院长解释道:“它是具有多重含义的书名,既有本身字面的意思,也是书中行动计划的代号。当然从我们回望历史的角度来看,《千里江山图》不仅仅是一幅画,它也寄托了中国人对家国、民族、历史、个人,乃至艺术的感情。”

顾准备这部小说的日子,孙院长谈到自己阅读了大量中共党史早期史料,又深度挖掘了龙华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查阅参考了当时的城市地图、报纸新闻、风俗志等档案材料,将那个时代用自己的方式还原下来。在此过程中,他也自述道:“像是重新认识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和中国文学的传统,重新认识了外国文学的影响,又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同时,孙院长也发现这段历史其实比能写出来的部分精彩而丰富得多。由此,他在写作中刻意为读者留下了揣度与想象的空间,希望读者们通过自己的阅读来填充和丰满人物。

在沉潜多年的创作中,孙院长并不着急。他耐心地、毫不吝啬地将自己多年生活的积淀和对历史的阅读化作织锦,以日常的叙事捕捉个体的英雄情怀和民族情怀,绘出了一首宏大又悲怆的赞歌。尤其是小说中刻画的理想主义者们,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照亮了风雨如晦的暗夜。小说在更深的精神层面上展示了历史进程的沉郁悲壮,凸显了理想主义者们的激情信仰和精神丰碑。

当读者跟随这部书的叙事旅程而徐徐向前时,一个伟大时代的风貌也在文字中绽放。字里行间,通过街巷、饮食、视觉和味觉唤起乡愁和城市记忆,也唤起对家国命运最深切的关注、对大变革时代的深刻体悟。在讲述这个故事时,他也将自己的家国理想融入其中——既是对烈士们的缅怀,更是对烈士们的赞颂。江山千里,绵延不息,今人应永远对这群奉献者心怀感念,感念家国长存,山河永安。


不落窠臼 阔步走在先锋路

一直以来,孙甘露院长都走在“先锋派”的道路上。80年代中期,探讨新兴书写形式,颠覆传统叙事逻辑与文字观念的风气在文坛兴起。随着“回归文学本体”的呼声高涨,“先锋派”与“先锋文学”应运而生。而孙院长凭借《信使之函》《访问梦境》《我是少年酒坛子》等具有先锋文学特色的文学作品,确立了他在中国先锋文学界的特殊地位。当时,这种“不像小说的小说”一经发表就引发热议。然而,随着“人文精神大讨论”在90年代中期的开展,先锋文学的热潮逐步退去。

孙甘露

尽管如此,先锋小说热潮退去的趋势却并没有影响孙甘露院长继续跋涉于“先锋文学”之路的坚定信念。1990年代初,孙院长依旧写出了《音叉、沙漏和节拍器》《忆秦娥》《呼吸》等文学作品,将绝对的先锋精神贯彻于这些文学作品中。在这之后,他在2004年又发表了自己尚未成形的长篇小说中的一部分——《少女群像》。当时孙甘露院长说:“我想看看现实在我的笔下会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形态。我想看看具体的人在这样一个大的动荡时代背景前面究竟是怎样的,我想处理一下个人命运这种东西。”然而,《少女群像》终究是没有迎来完结,之后的近二十年,他也没再发表过新的作品。

2016年,在北师大举办的一场关于先锋文学的讨论会上,文学界对先锋作家转型能否成功的焦虑几乎达到了顶点。在过往的岁月中,很多先锋作家在不同时段都有过不同方式的转向,但孙院长依旧坚持着。

2022年,《千里江山图》出版后,文学界立即扬起轩然大波,先锋文学再一次走入人们的视野。虽然《千里江山图》与孙院长早期作品的风格大相径庭,也不乏有人讨论孙院长如今的流派,但他始终坚定认为:“我感觉我今天仍然是先锋派,我没有变过。”

作为先锋派作家,孙院长在回望当年90年代的先锋作家“转出潮”时指出,作家在写作时是更多地继承传统文化遗产,还是更多地接受外来文化影响,这是一个选择性的问题。而如今他坦言自己虽发生了思想转变,但始终没有脱离先锋派的本质,甚至于在这沉潜的日子中实现了自我革命:从内里的突破走向了外面的突破,突破了自己先锋小说的叙事话语诗学。

华东师大的罗岗教授评论孙甘露院长时谈道:“在写作的流量时代,大家都在追求显而易见的爆款文章,‘慢’恰恰少见,‘慢先锋’的价值或许就在这里。”孙甘露院长,无论在那大势所趋的转型时代,还是在这流量至上的爆款时代,都坚持自己“先锋派”的初心,做这个快时代中的“慢先锋”。


文脉赓续 培养青年文学家

孙甘露院长并非中文系出身,但他与文学早早结缘。在青年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动荡与辗转,他内心有深深的不安感,只能转而向文学寻求心灵上的安慰。无论是古典的四大名著,还是外国的经典文学,以及一些革命历史小说,他靠着能获取到的文学资料,无意又大胆地闯入了文学的世界。在邮政技校毕业后,他又成为了一名邮递员。骑着自行车,在漫游这个繁华都市的闲暇时刻,他总会想到光顾书店,购买磁带和新书。1985年,“文学的春天”悄然来临,孙甘露院长也在当时加入了上海作协的青年作家讲习班。在讲习班结束时,他提交了《访问梦境》一文,正式踏入了先锋派文学的世界。

2019年,孙甘露院长受邀担任华东师大创意写作研究院的院长

说起孙院长与华东师大的缘分,或许就从多年前余华来华东师大改稿,邀请志同道合的他一同小聚开始。2018年,中文系发出了“华东师大作家群‘再出发’”的呼声,此后便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2019年,孙甘露院长受邀担任华东师大创意写作研究院的院长。在就职演讲中,孙院长盛赞华东师大是个“魔法学校”,打破了“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的说法。而谈到创意写作研究院后续对青年文学家的培养时,他强调,应避免创意写作学科成为本雅明意义上的“神童养老院”,要为青年文学家的培养指明方向。

2021年,华东师大成立“孙甘露名师工作室”

2021年,华东师大又成立了“孙甘露名师工作室”,并在江南春校友的支持下,设立了“未来文学家”奖项以选拔培养青年文学作家。在工作室成果研讨会系列活动的第一场中,孙院长就建议新生代作家:“一定要写自己特别关心的东西,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畏惧别人看不懂。” 在他的带领下,华东师大创意写作专业学子的作品集已陆续出版。

在孙甘露院长给新时代的文学爱好者的寄语中,他并不讳言文学需要一定的天赋,但是又充分强调创意写作专业的必要性。天赋固然重要,但文学需要后天的打磨,日常的训练和有意识地修改自己的作品也是写作的重要环节。

他说:“写作就像进入一间黑暗的屋子,里面有灯的开关,但是你不知道开关在哪里。我们不是很幸运,把整个房子摸了一遍之后才找到开关。其实,如果有人指引你,你找到开关,轻轻一碰,灯就亮了。有的人可能比较幸运,一进门就能伸手摸到开关。”如今,华东师大创意写作专业的学子非常幸运,正在大胆地进入这间黑屋,在前辈的指引下去探索文学的曼妙,感受文学的魅力,在创意写作的海洋中肆意挥洒笔墨!

孙甘露(左)为驻校作家代表李洱颁发聘书


整理|张雯莉
图|田波澜 唐菁岚
来源|澎湃新闻、中国作家网、中文系等
编辑|张雯莉、谭焱焱、王祺琦
来源《丽娃学子》第44期“强文兴体”栏目


《丽娃学子》

稿

《丽娃学子》投稿邮箱:

lwxz@admin.ecnu.edu.cn


请在投稿邮件主题中注明“《丽娃学子》投稿”,文件名统一命名为:“投稿栏目名称+姓名+作品名称”,并提供作者简介、地址、联系方式。


更多阅读

华东师大发布新国标:每天运动70分钟,视屏不超2小时


丽娃学子 | 左富强:走一程 问一程 惊喜一重重


祝贺!华东师大基金会再获“5A级社会组织”认定


丽娃学子 | 胡斐斐:逐梦国际传播 传递中国声音



为华东师大校友会点亮星标
不错过母校的任何动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