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娃学子 | 何苗壮:科研的魅力,抗体蛋白工程的艺术
在科学的舞台上,有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着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的未来之路,他就是1985级生物系校友何苗壮。何苗壮校友长期致力于抗体药物研发和癌症治疗,对磷脂酰肌醇蛋白(GPC1, GPC2, GPC3)调节Wnt和Yap信号传导的机制,以及基于抗体工程的癌症免疫疗法等多个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他还荣获了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称号,美国APAO科学成就奖等多个奖项,是世界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的杰出科学家。
科学探索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艺术。何苗壮校友不仅科学成果丰硕,还激发了年轻一代对科学的热情追求。在他看来,科学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业,更关乎国家和民族。他的执着和信念,正如一颗灿烂的星辰,为科学探索的民族之魂注入光彩,指引着年轻科学家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科研岁月的灿烂星辰
何苗壮校友于90年代初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早期在上海生物化学制药厂学习蛋白药物工业化提取和GMP生产工艺。不久后,他远赴美国加州,加入了旧金山的Remo Morelli和Joel Goodman实验室,专攻研究人体B和T细胞免疫,学习抗体纯化技术以及利用抗体分析细胞表面糖蛋白的生物学机制,并在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这段经历,使得他很早地接触了抗体蛋白工程的技术。硕士毕业后,何苗壮校友加入了位于硅谷的Protein Design Labs,Inc.(后更名为PDL Biopharma),进行抗体药物的研发。这使他早在90年代中期就产生了对抗体工程的浓厚兴趣并深入掌握了Phage Display(噬菌体展示)抗体工程技术。
在做实验方面,工业界的要求比学术界更加系统和专业,这有助于他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何苗壮校友指出,尤其在一些对能力要求极高的复杂实验技术上,工业界的训练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日后学术上的技术临床转化提供了重要启发。
结束短暂的PDL工作后,何苗壮校友决定继续深造学习。1997年,他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攻读免疫学博士学位。在Mariangela Segre教授的实验室里,他专注于抗药物成瘾性的单克隆抗体筛选和研究,并荣获NIH的NRSA博士奖学金。博士毕业后,何苗壮校友作为博士后在NIH的Ira Pastan教授领导下从事抗体药物研发,研究针对CD22的抗肿瘤免疫毒素。该免疫毒素后来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简称FDA)批准成为抗肿瘤药物,专门治疗一种罕见的血液癌症(称“毛细胞白血病")。2008年,何校友在NIH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致力于研究发现新型的肿瘤靶点与用于治疗癌症的抗体药物,包括抑制性抗体、来源于骆驼和鲨鱼的纳米抗体、CAR-T细胞。同时,他还建立了Mammalian Cell Display(哺乳细胞展示)方法,用于筛选高亲和力的抗体。
喜讯!何苗壮校友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2023年,何苗壮校友的卓越贡献得到了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的认可,他被授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院士称号,以表彰他开创性地研究了磷脂酰肌醇蛋白(glypican)作为新的癌症免疫治疗的靶点,以及研发了基于抗体工程的肿瘤免疫疗法的杰出贡献。这是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汇聚了世界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最杰出(Top 2%)的学者精英。
在科研征途中,何苗壮校友如一颗灿烂的星辰,为抗体药物研发和癌症治疗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照亮了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的未来之路。
科学探索的民族之魂
目前,何苗壮校友主要从事针对磷脂酰肌醇蛋白(glypicans, GPC1, GPC2, GPC3), 间皮素(mesothelin)等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的生物学机制并利用抗体蛋白工程手段探索治疗肝癌及其它恶性肿瘤的靶向药物。在亚洲,特别是中国,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国内肝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作为华裔科学家,能为中国癌症患者开发出有效的药物是何苗壮校友从事科学研究的夙愿。
作为国际抗体学会(The Antibody Society)董事会唯一一位具有中国教育背景的华人董事,何苗壮教授深刻认识到为世界范围内从事抗体药物开发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平台的重要性。2010年前后,何苗壮校友在应邀回国访问期间发现,国内的抗体行业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归精英回国创业,国内抗体药物行业特别是生产环节已经出现了飞跃性的进步。在他看来,华人抗体协会(The Chinese Antibody Society)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进行交流学习的平台,供中美乃至全球从事抗体药物开发的同行对科研、生产及临床实验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充分的意见交换。
在协会筹建之初,何苗壮校友就亲自统筹规划,进行协会定位,确立远景,为华人抗体协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何苗壮校友表示,他对学术的自由和创新非常感兴趣,这些内在驱动力让他每天都对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倍感兴奋,而内心的信念则让他从容又坚定地前进。除了在实验室工作,构建国际性交流平台,何苗壮校友还担任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ntibody Therapeutics》学术期刊的创始主编,为抗体药物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共同探讨、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科学的探索并非个人的追求,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责任。何苗壮校友用一颗为全球健康福祉而努力奋斗的赤诚之心,铸就科学探索的民族之魂。
科研征途的智慧摇篮
谈及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学习经历,何苗壮校友认为母校的教育和培养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一直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为不同专业院系的学生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80年代何苗壮校友刚进入华东师大时,学校开始建设以教授英语为主要目标、把各个院系集中在一起上课的“集中班”。据他回忆,当时一个班的同学后来都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即便在80年代,华东师大也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供非计算机专业的理科学生学习计算机原理和编程,并开放计算机房随时供他们进行上机训练;在学科交叉方面,华东师大坚持为学生打牢各个学科的基础,开设许多选修课为文理科各专业的同学开拓视野。袁运开校长在当时就非常重视华东师大学生的学术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创立各类学生学术社团。他认为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可以开始参与一些学术活动,这种非常前沿的思想,在许多学生心中埋下了追求学术的种子。何苗壮校友也曾经创立世界语协会并当选为校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他回忆说,当时丽娃河畔学术、体育和艺术社团林立,充实了文化生活,开拓了视野,培养了兴趣,为许多同学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所有立志于做科研的师大学子,何苗壮校友寄予了厚望:“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不仅要打好数学和语文的扎实基础,还要勇于迈出自己的舒适圈。”他认为,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性发展将会给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在未来,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但也困难重重。他说:“我们应当跨出惯性思维,永远葆有挑战未知领域的定力和好奇心,期待母校能够培养出更多卓越人才,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丽娃学子》
投
稿
方
式
《丽娃学子》投稿邮箱:
lwxz@admin.ecnu.edu.cn
请在投稿邮件主题中注明“《丽娃学子》投稿”,文件名统一命名为:“投稿栏目名称+姓名+作品名称”,并提供作者简介、地址、联系方式。
更多阅读
喜讯!何苗壮校友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华东师大诚邀全球英才依托我校申报海外优青
助力产学研联动发展!华东师大药学学科发展大会举行
丽娃学子 | 王林发: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