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人的两会好声音(三)
春到华夏,时盛岁新。2024年全国两会圆满落下帷幕。16名华东师大人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30名华东师大人作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肩负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勤履职、建诤言、献良策,用心用情履职尽责。
让我们一起聆听全国两会期间华东师大人的声音吧!
2024 全国两会
李芸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硕士校友,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上海市记协主席。
提升文化服务能级,
加速推进“书香社会”建设
向上滑动阅览
今年伊始,首届100种“上海好书”揭晓,全市百家实体书店集中展陈销售。视线回溯,去年秋日,苏州河畔樱花谷旧书市集,淘书之乐里满是文化的传承与着墨;盛夏,上海书展一期一会,是爱书人与做书人的嘉年华;春天,世界阅读日里全民参与,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氤氲申城。
时序流转,书香浸润于城市街头巷尾,更是文脉代际传承的重要途径。上海是座爱读书的城市,不论是实体还是线上书店的兴替,都能引发人们关注。在一批精美阅读空间引发打卡热潮的同时,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也留意到一些实体书店生存面临困难,“放之行业来看,说明文化消费模式和文化产业形态亟待创新,高质量供给有待加强”。
为此,她提交了一份关于提升文化服务能级,加速推进“书香社会”建设的提案。她建议进一步做好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凝聚社会力量传递书香理念;加快推动线上线下、实体阅读空间和数字阅读平台同步融合发展;结合城市更新,做到全民阅读硬件、软件“两手抓”。
“建设‘书香社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李芸介绍说,近年来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为抓手,国家持续提升优质阅读内容供给,建强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完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为全面提升人民文明素质和国家文明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进步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我们距离建成“书香社会”的愿景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通过阅读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手段还不够丰富、形式还不够多样;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进全民阅读网上网下全面开花的成效还不够显著;部分公共阅读空间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现象,覆盖城乡的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亟待打通“最后一公里”。
她建议,做好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发挥主流媒体影响力优势,积极创办阅读、导读、书评、书单类栏目节目,通过直播、短视频、音频等形式推广阅读。其次,加快推动实体阅读空间和数字阅读平台同步融合发展,引导实体书店转型升级、融合创新,探索建设城市文化会客厅,使书店成为集大众阅读、文化展览、学术研究、主题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消费新场景新平台。还可结合城市更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理念,从规划伊始就将公共阅读空间纳入考虑,进一步健全城乡阅读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将全民阅读与其他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有机结合,深入社区、校园、家庭开展沉浸式、立体化主题阅读活动,推进数字化技术为公共阅读提质,创新荐书形式和阅读方式。建立科学精准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预算编制和使用监管体系,“以‘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为导向,让有限的资源能更高效地转化为落地见效的具体项目”。
来源:文汇报
李剑萍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系博士校友,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民盟中央常委、天津市委主委。
完善中小学美育工作机制
向上滑动阅览
美育对孩子全面发展作用不容低估。美育是“必需品”而非“奢侈品”,要培养每个学生欣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兴趣。
当前,高质量实施中小学美育还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呢?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天津市委会主委,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剑萍多年来持续关注,他与体美劳教育研究中心特级教师王秀会、研究员霍晓宏共同调研认为,全社会和部分学校对美育重视不够,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还不到位;尤其学校美育资源不足,教师结构性缺编,小学美育教师课时压力较大,美育专用教室不能满足需求;学校美育发展不均衡,有的地方和学校投入严重不足;美育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缺乏评价标准引领,评价工具不够先进,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失衡,有的还存在一定程度功利化倾向,以比赛、评选、考级、升学为目标。
“我们在调研中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学校美育工作在政策体系、教育教学、资源保障、品牌项目、推进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基本形成了以课程教学为基础、实践活动为支撑、特色创建为引领、结对帮带为补充、综合评价为推动的学校美育工作新格局。”在李剑萍看来,完善中小学美育督导机制十分重要,应保证艺术课程开齐开足,促进学科融合,挖掘不同学科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融合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把美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尊重艺术学科特点,招聘教师突出专业特长。”在完善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上,李剑萍带领调研组深入学校、社区,与教师、学生、家长及业界专家座谈交流,认为必须配齐配优艺术课程教师,防止挤占编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校外教育机构、文艺团体的艺术专业教师、文艺工作者和优秀民间艺人等到学校兼任教师,推动艺术专业大学生到中小学支教,加强兼职教师的管理与能力提升。各地要开展全员培训和专项培训,培育推广一批名师、名师工作室和优秀教学成果。在美育教师职称晋升、考核评价和绩效工资制度方面,要完善职称评聘标准,科学认定教师工作量。
只有完善评价机制才能更好推进工作。在李剑萍看来,要把美育工作纳入学校办学、校长业绩评价体系;探索建立贯通式美育评价指标体系,统筹各个学段,把美育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开发数字化评价工具,在创设美育情景和记录学生美育过程方面有所突破。同时,完善中小学美育保障机制,拓宽经费渠道,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学校要加强美育专用教室建设和管理,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美育品牌。
李剑萍希望在全社会营造重视美育的氛围,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立德树人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美育的基础性地位和不可或缺性,校家社协同实施美育,发挥好文化场馆、公共美育机构、秀丽山川的美育功能。
来源:人民政协网
陈寅
全国政协委员,区域经济研究生校友,中国旅游集团[ 香港中旅(集团)]董事长。
打通国外游客入境游堵点
开辟团队游客绿色通道
向上滑动阅览
2024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提出要“坚持以政府间对话为先导,以市场力量为主体,以形象推广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保障,全力推进入境游发展”。结合利好政策,聚焦存在问题,陈寅建议:
提高营销宣传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加强目的地形象塑造和海外精准营销推广,邀请海外旅行商实地考察;通过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题活动,广泛吸引国际游客的关注。
打通国外游客入境游堵点
完善全流程服务标准,提升来华旅游体验感。比如,适当增加英语标识;扩大海外信用卡POS机的覆盖面,降低刷卡手续费;优化移动支付APP的海外用户绑定和认证程序;简化外国游客购买门票的实名制认证流程,研究开辟团队游客绿色通道。
加强旅游专业外语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等方式,加快培养一支通晓国际规则、掌握专业知识、能够使用外语的国际化旅游人才队伍。特殊小语种的导游人员缺口较大,建议可以考虑通过职业培训,补充人才缺口。
推出更多支持入境游的具体性措施
政府部门推出更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支持政策。比如,入境游企业参加国际展会以及邀请境外客户来华考察,可给予资金支持;对组织入境游客的企业按人次和天数给予奖励。
来源:央广网
金桩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博士校友,内蒙古财经大学校长,全国青联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财经金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金融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多方面构建常态化、
长效化育人体系
向上滑动阅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这一安排部署令我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内蒙古财经大学建成内蒙古高校首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获批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023年,学校还荣获了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新征程上,我们要牢记嘱托,引导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建议从机制保障、课程融入、专题教育、主题实践、校园文化等方面构建常态化、长效化育人体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同时,加强兴边富民政策研究力度,推进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切实巩固和发展好民族团结大局。
来源:内蒙古日报
郑家建
全国政协委员,中文系博士校友,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指导高校毕业生防“踩坑”
向上滑动阅览
“一些高校就业指导机制不够完善,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就业陷阱等问题,指导提醒宣传不到位。部分大学生求职就业者缺乏法律意识和警惕性。”全国政协委员、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郑家建说。
郑家建表示,应强化就业指导,规避就业风险;注重加强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培养,组织专家定期入校开展就业创业自我认知辅导;建立“就业信息防火墙”制度,引导大学生通过合法渠道参与招聘。
“应由高校负责将法治教育融合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提高大学生识别犯罪的能力和甄别就业陷阱的能力。特别是刑事犯罪风险防范教育,要设计专门普法课程,帮助学生规避就业风险。司法部门也应加强与高校沟通交流,联合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郑家建表示。
来源:人民政协网
袁雯
全国政协委员,地理系本科、硕士、博士校友,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实施高质量科学教育
向上滑动阅览
袁雯表示,实施高质量STEM教育(科学教育)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肥沃土壤,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建设人才强国的必由路径,是人工智能与数智时代教育变革的战略选择。建议系统推进STEM教育(科学教育),夯实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土壤,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STEM教育与科学教育基本同源,STEM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注重通过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综合素质和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袁雯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STEM教育中心已于2023年11月在中国上海设立。STEM教育中心落户中国,既是国际社会对我国教育事业和科学教育发展成效的肯定,也是对我国在STEM教育领域做出更大贡献的期待,也是再次思考中国科学教育下一步发展战略与世界各国STEM教育借鉴融合共同发展的契机。建议加快研究推进大中小衔接的STEM教育体系,为创新人才提供成长土壤。加快在高校布局STEM教育相关专业,培养高质量STEM教育人才,建议依托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STEM教育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来源:中国证券网
应增设教师资格核心能力必修课
向上滑动阅览
袁雯表示,非师范生仅仅通过考试就获取教师资格是有所欠缺的,“当下的教师培养强调现代师德、跨学科素养、国际视野、学科能力、学生心理等等,这些能力不是靠一门考试就能解决的”,她建议增设教师资格核心能力必修课程,学生在智慧学习平台完成相关课程的前提下才能参与考试。
教师资格制度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制度。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从2016年开始全面推行全国教师资格证统一考试制度(以下简称“国考”)。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教师资格制度(包括准入和更新)的实施在促进教师来源多元化,保障教师专业水准,推动教师终身学习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推动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日益成熟和完善。
但袁雯也发现,面对建设教育强国的新使命和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新的矛盾迫切需要解决。比如“开放”与“专业”的矛盾。目前的“国考”制度设计,对于师范类专业应考生和非师范类专业应考生,均采用同样的资格筛选、考试内容与评价体制,无法体现应考者在职前培养中“专业”培养与“非专业”培养的差异。
此外,还有“考试”与“育人”的矛盾。“国考”应运而生了各种培训机构,应考者自己也按照是否通过“国考”替代在职前教师培养阶段应该有的“育人”环节,比如教师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能力,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知识积淀和实践体验。
为此,袁雯建议,建立“专业+开放”的教师资格制度,将面向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核心能力和关键性经历作为取得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
坚持教师资格制度的开放性,吸引全社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通过广纳高水平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实现“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在基础教育学段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培养基础。
她也建议,强化教师资格制度的专业性,建立教师资格认证必备条件的专业门槛。这样的专业门槛包括教师教育的“必修能力课程模块”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必备经历实习模块”。比如教师教育的“必修能力课程模块”建议由3-5门核心课程组成,除了指向教育行业理解的《教育学综合》课程和教师职业理解的《教师职业伦理》课程外,当前建议增列3门课程:指向教师本身“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和教师培养青少年儿童 “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心理能力建设与培养》课程;指向未来时代人类数智素养培养和开展人机协同学习教育的《人工智能与教育》课程;指向开展跨学科综合创新教育的《STEM+》课程。又如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必备经历实习模块”,建议遴选一批有优秀的办学积淀、先进的办学思想、卓越的办学成果、丰富的带教经验的中小学校作为实习资质学校,并给与相应的政策和人事、经费保障。
此外,还要发挥高水平师范大学的主体作用。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意愿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研发制定教师教育的“必修能力课程模块”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必备经历实习模块”。在高水平师范大学为综合院校毕业生和社会人员设立立交桥式的“教师教育项目”,高水平师范大学一般都建有完善的附属学校体系和见习、实习基地学校体系,可以直接转型为承担教师资格“必备经历实习模块”的基地学校。并建立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可依托国家智慧学习平台,为广大应考生提供教师教育“必修能力课程模块”线上教学和评测,既方便应考生随时随地学习,又能形成规范的学习记录和成果。
来源:文汇APP、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席南华
全国政协委员,数学系硕士、博士校友,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适应科技发展趋势,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向上滑动阅览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提升过程中,在评价体系、价值导向、政策体系等方面都有不适应发展的地方,学校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个性化发展均有提升的空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席南华表示,“教育要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成长,学校要个性化、有特色地发展,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好政策。”
来源:光明日报
黄晓娟
全国政协委员,中文系博士校友,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民进广西区委副主委。
为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向上滑动阅览
菁菁校园,书声琅琅。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多年来,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黄晓娟持续关注广西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为破解难题勤调研、谋对策。
近年来,黄晓娟先后向全国两会提交的几十件提案均和教育有关,包括建议提高广西职业教育资金奖补比例、聚焦边境地区教育短板问题、开展农村心理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工作等,也接连收到了相关部门的反馈。“对我来说,这既是责任,也是鼓舞。”黄晓娟说。
多年履职,黄晓娟始终关心文化教育问题。去年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黄晓娟担任首席专家推荐并投标的选题《民族文学经典中的红色文化传承研究》获得立项。“比起让大家学习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面向大众传播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黄晓娟说,最近她将进一步完善有关提案,准备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继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关乎一个国家的长远未来。”黄晓娟说,她将坚守这份初心,把履职尽责进行到底,“我将进一步聚焦文化教育发展方面的问题,多提贴近三尺讲台、惠及广大师生的提案,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来源:广西日报
曹文泽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常务副书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机关党委书记。
加快推进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
向上滑动阅览
“与去年一样,今年我提案的聚焦点还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曹文泽带来的提案聚焦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
“人工智能对教育变革的巨大影响是可以预测的,传统注重知识传授的教育将发生转变。”曹文泽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多场景化、规模化、融合化的趋向十分明显。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教学资源和工具,还让学生拥有更加个性化、更便捷的学习体验。在一些特定专业领域,甚至出现了数字教师或数字导师承担教学任务,或者成为教师的课堂助手。
“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是中国教育现代化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我们要更为积极地推进和规范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曹文泽说,尽管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人工智能自身蕴含或者潜在的技术问题,以及所衍生的各种问题不容忽视。在推动两者相互融合发展中,面临着安全问题、技术和知识产权问题、标准化问题、教育形态适应问题等一系列挑战。
曹文泽举例说,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不仅需要合格的专业技术、专业设备,还需要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但是,究竟什么样的技术、算法、设备和人员能与教育的高标准、高要求相匹配,特别是防止出现欺骗性、误导性结果,这仍是一个难题。为此,曹文泽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尽早建立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战略指引。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导下,加强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研究,根据人工智能发展情况和目前在教育领域的实施情况,尽早建立相关战略指导意见,提出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清晰路径,便于两者融合良性发展。
二是加强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规范。在加快科技立法的基础上,全面对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的数据采集、算法运用、智能推荐、决策评估、结果评价和样本甄别等关键环节和领域研究制定可靠或者风险可控(最小化)的规范,使人工智能合法、合规、安全地应用于教育领域。
三是强化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标准化建设。根据教育领域的实际情况,加强调查研究,尽早建立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标准化体系,并增加数字伦理融入要素。特别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应当统一规划,更大范围地实现高质量教育数据的生产、存储与共享。
四是推进教育改革以适应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人工智能条件下,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将成为学生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教师也将更多承担引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能。这就需要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在问题导向模式下构建新的教育形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提问、分析的能力,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更为主动地加强对教师、学生适应人工智能的教育和培训,并加强对两者伦理观念、道德法制的教育和引导。
来源:上海证券报
崔丽娟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在商品包装上印制垃圾分类标识
向上滑动阅览
这份提案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由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4名同学调研后形成的建议转化而来,提出建议的四位同学均来自于该校“模拟政协”社团。
“第一次与全国两会有了密切的联系,孩子们都非常有成就感!”3月8日,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模拟政协”社团指导老师、思政课教师田津菁向新京报记者说道。她介绍,这份提案的背后是学生们过去一个学期以来调研的成果,在全国政协委员崔丽娟的帮助下,终于形成了可行的方案递交到了全国两会,虽然辛苦但孩子们乐在其中。
学生们调查了两百多件商品,收集六百余个样本数据。
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大量的工作,“孩子们在街头调研时还会被受访者误会成推销员,我也告诉他们要尊重对方的选择,不能苛求所有人都配合我们的工作。”田津菁介绍,但也因此,学生们从中锻炼了抗挫折的能力,学会了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孩子们成长特别快。为了能够获得更全面的样本,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故宫研学活动中,团队成员们特别趁休息时间采访游客,争取获得全国各地群众的建议和意见。
建议各地统一垃圾分类标准,推动商品标签改进
从设计问卷,到采访调研,从繁杂的数据中找到关键信息,到更加精准地识别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了扎实的前期工作后,结果证明大家起初的想法是有必要的。学生们还发现,解决包装上印制垃圾分类标识的前提是要统一全国的垃圾分类标准,比如北京市分为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等,上海则分为干垃圾、湿垃圾。最终,大家完成了这份《关于在商品包装上印制垃圾分类标识》的建议,在海淀区政协的帮助下,团队联系到了崔丽娟帮助转化并递交这一提案。
“崔委员长期关注环保事业,给了孩子们很多具体的指导,帮助我们提出了更可行的建议。”田津菁认为,现在的高中生最需要提升的是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责任感,虽然这次工作占用了同学们很多生活和学习的时间,但锻炼了他们的责任感,学会了“尽自己的力量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根据北京市教委公众号“首都教育”,北京青少年“模拟政协”已连续进行多年,通过“模拟提案”“模拟议事”等方式,引导中小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关注现实问题,了解我国民主政治协商制度,提升协商能力,鼓励同学们科学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建设性地推进问题解决。如今,青少年“模拟政协”已经覆盖北京400多所中小学校,是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重要举措。
田津菁介绍,从去年新学期开始,该校对“模拟政协”社团感兴趣的四名高一学生便主动加入进来,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民主政治协商制度,并扮演“小政协委员”计划通过调研等工作亲自撰写一份“提案”。“我国‘垃圾分类’也实施了多年,孩子们开始琢磨选题时便想从这里入手,从环保的角度提一些建议。”田津菁回忆,从行政机关加强监督角度,垃圾分类的效果会很好,但学生们认为,根源应该解决大家“不知道”和“不愿意”的问题,即让人们更加理解垃圾分类知识,或许是推动人们愿意参与垃圾分类行动的突破口。
那么市场上的商品包装是否写了垃圾分类标识?人们是否认同这么做?国外有没有相应的做法作为参考?这些是小组成员们首先要了解的问题。2023年11月初,在确认好调研内容后,学生们开始走上街头开展工作。几位同学大量查找了我国关于垃圾分类标准的法律条文、部分城市垃圾分类标准,以及常见商品外包装印刷标识情况等相关资料,总计调查了219件各类型商品,调研人群涵盖各个年龄段,最终收集了覆盖12个省级行政单位共626个样本数据。
来源:新京报
焦念志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蓝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第一届科学委员会主任,生物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中央常委、民盟福建省委副主委。
推进海洋负排放,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向上滑动阅览
对焦念志而言,此次参会具有特殊的意义。
焦念志所在的环境资源界是十四届全国政协增设的新界别,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有利于凝聚更多专业人士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生态”“低碳”是关键词也是高频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广大环境资源界委员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贡献。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近距离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焦念志深有感触、备受鼓舞。作为环境资源界的一名委员和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发起人,他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实现‘双碳’目标,既要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更需要根据科学原理采取有效的负排放措施,为经济发展留出更大的空间。”焦念志表示。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是气候变化的“调节器”,负排放潜力巨大。因此,海洋负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多年前,焦念志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海洋储碳新机制——微型生物碳泵理论框架,被国际权威杂志称为“海洋巨大碳库的幕后推手”。在他的努力下,我国领衔发起了“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
这一计划将汇集全球科研力量,实施一系列工程,实现重大理论创新、技术突破,打造国际合作交流平台,规划设计并形成可在全球推广应用的国际标准。
在助力打造国家战略支撑力量、减轻减排压力的同时,该计划还将助力我国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通过增加海洋碳汇、减轻海洋污染,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引领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或将依托该计划在世界各地设立国际科学教育中心,建立向全球开放的科技示范教育基地,传播蕴含中国文化内涵的科技理念和方案,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科学力量。
“科技犹如全世界的共同语言,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焦念志说。
来源:东南网
温小波
全国政协委员,生物系博士校友,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建议推广“产业村长”经验
向上滑动阅览
去年,温小波第一次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全国两会,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当时他就坦言,要深入调研,结合本职工作,深入基层一线,“认真倾听广大群众的心声,力所能及为群众办实事”。
一年来,全国政协委员这个新身份,推动着他不断关注乡村振兴、科教兴国等领域的内容,力求立足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当地现代农业产业,真正为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省献计献策。
如今,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温小波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实际,计划提交《关于以产业村长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提案》《关于深化县域综合配套改革的提案》等提案,以期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的根源在于“缺人”
2022年底,中共广东省委发布了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全省各地以最大力度推进头号工程,按照“加快推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建成更多集体经济强村”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好经验。
“其中,梅州市实施的‘产业村长’制度,就是典型经验之一。”在深入调研的过程中,温小波就发现,当地通过建立制度体系、强化激励扶持等做法,于去年内完成县聘“产业村长”147人,覆盖97个镇(街、农场)164个村(含2个联镇联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7777.9万元,共支持发展110个项目,带动就业19162人,培育“四上”企业38家,全市所有村集体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
在温小波看来,借鉴广东省梅州市实施“产业村长”制度,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聚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经验,关键是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普遍面临的“缺能”难题的根源在于“缺人”。
对此,他建议,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推广“产业村长”经验;通过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方式,加快乡村产业人才的成长。突破村域界限,引入“产业村长”;即按照“企业(产业、基地等)在村、人(每个月都有一定时间)在村、就业在村、增收在村、变化在村”等“五个在村”的总体原则,选育引聘一批“爱农村、熟市场、会经营”,具备一定实力和奉献精神的产业强人、外出乡贤、职业经理、技术行家担任“产业村长”,弥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人”的短板。
同时,强化政策支持,培育“产业村长”。即充分发挥涉农高校的优势,在相关的涉农专业(包括相关的农科和涉农MBA、农业硕士等)增加非全日制学位招生专项指标,通过财政补贴一点、学校优惠一点、个人支付一点、社会支持一点等办法筹集资金,为“产业村长”提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支持,赋能“产业村长”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能力。
此外,坚持跟踪服务,帮扶“产业村长”。即建立农业农村部门干部、农技人员“一对一”对接联系“产业村长”制度 ,帮助“产业村长”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难题;通过地方与高校协同开发周期性培训课程,为“产业村长”提供技术、信息和技能等“强能”支持。
县域综合配套改革内生动力不足
县域综合配套改革,亦是温小波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
他调研发现,当前县域综合配套改革内生动力不足,城乡融合发展能力有待加强,具体问题包括:县域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未完全理顺,县域财权和事权不相匹配,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农村“三变”改革内生动力不足。其中,“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多集中在个别村,停留在试点的多,覆盖全县全领域的综合配套改革少。
为此,温小波建议,全力整治整理农业承包地碎片化。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以村小组为单位,开展自愿互换并地,按照标准农田进行整治整理。同时,政府奖励配套建设机耕路、小型水利设施和田头小站。在推动承包地碎片化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小农户组建家庭农场,走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引导建立新型农业集体合作组织。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引农民农户主动对接并融入县域产业集群。要以项目为单位,鼓励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农户、村组与企业合作入股,利用实物、土地经营权、林权等作价出资办社入社,组建资产、土地、劳务、置业和旅游“五大”股份合作社,实行联耕联种、联合经营和股份经营。
深化县域“绿色”改革,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新路子。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地落实,要切实打通生态功能区“水库、粮库、碳库”转化为“钱库”的有效路径。学习借鉴浙江等经验做法,优化生态功能区、农业发展区县域乡镇主体功能规划,把县城及中心镇列入优化开发和重点发展区域,依据省产业发展与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发展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支持非核心保护区的其他乡镇做大做强绿色产业集群,统筹山区县域城镇和村庄布局,明确规范重点建设类、撤并类、并入城镇规划区类村庄,推动人口向县城镇、中心镇、专业镇聚集,探索既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又推动县域产业发展壮大,实现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的有效途径。
来源:南方都市报
附:华东师大人@全国两会(部分代表名单)
1
全国人大代表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丽娟
教育学硕士校友,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印海蓉
学前教育学校友,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首席播音员主持人。
汤 亮
世界经济学博士校友,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奥盛集团董事长。
邵志豪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基地班学员,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杜家毫
中文系本科校友,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李殿勋
历史学系历史学本科校友,现任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湖南省委副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校长(院长)(兼)。
邹联克
地理系地理学专业本科校友,贵州省教育厅党组书记、省教育厅厅长。
肖北庚
哲学系硕士校友,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湖南省法学会副会长,行政法研究会会长。
陈云英
特殊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台湾同学会会长,全国台联副会长。
严卫东
软件工程硕士校友,四川省达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郑建闽
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地理专业博士校友,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台联会长。
周燕芳
保险学本科校友,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胡 伟
软件工程硕士校友,浙江省副省长,致公党中央常委、浙江省委会主委。
倪 强
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校友,中共海南省委常委、中共海南省委秘书长、省委办公厅主任、中共海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共海南省委自由贸易港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梅 兵
生物系本科、硕士、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2
全国政协委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龙婉丽
外语系本科、硕士,国际经济学专业博士校友,民盟中央委员、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龙 墨
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
叶正波
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浙江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浙江省委会主委。
成岳冲
历史学系本科、硕士校友,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浙江省委会主委。
朱 旗
学前教育专业校友,上海朵云轩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吉宏忠
哲学系宗教学专业校友,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城隍庙住持。
伍爱群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
刘 杰
受聘政治学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首批双聘教授之一,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恩迪
生物系本科、硕士校友,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
杨云彦
计算机应用学硕士、人文地理学博士校友,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常委、湖北省委会主委。
陈赤平
教育电子技术专业本科校友,九三学社湖南省委会主委,长沙学院院长。
陈 群
物理系博士校友,华东师范大学原校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李 芸
经济学硕士校友,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上海市记协主席。
李剑萍
教育系博士校友,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民盟中央常委、天津市委主委。
吴瑞君
人口研究所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农工党上海市委常委、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委,上海市政协常委。
张文明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委。
陈 寅
区域经济研究生校友,中国旅游集团[ 香港中旅(集团)]董事长。
金 桩
经济学博士校友,内蒙古财经大学校长,全国青联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财经金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金融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郑家建
中文系博士校友,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袁 雯
地理系本科、硕士、博士校友,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席南华
数学系硕士、博士校友,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晓娟
中文系博士校友,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民进广西区委副主委。
曹文泽
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常务副书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机关党委书记。
崔丽娟
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彭 纯
经济学博士校友,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焦念志
华东师范大学蓝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第一届科学委员会主任,生物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中央常委、民盟福建省委副主委。
温小波
生物系博士校友,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戴立益
化学系本科、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备注:本次统计由于内容涉及人数多、范围广,如发现未统计完全校友及信息,欢迎广大校友提供相关线索,十分感谢!
来源 | 正文已注明来源
素材整理 | 丁玉蓉 陈淑颖
编辑 | 丁玉蓉
审核 | 张赫
更多阅读
华东师大人的两会好声音(二)
华东师大人的两会好声音(一)
致敬“她”力量!华东师大校友会祝广大女同胞节日快乐!
我们必须谈论痛苦 | 古尔纳对谈格非,开启跨越大陆的文学交流之旅
大夏百年 | 王伯群与丽娃河畔的教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