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过劳症”离你并不遥远
(1)“科研过劳症”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轻则后患无穷,重则香消玉殒。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留不住青山,自然没柴烧。不要等到无可挽回才开始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2)于娟老师用生命换来的前车之鉴----“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不可不深思啊。
(3)很多人认为白天干扰因素众多,不适宜集中整段时间解决有难度的研究问题,于是“黑白颠倒”,选择在深夜开展科学研究。这一看似高效的工作模式,极为有害。要知道“昼出夜伏”是老祖宗的古训,人体结构须得顺应天时,倘若长期逆天而行,必有危机潜伏其中。
(4)“科研过劳症”不仅仅是因为长时间加班遗留下的“身累”所导致,更多是由于科研难题找不到解决之路、一筹莫展、无计可施而出现的“心累”以及对于生存意义的本质遭遇困惑、感觉“甚至开始怀疑人生”所引发的“灵累”。所以,仅仅通过放短假、Shopping、K歌、身体锻炼等放松方式,只能暂时缓解或忘却烦恼,但内心的焦虑要解除,还得从本源入手:端正学习态度,领悟科研对于自我成长的全方位塑造力,寻求年长者积极的人生引导,在研究团队中实现学术互助和建构真挚情感。
(5)当你已经背负不动科研任务的沉重,甚至已经被压得奄奄一息时,不要惧怕“退出”。也许你的上司并不知道你的困境,也许你本不应当完成如此之多的工作,也许你只是错误地给自己过高的期许而依循惯性在强迫自己。我们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别人而活”,羞于在他人面前承认自己有所不能、有所不足,“人无完人”的古训经常被人们用于宽慰他人却极少用于谅解自己。总之,当你意识到说出“是的,我坚持不下去了”并非世界末日时,或许新的世界正在向你开启快乐之门。
(6)学点平衡之术,才能懂得生活之道。学位、项目固然重要,求职、晋升也不容懈怠,在学术圈子中脱颖而出同样极具诱惑力,但这些都需要聚焦所有时间和精力才能全部享有。如果预设目标过多过高,那就等同于在屁股上安置了永动机,不待他人鼓噪激励,无须扬鞭自奋蹄。
(7)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你应当时刻警惕,自己是否正在迈入“高危人群”。一旦发现自己已深陷其中,就得立刻调整工作状态和生活心态,否则极易“脆断”。
(8)懂得必要的自我检(监)测手段,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是科研工作者远离“科研过劳症”的重要防范措施。下图所列27项症状,你未必都会遭遇,但其中大部分和科研的工作属性高度相关。也就是说,较之其他职业群体,科研人员更有可能换上“过劳症”。
(9)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面对未知的险境,未雨绸缪总是能够提高抗风险能力。懂得一点点急救知识,或许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但有可能会在关键时刻拯救一个人的生命。组织研究团队的成员集体学习急救流程并加以演练,能防患于未然。
(10)对于那些立志于攀登科研高峰者,懂得科研工作者的艰辛十分必要。有些职业注定会更容易“早夭”,比如城市大马路上天天呼吸雾霾的交警同志、处于重度污染环境中的碎石工人等。科学研究可不像想当然的那么轻松自在,任何高品质的成果背后都是不为人知的勤恳耕耘。
(11)要永远记得,不管是从事科研,还是混迹职场,一旦“过劳”给你造成永久性伤害,最后真正买单的只会是你以及关爱你的家人。你的母校(导师)或公司(领导)都只是不痛不痒地表达着人文关怀,最多提供一点点根本不解决问题的经济补偿。想通这一层,就得悠着点,别真以为组织离开了你就不运转了。此外,鉴于医学上对于“过劳死”的鉴定还存在技术手段上的困难,如果你不幸中招,你的家人如何能够证明你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倘若遇上不想承担责任的黑心组织或领导,那岂不是“冤死”得大为不值?
(12)反向思考,既然自己没有那么重要,那就没必要事事逞强,处处争先。给别人提供一些成长的机会,也就是给自己预留一些开心的可能。否则,每一天的生活,都是“负棺而行”,“向死而生”,也未免太过沉重了。
(13)最后的建议是:千万别熬夜了。哪怕第二天早起弥补上前一天的工作滞后,也强过零点以后还绞尽脑汁最终一无所获。忙碌一天的身心灵都需要得到休息。一旦感觉到睡意浓浓或是筋疲力尽,那就应当立刻上床。早起,是置换熬夜的最佳替代措施。
作者:王进 来源: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截止到2014年7月31日Top30文章列表新鲜出炉!回复标题后括号中的期号可阅读该篇文章,如“20140518”。
回复"转基因"可阅读转基因相关专题人气文章。
回复"大数据"可阅读大数据相关专题人气文章。
回复“癌细胞”可阅读癌细胞、癌症相关专题人气文章。
回复“糖尿病”可阅读糖尿病相关专题人气文章。
回复“测序”可阅读测序相关专题人气文章。
回复“免疫”可阅读免疫相关专题人气文章。
1、中式体检让美国医生瞠目结舌(20140518)
2、施一公组:六年,一场“聚光灯”下的负重跑(20140704)
3、哈佛大学遗传学家:转基因食品安全之我见(20140508)
4、施一公、王晓东院士:基础研究有什么用(20140505)
5、转基因基础解惑(20140622)
6、图解常用肿瘤标志物(20140515)
7、11种蔬菜千万别生吃(20140706)
8、体内微生物平衡对健康至关重要(20140722)
9、谷歌学术发布2014年度期刊排名(20140628)
10、遗传学10大奇异事实(20140529)
11、颜宁研究团队成功背后的故事:有梦想才有辉煌(20140609)
12、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三大“猜想”(20140531)
13、读文献是科研基本功(20140720)
14、汤森路透发布2014年最新SCI杂志影响因子(20140730)
15、朱信凯:重新认识农业(20140511)
16、转基因在美国的真实情况——访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Martina(20131127)
17、大学生DNA鉴定羊肉串 66个摊点仅两成真货(20140715)
18、医疗器械行业2013年大数据(20140127)
19、两篇论文造就的影响因子神话(20140521)
20、中科院、基金委:受公共资金资助科研项目论文实行开放获取(20140517)
21、血型,到底是干嘛的?(20140728)
22、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正式启动(20140610)
23、5个部位的体检帮你远离癌症(20140408)
24、益生菌可有效改善高脂饮食造成的肥胖(20140710)
25、中国18所大学入选亚洲大学排行榜百强(20140620)
26、汤森路透预测10年后世界(20140707)
27、Nature:肥胖的真相(20140418)
28、美国转基因作物研究概况(20140315)
29、睡眠时间与死亡率对照表(20140206)
30、技术,该如何对接产业(201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