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比看世界更重要的是怎样去看待世界(5年漂泊55个国家后的心得)

2015-08-24 寄托天下

文/Mark Manson(businessinsider);译者:贰木昭(微信号 Onestoryonelife)


寄托天下已获译者授权发表本文

———————— * ————————


大概五年前,我公寓的租期到了,我寄了一些包裹到妈妈家,然后打包了一箱(但愿)够用几个月的行李,横跨到了大西洋彼岸。我的银行账户里只有不到1000美金。


首站是巴黎,彼时我尚未从与女友分手的情伤里走出,在巴黎卖掉了所有随身物品,维持着一家并不赚钱的网店,我一脸怨愤地走在这座流光溢彩的城市里,压根儿没心思欣赏周围的一切。


当然最终,情况还是好转了。我也开始向前走。


离开巴黎和顾影自怜,向前走。我先是去了比利时,然后荷兰,德国,布拉格。


几个月后,我回了趟家,为了转道去南美,然后东南亚,澳大利亚,中美洲,东欧,接着又去了南美。


长达5年的时间里,我去了55个国家,结交了几十个新朋友,遇见了成百上千有意思的人和故事,我甚至在途中学会了两门语言。


别担心,我并非要热泪盈眶地告诉你我是如何发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欲望,亦非要强调某种虚假造作的自尊,更不是要声称我“发现了自我”什么的。是的,我不会这样。环游世界,一如任何一条你选择的人生道路,有顺利也有挫折,有高潮也有低潮,有支持也有反对。


但我要说:2009年抛下原有的生活,用5年时间在这个星球上流浪漂泊,是我这一生作过的最具挑战也最值得的决定之一。重来我亦会如此选择。


因为你确实能学到很多。关于人,关于这个世界,关于生活。当然,你不总是学到你想学的。有时候,经验和教训会不合时宜地到来,揭示你不想知道的真相。有时候,你会学到你无法忘却的教训,看见你无法视而不见的事情。不过尽管如此,你还是会成长。以下便是我得到的一些领悟和教训,以及我得以成长的某些途径。



1
快乐随处可见——尊严往往稀缺


一种常见的环游世界者的类型是,某个来自中上层阶级家庭的大学生,去了随便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看见一帮穷孩子开心地在下水道里玩儿用绳子和断树枝做成的玩具,那一瞬间,他有了改变人生的神光乍现——哦,不,在这个世界,你其实并不需要一台XBox360(游戏机)和达美乐披萨24小时外卖才能感到快乐。


实际上,人类感知快乐的能力惊人地高。心理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能迅速适应周围环境,找到乐子,不论其文化水平高低,财富多少或政治地位如何。


正因如此,环游世界降低了我对快乐的估计。2009年我离开波士顿时,我的目标多多少少是快乐的:参加很多派对,认识有趣的人,疯狂地探险。但这些年来我意识到,“感觉良好”的“良好”本身通常被高估了。


我不是想扫大家的兴。快乐当然重要,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你的思想适应了周围环境,你可以在任何一个贫民窟,任何一幢大厦里,海滩上,山里边,甚至沙漠中央,找到快乐。


但是这世界上有许多地方,人类尊严却是罕见的。这里说的尊严,指人类不致遭受动物那般的待遇——被利用,被忽视,被欺骗,被鞭打,被弄残,被噤声,被压制。再次说明,我不是想扫兴,但那些在污水管里快乐玩耍的孩子们,如果他们能在不遭受严酷的暴力,折磨或健康问题的情况下活到中年,将是何其幸运。


撇除穷困,这样无忧无虑地释放天性的童年是一种幸福


在美国文化里,我们始终如此执念于“感到快乐”,有时似乎忘了世上还有比取乐更重要的事。旅行使我看见比快乐和享受更重要的事,使我更清醒地意识到许多不公平和残酷的事情不只发生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后院里,只是我们没察觉到罢了。


声明一下,我并非要长篇大论慷慨陈词。总的说来这些领悟让我更快乐了。讽刺的是,我是在论证这些价值观——共享,沟通,自我表达,忠诚——比自我的快乐更重要时,我的快乐和满足作为副作用应运而生。


当然,这快乐里,达美乐24小时外卖的副作用也功不可没。


2
环游世界给你一个更全局的世界观,却使你难以寄情一处


环游世界之美在于它使你到得高处。

不,我指不是的飞机的高处。

我是说它使你对事物有一个全局的视点,使你看见不同文化交织碰撞的不同方式,不同的历史长河如何侵蚀和固化了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结构。


你常常会意识到许多你曾经认为在自己国家独一无二的东西,其实全世界都有,许多你曾以为全世界都有的,却为你自己的国家所独有。


你会意识到人类大体来说都一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欲望,有同样糟糕的使他们对彼此针锋相对的偏见。



环游世界,使你以更深入文化肌理的视角看待周遭


你会意识到不论你看过了多少风景,对这个世界了解了多少,总有更多你没看过不了解的领域——每开拓一个新的目的地,你会发现还有几十个新的目的地等待开拓,每学到一丁点知识,你只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多么无知。你会意识到你永远也不可能探索完所有这些目的地。因为你会意识到你游历世界的宽度越广,你对这个世界了解的深度越浅。

你会意识到,一个人受到的“限制”,指的不只是地理上的限制,也是情感的局限。一种经历和意义要达到特定深度,你得天地万物只择一处,这时你才能说,“对了,就是这里,我属于这里。”

马不停蹄地环游世界确实让你体验了整个世界,但它却夺走了另一些东西。


3
一国家或一种文化最为人称道之处亦是其最为人诟病之处


1965年,新加坡,这个位于马来半岛顶端的小岛获准独立。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受教育程度低,自然资源缺乏,新加坡的新领导明白,为了生存,他们必须迅速行动起来,找到让这个小岛在世界经济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途径。

从一开始,新政府便以近乎狂热的姿态投入到对教育,商业和经济成功的追求上,由此产生了一种建立在经济快速发展基础上的文化。为了吸引外国投资商,银行家和国际贸易,大都会拔地而起。对富有的外国人来说,这块土地是一处迪斯尼乐园,一处他们可以携款而来永不离开的岛国天堂。

如今,新加坡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这个岛上几乎没有贫穷和犯罪。我在游历新加坡时,总有种在游历未来的感觉,感觉我在游历曼哈顿理想的未来。这个城市摩登,无暇,完美。



完美世界底下空洞冰凉,令人欣赏之余也感到无比泄气


但这种完美的外观也付出了代价。这个国家有点缺乏灵魂。一切都被精心设计来迎合经济效益。它没有历史,没有个性,没有深层的价值观,没有深层的对除了金钱和经济之外的个体的尊重。

所以,讽刺的是,新加坡最令人惊叹和欣赏之处,也正是它最令人泄气之处。当初它由生存驱动,成就了如今经济上的不可或缺,而在这个过程中,它也牺牲了自己文化的特性。

每种文化特质都有其优势和劣势。一种文化的特性越极端,它的优势和劣势也越发明显。因此,每个国家文化中最显著的部分,通常既是那个国家最好,也是它最坏的部分。

比如,巴西人经常自豪提及的“o jeito brasileiro”,或者说“巴西特色”,一种巴西人对待生活的典型态度,他们总在寻找通向成功最简便的捷径,以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像海滩上踢足球,阳光下喝甜酒这类放松的事情上。巴西人对这种生活方式津津乐道。

这种方式赋予巴西人的放松有趣的生活态度非常吸引外来游客——没人比巴西人更会开party,没人比巴西人更懂得度假。

但这种生活方式也是为何巴西这个国家一团糟的原因。一切都在无序地运作。政府极其腐败,基础设施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这是巴西文化最好亦最坏的方面。

同理可见于日本人的礼貌,俄罗斯人的迟钝,德国人的有序,以及美国人的消费主义。它们都是这些国家和其文化中最好又最坏的部分。你接受了此面的蜜糖,就得准备好接受彼面的砒霜。


4
地球上绝大多数人根本不在乎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这是好事


当一切如常熟悉时——我们在同一个家中醒来,在同一个咖啡馆买咖啡,在同一条路上开车,跟同样的人打招呼,在同样的商店购物,在同样的餐馆就餐,在同一个厕所里拉粑粑——我们会有种不真切的感觉,似乎所有这些琐碎的小事都很重要。你要是在每天早晨买松饼的小店收银台说了啥蠢话,那以后你每次进这家店看着都跟白痴似的。

再或者,你不小心得罪了同事,想到每天都得看见他们,你显得很焦虑,这样很尴尬,他们因为这种尴尬的气氛更加讨厌你,然后气氛就更尴尬了。你可能会试着说些什么来缓解尴尬,谁想一出口听起来很蠢,这下子他们更觉得受到冒犯,然后……我的天,我只想躲进被窝打一辈子游戏。


然而当你人在国外,你简直停不下来让自己出糗——不论是跟个傻子似的听着陌生的语言,点了一堆恶心的菜,差点儿全吐在桌布上,还是懵懵地说了些蠢话。美妙之处在于,你很快意识到没人在意你,压根儿,没人在意。



每一天你在不堪重负的“自我”,到头来竟不过是繁华世界芸芸众生中的“小我”


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根本不在乎你说了啥,这真是如释重负。

有次我跟一个阿根廷朋友说,美国菜不健康,因为里边有避孕套。 我记得说这个的时候,她一口啤酒没上来,差点儿没呛死。显然“preservative(防腐剂)”在英语里的意思并不等于“preservativo(避孕套)”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

还有次我撞进一个同性恋SM捆绑趴,接着尴尬地向一群帅气的德国男孩解释,我不是在拒绝他们,我特么只是想从那儿滚蛋。

另外一次,时差把我搞得很不舒服,我开始谈论一个泰国出租车司机,结果发现他英语居然挺流利,听得懂我的每一句话。他转过身,用地道的美国口音告诉我他为何搬到了泰国,以及我为何应该对人们耐心一点。

这些事常有,但你会很快意识到世界照常运转,让你恨不得一头撞死的尴尬事,对其他人来说,只是生活中一点新鲜调剂罢了,一笑便了之。这是种健康的心态,却是你舒服地窝在家里沙发上,或每天三点一线地疲于奔命很难领悟的。

因为你一旦明白到地球上绝大多数人根本不在乎你是谁或你做了什么,你就会醒悟——“干嘛不做想做的自己”。你不需要取悦任何人,不需要给谁留下深刻印象,大多数时候,你只需要关心你自己,和你头脑里创造出来的故事。


5
旅行得越多,你越看不清自己——这也是好事


许多人启程环游世界是为了“找到他们自己”。其实这是种听起来很深刻却啥意义也没有的陈词滥调。

每当听人说到他们四处旅行是为了“找到他们自己”,我想他们的意思是:他们想把平时生活中外部环境的影响剔除出去,把自己置身于一个随意的,中立的环境中,看看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通过移除外界影响——专横的上司,唠叨的母亲,讨厌的朋友——他们能获知对自己原来的生活的真实感受。


所以也许与其说你旅行是为了“找到自我”,不如说是为了更准确地看清日常生活里的自我,以及你是否真的喜欢谁谁。但是问题来了:旅行也是另一种外界影响。

古巴海滩上的你,与芝加哥隆冬时节斗室中的你,实非一人。横穿东欧公路旅途上的你,与多伦多家庭聚会中的你,亦有二致。

个体对外界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并且讽刺的是,一个人外部环境更换越频繁,他就越看不清自己,因为没有一个稳定的自我可参照。

“我是谁?”“这究竟是错还是对?”频繁的旅行促使你开始思考这些问题


旅行越频繁,你生活中的诸多变量也在不停地改变,难以单独掌握一个控制变量来观察其他因素对它的影响。你处在恒定的剧变中。因此如果你某天早上醒来很郁闷,很难说是因为你想家了,还是因为你想起了出发前搞砸了的工作项目,还是你不会讲所在国家的语言,又或许是你其实已经抑郁了几个月甚至几年,只是现在才发现。

你说不清楚,也不可能说清楚。一切都朦胧又模糊。现在比起发现自己是谁,你倒宁可追问自己是谁。今年你去了法国,爱上了它,明年你再去,你讨厌它。之前家里的那份新工作听起来很不错,现在想起来糟糕至极,等你回家时,嘿,其实这份工作的确不赖呢。今年你还是个如假包换的海滩迷,明年你就烦它到不行,自己都说不上来为啥。

世界真的变化这么快吗?还是只是你变了?

频繁的旅行把你的身份置于不稳定的状态中,由此你不可能确定地分辨你是谁,你知道什么,或你究竟是不是一无所知。


这是件好事。

因为不确定性引发怀疑,促使你产生开放的态度,使你不随意作评判,因为不确定性助你成长和进化。

当你很长一段时间都搞不清自己究竟是谁时,你会陷入一场微妙的,长时间的沉思中——一种对正在发生的一切的持久且必要的接受,因为你不确定是不是食物让你犯恶心,不确定你是否仍然喜爱东欧文化,不再清楚你对收入不平等的感受,不知道你的事业道路是否最佳选择,不敢肯定你到底是想念故乡的朋友们,还是单纯迷恋这种想念朋友的感觉。

某一时刻,你会停止发问,开始倾听,倾听海浪和风的声音,倾听所有那些你永远听不懂的美丽语言所发出的爱的召唤。


而你只需顺其自然,勇往直前。



最新人气 标题标题查看文章

秃顶率最高的学科:头发DUANG一下就没了

从PS到电话面试,我看到的中国学生众生相

写给处在人生HIGH点的你

震撼全球的短片《The Lie We Live》

美国大学已将中国留学生分析得如此透彻


寄托独家

清华女学霸如何拿到满手offer | 飞跃访谈

2015Fall美国留学申请报告 | 年度巨制

水到渠成的牛剑教育类offer| 飞跃访谈

测一测:你能冲击美国常春藤院校吗?

从北大学士,哥大硕士,到华尔街精英


©获取更丰富的海外生活和DIY留学讯息,还可以试试GRE、托福、口语、练笔、本科、直博、套磁、RL、PS、LLM、HK、USA、狮城、档案转CS论文文书访谈专栏行李、租房、信用卡等更多你感兴趣的关键词。


寄托天下

专注十五载,最有情怀的留学生活交流平台
考试 | 留学申请 | 海外生活 | 就业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蓦然回首,你我同为寄托人


寄托天下微信:gternet  寄托人气论坛:gter.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