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没有莎士比亚的“百年战争”

2018-02-17 针砭与弘扬

阅读提示:本文有数篇相对独立而又关联文章组成,请耐心或选择阅读,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针砭与弘扬”关注本公众号,如果觉得本文不错,请在页面末端点赞、留言或打赏,谢谢您的信任和支持!


导读:百年战争仿佛一把火,焚毁了封建制度的旧世界。在封建制度中,上对下保护,下对上忠诚,这种对等性的权利和义务都逐渐消失。

《百年战争简史》虽名简史,却并不简单。能把一场历时一百多年,穿插了上百位历史人物的战争,在280页中清楚地讲述完毕,还能做到学术和通俗的平衡,是一件非常考验作者功力的事。而对于广大中国读者而言,要理解这场催生英法两国的世纪之战,必须先要摒弃一些对于近代国家的固有思维模式。

中国读者对于欧洲中世纪历史的隔阂,除了一长串难记的人名、地名之外,更有政治体制和宗教信仰上的隔阂。我国的封建制度早在公元前就已经消亡。因之,中国人对封建制度为主要社会制度的中世纪史,就顿时有雾里看花之感。

而本书开端就刻画了一副封建领土犬牙交错的形象,百年战争爆发之际的爱德华三世除了是英格兰国王之外,还是吉耶纳公爵兼蓬蒂厄伯爵,位列法国十二位大贵族之列。他的法国臣民们说一种法语方言,连他自己和英国贵族们的母语也是法语,英语此时还只是下等人的语言,因为英王是法兰西诺曼底公爵的后裔。此情此景,不仅中国人觉得匪夷所思,连莎士比亚都不能想象。

莎翁在其历史戏剧《理查二世》中,借冈特的约翰之口如此赞美祖国英格兰:“这是一个君主们的御座,权杖之岛,庄严的大地,战神的别邸,这是一个新的伊甸——地上的天堂……这一个小小的世界,这一个镶嵌在银色海水之中的宝石,海水为墙,或为壕沟,杜绝宵小之觊觎。”事实上,生活在百年战争时期的冈特,说不出如此有违常识的话。首先,他自己就出生在大陆上的根特。况且,此时的英格兰还拥有大片法国领土,特别是法国西南部的广阔肥沃的土地,难道都扔“墙”和“壕沟”外了吗?

所以写好百年战争的历史,必须摒弃如今已深入人心的“民族国家”的概念,跳出民族主义的狭隘圈子,而这正是本书把握得最好的地方。可能和作者德斯蒙德·苏厄德出生于法国巴黎分不开。他虽然秉承英国历史学家一贯的叙事条理清晰明了,却无英式学院派的傲慢与偏见,他的亲身经历很接近那些参与“百年战争”的英格兰贵族们,例如爱德华三世的两个儿子——安特卫普的莱昂内尔和冈特的约翰;还有后来成为英王理查二世的波尔多的理查,这些王子们都诞生在欧洲大陆。“百年战争”之前,英格兰王室在血统上实为法国王室女系的旁支,在政治身份上,则是法国国王之封建附庸。这样的真相带给后世的英国人很多尴尬。

众所周知,“百年战争”时期英国金雀花王室的血脉,虽然花朵在英国绽放,其根却在诺曼底和安茹。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杂种”威廉征服了英格兰,开创了诺曼王朝。这其实是一种诺曼人对英格兰的武装殖民。从此,“杂种”威廉摇身一变,成为“征服者”威廉,他对于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盎格鲁-撒克逊人肆意妄为,相当残酷。威廉死后,归葬法国卡昂的修道院。这种微妙的心态,只有殖民者和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才能解释。就像在司各特爵士的小说《艾凡荷》中,撒克逊血统的仆役质问道:为何猪以撒克逊语唤为swine,而猪肉却以法语唤为pork呢?乃是因为撒克逊贱民养猪,而诺曼老爷吃猪肉的缘故。


此后,英格兰王室也主要和法国贵族联姻。到了金雀花王朝第一位国王亨利二世时,他竟然娶了法国的前王后——阿基坦的埃莉诺,这位拥有法国南部富庶的阿基坦公国的女继承人,使得英格兰国王在法国拥有比法国国王更大的领土和势力。当然问题也随之而来,金雀花的君主们需要长期离开英格兰,主要在法国领土上生活。到了两人的儿子“狮心”理查一世(继位前叫做“阿基坦的理查”)的统治时期,他当了10年英格兰国王,却只有半年待在英格兰。也就是说,与其说是英格兰国王兼领法国的公爵,不如说是一位法国公爵征服并拥有了英格兰王国。

到了爱德华三世时期,虽然祖地诺曼底和安茹等地早被其无能的高祖父约翰王丢失了,但他离法国王位更近了,因为他的母亲是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之女,而腓力四世虽一连有三个儿子登上法国王位,却无一留下男嗣。这样英格兰国王离法国王位仅一步之遥,然而法国贵族们却以萨利克法为挡箭牌,拒绝其对王位的要求。这个场面在莎士比亚的《亨利五世》的第一幕中,借着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口,灌输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然而本书却做了一定的澄清,所谓的“女性后裔没有继承权”,纯属拒绝的借口,在欧洲历史上女性后裔继承王位屡见不鲜。于是,爱德华失去了成为法国国王的机会,堂舅瓦卢瓦的腓力则登上了法兰西王位,这就是百年战争的导火线。

而对于战争过程的描写,苏厄德也能采取比较公允的态度,这对喜欢粉饰多于真相的英国人而言,并非易事。作者直书了英国入侵法国领土种种暴行,写到英格兰军队喜好吸纳罪犯,用这些渣滓在别国土地上横行。英国人会杀光所有遇到的人,包括婴儿、孕妇和教士,无一幸免。几百个教区里连教堂都烧得一干二净,抢得东西之多,连英国普通人的家中都不免有几件法国货。英国人还劫掠人口,法国人无论贵贱都不放过,因为连农夫也能索取几便士的赎金,而大贵族能敲诈到上万镑。作为诺曼人的后裔,英格兰人有一种能把任何行为产业化的天赋和觉悟,因为他们的祖先维京人是令人生畏的武士,同时还是精明勤俭的商人。而战争会产生最大的利润,底层民众可以从军碰运气,兵痞们横行乡里,收取“保护费”,许多人一夜暴富;大贵族们则用法国抢来的金钱阔绰地修建城堡,连国王也忙着从人贩子里低价收购战俘,全价卖回给亲属,如果没有足够现金的话,可以接受武器、马匹或粮食等实物抵押。

这样对敌人土地没有底线的摧残却很容易找到理由,黑太子爱德华认为这样富庶的土地若是留着不摧毁,便会提供给敌人源源不断的税金。战胜之后的战争红利不言而喻,于是,百年战争进行到一半时,即使是英王想停止战争,贵族和民众都不会答应。例如理查二世,这位出生在法国波尔多,倾慕法国文化的金雀花君主,意图和法国之间维系和平,却变得不受欢迎,最后被推翻,落得一个被弑的悲剧下场。

由于英国人的残酷无情,激起了法国人的民族感情,当时的法兰西是一个封建化很深的国家,这样国家的民众往往没有很深的国家认同感,而是和上层封君产生唇齿相依的情感。例如战争开启之前的吉耶纳公国的人民认同自己是“英国人”,因为他们是英格兰国王的臣民。例如战死在克雷西的波西米亚国王“瞎子”约翰,他是因为兼领卢森堡公爵而成为法王的封臣,便率领波西米亚骑士出现在战场上的。现代人都很难理解这种层层效忠的封建思维,对乡土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国家认同。而英国人在百年战争时期的入侵,反而激起法国人的民族情感,促成了民族共同体的联结。

外族入侵如同一面镜子,非此即彼;战争作为一种交流,能更清晰的映照出本民族的面部。这对英国人一方也是适用的,法国人在反攻阶段也残酷地杀死英国人和其雇佣兵,“如同杀狗一样”。在“百年战争”开始的时候,英格兰国王和贵族可以被当作法国贵族,而结束的时候,他们说起了英语,已经完全英格兰化了,在丢失了法国南部富庶的葡萄园和大部分大陆领土后,只得退回到莎士比亚为之赞美的“权杖之岛”上。百年战争开始的时候,是一场封建混战,英国人可以得到不少法国大领主的结盟和帮助,例如勃艮第公爵和纳瓦拉国王等。等到快结束的时候,却变成了真正英法两国的对垒,圣女贞德就是这种爱国情怀的戏剧高潮。

一位身穿铠甲的短发少女在奥尔良城前挥舞白色的战旗——圣女贞德的形象出现在无数诗歌、小说、剧本这样的文学作品中,所以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浪漫和传奇色彩,甚至带有宗教化的神圣光环,她已成为百年战争期间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而德斯蒙德·苏厄德却没有聚焦于她,将她淡化成漫长战争期间一个转瞬即逝的人物,甚至从未用“圣女”称呼过她,而是称之为“女巫”,给她的篇幅长度远不如亨利五世,甚至不如英国在法国的摄政贝德福德公爵。也许这样的淡化处理,“这只不过是一个女人”,更接近于当时英国人的看法,或许是作者故意不落俗套的写作方式。把这位洛林的牧羊女还原为历史长河中一朵小小的漪澜,也许是件更独具美感的事。因为在她献出生命之后,曾经不可一世的英国人(亨利六世已经在巴黎圣母院加冕为法兰西国王了)却悄悄地消退了。

百年战争结束于1453年的卡斯蒂永战役,然而连作者也感叹道:如此这样宏大的战争结束得却如此悄无声息。战争也分化了英法两国的统治阶层,使得他们的内斗加剧,法国形成了奥尔良派和阿马尼亚克派,而英国的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将刀兵相见,人总是仇恨自己的亲人超过自己的敌人。挑起百年战争的英国绝没有料到,在战败之后,战火随着那些返回岛上的贵族蔓延到本土,玫瑰战争即将爆发,那些在法国杀人放火的英国贵族们将自相残杀,无人再关注远方的战斗。

百年战争仿佛一把火,焚毁了封建制度的旧世界。在封建制度中,上对下保护,下对上忠诚,这种对等性的权利和义务都逐渐消失。借用卡尔·施米特的比喻,法国逐渐变为陆上巨兽贝西摩斯,英国则成为海中的利维坦,近代的国家主义呼之欲出,“祖国”将高于一切。就像莎士比亚在《理查二世》中的台词——“可是只有这一块国土是你所享有的世界”。

百年战争:欧洲史上最持久的一场惨烈战争!

欧洲中世纪史,可谓是世界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时期。


光《剑桥插图中世纪史》就有厚厚的三大本,毕竟这个阶段跨度差不多整整一千年。但多少人能够有勇气读完?我看到了很多同学在摇头。


没关系,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个简单的版本。看完这个框架性质的讲述,你再去看那些大部头,应该会容易一点儿吧。


先来看看“中世纪”的大概介绍。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的这段时期。


“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比昂多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


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关于其名称,也叫做“Medieval Ages"或"Middle Times",也称之为”Dark Ages"。


对于这段历史,有人好奇,有人厌恶。对那段时期的脏乱差,有人曾经进行过细致的描写。但这些不是今天的重点,今天只是理线索。以后我会视情深度分享,或者大家自己去读史书。往下看。


你可以把古希腊想象成秦,把古罗马想象成汉,那么,中世纪就相当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了。


欧洲历史经历了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时期,就进入了中世纪。中世纪精神错乱是从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团灭开始的。


这就跟五胡乱华差不多,只不过晚了一百年。


日耳曼人在当时是蛮族,观察基本靠瞅,撒泼基本靠酒,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


所以我们看当时日耳曼灭了古罗马,想吃就抢,想女就掳,人是可以满城全斩的,命都不值一文,就别说什么法律和礼节了。


中国的五胡乱华很快就过去了,经历了三百来年的乱世,就到了隋唐盛世,欧洲却没那么好的运气,从5世纪一直撕逼撕到15世纪。


日耳曼人建立了蛮族国,先后有法兰克、伦巴底、奥多亚克、勃艮第、汪达尔-阿兰、东哥特、西哥特、盎格鲁-萨克逊等国家被建立。


这些国家与国家之间自然也不讲理,该打打,该撕撕,必要的时候使囫囵个儿的王八拳,揍得对手喊爹也不肯停手。


其中,以法兰克王国和盎格鲁-撒克逊最彪,其中的法兰克更是剽悍,打败了高卢,建立了墨洛温王朝(Merovingian kingdoms)。


这是一个持续了将近三百年历史的王朝。


但你不要以为持续了这么长时间,王朝一定很平稳。墨洛温王朝是墨洛温建的,死后他的四个儿子就瓜分了国土,其中老四趁着老二战死,抢了老二的老婆当媳妇,跟老三瓜分了老二的地盘,又把老二的俩儿子搞死。


老四统一全国,他死后,他的四个儿子又瓜分了他的国土,老大死活生不出儿子,剩下三兄弟就把他的地盘给分了,形成了东部的奥斯特拉西亚、西部的纽斯特里亚及勃艮第三个王国和阿基坦公爵公共领地,三国共管。


东西部那两国尤其黑暗,动不动就要杀要剐,本身王室对自己人就很没良心,百姓连鸟蛋都不算。


既然没什么良好的家风,那么子孙后代当了国王,也就那么回事儿了。都不理朝政,窑子倒是逛得挺勤。所以怨声载道,所以大权旁落。最后一位国王,希尔克里克三代目,就让宰相(宫相)一脚踹开。


宰相同志名叫丕平,身高根号二,人送外号——矮子丕平


当时教会影响力已经非常大了,那天,丕平就问教皇:你是如何看待希尔德里克三世身为国王而不理朝政这件事的?


当时的教皇也受气,于是说:谁为法兰克操劳,谁就是法兰克的主人!


丕平说:不愧是教皇,说的太对了!!!


回去就请三世滚去修道院出家了,丕平把持朝政,顺利建立了一个新王朝,名曰加洛林王朝

加洛林王朝延续到了查理大帝,大帝统一了西欧。


查理一死,仨儿子又商量着分家。


他仨打来打去,最终决定分家产这种事还是得签合同定下来,于是搞了个《凡尔登条约》,把法兰克分成了东、西、中三国。


中法兰克国国王的俩儿子不幸相继嗝屁,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的叔叔就把中法兰克给黑了。


把中法兰克搞了个什么缓冲带。

他俩留下意大利北边儿那块狗屎一样大小的地方维持现状,还说这是应该的,毕竟做人不能太贪心了。


你看看让他俩咬的:

我们再说欧洲西北的英国地面儿上,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也在一开始就杀到了不列颠群岛。


如同欧洲大陆的撕,他们在不列颠也撕。


终于在7世纪初撕成了七个国家,史称七国时代


豆哥长得丑是假的,但不列颠七雄互相看不顺眼是真的。


里头的威塞克斯横扫诸侯,灭六国,统一中原……哦,不是,是统一不列颠。建立国家,名曰英格兰

注意,英格兰作为一个国家,其含义如同中国。而诺曼底王朝、安茹王朝、金雀花王朝,都只是英格兰的朝代。


那么,为什么腐国料理和苏格兰打卤面不兼容呢?是这样的:


盎格鲁撒克逊人霸道地横扫了不列颠,而不列颠本土人(凯尔特人后裔)且战且退,有的退到了西部,有的退到了北方。


退到了西部的跟西部的土著约,形成了新品种威尔士。


退到了北方的跟北方的土著约,形成了新品种苏格兰。


所以,苏格兰跟英格兰是世仇,只是因为后来有位爷既是苏格兰的亲戚也是英格兰的亲戚,所以直接当了数个国家的王,建立了联合王国。



电影《勇敢的心》,就是苏格兰人民勇敢反抗侵略者英王爱德华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不能描写的名字。


苏格兰一直要跟英格兰闹离婚,又担心离开英国日子不好过,充分体现了苏格兰人民有福同享有难你当的精神。


让我们回到欧洲大陆。


东法兰克亨利一世在936年死后,他的儿子奥托即位,因为立志建立一个牛逼的国度,因此加强各种权力,最终连教皇都给他加了冕,号称是罗马帝国的皇帝,因为罗马帝国在人们心目中很神圣。前头加上神圣两个字,更加凸显逼格。


神圣罗马帝国(962年-1806年)建立了。

神圣罗马帝国的教皇权力很大,在教皇的准许下,十字军进行了多次东征,攻打东部的伊斯兰和拜占庭帝国。史称十字军东征。(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坐观君一直在讲,还没讲完。)


西法兰克后来演变成了法兰西王国(843年–1791年)。

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割据一方,写信给英格兰,说他其实跟英格兰有亲戚,他想当英格兰的王。


英格兰不愿意。


威廉就说好家伙,你不愿意就行了?


硬上,把英格兰干懵了。


史称诺曼底征服

身为法国的一位公爵以及英格兰的王,土地自然占了海峡两边,后世子孙政权轮转,英王子娶了法国公主,法国的规矩,女性不能当王,但可以是该女性最近的男性亲属当王,结果是英国国王娶了法国的独生女公主,因此,本来领土就有纠纷,现在直接算硬抢了。


谈不拢,那就打呗。


打了一百年,史称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也部分导致了英法人民互相看着不顺眼的良好风俗。


西法兰克王国(以及法兰西)是法国的前身。


东法兰克王国(以及神圣罗马帝国)是德国的前身。

哦,对了,西罗马帝国一直很乱,而平稳的东罗马帝国,就是被学者们称为拜占庭的帝国。


中国古籍里称呼它是大秦。


拜占庭帝国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都远比西部发达。(防失联及商务合作请加小编微信643379716和QQ同号


但1453年,拜占庭帝国经历自身问题、十字军东征和其他外部打击,彻底瓦解。大批的希腊语学者被迫流亡到了意大利,同时也将他们的希腊语手稿和古希腊语文学造诣带到了西欧:其中的一部分已在西方失佚了数百年之久。


文艺复兴和手工业蓬勃地席卷了整个欧洲,中世纪结束。


最后补充两句:你一定知道拜占庭帝国被谁灭了吧?那就是同样著名的奥斯曼帝国。


1453年5月29日,经过两年的包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


1461年特拉比松也被穆罕默德二世占领了。穆罕默德二世将自己看做是东罗马帝国的合格的继承人。到15世纪末,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都已经落入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了。


那么,奥斯曼帝国又是什么人建立的呢?土耳其人?和突厥啥关系?突厥又是怎么回事?和匈奴有关系吗?这就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了。

【完】亲·看完如喜欢记得转哦!

期待您的打赏!

亲爱的读者,您好!我们的主编王之先生多年遭封杀和迫害,我们编辑团队几人都是尽义务尽一份职责,旨在传播真理,唤起更多人觉醒,目前凄风寒雨,血雨腥风,公众号在夹缝中艰难苟活,您的打赏就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和鼓励,也是至臻至善的最大推动力!

传播不易,打赏随意(请扫描或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