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内涵式乡村旅游发展,复兴乡村文化的有效手段!

2015-09-09 绿维创景 绿维文旅


对于进入提质升级发展阶段的乡村旅游来说,乡村文化是其发展的灵魂和核心,是塑造差异化吸引力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摆脱“千村一面”同质化现象的关键,就在于乡村文化内涵的挖掘、提炼、应用及传承。


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乡村文化却正在经受着巨大的考验。


乡村纯朴、富有人情味的文化因子被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所侵蚀,优秀的民间文化、特别是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城市商品社会制造出来的流行文化、不切农村实际的生活方式逐渐渗透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乡村原有的属性和历史记忆正在逐渐消逝,犹如一具“失魂落魄”的“躯壳”,可以想象,长此以往乡村失去的不仅仅是文化,还是其赖以发展的基础,乡村文化灭亡的那一天也就是乡村消逝的那一天



乡村文化的复兴迫在眉睫!


乡村文化资源的初步梳理



乡村文化源远流长,资源种类异常丰富,根据其不同的内涵层次,大致可以分为物态、行为、制度和精神四大文化子系统:


乡村的物态文化层面是农村有别于城市的显在表现之一,其文化的异质性强烈吸引着都市人。包括:田园景观、乡土建筑、民俗工艺品、民间小吃、民族服饰等等。


行为文化是乡村文化中最具活力和表现力的文化洋溢着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气息。如保留在乡村社会中的农耕游牧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多种多样的民风民俗文化。


制度层面的文化也是非物态文化,主要以“乡约村规”的形式进行展现。包括社会法律法规、纪律制度、道德准则、社会约定等。


精神文化层面包括人的政治思想的树立、精神的塑造、道德修养的熏陶、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素质能力的培训、思维方式的引导等方面。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会产生持续影响的精神层面文化包括了宗族文化、宗教文化、孝文化等。


在目前的乡村旅游开发中,物态和行为层面的文化资源吸引力比较大,形成的旅游产品也较为丰富。而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文化资源与旅游诉求点很难进行对接,故开发几乎空白。


内涵式乡村旅游发展是

实现乡村文化复兴的有效手段



绿维创景认为,以“文化的原真性开发”为核心的内涵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失为实现乡村文化复兴的有效手段之一。所谓内涵式发展,即围绕“乡村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传播”,挖掘、整理乡村文化遗存,提炼文化特质,据此打造旅游产品、创新文化体验、发展乡村旅游。具体开发要点如下:


1、保持文化的原真性


以保护乡村原生态景观环境、本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原真性民俗文化为基础,以村庄聚落的原有布局为本底,以最少的人工干预和谐处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营造最纯真的乡村氛围达到乡村旅游高级形式——内涵式发展。




2、保证特色的鲜明性


广阔的地域空间,为我国不同乡村文化的培育提供了土壤。资源禀赋存在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各地在旅游业发展中产品的互补性。各乡村应努力寻求和开发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文化资源,树立品牌,打造形象


同时,还要实行小区域内的差异化战略,与同线或同区的类似产品,在内容和风格上应该有明显的距离和层次,使游客有意犹未尽之感。


3、注重项目的体验性


体验式旅游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尤其对于文化旅游而言,更需要通过体验的方式才能真正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


面对国内文化旅游体验方式同质化趋势严重的问题,绿维创景提出了文化体验情景再现模式,运用主题形象再现、风情环境再现、人物故事再现、虚拟时空再现、历史事物再现和文化传承升华六大手法,在创新与创意中追求文化体验的提升。



4、实现产品开发的有形化


除了多样的物态文化外,乡村文化中占多数的还是无形的行为、制度、精神方面的文化资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乡村文化中最为精深的内涵所在。只有把这些无形的文化资源进行物化,形成有形的旅游产品和商品,为游客所购买和消费,才能实现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



5、产业发展的一体化


乡村文化有了旅游就有了市场,乡村旅游有了文化就有了灵魂。从各地文化旅游发展成功的经验看,凡是旅游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无不是文化得到充分挖掘与传承的地区,凡是文化产业发达的地区,无不是旅游功能完善,对游客产生无限吸引力的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对培植文盛人兴的新农村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6、服务理念的现代化


保持乡村文化原真性并不是不发展,要在现代化服务理念的指导下提升乡村的基础设施、交通体系和服务体系。这样既符合都市游客的生活习惯,同时也保存了乡村的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




总结

乡村文化是动态的生命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乡村的发展,不能摒弃文化,必须通过乡村文化的复兴让乡村在人们的价值观中、在共同体的精神结构中恢复其应有地位。

内涵式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住乡村文化的原真性,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当地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从保护整个乡村文化空间的高度实现乡村文化的复兴。



( 注:以上内容知识产权属于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其他平台发布请注明来源,侵权必究!)


更多内容,点击左下角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