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魏小安:创新应对旅游未来与泡沫

2017-07-02 创意经典落地运营 绿维文旅


6月30日《中国旅游投融资研究报告(2017)》发布会上,魏小安教授对报告表示了肯定,认为数据来源清楚、清洗规范、分析清晰。他指出,旅游将变成未来第一大产业,在旅游大发展时代更需要理性,支持旅游界用创新应对未来发展,以及当前旅游市场所出现的泡沫现象,高度赞赏绿维文旅“平台化运作,产业链经营”的战略思维,“中国旅游与特色小镇开发运营平台和“全链全程联合孵化服务模式是绿维文旅应对未来业务创新的突破。


本文整理自《中国旅游投融资研究报告(2017)》发布会上,魏小安教授的发言。


我自我定位是旅游界的老炮儿,干旅游到现在37年了,可以说和中国旅游共同成长,今天参加绿维文旅的《中国旅游投融资研究报告(2017)》发布活动,很高兴。


投资就是钱怎么花,融资就是钱怎么来,但这么多年旅游行业的钱怎么花,钱怎么来,并不清楚。大家都知道“大数据”,前几年我们说大数据是资源,现在说大数据是生产力。但严格来说,到现在为止,我还没看到旅游的大数据。



宏观数据不等于大数据。如果大家对大数据有一些了解就知道,大数据能从资源转化成生产力,核心就是大数据反映了一个领域的本质和运行的特质。旅游行业现在很多所谓的“大数据中心”,我认为是“大数据编造中心”。旅游行业一部分真正的大数据,掌握在携程这些企业手里,但他们掌握的是消费端的大数据,这些数据对他们自身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供给端的大数据在哪里呢?只靠行政体系的统计也不完整,尤其是结构性数据阙如。


今天绿维文旅的《中国旅游投融资研究报告(2017)》,也不能说是完全的大数据,报告里提到旅游上市公司、挂牌企业2016年投融资规模1千亿,如果和国家旅游局统计的2016年旅游总投资1.3万亿对比,《报告》里面提到的只占2.4%,所以只能说沾了大数据的一个边。


关于《报告》有几点我比较认可:第一,数据来源透明;第二,数据清洗规范;第三,数据整理清楚;第四,数据分析清晰。《报告》通过198家公司的公开数据得出来描述性结论,我赞成。绿维集团作为企业,能够挑大梁,做行业性的事情,对应行业性的需求,值得赞赏。平台化企业,产业链运营,高科技融入,未来性发展。关于这本《报告》,我希望每年坚持出下去,一个东西坚持到第四年,可能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


旅游数据分析的重要作用


《报告》指出了几点问题:旅游上市公司在行业里没有形成主导地位;旅游行业的资本化、证券化程度非常低等等。


大家都说旅游是新兴产业、热点产业,为什么资本市场上看不到旅游企业成长起来?另一方面,旅游却是资本投资的热点。成为“资本化、证券化产业”和成为“资本追逐热点”这两者之间差距很大,差距里边必有问题。所以我希望《报告》能一步一步把这些问题研究透,给出一个答案。


数据怎么分析,这里边学问大了。国家旅游局统计的去年旅游总投资1.3万亿,我想,这1.3万亿是当年投资的吗,还是计划投资呢?当年落到地上实际投资有多少钱?不知道。因为投资都是有进度的,比如这个项目号称投资100亿,可能也就投10亿,但是要上报100亿,毫无疑问,这种数据里一定有水分,这是错不了的。上市公司没法弄水分,他们的数据我相信。但其他领域的一些数据和我时常感觉对不上,所以需要进一步分析。


1999年-2003年,我在国家旅游局当了5年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司长,一直盯着一个事,收集和发布企业财务数据,一定要出一本《中国旅游财务信息年鉴》。虽然最后也不太理想,但我把这些数据收集上来,清理分析一下,也形成了很多观点。


我说其中一个观点,以前我们口口声声说,旅游是一个经济产业,这其实是没有财务数据支撑的。叫什么经济产业?按照80年代的观点,旅游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那时候我就有很严重的质疑,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这违背经济规律,没有一个产业应该是这样,到底什么原因?


后来我一做分析清楚了,那是特指那个发展阶段的旅行社行业,当时确实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然后我们笼统地概括成旅游行业。


不投旅游的三个原因


我是经济学出身的,很关注数据。那时候还写了一篇文章,反驳旅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说法,因为我分析了一下,我觉得旅游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但是同样需要分类,如果分析旅行社行业,确实叫人才密集型行业,而分析酒店行业,就是资本密集型。但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那时候旅游投资却很少,有个三五亿投资的项目,我都很兴奋,想旅游总算有个大项目了。为什么投资旅游的这么少?当时我问过很多投资商,“这么好的旅游业,为什么你不投?”


投资商说有三个原因:第一,旅游业是长线投资,长远回报,现在有这么多短平快的钱可以赚,为什么要投旅游?第二,旅游这滩水太深,我们进不去。第三,旅游资源不能上市。


现在第一个不投旅游的原因已经基本存在了,短平快的投资项目太少了,所以很自然,长线投资的项目投资商也要开始干。


第二个原因仍然存在,这滩水太深,没投进来的时候觉得挺好,投进来之后,傻了,发现这滩水能把人淹死。


第三个原因旅游资源不能上市,这里有一段故事。1998年建设部委托中国社科院写了一个研究报告,叫《旅游资源上市之国家利益权衡》,通知我去参加论证会。后来我说不参加,“你今天把报告给我,明天就让我去开会,这不行,我拒绝参加”。他们就说怎么办?我说,半个月以后开这个会。


半个月时间我做了一番研究,也写了一篇文章《旅游资源上市之真实利益权衡》,拿去跟他们那个报告打擂台。那次擂台打下来,我赢了,他们没话说,包括他们请了几个大牌经济学家,都说“旅游局观点好,你们的观点不行”。


擂台打赢了,可是实践中又涉及一些问题。比如当时桂林旅游上市,原来上市计划融资10个亿,但建设部、文物局激烈反对。到了证监会,证监会说“你们部门之间打官司我不参与,形成统一意见再提交”。最后桂林旅游把原来资源类的资产都抠出来了,融了4个亿,只有原来的40%。而这4个亿最后还是投在抠出来那部分,投到了资源上,投到景区。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仍然严重影响旅游的资产化和证券化。


理性认识旅游投资,创新应对未来与泡沫


我之所以说这些事,一个感触是历史的变化太快,变化太大。另一个是说,很多过去的因素,现在还在起作用。旅游的投融资不是大忽悠,不能泡沫化,我们要实实在在的做研究。


我曾经开过一次会,要求每个省的旅游规划处长,带一个失败案例上会。他们说,“带成功案例没有问题,失败案例怎么带,我没法谈”。我说我来谈,我分析四个投资失败的案例,分析完了我就说,“我们不能上来就说旅游投资如何如何好,为什么这几个案例失败,我们要把东西分析透了,我们才可能指导投资商”。


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旅游大发展的时代。大发展时代需要我们更清醒、更理性、更实质性的去推动。


我几乎每天都要接触投资商,常见的对话就是“魏老师,我弄10平方公里,初步投资只有30亿,不好意思”。我说,投资30亿你还不好意思,我无法理解。投资商说,“实在不行我再追加20亿”。我就问一句话,钱哪儿来的,钱跟满地白捡的一样。他说,大家都这样。现在形成了什么情况呢,比如跟地方政府谈旅游投资,10亿投资免谈,百亿投资可谈,千亿投资兴奋。


去年碰见一个企业跟我说,他跟当地谈好了投资十个亿,这个景区给他,而且他说100%保证当年客源翻番。结果过了一个月,当地政府说,“对不起,不跟你们谈了,另外一个企业跟我说要投资100个亿”。当地政府说,“我们不管实际如何,对政府来说,政绩是100亿投资”。即使真投100亿,也得一步一步投,也不可能100亿砸下来干。但像现在这股风很容易形成泡沫化。

   

很自然我们要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泡沫,第一,发展必有泡沫,这是规律性的现象。喝啤酒都要有泡沫,没有不好喝,但是太多也不行。这些现象也不能绝对化,比如笼笼统统反对重复建设,没有重复建设就没有经济体系,更没有市场竞争,我们反对近距离低层次的重复建设。第二,尽量不要泡沫化,思维泡沫化,就是泡沫成风,大呼隆,一窝蜂。这样的结果是看得到的,中国又是一个喜欢刮风的国度,说到底,政府主导。第三是利用泡沫化。很多投资投在旅游方面,会有一些泡沫化现象,但总比投在其他乱七八糟的项目上好吧,比如投在矿山上,现在不需要这么多矿,投资矿山上污染了环境,就投在旅游上,即使没有达到理想的经济效益,但是环境改善了,文化提升了,给居民提供了公共福利,也是好事情。这么比较来说,我不反对旅游的泡沫,但是要谨防泡沫化,也要研究怎么利用泡沫化。


投资都是利弊相较的,投资旅游是利最大,弊最小的,但旅游不可能没有弊。


现在五年就是一个“未来”,能把未来五年的事看准,就算有本事,我现在都很难看清。我只能看到未来五年之内,带薪休假会全面落实。未来五年我们就业压力会以几何模式增长,人工替代了传统就业,让大家多休息少干活,这是可以看到的。这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需要深入思考。


再看远一点,未来第一是大智慧,第二是大教育,第三是大健康,第四是大休闲,第五是大服务,这就是未来我们的就业领域。这五个哪个能离开旅游?所以毫无疑问,旅游变成未来第一大产业,这个事基本上不需要论证。


我希望我们能够齐心协力,一步一步把这个平台推动,借助我们自己的能力,多做一点是一点。作为一个老炮儿,我有很深的感触,我在刚开始搞旅游的时候,完全不懂,更想不到未来,因为有眼界、知识、想象力等很多局限。


在当下这个位置上,面对未来我们没有局限吗?我们同样有很多局限,这就需要解放思想,需要打破局限,需要更多平台化的创新。


来源:新旅界,绿维有编辑

关注“绿维创景”微信订阅号,回复关键词“全域旅游、特色小镇、投融资、IP”,获取更多政策、案例、研究等综合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