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当年差点被美国“赶出去”,现在美国高官要把它“请进来”

2017-10-10 财经早餐

近日,在距离洛杉矶市70公里的兰卡斯特,以美国众议院多数党领袖Kevin McCathy、加州参议院议长Kevin De Leon和兰卡斯特市长Rex Parris为代表的约20名政要人士,出现在一个中国品牌工厂的竣工典礼上。



这距离她带着一箱电池踏上芝加哥的土地,已经过去了将近18年。

 

作为一家中国企业在北美的负责人,她曾饱尝中国制造出海必须遭遇的艰辛,也见证了中国智造如何经受住严苛的美国市场的检验。

它是谁?她又是谁?为什么当年差点被美国“赶出去”?

 

是的,它就是比亚迪,一家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而她,就是比亚迪的海外拓荒者——李柯。

 

早在1999年,李柯就奉命前往芝加哥,为比亚迪在美国开疆拓土。

 


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比亚迪主要依靠与摩托罗拉、诺基亚、苹果等公司的电池业务合作。

 

直到2010年,比亚迪在美国洛杉矶建立北美总部,开始发展新能源产业,开拓电动车市场。

 

作为一个成熟的汽车市场,美国早已被本土品牌和欧日韩等车系占据,中国的传统燃油车想要进入异常困难。

 

思考之后,李柯带着团队决定选择竞争程度稍小的纯电动大巴,作为进入美国市场的敲门砖。

 


即便是这样,依然有“三座大山”横亘在眼前。

 

市场大山:电动车作为当时的新物种,想得到市场认可要经过漫长等待,而且盈利缓慢,从进入市场到拿到订单通常需3-5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给公司经营带来很大压力。

 

文化大山:因语言、本地化管理,以及对当地法律法规把握不够等问题,面临着“水土不服”。

 

偏见大山:海外长期以来对中国制造的偏见,导致人们会带着有色眼镜看比亚迪。

 

李柯曾感慨:“要同时面对市场培育、经营压力、身份偏见这‘三座大山’,比亚迪在美国的打拼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负数开始。”

 


2013年3月,比亚迪似乎迎来曙光——获得来自美国长滩运输署的10台电动大巴订单,但接踵而来的却是一场异乎寻常的危机。

 

同年10月,有美国企业恶意状告比亚迪违反该国劳动法,洛杉矶劳工局对其位于加州的工厂和办公大楼进行了查处。

 

《洛杉矶时报》很快就刊登比亚迪欺诈员工的不实消息,比亚迪随即陷入美国劳动劳工仲裁案。

 

2014年3月,在美国联邦运输管理局的压力下,长滩运输署董事会不得不宣布取消给比亚迪的订单。

绝地反击

 

虽然遭遇重重危机,比亚迪并没有退缩,决定用实力进行反击,并就终止合约发表声明:“我们有信心在未来赢得有竞争力的竞标,我们将以去年同样的原因胜出——我们优越的技术。”

 

为赢得这场至关重要的战役,比亚迪挑战了被称为“魔鬼测试”的Altoona测试。

 

包含整车安全性、结构完整性、耐久性等关键指标测试,要求车辆在颠簸路面上持续行驶约2.4万公里。

 

在经过116天的“锤炼”后,比亚迪纯电动大巴K9成为全球首辆通过Altoona测试的12米纯电动大巴,同时也获得美国联邦运输管理局颁发的整车生产资质。

 

这等同于得到在美销售大巴和将其作为公交车经营的许可证,并获得参与政府专项资金支持的资格。

 

Altoona测试:翻滚实验、涉水实验、火烧实验、冰天雪地运营实验

 

2014年9月,长滩运输署重启电动巴士招标。

 

次年4月,长滩运输署董事会在进行了2个小时的争论后,宣布比亚迪获得60台大巴的订单,除了此前的10台订单,又追加了50台。

 

长滩一役的胜利,让比亚迪的电动车梦在海外有了生根的可能。

 

美国《财富》杂志曾称:“比亚迪的电动公交车能够首次实现一次充电全天行驶,改变了燃油公交车污染环境的现状,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在美国有了一条以中国企业命名的路

 

在深圳,有一条七公里长的“比亚迪路”,两旁是比亚迪太阳能路灯,地面上跑的多是新能源汽车,头顶穿梭着是比亚迪云轨。

 

而万里之外的美国兰卡斯特,也有一条“比亚迪路”,见证着一家中国企业的绿色梦想。

 


兰卡斯特位于莫哈韦沙漠一隅,曾经终年尘土飞扬,比亚迪进入后,让它变成了一座“绿色汽车城”。

 

今年上半年,该市议会投票将全城的17825盏路灯全部换成比亚迪的LED节能灯。并将其中一条路命名为“BYD Road”。

 

10月6日,比亚迪竣工的工厂也是在兰卡斯特,这次竣工的是兰卡斯特电动大巴工厂的第三期工厂。工厂占地面积近4.1万平方米,相当于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此前这个工厂聘用了567名当地员工,三期竣工后,在将来员工人数将增至1500人,年产能也将达到1500台,要知道全美公交大巴的总量才约为4000台。

 

 

市长雷克斯·帕里斯曾说:“争取到比亚迪大巴和电池工厂落户兰卡斯特,是我职业生涯最大的骄傲!”本次竣工典礼上,他欣喜地表示:“到年底前,将会有超过1000人在这里工作,而一年前,这1000个家庭还在失业的困境之中。”


朋友圈里的国际大咖

 

实际上,在比亚迪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也一直有国际大咖助阵。

 

2008年,股神巴菲特在搭档芒格的推荐下,以18亿港元购入2.25亿股比亚迪H股,并一直持有。

 

最近十多个交易日,比亚迪H股大涨近60%,巴菲特所持市值也迅速增值60亿港元。



2010年,比亚迪在洛杉矶建立北美总部时,被时任加州市长的施瓦辛格视为加州推广新能源政策的成功典范:“我张开双臂欢迎比亚迪到来,希望加州与中国的友谊能够为双方的环境和经济带来互惠双赢。”



2013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出访哥伦比亚时,曾对搭乘的比亚迪电动出租车e6赞不绝口,比亚迪的纯电动大巴K9还在2012年获得克林顿基金会的测试认可。



截至目前,比亚迪在全球包括美国、巴西、日本、匈牙利等国家已拥有30多个生产基地。在全球化市场开拓上,比亚迪的新能源车足迹已遍布全球6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城市。

 

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比亚迪走得很艰难,却走得很踏实。

 

也唯有踏实,才能长远。




文章内容来源:无冕财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