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代·“感官共域”城市公共艺术季| “冲破”日常,对话艺术

北京时代美术馆 北京时代美术馆
2024-09-03
公共艺术作为当今社会中一种日趋重要的文化形式,是面向社会和大众的,也成为了城市的符号与象征。将艺术置于更加开放的语境之中,其公共性、公众性,也是当前艺术发展的重要议题。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随城市而生,为大众而存,在社会和人群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在与时俱进。它怎样与自然和人产生联接,公共艺术又是为谁而做。如此讨论,不断在艺术场景中进行着,引发着人们的无限思考。


今年,时代美术馆携手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在成都、重庆和北京的华熙LIVE,开启三地共构的公共艺术项目“感官共域——城市公共艺术季”,邀请李赢、刘亚洲、宋三土、颜石林、杨茂源,周力6位当代先锋艺术家开展“因地制宜”地创作,将11件极富张力的大型艺术作品植入相应的场域空间之中。4月21日,成都艺术大道正式开街;4月22日,以“打破美术馆的围墙”为主题的艺术论坛,在时代美术馆成都馆多功能厅成功举办。4月30日,延续此话题,时代美术馆馆长赵燕受邀参与到了“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重聚”的论坛当中,作为“感官共域”公共艺术项目的发起人之一,赵燕与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创始人鲍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感官共域”参展艺术家杨茂源,一同围绕“从众望到共域——公共艺术为谁而做”主题,展开探讨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以及公共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进一步将“感官共域”引入大众的视野。

左至右,依次为鲍栋、赵燕、张子康、杨茂源

从“众望”到“共域”——公共艺术为谁而做?论坛嘉宾尽管从不同侧面给出了解读,但都将公共艺术指向公共、开放和联接

艺术对公众有着强大的疗愈和精神引领作用。艺术不应该仅仅被瞻仰,在美术馆里束之高阁,更应该融入城市生活。后疫情时代,个体的情感体验与群体和社会的联接模糊而缺失,艺术以一种温存之姿唤醒人们,引导公众打开感官,去讨论和交流,寻求共振,让社会复苏。“感官共域”城市公共艺术季中这11件公共艺术作品,落地北京、成都、重庆的华熙LIVE空间中,充分发挥公共艺术的在地性价值,让公众个体以“参与者”的身份,打开感官,产生交互体验,“冲破”日常生活的惯常景致,营造出全新的“多维情感场域”,激发人们的共情与共感。赵燕说:“艺术真正服务于大众,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得到永生。”

成都华熙LIVE528艺术大道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作品简介·
杨茂源作品《向上看》

颜石林作品《你好》

时代瞬息万变,大众审美结构也在随之改变,人们对艺术文化给予更多的期待,艺术家的观察视角和创作思潮也在不断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艺术创作不仅局限于技法,开始注重跨界,寻求共鸣,建立联接,这是当代艺术观念的进步。

周力作品《環 之二》



刘亚洲作品《微尘》
“感官共域”在各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三座城市里,以公共艺术为介质,使人文、景观、体验共构成一张亲密无间的日常网络,焕发出特定城市的生活、文化、商业中的正向能量,进一步诠释“有内容、有温度、有灵魂”的“城市活力聚集地”和“新生活方式体验地”,弥合出一种更为理想的城市生态。

李赢作品《未烬》


宋三土作品《哭泣的太阳》

宋三土作品《宇宙幻想发射塔》

时代美术馆一直关注当下艺术的多种可能,尤其是公共艺术的发展,推进艺术的跨界思考与探索,包括艺术与时尚,艺术与设计,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方式,以艺术观察者和学术梳理的身份介入艺术现象,发现当下富有独创精神、自发性的新艺术语言。同时,对接国际前沿艺术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为扶持青年艺术家成长,时代美术馆发起“种子计划”,其中有10位艺术家带来20余件作品在今年的“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重聚”中精彩亮相。 

时代美术馆展位现场 @2023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4月29日-5月3日期间,2023华熙LIVE·买得起艺术周也已成功举办。作为“感官共域”城市公共艺术季的北京分会场,活动以“陆天聚场”为主题,打造“陆天美术馆”“陆天市集”“陆天工坊”及“陆天公益”四大活力板块,满足公众对于文化艺术体验、文化艺术消费、文化艺术社交的立体化需求。在城市之中,在陆天之间,构建起关于艺术的全新体验式“聚场”。

2023华熙LIVE买得起艺术周——陆天聚场

在这座无边界的美术馆的“现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被“感官共域”所消弭,此刻,城市的“活力”被重新调动,人们觅得一方回归真切的勃勃绿地,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松弛超载、疲惫的感官,真正关注我们的内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时代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