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一项全国第一!川大为什么能?这股神秘的“西部力量”了解一下


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有一股神秘的“西部力量”


2016年,42项!

位居全国高校第三

2017年,50项!

 并列全国高校第一

2018年,68项!

位列全国高校第一

数据凸显实力

常年稳坐国家社科“第一集团”地位

又于今年跃居第一

因此,有人把它比作社科界的“西部力量”

称它是厚积薄发的学术潜力股


这股神秘的“西部力量”

就是

6月21日上午

四川大学社科处的微信工作群响个不停

一条喜讯炸开了锅


历时半年,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的立项名单终于敲定,四川大学共有68项课题通过立项。


这个数字不简单。


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社会科学项目,资助覆盖面广、立项数量多、权威性强,受到全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有关负责人直言,高等学校所获得立项数量,反映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实力,同时侧面体现出高校的综合实力:


“四川大学立项总数68项,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一。”


对此,网友也是纷纷为川大打call


川大为什么能?

看看下面这些,你可能就明白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697z2th14&width=500&height=375&auto=0

老带新

老教授手把手

教年轻教师修改申报书


立项名单确定的消息传来后,李怡内心波澜不惊,这是“60后”长者的沉着,也是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老资格”的淡定。


算上这次,川大文新学院院长李怡已经六次拿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反倒是本学院另外几个老师的项目确定立项,让李怡心绪激荡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过去。


在川大坚持“老带新”冲击科研项目的影响下,像李怡这样的老教授与年轻教师之间,有了“师徒”之情。

  

以文新学院为例,为了带动年轻一代教师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学院和学校会分别组织有经验、有资历的专家和学者,对每个教师的申报项目进行预审,按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标准,在校内“彩排”一次。


“这些专家学者一般都是主持过重大课题的,他们给年轻教师提出的意见会很有针对性。”李怡说,通过手把手指导的方式,青年教师的申报内容能得到反复打磨修改,最终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他看来,这是川大社科项目“高产”的原因之一。
  

除了“老带新”,王一平觉得校园里充满“榜样的力量”


今年34岁的她以《21世纪西方科幻小说研究》拿下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能够在川大找到‘青年教师学术共同体’。”王一平告诉记者,文新学院里年轻的同事戏称是“命运共同体”,大家一起吐槽压力,一起奋斗教学,有并肩作战、携手共进的不成文默契。“当看到身边的人都那么优秀和努力时,你自然也更努力了。”

  

记者从川大社科处了解到,2018年四川大学一共有24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30岁。

开眼界

请全球名校教授到川大上课


王一平还有体会,广开大门的川大,激发和坚定了她的学术钻研道路,“只有喜欢做学术的内在驱动力,才是抗压和取得成功的最好武器。”

2010年是王一平进入川大读博的第二年,这一年她通过学校成功申请了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的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前往英国留学一年,在那里,她对学术研究的理解更深一层。“不得不感谢川大,它一直鼓励学生和老师走出去。”



这种鼓励今年被再次印证——王一平不久前又成功申请教育部留学基金委项目,将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再赴英国一年。学校依然为她做坚强后盾,“工资基本上没有变化。”

事实上,川大与国际接轨的态度,为包括王一平在内的很多老师打开了世界的学术窗口。


每年7月,川大的“国际课程周”启动,来自耶鲁、哈佛、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的教授大咖们,会在这里与师生畅谈世界前沿的学术问题。


王一平觉得:“哪怕可能只是旁听一节课,但是在这堂课上,学生和老师们对国外学术或者教学都可以有一定的认识,想不想走出去,这堂课发挥的作用还是很大。


激励

设立“川大版”社科基金


被师生念叨最多的是川大自创多种激励方式,鼓励青年教授申报各种课题研究。除了社科基金之外,老师们还可以申报四川省教育厅的课题,教育部研究基地的项目。

如今,川大还有自己的“校园版”社科基金项目:凡是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即使没有最终入选国家的社科基金,学校同样会给予每个项目10000块钱的鼓励,用于完善调研,查阅资料等等。这样的大手笔,让特别是年轻教师对申报社科基金动力十足。


来自川大社科处的数据显示,包括本次通过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68项科研项目在内,四川大学今年一共收到了360多项申请,而最终经过校内评审委员会的筛选,报送四川省的项目有285项。

励轩认为川大制定的系列鼓励政策为项目申请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比如国家项目培育政策,就是指老师申报项目后如果没有成功,学校依然会支持你做。哪怕经费不多,但是能鼓励老师继续做下去,一旦今后再申报,就更有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川大还特别制定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预评审制定,在教师正式申报项目前,学校会组织有丰富申报经验的老专家给年轻人的申报书提意见,指导修改。

四川大学社科处常务副处长傅其林说,除了激励以外,学校也有严厉的一面。如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过程把关,可以说非常严格,“学校按照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办法,对立项项目进行开题,年度检查,中期检查,结题审查。”同时,对按时结项,并且取得优秀和良好的项目给予奖励。




院士当“猎头”

上百封邮件招募“熊猫人才”

21世纪什么最重要!

人才!

这可不仅仅是个段子

在四川大学,内部早有共识

人才是科研实力的核心要素!



● 每年薪酬不低于40万,另享受高水平科研奖励

● 国家提供50万元生活补助

● 学校还提供35万元至80万元购房补贴以及安家费等等


在英国、德国举行“2018年度四川大学海外推介会”上,四川大学希望能吸引40岁以下,在相关学科领域取得一定成绩或者具有发展潜力的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


这些丰厚的待遇,就是川大求贤如渴的诚意!


从2017年末至今,四川大学已在校内召开三次熊猫人才招募大会。相关负责人解释,“熊猫人才”意味着川大会像保护熊猫一样对待人才。


四川大学人事处还设立了“人才专席”,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写信、发邮件——凡是在《自然》《科学》这类世界顶级杂志以及子刊上发表了论文的华人作者,都是人才专席的“目标”。


也就是说,他们担当川大的“猎头”,专门“挖”全球人才。一位人才专席告诉记者,有时为引进一名专家学者,会与对方往来上百封邮件。


四川大学魏于全院士通过邮件的方式,成功为四川大学重点生物实验室“吸引”来100多名“青年千人”。由于在人才引进方面的特殊贡献,他获得四川大学首届“伯乐奖”。


封面新闻记者李寰 李媛莉

猜你喜欢


◯ 重磅!个税起征点拟调至每月5000元


◯ 女子深夜遇抢劫,淡定劝导对方!结果真感动了"劫匪”…


◯ 这条裤子因高考出名,关键时刻不肯掉链子!警察都急了

长按二维码,关注华西都市报官方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