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代鸿儒”何绍基,就连齐白石也向他学书法 | 两人两场大展,值得一看!

2017-12-27 王明明 美术报

本文大概

1500

读完共需

5

分钟

 编者按  “佳墨名楮纷相随”,句出何绍基诗,乃何绍基对书坛前辈颜真卿的赞誉之辞。绝妙的是,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何体”的传人,不乏前仆后继。何氏一脉,在中国书法史上,同样留下了不灭的足迹。


湘军将领左宗棠、湖南旺门谭延闿、地方大儒王闿运、民初“南曾北李”之曾熙、李瑞清,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他们的书法,皆从不同角度传自何绍基衣钵。


前些日子,北京画院美术馆以何绍基及其在湖湘书坛的辐射与影响为策展角度,隆重推出了“佳墨名楮纷相随——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并且在12月22日,还推出了“我生无田食破砚——齐白石笔下的书法意蕴之二”专题展。


这两场展览一前一后、遥相呼应,为观众了解何绍基与齐白石这对“师徒”在书法上的传承与分流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


今天就跟随美术报,先去何绍基的展览看一下吧!


何绍基官服画像


 人物名片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人,乃清代重要书家,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




何绍基展带给我们的思考

■ 王明明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言,“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正如此言,北京画院始终在齐白石研究的道路上,力图实现“尽精微,致广大”。希望通过循序渐进的专题展览与个案研究,进而窥见白石老人的艺术神髓,梳理20世纪中国艺术史,乃至古今中外艺术的纵深网。


齐白石早年的书法因地域原因受何绍基影响颇深。


他曾在《自述》中回忆自己的学书经历:起初由馆阁体入手,后来看到胡沁园、陈少蕃两位老师写字都是何绍基一派,于是也跟着学了。40岁前,齐白石主要学何绍基的行书,临写“何体”直入化境,惟妙惟肖。


于是,以此为基点,我们开始将目光投放至齐白石与何绍基的书法渊源研究。终于在丁酉岁末,以双个展的形式来呈现何绍基书法对后世的影响与分流,以及齐白石书法风格的独成与溯源,共同探讨二者与湖湘文化的关系脉络。


何绍基的“朋友圈”(图片来源于网络)


何绍基身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乃清代重要书家。少时即濡染家学,自喻“架上三万签,经史任所取”。


观其一生,博洽多闻,治学、诗词、书画、金石皆为所长,终以翰墨著称于世,真草篆隶无所不能,而又无所不擅。他生活在一个碑学勃兴的时代。崇碑之风自晚明滥觞,至清代因金石、考据学的兴盛而愈演愈烈。阮元首推尊碑之说,包世臣继之,并加以抑帖。


一时间,商周金文、秦汉刻石、六朝墓志、唐人碑版,皆令书家争相效仿。


作为阮元门生,何绍基进一步将其师重碑的理论付诸实践。他曾言“东京石墨皆我师”,不过仅靠寻碑访帖、沿袭古人,便无法成就今日的何绍基。得以留名青史,正是源自他对“书家须自立门户”的坚守。


展览现场


何绍基论书曾有“五难”说:


一是得于心不能应于手,此难关乎于技;二是落入古人窠臼,不能自成门径,此难关乎于定型;三是师友指示,不能付诸于笔,改懦成勇,此难关乎于转型;四是落纸如铸,不可修饰,此难关乎于熟练;五是读书少则气韵不深,此难关乎于修养。


纵观今日画界书坛,以上“五难”何尝不是当前艺术创作有高原而难耸高峰的屏障。


那么,如何跨越屏障,向高峰迈进?


何绍基用其平生历练,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他一生临池之功至老不废,每临一通,意必有所专属,或取其神、或取其势、或取其用笔,或取其结构分布……


一通有一通的用意,而无一通与原碑全似;他兼收并蓄,融汇碑帖,对于尊碑之风既非一味盲从,对于帖学不足也非全盘摒弃,而是各取所长。故其书既有北碑沉郁雄强的力感,又有南帖潇洒飞动的神采;他独创悬臂回腕法,需集聚全身之力,书不及半,汗浃衣襦,由此笔势大异。


虽深知此法艰辛,但仍不能自已,只为辟出一条新路;他至老则尤勤,花甲之年专习隶篆,周金汉石无不临摹。勇于突破既定程式,风貌独具,于能中再升一格;他饱览群书,交游广博,长于经史考订之学,精于诗咏歌赋之韵,更旁及金石、图画、篆刻、律算,识解超迈。


展览现场


由此可见,探寻艺术规律之真谛,没有捷径,无外乎承、悟、勇、勤、养五字。


乃传承,上溯历代,心追手摹,做到有法可依;乃参悟,将诸家之法化为我法,自成一家;乃勇气,面貌已成,仍甘于突破,勇于求变;乃勤奋,日课不歇,做到心手相传,为求堂奥不惜废画三千;乃修养,学识见闻,陶冶成性,气韵方得深,格调乃高。


纵观艺坛名家,无不依此五字而成。


如白石老人,镕铸百家,将石涛、八大的简逸,金农、板桥的奇肆,缶翁、撝叔的金石气,皆凝炼为自家面貌。


年过半百,又以“饿死京华,公等勿怜”的决心,衰年变法,得以扫除凡格。杖朝之年,仍每日展纸研磨,挥毫涂染,不叫一日闲过。出身农家,能入王(闿运)门精研诗文,诗书画印俱佳,终可雅俗共赏。


言归至此,还望能借名家之路途,启迪今人以践行。同时借展览抛砖引玉,希望能带动学界深耕齐白石与湖湘文化圈研究。



  展览详情



■ 展览名称:佳墨名楮纷相随——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

■ 展览时间:即日起 - 2018年1月21日

■ 展览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三、四层展厅

>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公园南路12号

> 早9点至晚5点开馆(每周一闭馆,周二到周日开放,下午4点停止发票入馆、节假日照常开放)

> 观众凭有效证件(身份证、护照、军官证、学生证)1人1次可免费领取门票1张


温馨提示:同期举行展览还有齐白石的书法展,美术报明天的微信将会进行详细介绍,不要错过哦!



  重点展品欣赏(部分附解析)


行书集《争座位帖》字长联 何绍基

168.5 cm×45.5cm 清

湖南省博物馆藏


此联为何绍基集颜真卿《争座位帖》字所作。


上联称“行路有何难”,以自己得中进士、做了京官、面见皇帝为例,从“天柱”出发,走过“九嶷”,登上“三涂”,途经“太室”,攀援“紫阁”,跨越“终南”,最后到达帝都。


下联指出“得师真不易”,列出数位先贤名单:秦末鲁地精通《礼记》的高堂伯,西汉删订《礼记》的戴德、戴圣叔侄,对《诗经》、《尚书》造诣极深的孔安国,著有《史记》的司马迁(字子长),以及汉赋名家司马相如、“辞赋之祖”屈原(又名正则)等。


从中可见何绍基以孔孟之学为宗旨的儒士本色。


诗稿横披  何绍基

26.4 cm×55cm  清同治元年(1862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


该诗为何绍基游湖南永州浯溪碑林有感所作,表达了他的书学思想。何绍基早年学颜体,对《中兴颂》有着特别的喜好,曾十次观摩,两次亲手捶拓。


此诗略有改动,摹刻于《大唐中兴颂》左侧。


种竹日记 何绍基

27.5 cm×22.4cm 清道光二十七、二十八年(1847-1848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


《种竹日记》明确纪年是道光廿七年(1847)六月一日至道光廿八年(1848)九月二十日。


其时何绍基正在京城的国使馆任提调总纂协修,年龄在四十九岁至五十岁之间。日记内容较为简略,记录了何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访友雅聚、观花赏月、吟诗作画、临池作书、家事变故等等,对何绍基研究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金石题跋卷 何绍基

26.6 cm×1586cm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请将手机横置查看大图)




此卷前部分为跋阮元《秦公望钟、秦公壬子钟、齐侯罍》,载入《东洲草堂金石跋》;后段为何绍基在四川任官时搜集蜀地各处拓本以及自藏的拓本目录,长达数10米。其中唐碑数量很大。


这一记录对于探讨何绍基的取法对象,还原其真实的学书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临《道因碑》册 何绍基

27.4 cm×52.1cm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早年即接触到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曾多次题跋,直到1848 年才开始临习。


该册为何绍基所临第三通,在寄给两江总督李星沅之子李仲云的信中,何绍基表露了自己的书学观念,即:练字需踏踏实实,没有轻松之道,若想脱出俗流,须从平实中生出险妙。


 苏轼《跋韩退之送李愿序》屏 何绍基

行书 163×30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该屏录苏轼文。苏轼,其一贬再贬终不颓丧的传奇经历,以及超拔洒脱的文学气质,令何绍基追捧。在他所抄录的经典名篇中,苏轼诗文最多。


行书五言诗轴  何绍基

169.3cm×39.5cm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首都博物馆藏


该作体现了何绍基专心学习颜书时期的浑圆风格。


篆书庾信《镜赋》节选屏  何绍基

114.5cm×28cm  清同治六年(1867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的篆书出自周秦籀篆。不同于时人篆书的光滑秀媚,何绍基的篆书能于笔画牵引中有微妙的起伏变化,这一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楷书“安得壮哉”七言联  何绍基

337 cm×51.3cm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


该联乃何绍基为恭贺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70大寿所作。欧阳山长连续掌教岳麓书院长达27年,经世之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皆出其门下。


欧阳厚均十分欣赏何绍基的书法,他的喜好对于湖湘子弟的习书之气难免会产生一些影响。


《苦雨喜晴》书稿 何绍基

18cm×24.3cm×2  清咸丰五年(1855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行书《端州石室记》轴 何绍基

54.5cm×24.5cm 清

湖南省博物馆藏





| 王明明

通讯员 | 罗元欣

编辑 | 叶芳芳 沛然

图片资料由北京画院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