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 两会声音丨今年,美术界的委员、代表们都说了些什么?

新闻中心 美术报 2021-03-22


5月21日和5月22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美术界的政协委员纷纷为文化艺术界的发展建言献策,让我们看到文化艺术界人士的责任与担当。今年,这些委员、代表们都说了些什么?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新华社照片 


刘玉珠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服务当下与未来,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


疫情期间,博物馆“云展览”的便捷安全性凸显,服务不打烊、展览不落幕、精彩不打折,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面对公众的需求,以及数字网络、融媒体传播等技术的不断赋能,博物馆“云展览”将进一步发挥优势禀赋,迎来变革。

为推动博物馆“云展览”更好发展,还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要加强博物馆“云展览”的总体设计和顶层规划;二是要加大经费投入,推动博物馆“云展览”建设;三是要加大科技支撑,支持“云展览”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四是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同建设“云展览”体系;五是要探索“云展览”质量反馈评价机制,建立不同层次和性质的“云展览”评价体系和推广矩阵。



范迪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用艺术创造的实践参与“决战决胜”的伟大斗争


决战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是新形势下的“中国时间”和“中国主题”,也是中国文艺创作的时代主题。“决战决胜”的目标和任务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排除万难、朝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闪耀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光彩。生逢这样的时代之中,我深感作为文艺家应该积极投身时代洪流,把握时代提供的机遇,通过艺术实践,参与到“决战决胜”的伟大斗争中。

基于此,我认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一是要关注现实、深入生活、贴近人民。只有深入生活,才能获得真情实感,找到艺术表现的视角,形成艺术创作的构思。“决战决胜”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要让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凝聚磅礴精神的力量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要用艺术才智服务社会,从美丽乡村建设到建设美丽中国,都需要艺术的营造装点和提升,我们要瞄准人民所需、现实所需,把艺术创意设计的着力点更多地导向振兴乡村经济、活化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让艺术创意设计在“决战决胜”中起到活力作用。



许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加强社区美育建设


美既是人类独特的智性方式,又是每个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根基。美育是有关美的智性教育,是对人心灵的一种孕育,也是一个民族独特的素质教育、行为教育。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世界各地艺术家及专业院校面向社会开放艺术专业通识课程,开展网上展演活动,得到了广泛响应,抚慰了人们在疫情期间浮躁的心。在此,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艺术教育和社会美育的重要意义。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美育最直接的受益者,也是美育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从而在践行社会美育的过程中,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引领整个社会向上向善向美的风尚。社区美育作为打通社会美育的“最后一公里”,应当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为此,我呼吁结合当前疫情带来的社会、人们交流方式的变革,提议从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来推动社会美育的发展。



吴为山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

制定美术馆藏品定级标准


美术馆承担着对视觉文化成果的收藏展示、研究梳理、公共教育的重要职责,对于国家文化的传承与积累以及引导美术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美术馆的藏品承载着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是美术馆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美术馆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呈现繁荣景象,藏品数量快速增加。然而,与日渐丰富的藏品资源形成反差的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至今尚无出台统一的美术馆藏品定级标准,给美术馆藏品的科学保护和规范管理带来诸多困难。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尽快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美术馆藏品定级标准,明确不同级别藏品的划分依据和具体要求,完善美术馆藏品管理基本制度体系,提升美术馆藏品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二是在美术馆藏品的级别划分上,可参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将藏品分为珍贵藏品和一般藏品,定级的标准则应着重考虑“作者”和“作品”两个核心指标项;三是美术馆藏品定级是一件复杂、细致的工作,需要慎重对待,国家文化行政部门可组织相关专家,根据美术馆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美术馆藏品特性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美术馆藏品的定级原则和定级标准。



徐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加大文化扶贫力度 丰富文化扶贫手段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这已成为做好扶贫工作的共识。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国家大力气改善贫困地区物质条件的同时,当地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缺乏仍比较突出,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和规划,以更好地服务于整体扶贫工作全局。

鉴于此,我建议:相关宣传文化部门积极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以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方式,切实调动贫困群众主动脱贫、艰苦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文化扶贫的组织领导,提升文化部门在扶贫工作整体规划、顶层设计中的重要性;完善文化扶贫梯队建设,着重解决贫困地区文化人才短缺问题;加大产业带动扶贫工作力度,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刘万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近几年,境外文化机构积极在华联合办展,但国内博物馆由于审批程序繁琐,联合出境办展较少。在国内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展览中,具有较高策展能力的国家级大馆自主联合策划的展览少之又少。针对国内博物馆对外交流办展中问题,我建议:一是加强对外交流展览的政策引导,简化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出国办展审批程序。加强对外展览的顶层设计,引导国内博物馆从国家文化战略大局出发,分主题、有侧重做到系统而全面展示中华文化,避免“千展一面”。二是放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联合办展限制。积极支持国内博物馆密切合作,赋予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几所策展实力较强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联合对外交流办展的权力,使之可以方便组织各级各类文博机构联合举办对外展览。

三是优化展览格局,打造中国博物馆展览品牌。深入发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平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关系,主动推介国内博物馆精品展览,拓展办展思路,创新展览形式,鼓励博物馆加强境外巡展策划,打造一批中国博物馆展览品牌,讲好中国故事,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李象群

(全国政协委员、鲁迅美术学院院长)

建议保护城市标志性大型经典雕塑


保护城市文化遗产,让城市雕塑的艺术生命力延续是每个城市和艺术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为此,提出如下建议:1.哈尔滨防洪纪念塔组雕、沈阳中山广场组雕一一毛泽东思想万岁用铸铜材料一比一翻制、北京农展馆大型组雕——人民公社万岁用石质材料一比一刻制,用永久性的材料恢复作品原貌,让其成为可以永久保存的艺术精品。2.哈尔滨及沈阳的两组雕塑哈尔滨及沈阳的两组雕塑,以铸铜翻制呈现其原貌;北京农展馆组雕《人民公社万岁》1:1刻制成石雕呈现原貌,制作和监制由原创作单位鲁迅美术学院完成。3.将原来作品存放在沈阳莫子山国际雕塑公园室内雕塑博物馆永久保存,定期维护,让重要的城市文化遗产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让辽宁工业文化得到传承。



杨晓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美丽乡村要落到实处,就要倡导“一村一品”


乡村文化是历史形成的。不同人群、不同环境,根据实用和美观这两个要求,来建造自己的生存空间。一股风地把所有农村都修成标准化,历史上的文化精华、理想美感就会被破坏掉。民间艺术是民族艺术的根系和土壤。每一个村子的审美特色都是民间艺术与文化传统的体现。民间传统艺术是民族艺术的根基与土壤,具有指导作用。典型的国家保护文物,像故宫是民族艺术的树冠和花朵;而民族艺术的根基与土壤就存在于一村一镇当中。一村一镇的艺术受到重视,大众教育才能贯穿其间。

我们是农业大国,村镇文化是我们的立足点。留住心、留住传统、留住美感、留住我们中华民族这些独特的本源文化,是我们中国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将所有的农村都搞成一个模样,要倡导“一村一品”,将中国文化的根系留下来。



卢禹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

加强美术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


为加强美术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建议:一,从艺术创作方面,面向全社会艺术家设立专项课题基金和人民艺术家激励奖励制度,设计并实施公正、严格、科学、合理的筛选验收和评选机制与标准,激发和鼓励艺术家深入贫困地区,立足于生活实际,以人民为中心,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创作出反映时代生活与变迁,表达人民心声与精神的能够立得住、传得下的优秀作品。二,从艺术教育方面,充分调研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和可培育空间,有意识地因地制宜、分类分层、整合资源、分工协作,鼓励跨学校、跨社团、跨机构地联合开展贫困地区教育或培训项目,科学合理探求和利用最便利、有效,兼顾短长期和阶段性目标的教育或培训项目,并在经验中不断总结和优化,使贫困地区逐渐增强“造血”功能。

三,从艺术设计方面,在全面精准调研的基础上,依托、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当地特色优势或民间文化资源,参考我国城镇化建设及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建设目标,联合相关专家和设计团队,研发行之有效、可持续发展的的设计方案。通过点对点的设计,对现有社会资源进行创造性重组,创造新的“品牌+产品”“文化+IP”的创新系统,做到既精细化又差异化、个体化。四,如果调研不够充分,设计和实施公共文化扶贫、艺术产业扶贫、文化惠民扶贫以及艺术人才扶贫等项目时,则可制定多套备选方案、在实施方式方法的灵活创新上多下功夫,并在筹备与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补充。



曾成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

开展“红军长征精神主题美术创作工程”


去年11月我跟随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党外委员视察团,就“加强长征文物保护和红色旅游线路建设”的主题,赴江西、贵州考察长征文物保护和红色旅游线路建设情况,这次考察让我深受教育和感动。作为雕塑工作者,我特别关注沿线展馆和重要场所的美术作品情况。

基于专业角度和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参考如: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05-2009)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2-2017)等专项美术创作的方法和模式,成立“红军长征精神美术主题创作工程”。其次,项目可由中央党校、党史馆等单位作为指导顾问,多方联合发起,由高水平的专业学术组织、艺术院校或创作团体具体承办。最后,项目周期为5年,采用边创作边替换的方法,首先把一些水平较弱的作品进行替换,最终把沿线作品创作成为充分展现长征精神,代表当今时代风貌,可以名留史册的佳作。



潘鲁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因地制宜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当前,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我们要进一步培根铸魂,切实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带动力和生长力,为乡村振兴创造主体条件,服务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建议如下:一、培育建设乡村文化“自我供给”系统。培养发展乡土文化骨干,重视发挥乡土文化骨干的领头作用,给予相应的激励。在乡村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乡村集体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庙会、秧歌等有历史基础的文化活动,通过公共文化活动增强凝聚力和认同感。加强村史村志编写与修订,追本溯源并关注变迁,在书写过程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和乡村凝聚力。二、完善贫困地区乡村信息服务与反馈机制。建立“文化民意征集信箱”。设立乡村信息文化普及员岗位。加强乡村文化服务APP建设。三、实施乡村特色产业“文化赋能计划”。加强乡村文化产业策划服务。健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行业组织。健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文化创新服务机制。四、建立乡村“文化小康”评价系统。建立乡村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



冯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名誉主席)

扎实推进和营造全民读书、全民学习气氛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役取得重大成果,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接近完成和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解决了国民温饱和生活基本保障后,全面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增强人文素质将成为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针对国民平均阅读量普遍较低的现象,我建议教育、文旅等部门联手,将目前提倡的“全民读书”“书香中国”等号召,逐步列入机关公务员、国企干部职工、院校、部队、社区及新农村居民的季度考评项目当中,辅之以各类群众性表彰激励活动,扎实推进和营造全民读书、全民学习的气氛,培育全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使之最终形成良好风气。



孔维克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画院院长)

科技发展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发展


充分认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必要性。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丰富文化样式业态、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我国掌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文化与科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先进文化理念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杠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实现现代科技人文精神的溯源,中国之治科技精神的研究与凝练,具有国家战略的高度和重要的学术性研究价值。

 


骆芃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

尽快抢救、保护与收藏年迈艺术家的作品和藏品


我国八十五岁以上卓有成绩的艺术家一百多位,他们已步入暮年。他们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优秀的艺术家,也是新中国成就的建设者和见证人。他们学术精深、艺术杰出、人生卓越,作品和藏品是我们国家宝贵的文化财富!

他们热爱祖国,不愿把自己一生最美好的作品拍卖流失,也不愿留给不解其义的后人继承或变卖,渴望捐献给国家。他们希望自己的艺术生命有一个合理的延续。所以,目前亟待有一个国家权威机制定的政策,对他们的作品和藏品有一个妥善的接纳办法,这件事本身也是对他们一生从艺的一种肯定。



吴洪亮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

充分发挥艺术的心理疗愈功能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艺术是辅助心理创伤治疗的有效方式。艺术是很好的情绪抒发手段,尤其是对心理发展还不完善的儿童来说,在治疗的过程中,绘画、摄影、拼贴等直观的图像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传达想法,也能让咨询师更好地理解和判断他们的状态。此外,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也积累下大批具有心理疗愈价值的艺术作品与经验,这些沉淀在民族记忆中的艺术形式能给人们带来文化的归属与慰藉。

对此,以下四点建议:第一,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如绘画心理治疗的相关内容,让青少年学会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来抒发、转换情绪,增强青少年的心理韧性;第二,在大学通识课中开设有关艺术心理学的课程,在艺术院校的创作课程中增强艺术心理学的比重,并加强艺术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跨界研究,促进其成果的广泛运用;第三,对疫情等灾害影响严重地区的公共空间形象进行深度规划,鼓励艺术家为公共空间创作具有心理疗愈元素的艺术作品,深度服务更广泛的人群;第四,结合最新科技成果,开发应用程序、可穿戴设备,链接线上的心理自助评估与干预平台,融入具有积极元素的优秀艺术创作,帮助大众以艺术为导向调整生活状态,建构从个体到群体的心理健康实时守护。



董希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加强引导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助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以民营文化机构、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为主体的新文艺群体已经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力量。

做为一名自由职业画家、新文艺群体的一员,本人通过调研与了解,现就如何加强支持与引导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提出以下建议:团结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加强思想引领与专业提升;加大对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的资金扶持与展览展演场地支持;完善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的职称评定工作,健全奖励激励机制,重视人才培养;支持自由职业艺术家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参与志愿服务,参与文旅融合事业,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支持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薛亮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美协副主席) 

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素质的教育


根据实地调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重视和加强立法,适当增加贫困地区教师编制。因此,鉴于贫困地区现状,必须适当增加公办教师编制,各地市区有充足师资的公办学校应规定老师轮流到偏远地区执教,以避免因经济差异而形成的不对等教育。第二,实施异地差异性的经费分配制度,针对性增加贫困地区学校教育经费的拨付。建议适当增加学校最基本的专项经费,给孩子创造无忧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并且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励志奖、助学金。第三,提高贫困地区非公办教师的待遇,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升教育能力。建议提高非公办老师的待遇,稳定整体师资团队,完善教师人才的梯队建设。除了增加本地的专业培训,还要提供多种形式的异地交流、培训。给教师更多的关怀,适当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让教师真正安心扎根,一心从教。第四,建议将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后续补充。建议增加贫困地区的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将职业学习作为义务教育的后续补充,让他们拥有改善现有生活现状的意识和技能。第五,完善教育扶贫项目的监管制度,实行分层评估,确保扶贫成效精准。地区层面可采取领导负责制,组织部门对地区教育主管领导要严格问责。学校层面可实行绩效奖励机制,对学校在某一阶段内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在结合地域的条件下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杨飞云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

设立建设国家文化艺术核心圈及文旅中心带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艺术场所的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今天首都文化展馆在建设数量、规模水准、展示手段等方面都已达世界领先水平。然而,国家文化职能机构与民间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共同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场馆重复建设、硬件条件与展品等级质量不匹配、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当下,需要依循从中央对首都的战略规划格局与国际一流文化都市的标准,对已有的文化艺术场所进行整合和提升,并适时注入时代观念和社会责任,以加快把首都“四个中心”的目标规划落到实处。因此,我建议,在北京长安街沿线设立“国家文化艺术核心圈和文旅中心带”,充分利用、依托现有文化艺术场所打造国家顶级文旅名片;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现有文化艺术场馆的品质及美学内涵,加快完善现有文化场所的社会功能


(根据新华网综合整理)


end



 编丨叶芳芳 厉亦平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