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轼《偃松图》首次公开展出

美术报 2021-10-25

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首都博物馆,并邀请部分私人藏品入展,以90余件宋、元、明、清精品绘画为基础,联合举办了“水木湛清华: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自然”展,为校庆献礼。



本次展览共分为:“澄怀观道”“心师造化”“林泉高致”“闲情偶寄”“托物寄兴”“唱和有应”“与古为徒”七个单元,展示了此前未公开展示的李公麟、苏轼名下和其他宋元画作,以及沈周、文征明、仇英、董其昌、陈洪绶、八大山人、石涛等明清名家画作。通过这些作品中显现的“自然”,持续触发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终极思索。



宋 苏轼   潇湘竹石图   28×105.6cm   中国美术馆藏


展览最为引人瞩目的是苏轼《偃松图》。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苏轼,兼善书法与绘画,在中国文化史和艺术史上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苏轼传世画作凤毛麟角,除上海博物馆藏《古木怪石图》、 中国美术馆藏《潇湘竹石图》和私人藏《木石图》(《枯木怪石图》)之外,就是几乎从未公开露面,曾著录于《石渠宝笈》、现由崇文堂赵全甫收藏的《偃松图》。前三图已为公众所知晓,真赝也多存在争议,而《偃松图》却一直深藏未露,此次是首次公开展出。



4月19日,《偃松图》缓缓展开。新华社记者 翟翔 摄


此卷苏轼的《偃松图》,该图题款:眉山苏轼,钤印:赵郡苏轼(朱文),鉴藏印有“墨林秘玩”“平生真赏”“子京珍藏”等朱文印;“项氏子京”“项元汴氏审定真迹”“项墨林鉴赏章”等白文印,近四十种明项元汴鉴藏印和多种其他人的鉴藏印;“乾隆宸翰”“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御书房鉴藏宝”等朱文印,“乾隆鉴赏”“宜子孙”等白文印清宫鉴藏印十余方。



宋  苏轼(传)  偃松图    私人收藏


《偃松图》不仅是苏轼一生的传奇写照,更是千载之间历史的观照。此图以水墨法绘一巨松,从画幅卷首嶙峋巨石竹丛中向卷末生出,蜷曲若龙,气势淋漓。卷首居中偏下位置,落有“眉山苏轼”款并钤有“赵郡苏氏”朱文大印。明代大鉴赏家项元汴十分珍赏之,所钤鉴藏印可谓累累。清代,此画为乾隆皇帝所得,从其题引首“松石间意”和数次亲自题跋、钤印来看,亦十分宝爱之,官修《石渠宝笈》则将该画列为“上等寒一”。


徐邦达先生曾在1992年撰文《苏轼<偃松图>卷与<古柏图>卷》认为这是“南宋行家之作”,也就是说这至少是一件南宋画。此画主题虽然是偃松,然并没有跳脱北宋文同与苏轼擅长的竹、木与石题材。



徐邦达在鉴赏文章中写:按此图笔法劲利,是南宋行家之作,比之《怪木竹石图》工能有余,文雅不足,此正如卷后张谦所说的:“故余谓凡公之画,皆当以画外之画观之”,也就是东坡自己所说的要不求形似那只有《怪》图才能符合此说。最明显不是苏氏真笔的一点,则更在款字上,此款书法平庸,去苏字距离较大,而且印记的篆法硃色也都不像是北宋时代之物。又看款书墨色暗淡而点划模糊,似乎是后来添上又故意揩擦使之古旧难辨,以迷人眼目,那么原非苏画而为加款附名,亦未可知,总之是南宋时代的伪本是毫无疑义的。张谦所评苏画种种,虽合乎逻辑,但与此图并无干系。又此卷用加浆半熟纸,在南宋人画中经常能够见到,也是定为南宋人画的一种佐证。至于题跋、鉴藏印记则全真,且似非后配,可见张谦等人都不是善鉴者。”



附:

黄柏林:苏轼《偃松图》卷辨析


展卷间,清朗纯净之气,扑人眉宇,偃松奇崛古峭,左向横斜盘伸于石间,石旁修篁数丛,笔法劲利,挥洒自如,有挟大海风涛之势,移时展阅,如奏笙簧。


其风格笔法,构图悉同于苏轼尽传于世的三件作品:即现藏于日本的《枯木怪石》图卷;邓拓先生旧藏的《潇湘竹石图》与上博所藏的《竹石卷》(文同合卷)。


画下角款识行楷眉山苏轼四字,下钤赵郡苏氏,朱文大印一方,按坡公书,少学徐季海,姿眉可喜。中晚岁出入颜平原,李北海,健劲浑融,审视款识,纵横斜势、撇画点勾,个人特征明显,当属中晚年手笔也!


惜历代递藏者爱不择手,竟日把玩,致使卷首小竹及款字稍有磨损,造成墨痕精神乏焉。


欲辨别《偃松图》卷的真伪优劣,最关键的一环还是不外乎原始而科学的“目鉴与考证”,然目鉴已无法给予我们直接与良好的信息条件。


因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苏氏作品已存世殊少,仅存的三件画作,真伪尚无定论,尽管各存己见,也只能求同存异,作为国之重器,散藏于各大博物馆。相对而言《偃松图》卷,且是一件流传有绪,脉络清晰的清宫佚物。


引首清高宗弘历“松石间意”四大字,乃是早年所书,笔墨厚重,笔法圆润合度,神完气足,一派皇家气魄。前隔水花绫,有三朝翰臣张照题诗,画上有高宗弘历题诗。


第一次题于乾隆四年,时隔16年再和张照韵诗二首,分别于同年的正月与五月间,诗后跋语云:几暇展阅再用其韵。乾隆帝在画上题后尚不过瘾,还多次临仿此卷。


如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的仿苏轼《偃松图》(卷三十六册9页),再仿苏轼〈偃松图》(卷40册24页);临仿之后还未尽兴,再用苏轼《偃松图》笔法画《夷齐庙松图卷》(宝笈三编三卷1213页)及《岁寒三友图》,图录于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审其绘画之笔墨,盖师法胎息于东坡,一目了然。


显然《偃松图》卷在清代宫廷已成为循绳墨而不颇的标准器。乾隆帝并自诩“苏家后唱是,允称益者友”。由此窥知乾隆帝秘藏于御书房的东坡此卷,钟爱至深之钦也。


画后跋者张谦,乃元大鉴赏家也。从中国美术史中获知,元代公私收藏亦大有人才,公者略而不述,私家收藏最显者当推仁宗三姐鲁国大长公主。


其他名者有乔篑成、焦敏中、赵孟頫、鲜于枢、张谦、郭天锡等人,他们收藏了许多唐宋名迹在我国书画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史记张谦为元代鉴藏家,确为不虚,我们可以从张谦对《偃松图》卷的跋语中获知张谦评画的高识灼见。


又缙云朱维嘉跋,语不录,考朱维嘉字士亨,学者称为素履先生。明洪武间由卢龙县令,晋升国子监丞,为明初赫赫名儒,著有《素履文集》十卷,现藏于中国台湾省图书馆。


再郑伯固,钟涛跋,余无考。其跋内容皆言坡公为人,为诗词,作画之高妙者。黄X(名缺),字廷玉,铃印两方黄廷玉,庚戌首科进士,考明太祖于洪武四年本科举行后,即于洪武五年下旨停止科举,历时12年。


至洪武十七年重新恢复科举制,依次推知,庚戌首科当为宣德五年庚戌科,即黄廷玉跋于1430年中进士以后的几年间,日月忽其不淹兮,距今亦近580载矣!


后复有清高宗弘历之翰臣等和诗:分别为蒋溥、汪由敦、裘日修、观保、董邦达、钱维城、金德瑛、王际华、钱汝城等,其体势风格,皆为读书取仕必备的观阁体。然一望可知,俱出于本人手笔也。末尾有项元汴压卷题,记语云:“苏子赡《偃松图》名贤题咏,项子京珍赏。”


纵观画卷跋尾,收藏印记有百余枚之多,其中有明中后期大收藏家子京密玩,项元汴审定真迹,明李日华之李君实鉴定,明末李肇亨的椎李李氏鹤梦轩珍藏记,清高宗的太上皇帝,古希天子,乾隆御览之宝等。


迄今为止散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苏轼书画作品为数不多,而曾出自项元汴奁中的就有11件之多。


如《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前赤壁赋》首缺字,文徵明补字,《覆盖》帖,《吏部陈公诗跋》,《一夜帖》,《或见》帖,处辨才韵诗二页,《渡海》帖,《归院》帖等等。


后人对项氏鉴藏书画的认同与肯定,几乎到达迷信的地步。由此说明,项子京鉴定苏轼作品的权威与至高信誉。

再述在鉴赏领域与项子京处于伯仲地位的李日华,日夕烟云供养,能书善画,常年浸淫于前人墨迹之中。曾经拥有或长期递藏,其收藏之富,鉴别之精,足可与项氏比肩也。


可想而知,此苏轼《偃松图》是由李日华之子李肇亨(僧名常莹,)转入清宫收藏的,因为清兵入关后,李肇亨遁入空门为僧人,至康熙三年后尚健在,画的脉络流传,归属已昭然若揭也!至于此画何时佚出宫外,暂无定论,从石渠继编,嘉庆御览之宝诸玺看,则应是嘉庆以后佚失者无疑。


也许应该在150年前的英法联军中佚出海外的可能最大。因查阅《清宫佚目》、《国宝沉浮录》皆无记载此卷。故溥仪佚出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解决上述问题后,再试论《偃松图》卷所用纸张及创作年代,造纸及纸质的年代鉴别,历史记载甚稀。相传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然随着西汉墓的不断发掘,出土的罗淖尔纸及霸桥纸等,造纸年界的划定,已成不攻自破的失实记载。


故各个时期,各个地区,都能造纸,所造纸张亦各有不同,相对明清用纸较易鉴定。特别高古书画的用纸鉴别给后人遗留下许多疑惑。因而纸的判定,让鉴定者如堕十里云雾,莫衷一是。


北宋以降,竹纸渐盛。然竹与稻草,麦秆所造的纸纤维太短,不宜长期保留使用,人们又将竹浆及麻长期浸于水中,再加少量胶质,造出的纸平均细洁,细致薄匀,生熟得体又能发墨。


据载苏轼被谪归来儋州,托人从越州购买大批竹纸,其时王安石等亦喜用此纸。《偃松图》卷的用纸,极有可能就是此类用纸。在放大镜下细辨,纤维长短不一,浆汁较重,色泽洁白如新。与记载似有相符之处,足以令人可信。


最后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创作年代,首先要排除南宋仿制的可能。元人张谦云:“苏文忠公当宋之盛,以文章重天下。然才太高,名太盛,竟不容于当时。”


罗大经《鹤林玉露》亦载:“东坡以元祜党人,遭王室歧视,徽宗朝所编《宣和画谱》卷十二,《墨竹小品》收入画家十二人,却有文同而无东坡。东坡卒后,其惨状更烈,诏毁《东坡集》,并《后集》,余者如印版碑碣榜额,系东坡书撰者并一概除毁,有诗为证:“笔底飓风吹海波,榜悬郁郁然岩阿。十年呵禁烦神护,奈尔焚拊灭札何!”


李商老《日涉园集》卷十,直至卒后的70余年后,始被追谥文忠,可见在如此四面楚歌的高压下,谁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也!


与此同时,我们又惊喜地发现了东坡友人刘叔赣所撰的《题画诗》中,找到了一段记载,那就是苏子瞻家观画松图歌:“君家图书皆所见,近得此松尤可羡。根蟠平石蹙蛟螭,杆出青冥超雷电。橙枝横斜复几尺,绿华茸茸铺绣线。空堂深沉白日寒,肃肃似有风吹面……”


刘叔赣神宗时中书舍人,善诗,知赏鉴画,著有《题画诗》一卷。这段刘叔赣在苏轼家观画松图,归而所作歌。细品之歌,再赏其画,可谓绝佳的图文描写。


假设为《偃松图》卷跋文,诚然亦显恰到好处,毫无枘凿之嫌也。鉴于以上种种因素,可以断言,完全可以排除南宋人仿制画作的可能,苏轼《偃松图》定为真迹已是不争的事实。元明以降,文人画风高涨,东坡的竹石才视为珍品。


嗜古成癖,精于鉴赏的乾隆帝给我们提供更为确切的具体年代,那就是《偃松图》作于宋哲宗治政的元祜年间。以诗为证:偃松画自元祜载,春秋八百沧桑改,抚松亦乃思其人,松则传焉人亦在,似乎否乎我亦知,兴宋还叠瀛仙寿,底须娄举黄与倪,试听古籁千年吹。


苏公一生凡九迁,经六帝,乾隆缘何将《偃松图》定为元祜载,则是不得而知了,相信自有他精思独辟的高见,留待我们的将是进一步核实考证。




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



时间:2021年4月20日-10月20日

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0号展厅

门票 :入馆20元,需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号预约



▼点击下图订阅2021年《美术报》



 综合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古籍等 

 编丨lisa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往期专题 (点击标题直达)

悼念!著名艺术家李小可因病逝世,享年76岁

春日雁荡,坐看云起

总书记清华之行首站来到美术学院,透露出了何种“风向标”?

谷雨丨告别春之美

怎样的手作器物深得人心

顶级大展,中西合璧,让你爱不完——中国嘉德2021春拍精品展首度登陆南京



你“在看”我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