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跟着沈周逛江南 | 惠山怪我昨径去

美术报 2021-10-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吴文化博物馆 Author 王 瑀

“青山最近城西路,城市山林向此分。”[1]成化十七年的三月五日(1481年4月3日),春回虎丘。沈周又一次来到这里,期待开启一场美妙的林泉邂逅。


就在一年前,沈周还曾于此为即将北上治水的徐源饯别。相较于往常充斥着离愁的隐忧,一年后的这场春游,给他带来愉悦的感受。“流水鸣禽真作乐,落花芳草自成文。”[2]虎丘的春景欢快而明媚,展现于沈周的笔头。


明 沈周  虎丘十二景图·姑苏台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沈周的愉悦不仅来自映入眼帘的春景,亦与一同出游的伙伴有关。同行者中,除了正在苏州老家丁继母忧的李应祯以及史鉴父子外,还有来自无锡的秦夔(字廷韶)。


此时的秦夔,已担任了近九年的武昌知府,正因母丧丁忧在家。作为北宋文人秦观后裔的他,“幼嗜学于书,无所不读,为文下笔累数百言,滔滔无滞。”[3]时人评价他的“诗清丽有唐人风”[4]“遇山川佳胜处,登临怀古,形之赋咏尤多。”[5]不无例外,当他此番游览虎丘之时,亦曾留下“虎阜重游处,登高野兴浓。笑谈陪二老,徙倚对弧松。”[6]的诗句。由于史鉴比秦夔小一岁,故而诗中提到的“二老”应指李应祯与沈周。


“冉冉春日落,登登游兴浓。”[7]这场虎丘之游一直持续到夜晚仍难舍难分。“晚漱余酣泉上立,万家烟火隔松云。”[8]一行人把酒言欢,眺望着城中的灯火阑珊,不仅沉湎于城市山林的交错空间,亦抒发出古今之叹——“为问东林社,他年或我容?”[9]他们联想到东晋时庐山脚下东林寺中的白莲社——那里一样置身世外、高士云集。


南宋  佚名  莲社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为报使君须一宿,老僧先拂石床云。”[10]如此美好的夜晚当然应该尽兴。沈周似乎也已与山僧约定,安排众人当晚借宿于虎丘的山寺。不过,来自秦家的差役不期而至,带来了朝廷颁赐秦母的封诰已到的消息。秦夔闻讯,只得作别老友,匆匆连夜返锡。“使君归捧诰,一宿不能容。”[11]第二天,当朋友们推举沈周为此行作图留念时,他仍为这场夜游的戛然而止“耿耿于怀”。


沈周介怀的原因之一,还在于他原本“为报使君”而来,却未能如愿。他所要报答的缘由,很可能是前一年在秦夔陪伴之下的那场惠山之游。


在此之前,沈周当未亲身游历过惠山,但必定有所耳闻。成化七年(1472年)的初夏,沈周的伯父沈贞前往毗陵(今常州一带)游玩。路过无锡时,他造访了位于惠山脚下的竹炉山房。这座山房以一尊烹茶所用的竹炉闻名。根据秦夔后来的考证,竹炉原本“乃洪武间惠山寺听松庵真公旧物”[12],只不过在永乐时期不知所踪,空留下一时文人雅士的吟诵题咏。成化十二年(1476年)冬以来,在秦夔的襄助之下,竹炉方才重现人间并得以物归原处。


因此,此前到访的沈贞并未能见到这尊竹炉的真身。在其当时为寺僧普照所作的画轴中,我们可以看到沈贞与僧人正坐在翠竹环绕的茅屋中对谈,而这应当就是竹炉山房当年的模样。屋外,小僧正在用普通的茶炉烹煮着二泉之水。根据沈贞留在画上的题记,当晚亦是在这竹炉山房中,他与普照小酌。微醺之际,应后者之请,沈贞挑灯绘制了这幅纪实之作相赠。


明  沈贞   竹炉山房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  沈贞  竹炉山房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沈贞与僧人正坐在翠竹环绕的茅屋中对谈


沈贞回到苏州后,很可能向沈周提及这次在惠山游历的经过,甚至有可能吐露过对竹炉佚失的遗憾,而这或许便在沈周的心中埋下了向往的种子。


自从竹炉复原,名副其实的竹炉山房便成为秦夔陪同友人游览惠山时的必到之处。成化十五年三月丁卯(1479年4月2日),服阙上京的吴宽由好友李应祯等人相送,自苏州启程途经无锡,受到秦夔等当地文士的热情款待。当天午后,应秦夔之邀,吴宽一行游览了惠山,并来到听松庵观赏刚刚恢复不久的竹茶炉。相比于沈贞,吴宽得以享用真正的竹炉。“与客来尝第二泉,山僧休怪急相煎。”[13]他迫不及待地取出随身携带的新茶,交由山僧汲取二泉水煎煮,只为一探“百年重试筠垆火”[14]的风雅。


明  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作为挚友,吴宽或许亦曾在后来向沈周提起竹炉煎茶的美妙,而与吴宽同行的李应祯,则确实与沈周许下过同游惠山的约定。“满眼惠山青不到,五弦聊复寄冥鸿。”[15]对于惠山之行,沈周早已望眼欲穿。成化十六年(1480年)的春天,他得偿所愿。


作为东道主,秦夔全程陪同了沈周与李应祯的这次惠山游。在惠山,沈周拜谒了周文襄公祠。这座祠堂是为纪念周忱而建。周氏自宣德五年(1430年)被任命为工部右侍郎、巡抚南直隶以来,长期在江南总督税粮。由于他善于体察民情、心系民生,因此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工部昔年遗惠在,祠堂仍在惠泉头。”[16]邑人将周忱的祠堂建在惠山脚下,主要因为这里拥有深厚的立祠传统。在众多祠堂中,历史较为悠久的,当属纪念东晋孝子华宝的华孝子祠。沈周大约在傍晚时分拜谒了此处,并在西檐的素壁之上留下题诗。此时的华孝子祠,古木参天更显清静,只有纷纷鸟群叽喳作响。相比之下,周文襄公祠显得更有人气,沈周看到路过其门前的人们大都“每过门前即泪流”[17],依然怀念着周忱的恩德。


除了祠堂,沈周还游历了读书台。据说这里原为唐代名相李绅早年读书之地,因此又被称作“李相书堂”。读书台亦筑于惠山山麓,“小径萦纡,有堂三楹,中绘唐相李绅像。”[18]事实上也是邑人缅怀李绅的祠堂。然而,当沈周来到这里的时候,此地已为老僧所居。他似乎是在夜间到访,因而留下了“藤萝石上纷纷月,仙梵声清误读书。”[19]的诗句。


沈周此行宿于听松庵中,而这里也是他最为流连的地方。“风满松庵西日晡,卧游今喜借禅蒲。”[20]沈周便这样躺卧在庵中,沐浴着夕阳与春风。在听松庵,他欣赏了活跃于永乐时期的无锡籍画家王绂(字孟端)所绘的水墨壁画,并且寓目了同为无锡人的王达(字达善)所书的《竹茶炉记并诗》手迹一卷。面对林泉胜境与前贤名迹,沈周不禁慨叹此行“抱被真来伴泉石”[21]欣然“题诗聊欲记江湖”[22]


明  王绂  墨笔山水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遗憾的是,由于李应祯急于西行前往毗陵,因此未能陪伴沈周留宿。“李膺独去仙舟远,月下邮程梦此无?”[23]身处听松庵,沈周挂念着远行的老友,希望与他分享这美好的月夜。不过,沈周并不孤单——“未应寂寞茶边话,第二泉头有少游。”[24]他以先祖的名字指代伴其左右的秦夔,想必这也一定令后者十分欢娱。在秦夔的陪伴下,沈周不仅游览了惠麓名迹,还登临了惠山,并得以一试竹炉。“谩着芒鞋蹑云磴,还开竹屋试风炉。”[25]秦夔亦用诗句记录下沈周的惠山行迹。


“云谷有灵延二老,碧山无语伴双清。”[26]对于李应祯与沈周的来访,秦夔不胜欢欣。惠山有灵,从此与沈周结下因缘。


秦夔诗句中所提到的“碧山”,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由其父秦旭(字景旸)于两年后的成化十八年(1482年)倡建于惠山的“碧山吟社”。吟社的具体位置,“在慧山(惠山)之麓,若冰洞之前,黄公涧之上,陆子泉之右。”[27]这个由本地民间文士自发组成的文学社团,自成立以来便蜚声江南。吟社发起时共由十位“斯文老人”[28]组成,秦夔因身在武昌并不在列。秦旭对加入吟社的人员有着严格的标准,并认真地按月组织开展雅集活动,寒暑无阻。每次活动,主办者都会设立命题,社员们据而作诗结集。碧山吟社的成立,为惠山平添一处新的人文景观,秦夔赞其“人才足继香山盛”[29]将之与历史上著名的“香山九老”联系起来。


惠山脚下的龙缝泉,当年的碧山吟社就坐落在附近

摄影:王瑀


若冰洞,摄影:王瑀


明  沈周  碧山吟社图(局部) 首都博物馆藏


碧山吟社成立时,沈周虽未莅临,但亦有所耳闻,并应秦家之邀为“梁溪十老”绘像以为留念。在现存于秦家后人所刻的《寄畅园法帖》中,我们还能看到他当年为此图所写的题跋。在题跋中,沈周将秦旭与东晋时创立庐山白莲社的东林寺高僧慧远相提并论——正如当年与秦夔一同在虎丘夜游时他们所期许的那样,结庐人境的心愿最终在惠山实现了。


沈周题跋拓片 《寄畅园法帖》收录
先将图片滑到最右,然后从右向左滑动查看

沈周为吟社十老所绘制的画像,后来可能被多次复制并流传,现藏首都博物馆的《碧山吟社图》或许便是其中之一。在画卷的后半部分,画家以经典的雅集图式描绘了正在吟诗行乐的诸老。而他们所置身的环境,更是被精心描绘下来。从画卷前部那标志性的二泉亭与泉池,以及同样出现于沈贞画作中的茂林修竹,还有远处郁葱的山峦,无不提醒着观者这里便是惠山。

明  沈周  碧山吟社图(局部) 首都博物馆藏

成化后期,随着秦夔转仕江西、福建,我们再难看到沈周重游惠山的记载。直到弘治十二年(1499年)初春,已经七十三岁的沈周在众人的陪伴下再度来到惠山。“双鬓雪从忙里出,廿年人似梦中来。”[30]当古稀老人重回听松庵内小酌,二十年前游历于此的场景如梦如幻。此时,曾经同游的李应祯、秦夔均已作古,唯有碧山依然相伴。“欲归未便忘情得,更对青山酢一杯。”[31]把酒言怀,沈周要与惠山作此生最后一次的亲近。

明  沈周   碧山吟社图(局部) 首都博物馆藏

于是,他不顾众人的劝说,执意冒雨登临惠山。“众有难色,余独奋往。”[32]年迈的老人如此慨慷。对于糟糕的天气,他既不介怀,也不沮丧,反而“体贴”地认为这是“惠山怪我昨径去”[33]所以才令其“归来欲登却作雨”[34]虽然雨中的山间已是“湿云隔眼失高翠”[35]就连道路也难以看清,但沈周还是直呼“行不畏难当至耳”[36]他为何如此执着?因为,“一段竒踪自伊始”[37]惠山留下了沈周游历的足迹、记忆与情谊,也把自身的魅力深深植入了他的心底。

上下滑动查看注释:

[1](明)沈周:《与李兵部史西村陪秦武昌廷韶游虎丘次武昌韵》,《石田稿》,收录于《沈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97页。

[2]上揭文。

[3](明)倪岳:《江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秦公夔墓志铭》,《国朝献徵录》卷八十六,据明万历四十四年徐象橒曼山馆刻本。

[4]上揭文。

[5]上揭文。

[6](明)秦夔:《与李贞伯游虎丘》,《五峰遗稿》卷五,据明嘉靖元年刻本。

[7](明)沈周:《再次武昌韵,时武昌夜归拜封诰至,留以此诗》,《五峰遗稿》卷二十三,据明嘉靖元年刻本。

[8](明)史鉴:《和秦太守游虎丘韵》,《西村集》卷三,据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9](明)李应祯:《陪秦中斋沈石田史西村虎丘行乐次韵一首》,《五峰遗稿》卷二十三,据明嘉靖元年刻本。

[10]上揭注1。

[11]上揭注7。

[12](明)秦夔:《复竹茶炉记》,《五峰遗稿》卷十四,据明嘉靖元年刻本。

[13](明)吴宽:《游惠山入听松庵观竹茶炉》,《家藏集》卷六,据四部丛刊景明正德本。

[14]上揭文。

[15](明)沈周:《李武选往毗陵寄秦太守》,《石田稿》,收录于《沈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72页。

[16](明)沈周:《惠山谒文襄公祠》,《石田先生诗钞》卷六,收录于《沈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42页。

[17]上揭文。

[18]《洪武无锡县志》卷三,据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明)沈周:《读书台》,《石田稿》,收录于《沈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80页。

[20](明)沈周:《宿惠山听松庵有怀李武选》,《石田稿》,收录于《沈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81页。

[21]上揭文。

[22]上揭文。

[23]上揭文。

[24]上揭注15。

[25](明)秦夔:《次沈石田登惠山怀李贞伯韵》,《五峰遗稿》卷十,据明嘉靖元年刻本。

[26]上揭文。

[27](明)邵宝:《跋碧山吟社诗卷》,《容春堂集》续集卷九,据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明)程敏政:《贞靖先生秦君墓志铭》,《篁墩集》卷四十七,据明正德二年刻本。

[29](明)秦夔:《赠碧山吟社诸公》,《五峰遗稿》卷八,据明嘉靖元年刻本。

[30](明)沈周:《听松庵小酌》,《石田先生诗钞》卷七,收录于《沈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73页。

[31]上揭文。

[32](明)沈周:《归途欲登惠山,时烟雨空蒙,众有难色,余独奋往。》,《石田先生诗钞》卷四,收录于《沈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06页。

[33]上揭文。

[34]上揭文。

[35]上揭文。

[36]上揭文。

[37]上揭文。



▼点击下图订阅2021年《美术报》



 编丨lisa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往期专题 (点击标题直达)
草间弥生的“南瓜”被吹到海里了,它居然是空心的……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全国青少年儿童书画大赛征稿通知
只要你酷爱书法,零基础也能学好!丨美术报名家学院——宋涛书法临创教学班招生
中国唯一!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入选“二战以来最重要的25个建筑”
你心中最美的奥运会徽是哪一个?
江西省美术馆|映山红遍——丁融绘画作品展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