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新院区探路去|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揭开全新面纱

王簃轩 美术报 2021-10-22

2018年4月8日,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奠基之时,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许江赠诗建筑设计师张永和寄言良渚校区建设:


何生良渚,水迢迢,陆迢迢,延绵以象道。

谁筑新校,聚潇潇,散潇潇,俯仰尽逍遥。


这不仅是对建筑师、合作者的寄语,更饱含着学校对未来的期待。现如今,当初构画的蓝图已逐渐浮现。9月5日,全新的校区将迎来学生报到,1600余名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的全体师生将在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开启新的征程。


视频:申博、魏子硕。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随着今秋良渚校区投入使用,南山、象山、张江、良渚等四校区“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校区功能布局趋于完备。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渚校区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增长极和重要基地,也是学校探索建立教育新模式新机制的试验园。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


绵延多义 居学一体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占地483亩,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紧临良渚文化村和地铁2号线良渚站。良渚校区于2018年4月8日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之际奠基,在2019年1月11日,中国美术学院创建者蔡元培先生诞辰151周年纪念日开工。一期一标段于2021年6月29日完成竣工验收。


发布会现场,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建筑总设计师、麻省理工大学建筑系原主任张永和介绍设计理念


主持良渚校区设计的建筑师张永和,于1984年获得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建筑硕士学位。自1992年起开始在中国实践,多次参加国际建筑及艺术展,曾在美国和中国的多所建筑学校任教。曾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持与麻省理工大学建筑系主任,现任麻省理工实践教授及香港大学荣誉教授,2011-2017年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选委员会评委。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建筑总设计师、麻省理工大学建筑系原主任张永和实地介绍校园


在新校区导览现场,张永和实地阐释了他的设计理念。在校园布局的组织上,他采用水平向自由延展的“绵延工坊”,利用基地四面环水、东高西低的地形,将校园设计为“东密西疏”,但东部密中有疏,西部疏中有密,二者通过绵延工坊和其间的叠石跌水相连,从而“疏密相间”,打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边界。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


绵延工坊在提供绵延底层的同时,也通过一套双层交通体系,将绵延的街道社区引到了校区二层,与工坊和馆舍建立空中的沿街连接,暗埋了与途径院落高低互动的可能,也为沿途景观节点的未来生长预留了余地。


在校区空间布局上,则大多采用“差序院群”,即通过绵延工坊的单位错落形成“大中小微”的院落层次,例如宿舍楼底层被设计为对应“学社制”的学社空间,用以共同兴趣为核心的学生自组织课余使用。由于位于工坊与宿舍之间,学社既是水平工坊在宿舍的“教学绵延”,又是垂直宿舍在底层的“生活沉淀”,从宿舍途经学社进入工坊,“下楼”即可“上课”,传统校园成为了“居学一体”的垂直分层关系,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一种有别于正式教学、面向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软教学”氛围,因此“绵延多义的工坊空间、居学一体”的学院生活得以实现。


中国美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表示,未来,中国美术学院和余杭区将以良渚校区为平台,依托学校设计学科优势与良渚区域资源优势,以数字文化小镇为支点,以“艺科融合”为助力,设立校地互动机制,立足文化艺术、设计创新、数字文化等双方优势领域开展一系列深度合作,以项目化落地,持续培育在未来改变设计行业、撬动设计产业的学术力量和高端文创人才,将余杭打造为多方创新动能的集聚地,与余杭区共同打造校地合作新典范、树立校地合作新样板。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


诗性精神 大学望境


良渚校区是中国美术学院继南山、象山、张江之后的第四大校区,2003年建成的南山校区成就了水墨美院的现代演绎,2007年投入使用的象山校区则孕生了艺术家园的望境塑造,良渚校区则定位为中国美院的设计板块,建成后将容纳全部设计学科,成为设计教学的高能现场和不言之教。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


“诗性精神”是中国美术学院重要的大学精神之一,以一首诗寄语新校区建设,也源于当年营造象山校区的一段佳话。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正式启用,青山绿水间占地800亩的象山校园,是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以他的诗性与建筑设计学院院长、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互相激发,为美院师生们共同建造的一个大学望境。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


通过空间设计助力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重构,不仅是对良渚校区在人文与科技、理论与实践、大学与社会、教育与日常等若干维度如何实现跨界与融通提出的设计挑战,更是对现代建筑精神与现代设计教育的一种回溯性呈现。


艺科融合 携手前行


21世纪的艺术与教育正面临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媒介与技术的大发展使艺术、设计与知识生产发生巨变,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带来了教育的变革与学习的革命,艺术/设计的教育理念、学院的形态正经历着一次新的重塑。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认为,良渚校区应以创建大数据、智媒体时代的“包豪斯/呼捷玛斯”为己任,以培养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学校根本宗旨,建立一所跨界的、无墙的、未来的校园。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对国际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格局进行重塑。浙江省积极回应国家号召,力推“城西科创大走廊”、“之江实验室”等建设,打造数智社会科创高地。今天的杭州,被誉为全球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世界互联网经济的前沿地带,而良渚新城所在的杭州市余杭区,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溯源地,也是杭州创新资源的集聚地。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


2017年7月28日,中国美术学院与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旨在以设计智造为中心,携手打造一个全新的美院良渚校区。校区一期建设预计于2023完全竣工,建成后将容纳中国美院的全部设计学科,师生规模达4000人。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


▼点击下图订阅2022年《美术报》



 通讯员丨刘杨  图丨郎水龙 王簃轩  编丨lisa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广告、商业合作等联系小编微信号:L215337 
往期专题 (点击标题直达)
巨擘归来——大锥纪念吴昌硕诞辰177周年作品云展
“美在科技——中国美术馆藏科技题材美术作品展”开展
篆刻风流印石先 ——中国四大印石欣赏·寿山篇
艺术要追求风华绝世的心灵意境——兼涵《灵瑞之花》创作情绪
心中造园  笔下生花
中国书协顾问、原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谢云逝世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