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情欲片大师,也是最懂中国的外国导演

日灼 Mtime时光网 2021-04-04




时光撰稿人 | 日灼

 电影应该相似音乐多过小说。


1941年的3月16日,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降临人世。


今天,是他的诞辰80周年,时光君来好好聊聊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意大利导演。


年轻的贝托鲁奇称得上叛逆,他20岁时便从罗马大学文学系辍学,决心以“电影是诗歌的语言”为理念,跟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前辈们,将摄影机扛到了大街上去。




《同流者》、《一九零零》、《巴黎最后的探戈》、《末代皇帝》、《戏梦巴黎》…… 他创作过众多著名的作品


《末代皇帝》曾让他拿下第60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2007年他在意大利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11年他获得戛纳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与赞美同样声量的,是他引发的种种争议


在他多部显赫影片的背后,人们透过影像窥探他的政治立场、道德底线、甚至潜意识活动,拼凑出一个复杂矛盾的贝托鲁奇。


2018年11月26日,贝托鲁奇留下一个复杂的背影,转身离去。



父亲与弑父


对贝托鲁奇产生“父亲”般影响的人物,有三位。


首先是他的生父,老贝托鲁奇。就如《一九零零》中一样,老贝托鲁奇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农业资产阶级家庭。


不过与影片中纨绔的奥尔茂不同,老贝托鲁奇年纪轻轻就蜚声文坛,他出版了多部诗集,并涉足翻译、评论、编剧等多个领域。



在有限的资料中,我们很难得知与父亲的关系究竟如何,但贝托鲁奇在采访中的只言片语里,贝托鲁奇将父亲比作黄油或花生酱。


联想到《巴黎最后的探戈》中的那块“黄油”,我们能够感受到这段关系并不令人愉悦。


“弑父”甚至成为他很多作品中,一次次反复出现的母题。


家中往来的文人墨客中,有一位对小贝托鲁奇的人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著名左翼诗人、电影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就是拍摄《索多玛120天》、《罗马妈妈》的那位导演。


贝托鲁奇&帕索里尼


与老贝托鲁奇交往甚笃的帕索里尼,把还是学生的小贝托鲁奇带到了《乞丐》的片场,担任他的第一助理。


这是一部围绕无产阶级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兼顾浓郁的政治与宗教色彩——在贝托鲁奇的前几部电影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痕迹。


仅仅一年后,贝托鲁奇便拍摄了自己的导演处子作《死神》,影片正是改编自帕索里尼的小说。


贝托鲁奇执导《死神》


但正如他所言,一个镜头帕索里尼是怎么拍的,贝托鲁奇一定会换一种方式去拍,生怕别人将他与帕索里尼做联想。


尽管影片的视角与帕索里尼的重合——对无产阶级的关注与歌颂,但从精心拿捏的调度、摄影不难看出,贝托鲁奇追求对光影更加精密的掌控。


片中类似“罗生门”的叙事结构中,有一种野心勃勃的表达冲动在积蓄力量,而这股力量即将在他的第二部作品《革命前夕》中爆发。


贝托鲁奇的第三位“父亲”,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大师戈达尔


戈达尔


两人出身类似,都成长于富庶的资产阶级家庭,却同样拿起了摄影机,投身于左翼社会运动中。


即使贝托鲁奇日后站在戈达尔电影美学的反面,但他继承与叛逆的根源都可追溯至50年代末,在法国亲眼见证了“新浪潮”如何革了电影的命。


贝托鲁奇对戈达尔的崇拜,几乎到了溢于言表的程度


《革命前夕》剧照


他的成名作《革命前夕》可以说是新浪潮电影在亚平宁半岛的回响,向戈达尔致敬的跳接镜头还不够,他甚至将戈达尔《女人就是女人》的海报用特写加以强调。


而影片中一个资产阶级出身的左翼青年,陷入与姨妈的不伦之恋,爱情与政治——这一戈达尔电影中常见的主题,也在贝托鲁奇的作品中出现。


从1970年开始,贝托鲁奇在两部作品《蜘蛛的策略》与《同流者》中,逐渐将商业化的趋势融入创作中。


《同流者》


在他的作品中依然不乏作者式的自我剖析,和对历史政治的缜密思考,只是在美学诉求上与导师戈达尔分道扬镳,对政治的激进态度已经褪去,并把受众逐渐从知识分子拓宽到普通民众。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贝托鲁奇选择了另一条艺术道路,但对戈达尔的崇拜没有并未稀释在岁月中。


1983年,贝托鲁奇在得知戈达尔新片《芳名卡门》有望入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时,欣然接受组委会邀请担任评委会主席,并亲手将金狮奖杯颁给了导师。



困境与突破


贝托鲁奇年轻时曾是坚定的意大利共产党员,政治自然也是他作品中最常见的题材,但显然,家庭出身一直困扰着他。


贝托鲁奇始终无法脱离自己扎根的阶级,也无法真正融入自己向往的那个世界,这种精神困境在他作品中表露无遗


《革命前夕》剧照


《革命前夕》中的男主角法布里奇奥,一定程度上就是贝托鲁奇的化身,影片后半段中他向父辈妥协,正是贝托鲁奇踌躇的心理写照。


在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搭档》中,贝托鲁奇干脆将精神分裂的雅各布一分为二,将政治化的人格割裂出来自我剖析。


《蜘蛛的策略》则更加明显的表现出“俄狄浦斯”的弑父色彩,阿索斯的父亲是二战时意大利游击队员。


当他战后来到父亲战死的小镇时,却发现父亲同时也是法西斯间谍,无论选择相信父亲的哪个身份或二者皆信,阿索斯都陷入政治的迷茫之中。


《同流者》


与《蜘蛛的策略》同年的《同流者》,是贝托鲁奇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后者不仅标志着其美学的成熟,对历史与政治的中性思考,同时也是他日后成为国际导演的垫脚石。


贝托鲁奇的美学风格愈发商业化,尽管《同流者》依然以复杂的叙事结构表现法西斯党徒的心理变化,但较之前作变得更加明晰与精准,视听层面即使出挑,也服从于历史风貌。


这令贝托鲁奇得到了好莱坞的青睐,派拉蒙把影片带到北美发行,他之后的作品也获得更多国际制片与发行的机会。


《戏梦巴黎》


贝托鲁奇在《一九零零》之后的作品中,不再纠结政治斗争与个人的情感矛盾,或许他意识到这种矛盾永远无法调和,专心于个体精神领域的描绘


《巴黎最后的探戈》中马龙·白兰度在妻子自杀后的自我流放;《月神》中父亲的缺失与母子乱伦;在《末代皇帝》中吸引贝托鲁奇的,是溥仪在历史变革中得以全身而退的生存姿态,而《遮蔽的天空》中政治元素已然完全缺席。


即使《戏梦巴黎》把他的思绪带回到68年的巴黎,但影片中三位主角绝大部分时间却抽身于学生运动之外,更多是那种时代精神的注脚。


贝托鲁奇直面的,是对时代精神的迷离回望,而非政治观点的锋芒毕露


《末代皇帝》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最熟悉的贝托鲁奇作品应属《末代皇帝》。他把西方式的表达和东方式的故事人物完美融合在一起。


1986年,他带着由150个中国人,100个意大利人和20个英国人组成的摄制组来到中国,他在“历史”与“故事”之间,首先选择了“故事”。


在他的镜头下,不单单是溥仪,就连那些面目可憎的小人物,也承载了这个异国导演深沉的情感。


《末代皇帝》这部具有外国血统的电影,还获得了令同行倾慕不已的、在紫禁城内重要场所实景拍摄的特权



据相关规定,国际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86年4月起禁止在室内拍摄,剧组恰好在规定颁布前提交了申请,赶上了最后一班车。


这成为让人百感交集的中国影史花絮。


饰演皇后婉容的女主演陈冲曾说:"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一个游客也没有的故宫里,能听到自己咚咚的脚步声,踏在石板上。



争议与告别


贝托鲁奇对美学的极致追求,似乎超越了他对人性的关照,这也令他在晚年间遭受非议。


最著名的事件发生在《巴黎最后的探戈》的片场。


《巴黎最后的探戈》


2007年,影片中的女主角玛利亚·施奈德向媒体披露坦诚,片中那场著名的激情戏份里,为了表现破坏性的人物性格,男主角马龙·白兰度用黄油作为润滑剂对施奈德实施“性侵”。


这对女主角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创伤,让她的演艺事业早早凋零。


性侵当然没有真实发生,玛利亚清楚的知道剧本上这场戏份的安排。


争议的焦点在于,拍摄当天贝托鲁奇与白兰度共进早餐时,看到涂在长棍面包上的黄油,两人临时决定将黄油作为关键道具加入戏中



更令人难忍的是,他们向玛利亚隐瞒,以在镜头前捕获她真实的屈辱反应。


面对媒体的质疑,贝托鲁奇承认了这一事实,但他鲜明的表现出自己的态度:为了电影的效果他必须这么干,“感到内疚,但并不后悔。”


另一番争议在于,在2009年9月,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因为31年前的诱奸案在瑞士被捕时,贝托鲁奇响应法国学者伯纳德-亨利·列维的请愿书,公开签名支持并要求瑞士警方释放波兰斯基,这更令他的公众形象大打折扣。



或许贝托鲁奇对电影的热爱与追求,超越了世俗的人伦道德。


如他自己所言:一个人可以以影为生,以影为思,以影为食,以影为寝,正如一位诗人,一位画家,以艺术为生。


-END-




往期精选回顾

白寡妇这姬片,把人看伤了

好久不见,香港电影又出一部猛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