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激战正酣,在这个假期里,不知道你有没有走进影院呢?
今天是10月1日国庆节,在这样一个喜气洋洋的节日中,最应景的影片或许是这部。
它完整复现了1950年的国庆节,在举国欢庆的喜悦中,一个巨大的危机正在袭来。
史书上“抗美援朝”这四个字背后,究竟藏着怎样悲壮或豪情的故事?
《志愿军:雄兵出击》
这部电影视角宏阔,出场人物繁多,但线索编织合理,剧情张弛有度,甚至在一些戏份不多的配角身上下了足功夫,呈现出富有魅力的人物弧光。
陈凯歌曾说,这部片是他从影40年来最艰苦的创作,以后不会再有。
全景式战争片对近些年来国产战争片稍有关注的影迷应该会发现,由抗美援朝战争改编的电影并不少见。但不管是《金刚川》《狙击手》,还是《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不是集中于某一段战况,就是聚焦于某一场战役,由此所展现的战争细节、人物广度都是相对有限的。《志愿军》系列从故事框架上看,突破了以往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的模式,从全方位、多线索着手,呈现这段从1950年到1953年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首部《志愿军》围绕战争前期的背景和决策,以及首度和美军交战。此后的第二部,将囊括第三次到第五次战役;至于终曲第三部,则会描绘战争后半程双方拉锯的相持局面,以及板门店谈判。所以,在首部一开始,就出现美军连番挑衅的情节,甚至在我国东北边境投下燃烧弹,致使农民深受其害。彼时,正值1950年国庆节前夕,不管是中央领导,还是寻常百姓,都不愿介入到战争。然而美方咄咄逼人的态势,以及对我国国土的威胁,让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决策者不得不尽快拿主意。这段故事中,朱亚文饰演的归国军工专家吴本正,让人印象颇深。他不断向决策层罗列数据,表明中美两国在能源、钢材上的巨大差距。但他并苟活偷生之辈,恰恰相反,他无比希望祖国能一夜富强,然而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又难以忽视客观现实所导致的战场劣势。吴本正和决策层之间的争论,是善与善之间的冲突,也是爱国情怀的戏剧化表现。有关这种戏剧化的爱国情怀,还体现梁兴初饰演的38军军长身上。他之所以“违背”命令,没有及时出兵,同样是因为顾及士兵们的生命。从北京的中央领导,到朝鲜战场的司令指挥官,再到前线殒命的士兵,以及奔赴联合国的外交团队,皆以交叉剪辑的方式共同出现在银幕之上。多线叙事的手段让《志愿军》变得厚重绵密,摇曳生姿。惨烈的战争场面除却全景式叙事外,《志愿军》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它的战争场面。从两水洞的遭遇战,到三所里的长途奔袭,再到松骨峰的阵地坚守,每一场战役都拍得惊心动魄,与此同时,又极具辨识度。师长邓岳本打算在通信设备连接后,和另一支队伍通气,没成想却与一支装备精良的伪军正面遭遇。就在邓岳难以招架之际,全体通信兵站了出来,掩护邓岳离开。张宥浩饰演的新兵杨三弟成为这段戏的焦点,他本应该用巴祖卡撬掉敌军的火力点,结果因不懂解开保险,延误战机,令不少战友丧命。通信兵的临时急救,杨三弟的内心愧疚,让这段交火小而急促,却痛彻心扉。黄晓明饰演的师长江潮,为了赶在美军之前抵达三所里,率领全体士兵长途奔袭七十多公里,历时14个小时。当时不仅有士兵跑到吐血晕厥,更有美军敌机在上空盘桓,危机四伏。江潮一方面“全程静默”,完全不和上级联系;另一方面随机应变,屡出奇招,最终提前五分钟抵达要塞,一举歼灭敌军。高潮戏松骨岭之战中,则把悲壮惨烈四个字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了阻止美方援军,仅有百余人的三连士兵,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战斗力和源源不绝、武器精良的敌人周旋到底。魏晨饰演的三连班长被烧成碳,尹昉扮演的指导员深受重伤,在血肉模糊之际,胸膛被树杈刺穿。尽管早在2018年的《红海行动》中,林超贤已经展现过战场上的极端残酷,但与之相比,《志愿军》里的惨烈有过之而无不及。炸弹导致的半截身体,手臂断裂后的骨头外露,以及汽油瓶泼洒后的烈焰缠身,让战场如同炼狱一般令人毛骨悚人。也正因如此,当三连战到最后,奇迹般地举手表示仍能再战时,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在蒙太奇的交织重叠下,和彼时联合国会议上,张颂文饰演的外交代表伍修权形成情感连接:后者也举起了手。惨烈的战场不再只是动作猎奇,也非单纯的个体所做出的冲锋陷阵,而是和宏大的家国理念糅合在一块,被赋予了强大的精神价值。陈凯歌与宏大叙事就连导演陈凯歌自己都表示:“这是我从影40年来最为艰苦的创作”。这种艰苦,首先体现在服道化等细节上。片中那段联合国发言戏份,乃是剧组按照当年联合国现场如实还原,光是演员们所穿的西装,就有700多套。至于火海炙烤中的鸭绿江大桥,更是剧组到实地测绘后,根据数据和史料一比一还原建造。演员们的表演同样被严苛要求,黄晓明每次拍摄之前,故意将嗓子喊哑,用来贴合战场上将领指挥战斗的实况;扮演李默尹的辛柏青,和同组的不少演员在开拍之前,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军训,从而能更真实地表现战斗效果。这些前期准备和实拍时的精益求精,让《志愿军》在战争戏的表现上细腻且有说服力。至于主题层面和人文深度的表达,则和导演陈凯歌有着密切关系。熟悉第五代创作群体的影迷都知道,陈凯歌其实从导演生涯一开始,就对宏大叙事热忱不已。他在1986年执导的《大阅兵》,便是一部聚焦军队训练,反映部队生活的影片。士兵之间的男性情谊,集体精神的强大召唤,奠定了陈凯歌对军事题材的基本处理方式。而在他那部历史巨作《荆轲刺秦王》中,虽然主要讲述秦王面临的一系列困境,但战争场面的惨烈效果,以及“火”这个元素的频繁出现,其实暗示了陈凯歌对于战争片的某种偏好。不过,最明显、也最直接的战争片前作,还是前两年的《长津湖》。陈凯歌虽然只是三位联合导演中的其中一位,但从影片对伍千里和伍万里两兄弟的亲情处理来看,陈凯歌显然深谙将战争片的残酷性和人性的美好愿景做反差处理。所以,到了这次的《志愿军》中,陈凯歌终于有机会在战争片里,畅快地表达宏大主题的戏剧张力和细腻人性。三连兄弟在战场上的同仇敌忾,在死亡面前的义无反顾,让人钦佩不已。可当他们面对彼此血肉模糊,甚至被烈焰烧得惨不忍睹时,那种刺骨戳心的悲怆,又是如此的令人唏嘘。凡此种种,在彭德怀和梁兴初之间、李默尹和李晓之间、毛岸英和杨三弟之间,都展现出色泽不一,但同样动人的情感温度。这是陈凯歌在《志愿军》中展现出的人文水准,也希望能在他后续的两部《志愿军》中,依旧瞥见如此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