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非常强调“翻译”在阅读备考中的重要作用?
我曾经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研究教授阅读课,一开始也希望自己能有一些花花稍稍的多位“方法”征服讲台下的学生,但上课越多越喜欢回归到文字本身,比如要求同学们每天坚持做翻译,这才是语言能力提升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事实上这一思路也一直贯穿在我们设计的每一个备考计划里。本文由睿途康小青老师撰写,她在宾大深入研究了语言学习理论,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给出了分析,不妨认真读下。
damo
二语习得理论曾经认为语言学习中的大部分难点是第一语言(L1)和第二语言(L2)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这些观点后来经过了修正但是仍然有其意义)。
二者之间相同的地方可以促进语言学习,称作“语言迁移”,而不同的,可能会给学生造成困难的地方则被称作“语言负迁移”。
上周教研的一个老师提出的长难句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是学生“在懂每一个单词的情况下读不懂句子”,部分原因就是后者。
常用的帮助理解句子阅读的方式有两种:规则解释和翻译。前者试图去让学生理解语言现象,而后者则通过消除这种差异来减少学习障碍。回望自己高中之前的英语学习历程,一直是得语法和词汇者得天下。
因为我们接受的英语教育方法主要是文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它的精髓在名称中已经非常明显—正是我们用来教授阅读的两种手段。环境对选择的影响可见一斑。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明显的—高效直接。同样,它的缺点也很明显—过度依赖规则和母语。托福阅读一般从长难句开始,向学生讲解句子时总是从这两方面入手。
先解释规则,再要求学生翻译。解释了多遍之后这个句子在老师脑海中印象深刻,可是学生们的反应却不尽如人意—在遇到类似的句子并不能举一反三,把句子翻译的完美却不能抓不住核心意思。
原因有如下两点:
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规则;
这样的阅读没有创造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做的也可以分两个方面:
“Internalize”的释义之一是“acquire knowledgeof (the rules of grammar)”。”Acquire”指的是“通过持续的努力而拥有”。所以学生上完课并且能够解释某规则≠拥有它。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有一种叫做浮现语法(Emergent Grammar),这种理念在语言规则的方面跟文法翻译法恰恰相反,它主张规则应该在学生在语言使用的过程当中自然浮现。
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如果先知其然,就不会被规则束缚。然而,这个过程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稳定的语言环境—这是我们没有的。但是我们可以在通过短时间内的大量重复来实现这个过程:即通过练习。
一个用法特殊的单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式,都可以通过重复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将其真正掌握。
关于练习,英文中常用于体育训练语境下的一个词,condition,贴切地解释了它的原理:
“Condition:to train or influence (a person or an animal) to dosomething or to think or behave in a certain way because of a repeatedexperienc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conditioning”。持续一个小时的训练,可能前四十分钟都在交替长短跑,俯卧撑,深蹲等等等等,只有最后二十分钟才会戴上拳套。托福考就像拳击比赛。场上三个小时,考验的不是临场发挥不是漂亮的招式,而是平时的内功训练。这也是为什么托福考试是能力考试。
练习的最终目的自然是将语言规则内化。
金庸先生的小说中写到武当派被围攻,掌门人张三丰危机关头传授太极以便张无忌能够拯救整个门派。张三丰演练完所有招式之后留张无忌在一旁思索。然后发生了这段经典对话:
“无忌,我教你的还记得多少?”
“回太师傅,我只记得一大半”
“ 那,现在呢?”
“已经剩下一小半了”
“那,现在呢?”
“我已经把所有的全忘记了!”
“好,你可以上了…”
---《倚天屠龙记》
期待有一天课堂上可以发生这样的对话:
“小明,我教你的从句规则还记得多少?”
“老师,我还记得一大半。”
“回去造50个句子。”
…
“小明,我教你的从句规则还记得多少?”
“老师,我还记得一小半。”
“再造50个句子。”
…
“小明,我教你的从句规则还记得多少?”
“老师,从句是什么?”
“好了小明,你可以去考托福了”。
引入规则的目的,是让学生忘记规则,去运用,去拥抱语言本身。合格的语言学习者应该像武林高手:无招胜有招。
语境有两种阐释:大的语言环境(social context)和语言的上下文(verbal context)。在阅读教学中涉及到的主要是后者。托福中的长难句是学生的一个障碍,老师的分析不可谓不精彩,但没有上下文,学生的理解就空有其表:得到了框架却没有得到内涵。
某天晚上学习群里一个朋友发了一句话:
So from plant communities it followed that the grandschemes of things, when they came our way, arrived rooted in real place andpersonal experience: quaternary geology, biogeography, evolutionary biology alllay on the road that we had begun to travel.”
相信对阅读老师来说这句话的结构并不复杂:
1)核心框架“grand schemesarrived rooted in…”;
2)“it follows that“可以当做惯用语也把”it“当做是形式主语;
3)“when they came ourway” 当做插入;
4)”rooted” 做状语。
翻译这句话也不过是一两分钟的事。但是我真正懂了这句话么?
并没有,直到我看到这一整段话:
“My friend Julie and I identified individual plants in ourrambles, but from the particulars we began to know wholes. Bogs held onecommunity, montane forests held another, and the plants they held in commonwere clues to intricate dramas of climate change and continental drift. So from plant communities it followed thatthe grand schemes of things, when they came our way, arrived rooted in realplace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quaternary geology, biogeography, evolutionarybiology all lay on the road that we had begun to travel.”
我瞬间回忆起来这篇文章(之前读过)的内容:主人公在一本关于植物的大部头的指导下开始观察身边花草树木,逐渐爱上了大自然。而这一段描述的是她(Julie)和她的朋友在闲时按图索骥拿着这本书去探索自然的经历。
就在一瞬间我真正“懂”了这句话:作者将生活中的例子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即以小见大。
回到文章标题《代替阅读翻译的是》,笔者不认为以上两点是“代替”现行的方法。规则解释和翻译都是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的方式,但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就像
“To have a second language is to possess a second soul.”
--Charlemagne.
让我们的语言学习活起来把。
👉如果当年我申请的时候知道这五个真相,一路走的就不会那么艰难
👉新SAT数学增加了两个90%同学都没学过的知识点,不学会你可能和800分擦肩而过
👉牛津词典刚刚更新了一批新词,讲真你SAT1600也未必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