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看,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印度 || 高见的印度随笔集
出国读书读得是什么?答案可以有千千万万种,但一定少不了的一个是,扩展了你的世界:从此你的眼界有机会碰触更远的地方,你的双脚有可能征服更广袤的土地。2016年春节万家欢庆的时候,高见老师背上行囊踏上了东南亚列国周游的旅程,本文系她系列游记第二篇,在她的笔触下,一个你未必了解的印度缓缓展开。
作者高见,85后海归心理师,托福培训师,毕业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长期关注留美学生身心健康,致力于改善留美家庭生活质量。公众号“高见亲子”,二维码在文末,testdaily鼎力推荐。
我读过妈妈没有读过的书,去过她没去过的地方。
我像一只鸟,云游四方;她像一棵树,等我归来。
谨以最珍贵的人生记忆,分享给渐渐老去的她们。
用我的翅膀带你看世界,请永远认得我仰望的脸。
他们说世界上有两种人,去过印度的和没去过的。而去过印度的人又分作两类,一类永远不想回去,一类魂牵梦萦。我显然是后者。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偏偏喜欢印度?我知道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真的想知道为什么,所以沉默。
他们说“一见钟情,再而衰,三而竭”,这对我和印度绝不适用。第三个结婚纪念日前夕,我带上生命中最重要的伙伴,和他分享我曾经看到过的世界。
“Corner Courtyard”是我们住的宾馆名字。进入房间,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床头左手边的钟。它斜靠在墙上,我辨认时间,感到很困难。正纳闷,猛然发现:啊,这钟是反的!它的数字和指针转动的方向都和平常的钟完全相反。
次日清晨我们到楼下吃早餐,发现大厅里一面墙上订满了各种各样的门把手。这让我想起朋友和我说起过的《纯真博物馆》里,男主人公收集了女主人公用过的几千个烟头。同样是细碎拼贴而成的壮观,隐约透着痴情。
没有地图,没有手机信号,没有向导,我们走进了加尔各答清晨的街道。这座老城的交通令人捉急,我在旅游指南上多次看到了gridlock这个词,意即“大面积的交通堵塞”。身临其境,发现诚不欺我。时间是上午九点多,望不到头的车队寸步难行。车辆喷出的浓重的汽油味、柴油味,混合着二十六七度的空气在街道上发酵。自行车、人力车、猫、狗、乌鸦、鸽子、羊甚至鸡、上学的孩子、流浪汉和乞丐、早餐摊的小贩,穿梭在滚滚的热浪、尾气和尘土之间。
虽然只能等待,但每一辆车都在拼命地按喇叭。我曾经用手机在加尔各答街头录下了30秒的喇叭声。这段珍贵的录音将永远提醒我这个城市让人头痛欲裂的吵闹。站在十字路口,我凝望着人力车、公交车、小汽车的司机们。超车时按喇叭,刹车时按喇叭,等待时按喇叭,心情好了按喇叭,心情不好也按喇叭。有人“滴滴滴滴滴”,有人“滴——滴——滴——”,有人干脆“滴————!!!”。最可怕的是大巴车从你身边呼啸而过时撕心裂肺的汽喇叭声,像个黑洞,足以把我的前世今生吸个一干二净。
鼓起勇气冲过了一条马路,我们钻进了一个无名的菜市场。噪音一下子小了很多,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在我们的眼前展开。
如果只用一句话去概括“印度是什么”,我会告诉你,印度是一个由无数的声音、无数的色彩、无数的气味,以无数种方式混合、旋转而成的超级漩涡。来印度的菜市场瞧瞧,你会明白。
丁字路口上,支起了黑黢黢的窝棚,沙土地面上铺着脏兮兮的苫布。可是立在前面的卖菜妇人,却穿着明黄、水粉的沙丽,那颜色鲜美得像是清晨刚从花园里摘来的花果。她安详地擦拭着面前的水果和菜蔬,刚刚掰开的红石榴,从皮到籽都红得像血一样。
人力车夫穿着淡黄色的长袖衬衫,黝黑的赤脚踏过沙土地,车上丰腴的妇人撩起丝巾甩到身后。走十步,看到鱼贩拿着鲜红的水桶,把一大堆亮银色的鱼倒到绿色的苫布上,他对面有个女人安静地编织着万寿菊和栀子花编制的花环,卖给做晨祷的人们。
再转个弯,墙壁被完全涂成了天蓝色,门口拉起绳子晾晒着万国旗一样的衣服,让人看了恍惚觉得像是飞在天上的风筝;可门内是黑漆漆的一片,只看到一个穿着白衣的洗衣工瘦削的背影,奋力搓洗着。回头是一面枯井,旁边有几片落叶,一只白脚的花猫闲闲地走过,衬得画面像是在爱琴海边。墙的尽头,几缕香烟像藤蔓一样爬上半空,你便知道做puja(祈祷)的人们在不远处。
在这里我感到“万物生长”。断壁残垣上的青苔在生长,蜷缩在街道边的流浪狗在生长,眼神空洞地望向街对面的拉客小哥在生长,神龛里飘出的一缕青烟在生长……一切都没有被剥夺生长的权利,哪怕是并不被现代化所需要的那些,仍然能在加尔各答找到一个缝隙,七扭八拐地崭露头角。
我在卖花的摊子前蹲下来。每天早晨,印度教徒们都会买来新鲜的花环给他们的神灵戴上。那卖花女人穿着碎花的沙丽,额上点着红点,发际线里也有一抹红。在他们的审美中,这不仅好看,而且吉祥。我问她:“How much?” 她听不懂,用一句短促的说不上是印地语还是孟加拉语的话回答我。我在耳朵边摆了摆手:“Can’t understand!” 递给她十卢比。她摇摇头。我猜是钱不够吧!又给了她十卢比等着找钱。没想到她更着急了,跟我用当地语言解释了好半天,我完全听不懂。最后,她把十卢比退还我,把花环装进一个塑料袋,然后又在里面塞了一把零散的小花递给我。我恍然明白了:最开始是我给多了钱,她早上刚出摊没有零钱找我。我和她合影,致谢,离开了她的摊子。“!@#¥@&&%@*&!”从我身后传来她兴奋的声音,我猜她大概是说:“看呐,我和外国人合影啦!”
菜市场渐渐消失,我们走进了生活区。水声渐近,拐一个弯,猛然撞上了一大片露天洗澡的印度男人们。他们站在家门前的水泥台子上,用缠腰布遮住腰到膝盖的区域,赤裸上身,罔顾小街上人来人往, 洗澡像洗车、洗碗一样泰然。有些大叔的胸毛已经灰白,在晨光的照射下竟然也熠熠生辉。水管从室内引出来,冲掉头发上和身体上厚厚的泡沫,看上去相当过瘾。那水应该是常温水,这让我想起第一次去印度时洗了整整三周的冷水澡,班加罗尔的高档度假村,淋浴间也没有热水器。
《项塔兰》中曾经提到过,印度人即便洗澡也不会脱光衣服。普拉巴克第一次看见项塔兰全裸洗澡的时候吓得魂飞天外,全裸在印度的传统中,是伤天害理的事情。“好多男人一辈子都没见过自己的老婆脱光的样子”。内裤也有两层,“外内裤”和“内内裤”。外内裤可能是大短裤也可能是缠腰布,内内裤和我们一样。洗澡时也要穿上外内裤,冲洗干净了从里面脱掉内内裤,再换上,全程不会有机会赤裸身体。我想这种传统在《项塔兰》身后二十多年的城市富人区已经消失,但我们路过的那一片显然还保留着。
(未完待续。下期预告:特蕾莎修女墓)
👉我爱你,如同爱星辰大海 || 那些年,我在海外看到的爱情故事
👉那些年我在美国过的除夕夜 || “不过年”的年轻人,不需要感到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