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丨我们都爱中国女排
文字 | 李怡桦 叶雯晨
编辑 | 李怡桦
全文约3127字 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本文首发于湖大青年传媒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个年轻人走进排球馆。
排球呼啸地飞过他,砸向他身后的木地板。地板上全是倒刺。
一群姑娘,一筐排球。光从后面射进来。就和 1977 年的中国一样,除了一群愿意以命相搏的人,一个挂的高高的希望,什么都没有。
别人有高科技,我们只有一个把手,把网摇高十五厘米。
然后中国女排获得了世界冠军。
为什么那个年代人的集体记忆是中国女排?
我们的父辈,有人抱紧余生的铁饭碗,走入大厂开始几十年如一的劳作;有人汇入社会,在春风尚未吹到的地方蹲在街边抽烟闲逛吹口哨。听到喇叭里说要改革开放,但是这个词意味着什么,绝大多数百姓并不了解。虽然人们似乎能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亟待力量与希望,但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人们只知道怎么浇灌早春的种子,并不了解如何浇灌破土的国家。于是只想着安逸,怎么活过昨天就怎么活过今天,有安逸就够了。
忽然一颗排球从高处被急速拍下来,穿过来自世界各国的高高跃起的一双双手的阻拦,落地了。
砰地一声。
一股甘霖被倾倒在干涸的土地上。
中国女排带来的不仅仅是中国人在体育赛事上的突破,更是一份新的中国自信。
在与别国混战时,一名外国观众喊出的:“This is not Ping-pong!”中国女排告诉他们,我们不仅只有这一个优势,我们在更多的地方也可以做到第一名。
更重要的是,那个瞬间的中国女排也让每一个在万人空巷的大街上狂欢奔跑的人知道,中国仅剩的这些东西,人,拼搏努力,勇气与希望,加起来是可以成功的。
整整一个时代的声嘶力竭
《夺冠》的主题很鲜明,每个看到电影海报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部可以跟自己的爸爸妈妈乃至爷爷奶奶一起去看的电影。中国女排,拍成郎平的人物志,或者纪录片,都可以,效果或许也很好。但是拍成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太难了。演员吴刚在刚被找上的时候是拒绝的。他说:“那是一代人的情怀。”那是几代人被推上浪尖后用青春坚守整整一个时代的故事。
压抑了那么多年,出一口恶气,就如同划亮了的火柴,那几点最前面的光很快地熄灭了。伤病,疼痛,那个年代我们一贫如洗到了只能靠几个姑娘用一辈子孤注一掷来点亮眼前的希望。但是对于那个年代的女排,能拼上一切做成一件事情,又何尝不是旁人想都不敢想的幸福。
三十年之后,四十年之后,梦想和时代的齿轮已经不会再如当年狭路相逢地磨穿那十几个姑娘的膝盖骨,快速消耗掉她们一脸的青春靓丽了。中间发生了什么,比如高楼怎样拔地而起,国家队训练的场馆搬进了高大宽敞的专属训练场地,
科学技术医疗水平在多个领域走上世界一流,运动员们都得到了更好的训练和医疗条件,这些都没有被电影拍出来。因为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再怎么拍也不会比半生的回忆来得真实又深刻。
也不会再有几百人挤在一起看一部八寸电视上的体育频道,年轻人走出了一眼看到头的一辈子,青春多了无数种拼搏的方式。“大家不会再跑到街上庆祝了。” 黄渤饰演的陈忠和说。
郎平再回来,背着一身被时代轧出来的车辙。她的同伴,有的已经躺进了繁花。她扶了扶老花镜,说她放不下中国女排,还想像年轻的时候一样再拼一次。
时代滚滚而去,女排是潮头也是被影响者。同时被女排影响的人也在一代代长大后影响女排。这一百三十五分钟需要呈现的不仅仅是中国女排,还有被女排精神感染的几代人。
人们不再把女排挂在嘴边不是因为不再需要他们。当下一声得分的怒吼响起的时候,国人在互联网上的大街上的欢呼依旧,只是拼搏的人不再一无所有。
不是足够艰苦才称得上为精神。
当留在场上的人都是享受梦想的人,当在移动终端前一起狂欢的人本身就充满希望,当所有人都在享受比赛本身,击打排球的声音一下下响起,这就是时代的指针在一格格向前。
整整一个时代的声嘶力竭翻滚成一只排球,飞出荧幕,落地得分。两个时代都在雀跃流泪。
我们不再只有吃苦耐劳
中年郎平(巩俐饰)在电影里对她一个个挑选出的姑娘们说:“我们这一代的担子就由我们扛。”
七八十年代,吃苦耐劳是本领,现在也是。
但是那个时候只有吃苦耐劳,是被迫的艰苦。国家队训练的木地板会扎烂姑娘们的手肘,一大筐训练用球已经被老茧和抹布磨得隐隐反光。如今的老中国女排的展馆,已经被改建的老训练场,还展出着浸透鲜血的护膝。
与其说是电影《夺冠》,还不如说中国女排,并没有一味把曾经被条件逼出来的品格当旗帜。电影中没有过度放大那些艰苦的印记,处理得细腻而微妙。在泥泞中见希望,如青春里的姑娘们俏皮的卷发。郎平挤开蜂拥来的话筒,扛着所有领导的不理解,说要进行大国家队改革。
艰难困苦逼出来的能吃苦耐劳传承下来,但是抛开艰难困苦的环境。我们中国可以不止有被逼出来的吃苦耐劳。
“我想让她们不仅仅是优秀的运动员,还是一个优秀的人。”中年郎平(巩俐饰)如是说。优秀的人,有喜怒哀乐,有爱恨情仇。她们在排球场上是光,在生活中也可以拥有光。她们不再被排球拥有,而是排球拥有她们,就是骄傲。
当她们满身伤病地站上领奖台的时候,我们喊:“中国女排了不起!”
当她们神采飞扬地踏上领奖台的时候,我们看着视频,想:“不愧是咱中国女排!”
中国人,怎样都可以做到最好。
千面情怀,勇气长燃
“你为什么打球?” “为我爸妈!”
“不对,再想!”
“为了成为你!满意了吧!”
“你错了,朱婷。”
一部拍中国女排的国民性电影,其重大卖点之一无非就是情怀。
中国女排,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情怀的代名词。郎平说朱婷的“不对”,也是这种东西。情怀这种东西,有一个对错吗?
郎平说朱婷错了,是因为她要让朱婷找到顶级运动员的感觉。她要让朱婷找到足以支撑她打到比赛最后一分钟的想法,那一部分人一辈子不应该错过的更深处更高大的东西。就像当年支撑她举起 120 斤的力量,坚持每日夜深给自己加训的力量,顶着全场的目光和队友带伤的信任把球扣过球网的力量,处其位谋其职指挥美国队击败中国队的力量,拖着一身磨烂的骨头把中国女排再带上放着国歌领奖台的力量。
但是对于绝大部分人,一辈子找不到也不需要找到这种力量。因为一旦承受, 使命也就随之而来。在找到它之前安逸的生活未必不好。
没有人可以说为了给爸妈养老比为了攒钱娶喜欢的姑娘更高级,没有人可以否定一个人奔向更美好生活的理想而让他把钱都捐给希望小学。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情怀,所以世界上有催人流泪的大事迹,也有令人微笑的小故事。情怀催促着我们坚持,支撑我们前行,在每一次长夜鼓动着我们,冲动和热血涌现。
情怀不应该被否定。
但是每个人在一开始都是普通人。
以前的女排姑娘们是,现在的她们还是。陈忠和是,郎平是。
令人感动的是,她们在和日本女排的第五局最后几分的时候,在里约体育馆里抱着膝低声说拼了的时候,是被时代、梦想和情怀推上那个位置去的。有过害怕,有过犹豫,但是最后决定挑起大梁。
就如年初的请愿书:“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没有一种情怀是错的,但那些正好在决定性的位置上却畏缩不前,觉得自己下来还有后面的人,缺失的不是理想,而是相信的勇气。不敢相信就是自己了,不敢相信这就是一直等待的机会了,不敢相信这就是最后一次了,不敢相信我就是能打出那一记扣杀,并且球可以落在边线里面。这种瘪掉的梦想,这种畏缩的情绪,有了一次就会伴人一生。当连向前的愿望都消磨尽的时候,人生变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马路牙子边的下午。
每个这样的人都需要一只排球,穿过呼啸的声浪,几代人的筚路蓝缕,重重阻碍,被高高跳起的身影拍到地上。
它曾经被一千次一万次地砸在粉墙上,留下一墙不规则的坑坑洼洼,好像曾经心里的战场,一地安逸被炸得片甲不留。
战胜所有的庸碌和麻木,听天由命和漫不经心。砰地一声。
时代不会被复刻,但是一往无前的勇气会。
一个人变不成另一个人,但是一小队人的勇气和情怀可以传递给很多人。
中国女排为中华民族带来的勇气如一只尖锥,突破那些贫困落后与自卑胆怯, 向世界发出了一代人咬牙切齿的怒吼。
所以,我们都爱中国女排。
中国女排带给了你什么?
招新丨湖大青年,你应该来到这里
重磅奖励!只待你“新声”夺人!
专访 | 无迷彩不青春
<< 滑动查看往期推送 >>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