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医疗原创】衡反修:夹缝生存
衡反修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信息部副主任
不久前有朋友在朋友圈晒出一系列黄山迎客松照片,大家纷纷点赞,除赞扬劲松姿态矫健优美外,更有赞松树在山崖夹缝中不屈不挠生存的生命力。
经常有人抱怨医疗信息化竞争激烈:到处是红海,产品不好卖。其实这只能说你视界局限,没有看到蓝海,蓝海是要在红海夹缝中寻找的。下面我要说的就是那些在夹缝中生存的系统。
首先是病案扫描归档系统。虽然现在有了电子病历,但电子病历还存在无法解决的法律承认问题,虽然电子签名法颁布也有9年了,但业内还罕有法律认可的、带电子签名的电子病历系统实施。敝院2007年实施电子病历以来,也经历了数次医疗纠纷,尽管法院也曾对电子病历数据进行过历时半年的核查,但结论仍旧是依据打印并签名的纸质病历得出的。从法律上讲,只有扫描件和微缩胶片是具有效力的。夹在电子病历和纸质病历夹缝中的扫描病历系统具有了看似狭窄、但灵活自如的生存之道,亦生财有道。它解决了历史病历(电子病历之前的N多年的病历)的永久保存问题,减少了病历借阅的磨损丢失,减少了病历存储的空间,提供了一对多的病案阅读共享——仅此一点,就极大地方便了科研查询工作(科研病历查阅是一定要追溯到古老的历史病历的)。这么看来,这个夹缝还狭窄吗?
电子病历还需要扫描吗?需要!在法律承认的电子签名真正落地之前,自不用说,即使是落地之后,我认为还是有相当的生命力的,因为患者完成的病历文书,不仅仅包括电子病历、化验单、报告单等,可能还有自费协议、知情同意书、需要患者当面签字的文件,以及外院带来的纸质病历资料(比如三级医院互认检验单等),如果要保留与纸质病案袋内相同的资料,只有扫描一条路走。医院需要患者完整的就医经历资料,也只有进行扫描。这条夹缝中的“蓝色河流”存在已久,现在存在,将来也将继续存在,直至出台具有彻底颠覆性的病历管理法。
再者,就是院感系统了。相比病案扫描,这个缝隙更小些。因为“虎背熊腰”的HIS也号称做院感系统,但相对HIS其他业务系统,院感系统貌似业务性强度不够。院感系统侧重的是监控,即随时分析患者流程环节和医院管理环节的院感风险。院感系统出现年代不长,因为它是在LIS、HIS、手麻、微生物、EMR等各个系统健全的基础上,借用他家的数据进行汇集、展示、分析等进行工作的,恰恰在HIS等系统无暇顾及的精细化需求之上,它悄然长大。我看,它也活得很好!
往院外看看,说说互联网移动医疗吧。有媒体说医疗App就是夹缝中求生存,一点儿不假。无论刚获得投资的挂号网、春雨医生,还是众多小App应用,都夹在医疗法规壁垒和患者健康旺盛的需求间挣扎生存。互联网医疗的需求风起云涌,但医院的围墙更高。在兵临城下之时,医院或者围墙高筑,或者仅仅开放一点点医疗外围服务做试探,医疗App根本无法介入真正的医疗业务。毕竟医疗关系到人的健康、安全,不开放,患者反倒可以更放心地看病住院。一切会带来医疗安全和质量风险的App都是不能容忍的,也是没有前途的。所以目前的App无不着眼于健康咨询和院外医疗服务,或是提供以医院为出发点、以医生为主体、向院外延伸的慢病管理服务,二者好像鲜有交集。
笔者前不久“撞见”一款美其名曰XX挂号的App,医生和患者分别注册,实名认证的医生提供在线咨询,而患者则购买咨询服务。如果想挂号,医生可以给你约,当然必须由患者到线下医院现场挂号。这样医生能选择有价值的患者,提高有效接诊,节省医疗资源。患者能精准地挂到自己中意的号。而App厂商也不是赔本买卖赚吆喝,他有不错的生存空间。他们抢了谁的饭碗呢?
前不久乌镇互联网大会,马云说到阿里和亚马逊,“我们没有竞争,只是各自寻找到了各自市场的缝隙,属于自己的缝隙。”如果说马云都认为自己在夹缝中生存,那么大家的机会岂不是更多吗?医疗互联网越是觉得自己机会渺茫的时候,越是机会到来的时刻!
期待!
e医疗
医疗卫生信息化资讯平台
分享给朋友
点击右侧顶部菜单
选择“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关注 e医疗
微信:
微信公众号 e医疗
微信搜索 e-healthcare
微博:
微博ID e医疗
http://weibo.com/chinaeh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