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医疗原创】朱杰:从印刷术到健康互联网
想说点儿什么?欢迎点击左下角“写评论”留下您的精彩观点。
朱杰
北京嘉和美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市场总监
维克多·雨果在他的巨著《巴黎圣母院》中有一个断言,“建筑艺术已经死了,永远地死了,被印刷的书扼杀了。”当年看到这段话的时候不禁拍案,终于知道中国古代的书画可以成为艺术而建筑雕塑却始终是工匠,相比欧洲中世纪辉煌的大教堂艺术,我们缺失的那一块原来是被“过早”出现的印刷术替代了。而欧洲直到1436年古登堡的铅字印刷术出现之后,书画才极大地威胁和替代了建筑和雕塑的艺术叙事能力。
当年古登堡利用铅字印刷术印刷的第一本书就是《圣经》,而在此之前的1500年中这本犹太教和天主教的典籍完全是靠一个古老的行业——文士——一笔一笔、一代一代手抄传播的。据说“文士”不但是个父子相传的家族职业,而且有一套严格的抄经规范,比如诵读、书写、核对的分工配合、经书页码与字数的严格约束、甚至书写时羽毛笔蘸墨水的节点都有明细规范。其结果是:1947年考古学家偶然找到一份公 53 28682 53 15264 0 0 2719 0 0:00:10 0:00:05 0:00:05 3010前50年的抄写版“死海古卷”,将其内容与现代《圣经》相关章节对比发现偏差率不到1%!古人抄经的虔诚和严谨可见一斑。
“抄经”这一传统的《圣经》传播方式推动产生了体制森严的天主教教学、传播和管理机构。在中世纪贵族家里都不一定有一本《圣经》,罗马教廷盘根错节的组织机构垄断了对《圣经》的解读,甚至任何平民百姓都没有直接向上帝祈祷的权利,必须通过地区教廷组织朝拜上帝。由此一来,罗马教廷轻易取得了通过宗教活动向百姓吸纳资金(卖赎罪券)、委任国王甚至发动战争(十字军东征)的权力,毕竟他们是上帝在人间的唯一代言人。
然而,这一切随着古登堡印刷版《圣经》的问世逐渐烟消云散。因为《圣经》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复制,广大中下层教士和知识分子得以阅读和理解其内容,终于在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抗议”,要求纠正教会的弊端停止“赎罪券”的销售。
其思想的快速传播,也是靠了基于铅字印刷书的小册子。后来这群到处提“抗议(Protest)”的人,被称为“新教徒(Protestant)”。他们自己组成小组学习研讨和宣扬《圣经》内容,他们相信个人能够独立与上帝沟通,他们推崇个人奋斗和平等自由。新教的这个特性一方面让他们在成立初期与罗马教廷冲突不断甚至被逼远走他乡,跑到北美新大陆寻求庇护;另外一方面其勤勉、隐忍、大胆独立的作风也促进了其在现代工商业领域的成功。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将整个北美和西欧两百余年的如日中天归咎于“新教”的道义胜利。现代社会仍然有不少国际政治分析员将美利坚合众国定位于一个“新教国家”,以解释其内政外交的价值取向。
互联网之前的医疗行业与古登堡之前的罗马教廷颇有几分相似,由于较高的进入壁垒,医院和医生基本垄断了对患者的治疗管理信息。巨大的信息不对称面前,不要说患者没有什么参与机会,就连身处其中的医生都不敢独自与“白色巨塔”抗衡。
在互联网、搜索引擎出现后医疗学术信息的获取门槛已经骤然降低,在线社区由于通过人人参与进一步丰富了个案数据,并且拉低了解读上述信息的成本。越来越多的医生已经成为“21世纪的马丁·路德”,在网络上脱离“教廷组织”的束缚,直接面对“教徒”“传教”。更妙的是:“广大教徒”也不必一定要“久病成良医”,在线活动中普通百姓也能够了解应用初步的医疗保健知识,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实现合理的康复计划。
如同21世纪的罗马教皇已经可以从容飞越一个无神论国家的领空,不少先知先觉的医疗机构面对互联网挑战已经悄然转型。如果现在去访问梅奥诊所的官网(www.mayolinic.com)就会发现:多年前梅奥诊所已经将其升级成为一个巨大的健康教育社区,传统意义上的“就医指南”内容反而藏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据说医生(Doctor)一词的词根来自拉丁文词汇“教导(Docere)”,也许这才是健康互联网大潮中医务工作者返璞归真的价值定位。
“e医疗”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e医疗
医疗卫生信息化资讯平台
微博 | @ e医疗
微信 | e-healthcare
杂志 | e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