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e医疗原创】朱杰:健康互联网挑起的这场战役,边界在哪里?

2015-03-13 e医疗 e医疗


想说点儿什么?欢迎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留下您的精彩观点。



朱杰

北京嘉和美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市场总监


  上回说到古登堡的印刷术颠覆了罗马教廷的宗教统治,从此以新教为代表的基督教平民化传播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宗教传播的主流形态,乃至新世纪中罗马教宗也开始表现出灵活的多元化的传教风格。


  互联网医疗在最近几年掀起的健康互联网战役矛头直指传统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形态,言必曰“颠覆”和“去中心化”。那么这场战役的边界和意义何在呢?


  首先要从现代医学的发轫与症结说起。从18世纪的欧洲对生物医学的研究开始,医学从一门实践手艺,逐渐转向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医学院的系统学习与医院的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发展。随着1893年美国霍普金斯医学院面世,临床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模式、住院医师和住院总医师制度的建立从欧洲走向北美,进而走向世界,成为当今我们所熟知的现代医学发展模式。当今在这个模式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基础医学已经在医学科学的大旗下自立门户,而临床科学又在新技术、新疗法的推动下从当初的内外妇儿基本专科发展出肿瘤、放射、显微外科、基因、免疫等等新兴专业。


  严谨、庞杂、日新月异发展的现代医院从一间间小小的生物实验室,膨胀到了无人能够窥其全貌的白色巨塔。患者成为这个庞大体系的研究对象,被对照、被观察、被实证,却缺少了对患者本身的情绪和思想对其健康影响的考虑。而这样的思维,成就了当今社会对医疗服务认识的主流:患者就是汽车,医院就是4S店,送进来就要修好,修不好就是医院的责任。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精神科医生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从影响患者的心理和行为开始考量预防和治疗手段对患者的有效性。只是到目前为止,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其具体疾病和症状的影响关系,尚没有像药品、手术等治疗手段一样取得广泛验证。于是行为医学,成为一小组先锋医学工作者的专业探索领域,而远远没有成为预防和治疗常见疾病的主流。


  无怪乎在维基百科中对“现代医学面临的挑战”描述中,除了癌症、艾滋病等绝症之外,也对“忽视对患者自身康复能力的研究”这一条提出了小小的抱怨。


  “患者缺失”这一白色巨塔的症结可以依靠健康互联网的力量来解决。


  健康互联网是有边界的,他不会改变医疗服务的本质,不会让医生只通过网络聊天就做出诊断甚至治愈疾病,不会让实体的医疗机构消失,不会让医学本身的严谨性受到损害。医学仍然是医学,互联网的意义是让患者回归到医学中来。


  是互联网能够让医生和患者在医疗机构之外保持互动与沟通。互联网能够让患者暴露在更多的数据面前,不论是医疗诊断数据还是日常生活的行为数据,这些数据都将帮助患者和医生做出更好的干预和矫正措施。这种脱离部分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模式,会是业界的新机会。如同在古登堡之后,人们有机会在教堂之外读到圣经,于是无所不在的“读经小组”成了新教的基本组织机构。教堂并未消失,只是更多的人在每周的教堂礼拜前后通过读经小组更多地了解了圣经。


  健康互联网也在给予患者更多信息和选择的同时,也对患者的健康观和生活态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受过正规医学培训的医生既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因此医生的角色由“4S店技师”变成了“教师”。


  这一点上扁鹊先生倒是很有先见之明,在他眼中:态度傲慢不讲理、把钱看的比命重、不按时节穿衣服、信巫不信医等“健康观”不正确的患者都属于不可医治的。(《史记·扁鹊传》:“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会议信息:北京沙龙

e医疗将于2015年3月20日在北京安徽大厦召开本年度第一场沙龙活动,以“临床大数据利用与安全全攻略”为切入点,通过主题演讲、高端对话、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探讨如何实现数据的合理、有效利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医院管理和临床科研。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日程、参会方式等更多信息。



e医疗2015年3月刊现已发行欢迎订阅(您可以选择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643;或致电读者俱乐部:010-65157887-666 )。

喜欢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的读者也可以关注本订阅号(e-healthcare),我们将于近期陆续刊登三月刊各栏目精彩内容。


 


“e医疗”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e医疗

医疗卫生信息化资讯平台
微博 | @ e医疗
微信 | e-healthcare
杂志 | e医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