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医疗原创】刘云:对2017年医疗信息化发展的五点思考
江苏省人民医院信息处处长刘云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在医院医教研、医院营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指南的出台及信息新技术的突破,未来医疗信息化应考虑以下方面。
第一,围绕患者的服务功能将进一步提升。
传统预约挂号在实现手段上由自助机向多途径移动终端转移,在医疗模式上由单一医院远程会诊模式向多层级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转变。随着国家远程会诊相关法规的出台,特别是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与共享的实现,为患者远程会诊提供了医疗文档共享的技术基础及具体实施层面的建设依据,因此,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远程会诊将会迅速发展。
第二,围绕医院服务内容将进一步拓展。
对单个医院而言,随着国家实名制就诊的进一步要求,尤其是医保制度“广覆盖”和医保异地结算的实现,各级医院已逐步打通内外系统交互,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与共享,数据的真实性、标准性、完整性及可靠性都有了极其显著的提升,为此,基于数据的医疗安全质量控制系统、不良事件监控平台及基于数据的精准医疗研究,包括DRGs的实施将全面推动医院营运管理模式的变革,甚至建立国家层面的第三方平台,将患者支付、药品配送等业务从医院业务中剥离,真正实现医药分家,进而调整医院收支结构,推动新一轮医改。
第三,围绕大数据的基础工程建设及研究将成为信息化建设重点。
目前国家卫计委、教育部、科技部等多个部委颁发的指南都包含大数据研究内容,尤其是一系列大数据工程中心的建设,为大数据存储管理营运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信息互联互通及共享、异构数据融合等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信息安全尤其是数据安全、患者隐私保护等机制的建立,大数据研究将掀起全新的高潮。
第四,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等一批信息新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将快速展现。
各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应用提供了可行性,如IBM的Watson能够从以前的诊断中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基于症状推理出诊断结果,其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已经达到90%,而人类医生的正确率只有50%。美国2012年建立十个大数据研究中心,通过计算机高级计算模型评估临床手术、用药及发病机制等的关联性,提升精准医疗。国内这方面技术相对滞后,但随着很多学者的回归及技术无国界的交流,这些新技术未来将会快速发展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第五,医学信息学学科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机制将得到规范发展。
国外医学信息学是一门独立学科,有多年深厚的学科发展历史,而国内起步较晚,差距较大,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快速应用,目前市场对这类复合型人才的渴求将大力推动这一学科体系的建立,加之国家主管部门对该领域认识的不断深入,各种政策的出台,各项措施的推动,相信一个全新的学科体系将出现并不断完善,未来将涌现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及人才梯队,行业标准、行业规范也将在发展中不断健全完善,这些都将共同推动医学信息学理论及应用向更高层次、更深层次方向发展。
-end-
推 荐
***《科技新时代》e医疗订阅方式请参考本公众号菜单栏“我们-杂志订阅”
***除本刊所有版权图片外,本文中其余图片来源为360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事宜。
e医疗2016年年终刊&2017年新年刊
©以上文章来源
e医疗2017年1月刊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