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e医疗原创】曹剑峰:数据为轴线,梳理健康信息产业链上的生产资料、生产力、生产关系

2017-02-07 e医疗 e医疗

上海市卫计委信息中心副主任

曹剑峰 | 文


  最近关于大数据,特别是医疗大数据的讨论特别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为了响应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呼吁,国家卫计委在福建和江苏建立了第一批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力图通过先期试点从而带动起整个健康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有了国家意志顶层设计的大力支撑,下一步就是如何脚踏实地落地和实施了。有人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既然提到健康产业链,就要考虑如何使科技进行市场化转化的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梳理健康信息产业链的生产资料、生产力、生产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


生产资料


  首先来看“生产资料”。大数据时代数据为王,数据就是生产资料。我们往往要问:数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采集?如何清洗?如何质控?如何归档?如何同步?如何发布?如何推送?如何展现?如何反馈?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有条主线来贯穿这些问题,这条主线需要有区域信息网络共享与数据交换平台的支撑,具体表现为省、市、县三级或直辖市、区两级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的建立。


  省级平台将作为一个重要的数据枢纽,要打通数据链条实现数据整合,才能实现和国家平台的真正对接。目前国家卫计委正在推进国家和省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已经有十几个省和直辖市平台实现了与国家平台的网络互通,以最终实现国家与所有省市四级网络平台的互联互通。而目前现实情况却是:很多省级平台还只是名义上的数据中心,多数处于“空转”阶段——往往在第一步数据采集阶段就已经举步维艰、寸步难行了。


  众所周知,我们的数据来源于生产性系统,也就是我们的电子病历(EMR)和电子健康档案(EHR)。如果不能在我们的生产性系统端有扎实的标准和规范来进行行业自律,没有评估标准来监督和推进应用水平持续发展,我们的数据往往就会是无源之水。


  要突破这一阶段瓶颈,没有捷径可循,只能是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充分利用“十三五”期间的有利开局,通过建立标准、规范、评估体系,利用五年时间“滚动式”发展,不断提升EMR、EHR的应用水平,打造好我们数据源头的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数据才不会成为“垃圾”,而是作为宝贵的生产资料,源源不断地汇聚到健康大数据中来。


生产力


  那“生产力”又是如何理解呢?


这里的“生产力”是指把数据从数据资源转化为数据服务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种转换,我们需要通过“信息整合平台”来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利用、基础服务、业务整合、门户整合等基础服务。建议国家或省级平台在实现数据交换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云服务总线”,以上提到的基础服务和应用服务以可复用、可扩展为原则,通过“云服务总线”来实现全局的注册、发布、监测等生命周期管理。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云服务总线”一定将是一个开放平台:分级诊疗、健康服务、药品供应、医保及第三方支付、个人征信、综合监管等应用服务都要通过“云服务总线”来注册、发布和管理,而这些服务的能力将以平台对接的方式输出到广大医疗机构的EMR、EHR(B端)中,以及患者和医生的智能App终端(C端),真正实现医疗服务线上线下的“云化”和“互联网化”,使得医院医疗服务的内涵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实现其医疗服务外延发展的最大化,最终完成区域互联网医疗的生态链。


生产关系



  最后要谈的是“生产关系”,它往往与我们的医疗服务模式相对应: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主要指医院、患者、行政管理部门三者之间的关系。


所谓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实际上就是三者关系的变革和优化。如何来驱动转变?答案是“制度+科技”。


  “制度”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的建立医改五大制度:分级诊疗制度、公立医院现代化管理制度、医保制度制度、药品供应制度、综合监管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为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各地不断推进的“分级诊疗”就是其中优秀的案例。


  “科技”指的就是我们一直所说的“云、大、物、移”技术以及互联网模式。目前业内风起云涌的“健康云”“医疗云”“影像云”“医药云”,提出了打通“诊前”“诊中”“诊后”医疗环节;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医疗资源整合;服务与“B端”和“C”端的广大用户——这些都是技术驱动力的具体表现。


  “制度”是基础,“科技”是手段,一种生态环保的新型生产关系一定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


  医改已逐渐进入深水区,五大制度的建立每块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我们也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方法一定可以让我们找寻到实施变革的正确路径。如果医改各项制度的建立是为我们医疗服务模式变革提供“内驱力”的话,那互联网科技为我们提供的一定是改革的“外动力”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可以看到医疗改革的宏伟蓝图变成一个又一个触手可及的、鲜活的医疗场景和健康生活方式。



-end-


推     荐



***《科技新时代》e医疗订阅方式请参考本公众号菜单栏“我们-杂志订阅”

***除本刊所有版权图片外,本文中其余图片来源为360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事宜。


e医疗2016年年终刊&2017年新年刊


©以上文章来源

e医疗2017年1月刊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