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e医疗原创】陆兆辉:我们村里来电了——浅谈HIMSS EMRAM认证热潮下的医院信息化建设

2017-02-23 e医疗 e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院长办公室主任兼信息中心主任

陆兆辉 | 文



  2016年底在广州召开的HIMSS大中华区年会上,笔者搬出了自己关于EMRAM认证的观点:通过相关认证只能说明“村里来电了”。


  很显然,相关认证对于医院的学科发展而言,没有任何关系。我想到了上海市民的“七不”规范,想起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本来就是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东西,并不值得我们去特别炫耀。


  但是从会场上看,还是有很多人以此为豪,比如做到了闭环管理、无纸化、智能决策等等。这只能说明一点,过去甚至包括现在,医疗系统(主要是医院)的信息化做得太差了。


  HIMSS模拟评审时外国专家的一句话,让我觉得瞬间“打脸”——他抽出病历本中放射科为了节约成本绞尽脑汁自作聪明打出的半张A4纸大小的X光胶片说:这个我们在18年前就已经(在美国)取消了,浪费!


  在“互联网+”的政策大背景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在过去的几年当中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家长式的医院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式管理模式转变时,管理者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支撑决策,需要更多的流程管控来保证医疗质量,需要更多的数据整合来优化服务效率,凡此种种,自然跟信息化搭上了关系。此所谓“时也,势也”,可窥斑见豹的例证是,信息科主任现在被“尊”称为CIO。


  然而医院信息化要做成什么一个样子,却少有人想得明白,尤其是主管部门。这就造成了当下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其根源在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可以参照。


  HIMSS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或许大家以为我把“来电了”之类基础性工程来暗喻HIMSS不够高端,其实恰恰相反,能够建立标准并且将其让大家接受,这才是“高端”。君不见多少年下来,我们国内在信息化方面尝试建立标准的努力虽不能说毫无建树,但也基本上是乏善可陈。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标准”,一句话便可知道标准的可贵。


  不过,冷水还是要泼的,因为这有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


  首先,我们得知道HIMSS入主中国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也得利于一句古话: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窃以为不能因为它是国外的就全盘接受,要参照其评估体系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实情有效的、可及的改良版本,理解它的精髓比细则更加重要;其次,在HIMSS关注的要点中,更多的是信息之间的交互、标准化的数据结构等等关乎表面的东西,很难让HIMSS去评价一个专业学科数据架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这也是笔者开宗明义的观点,HIMSS不代表医院学科发展水平,其更多关乎的是医院的管理套路;第三,“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信息化建设类似于地下管道工程,如果没有明晰的系统架构和顶层设计,就会出现不断开挖路面的情景。医院信息化建设从来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一定是要服务于更加远大的目标,这个目标是要事先确定好,否则,“缘木求鱼”式的信息化建设并非天书奇谈。


  言而总之,我们总是乐观地说,医院想搞信息化,技术从来不是问题。但是为什么总是达不到“天下大同”呢?很简单,我们的思维方式才是最大的问题。聪明的医院领导能够看到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产出比(ROI),聪明的服务商能够看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有利可图,聪明的CIO能够协调好管理层需求和临床一线需求的关系,为自己赢得一个好名声,但是一个聪明的医院信息体系(HIS)该是怎样的呢?依然值得我们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沟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一千道一万,让我们先实现“村村通电”这个小目标,然后再说我们的大事业吧。




-end-


推     荐


***《科技新时代》e医疗订阅方式请参考本公众号菜单栏“我们-杂志订阅”

***除本刊所有版权图片外,本文中其余图片来源为360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事宜。


e医疗2016年年终刊&2017年新年刊


©以上文章来源

e医疗2017年01月刊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