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医疗原创】湘雅医院胡建中:人本化思维才能让移动医疗生态体系更加稳健
文/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胡建中 黄伟红 冯嵩
如果说把BAT和各路资本大举进入医疗领域的2014年算作移动医疗“元年”的话,那2016年可以称作移动医疗的“变革之年”。移动和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前有医改深化的大潮,后有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理性回归以人为本的根源才能更稳健地走好未来发展之路。在移动医疗生态体系中,人本化的思维需要全方位体现在应用、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
应用的人本化
移动和“互联网+医疗”的应用不仅需要满足用户的需要,而且需要满足医生的需要。
这两年移动医疗的应用颇多,从移动挂号(微信公众号、支付宝服务窗等)到移动支付(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再从各种区域医疗平台到垂直细分领域(如孕产、儿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的App应用等,而这些发展比较成熟的某些移动应用其实都还是面向用户(患者)的,提升的也就是患者在院内就医的效率和体验。
相对而言,面向医疗服务提供者(医护)的平台与应用就发展较为缓慢。比如说院前咨询和院后随访,出于对患者个性化的需求和临床实践的质控要求的考量,原则上是必须院内具有一定资质的医务人员才能执行,这种任务琐碎而严谨,对于本职工作繁忙的院内医护工作者来说,看起来似乎是一件比较难以完成的任务。如果医护人员应用体验这一问题不得到改善和提升,必将掣肘移动和“互联网+医疗”的全局发展,技术和运营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谁解决了这一运营问题,谁将会是未来移动和“互联网+医疗”的一个受益者和大赢家。
技术的人本化
技术的人本化需要注重的是在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中对移动医疗应用驱动的用户需求的精确把握。移动和“互联网+医疗”在过去两年内的火爆,一方面得益于资本的大力投入,另一方面离不开移动计算、传感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单纯从技术角度进行判研,目前支持普通文本应用和复杂影像应用的移动医疗前台App应用和后台云计算平台所需的技术都已经相对成熟。
在移动医疗App最初出现的时候,用户对于技术和使用体验还处于萌芽状态,无法引导移动计算技术在医疗领域进行开发的方向,但经过过去两年的体验和培育,目前已经有了较好的接受度和配合度,而且慢慢知道技术的边界。
因此,未来的移动医疗技术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将产品研发和服务支持与临床需求相结合,并考虑到不同疾病的用户群体(如老人、妇女、儿童)的需求特性,从易用性和实用性出发,在研发和实施过程中与医院深度合作,加快产品迭代,保证产品和服务的精准度。例如说,目前较为先进的行动辅助机器人可以切实考虑到患者的行动趋势和意图,利用感测技术和智能算法,在避免受伤的同时辅助行动,将技术的实用化做到最好,满足用户的需求。
创新的人本化
创新的人本化中需要注重的是关注人在创新中的作用和能动性,通过技术对临床实践和科研的一体化支持,最终实现医院以及协作单位生态圈的信息链所有环节的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在创新的过程中,人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包括管理人员、医护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市场推广人员以及最终用户等都需要不断激发其创新性。不仅要让每个人都觉得创新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并且需要通过各种机制来展现创新的价值。创新本身是一个系统性的课题,更是“互联网+”大潮和人工智能大潮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移动医疗技术公司、运营公司还是医院本身,都需要认识“互联网+”和移动医疗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都需要开放和合作精神,切不可自以为是,更不能以创新之名,行颠覆之实。始终尊重医院和医生作为医疗健康服务提供者的主体,尊重患者和国家作为医疗服务付费者的权利和利益,合作共赢,谋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的热潮还会随着需求和技术的进步持续地发展下去。如何在未来的道路上,做到以人为本,尊重用户需求和用户权益,这将是一个值得持续探讨的话题。
-end-
推 荐
***《科技新时代》e医疗订阅方式请参考本公众号菜单栏“我们-杂志订阅”
***除本刊所有版权图片外,本文中其余图片来源为360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删除事宜。
e医疗2016年年终刊&2017年新年刊
©以上文章来源
e医疗2016年12月刊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