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医院信息化建设的2017:积极创新,在变革中占据主动权
这是2017年度回顾与展望专题的第5篇文章
全文字数:1500字
专家卡片
蒋昆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西京医院)
数字化中心主任
通信工程学士,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现任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数字化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CHIMA青年委员、陕西卫生信息学会委员、西安卫生信息学分会副主委;CRHA医疗信息化分会理事、CHITA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学装备信息交互与集成分会委员。
2017年,三甲医院虽然由于品牌优势和平台效应依然占据医疗市场的主导地位,但国家积极推进医疗服务多样化、限制资源向三甲医院过度集中的决心并没有发生变化,扶持民营资本、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也在延续。可以预见,医疗领域围绕人才和患者的资源争夺将会越来越白热化。公立三甲医院应该正视这一正在兴起的威胁,积极创新,在变革中占据主动权。未来,全面成本核算基础上的人员激励体系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提升可能会成为新的关注点。
2017年,西京医院以提升患者服务为目标在医疗信息化方面做了不少创新工作。
首先是门诊预约和在线支付
门诊面积
日均门诊量
由于各种限制,西京医院门诊面积仅有不到3万平方米,但日均门诊量却超过1万人次。可以说,门诊就诊体验较差和门诊流程优化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2017年我们对门诊预约系统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升级,通过微信服务号、支付宝生活号、预约网站三个主入口,为患者提供网上预约挂号、智能分诊、在线缴费、检查检验报告查看、门诊病历查看、门诊预交金充值、就医评价和电子就诊卡等功能。结合升级后的门诊导分诊系统、多功能自助设备和短消息平台尝试重塑就诊流程。
系统上线45天,用户即突破32万人,绑定电子就诊卡14万张,在线支付14.7万次,在线支付约占门诊收费14%。患者平均就诊时间减少59分钟,平均排队减少1.7次。
电子就诊卡的使用不仅提升了患者实名就诊率,减少了因忘带就诊卡导致的“一人多卡”情况,更节约了医院制卡成本,一举多得。就医评价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患者对此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其次是患者床旁终端
对于多数患者来说,住院不是件愉快的事。除了病痛的折磨,住院环境以及就医体验较差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我们率先尝试在床旁通过可伸缩支架安装医疗专用平板,以期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它是电子床头牌,护士可以省去更换床头牌的工作;它是医生工作站,通过智能工卡进行身份验证后,医生可以在床旁直接查看患者病案,下达医嘱;它是自助查询机,患者可以很方便地查看一日清单和其他告知内容;它是eCRF采集点,通过自定义表单、提醒功能和操作监测,完成医、教、研各类信息采集;它是宣教工具,医、护、患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有针对性地完成宣教,提升患者依从性;它是媒体中心,区别于一间病房多人共享一台电视的传统做法,患者可以通过耳机独享影音世界;它是探视系统,非探视时间,家人可以方便地和患者视频对话。
床旁作为医疗服务重要的开展地点,将会逐步成为新的信息交换热点,床旁终端将会进一步平台化,提供订餐、陪护、结算等更多的便民服务,使患者获得更佳的就医体验。自投入使用以来,单台日均使用达21次,医、护、患对此好评不断。
最后是面向质量与安全的
医疗物联网应用
2017年我们完成了由500多个基站、1000多个定位识别器、数千套感知终端构成的物联网建设,在此基础上实施了智能工卡、输液监控、体温采集和智能仓储等项目。
智能工卡提供了人员签到、轨迹记录、移动呼救、电子门禁、电梯卡控、三级查房监控、手卫生监管等一系列与医疗质量和安全密切相关的功能,为医疗管理提供了新抓手。国家应急医疗分队物资库则实现了全标签化管理,基于物联网的WMS使物资管理水平和应急拉动速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物联网在医疗场景下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医疗改革纵深推进,国家战略频繁布局,行业热点层出不穷,2018年会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冷静思考、实心任事、勇于创新,也许会成为我们医疗信息化从业者未来必备的基本素质。
-END-
文章来源:e医疗2017年第6期
关于回顾与展望专题详情
点击阅读
政策长文:开放变革、三个导向 迎接人口健康信息化新时代(上篇)
政策长文:开放变革、三个导向 迎接人口健康信息化新时代(下篇)
-2018年1月12日-
e医疗年会圆满结束
点击链接,了解会议基本信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会议视频
©以上文章来源
e医疗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