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点新书 | 色诺芬 《色诺芬〈斯巴达政制〉译笺》
色诺芬注疏集
刘小枫 甘阳 | 主编
译笺者的话:
《斯巴达政制》的名称听来像是专论政制制度的政论文,其实不然。这篇名为《斯巴达政制》的短作共十五章,说的是斯巴达人非常概况性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第一到第十章),以国王为统帅的军队生活(第十一至第十三章,第十五章)。
亚里士多德早就提到过,政体差不多就是民众的生活方式,虽然他也在更狭窄的意义上专门定义过作为“城邦一切政治组织的依据”的“政体”。莫尔特别提请注意,《斯巴达政制》其实谈的是斯巴达人的生活方式,Politeia广义上可以理解成“如何安排整理城邦[生活]”。所以,该书的着眼点不是指狭义上的政治体制,也不是现代政治意义上的制度史,而是斯巴达城邦及其公民典型的生活方式包含的教育、律法、习俗和惯例。
色诺芬在其多部作品中表现出对斯巴达的兴趣,粗略算来,色诺芬关于政治事务的著作有三分之二来自他对于斯巴达作为政治现象的强烈兴趣。色诺芬是雅典人,他对异邦斯巴达的兴趣并非猎奇。历时37年的伯罗奔半岛战争打破了希腊两个强邦长达75年的平衡状态,战争末期,斯巴达挫败雅典确立了霸主地位,被公认为希腊世界的领袖。雅典人色诺芬在《斯巴达政制》中仿佛塑造了一个保守、严谨、遵守律法的异国城邦形象。斯巴达的法度和教育制度似乎处处与雅典的民主制度和教育形成对照。
“经典与解释·色诺芬注疏集”之一
色诺芬《斯巴达政治》译笺
【古希腊】 色诺芬 著
陈戎女 译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68 元
关于本书
色诺芬的《斯巴达政制》是我们所知关于此题目的最古老著作之一。这部短作共十五章,以非常概括性的方式论及斯巴达人的生活方式,表面上看,是在论述斯巴达人的日常生活、以国王为统帅的军队生活;实际上,色诺芬的曲折笔法和隐微写作想传达出来的,却是斯巴达城邦及其公民典型的教育、律法、习俗和惯例等,这其中还暗含褒贬。
《色诺芬〈斯巴达政制〉译笺》由北京语言大学陈戎女教授花费十多年译笺而成,本书主体部分包含两大板块,一是《斯巴达政制》的完整汉译全文(以古希腊文的梵蒂冈抄本为底本,参考其他几种校勘过的权威版本译出),约一万多汉字;二是对正文的逐节笺注(参考五种权威笺注本编译,并附有作为中国研究者的译笺者本人的笺注或按语),笺注文字超过正文十倍。
作者简介
色诺芬(公元前440年左右-前355年)是雅典史学家,代表作有《希腊史》、《远征记》、《斯巴达政制》等,是今人了解和研究古希腊史的重要资料。
译笺者简介
译笺者陈戎女,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导,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1999年获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学位,2003-2004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曾获北京语言大学“教学名师”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古典文学研究、经典文学与阐释、跨文化戏剧研究、德国文化社会思想研究等。著有专著《女性与爱欲:古希腊与世界》《荷马的世界——现代阐释与比较》《西美尔与现代性》,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古希腊悲剧在近现代中国的跨文化戏剧实践研究”等。
目录
编译前言
斯巴达政制(色诺芬)
《斯巴达政制》译笺
关于篇名
第一章 引言、女童的教育和婚姻制度
第二章 男童的教育
第三章 青春期男孩的教育
第四章 刚刚成年的男青年的教育
第五章 成年男性的生活方式规定:公餐制和身体锻炼
第六章 私有财产的公有制
第七章 财富
第八章 服从礼法与监察院制
第九章 荣耀地死胜于苟活
第十章 年老者和长老会议
第十一章 军事措施
第十二章 宿营
第十三章 出征打仗时国王的权力与荣誉
第十四章 斯巴达的衰落
第十五章 国王在城邦内的特权
参考文献
试读
吕库古不让孩童穿鞋让脚变软弱,他吩咐他们应该打赤脚走路让脚底板变硬实,他相信这样锻炼下来,孩童们更容易爬坡上山,下山也更安全;他还认为,光脚的比穿鞋的跳、跃、跑得更快,只要他们的脚适应了打赤脚。
“吕库古不让孩童穿鞋让脚变软弱,他吩咐他们应该打赤脚走路让脚底板变硬实”:[Lipka笺]斯巴达教育的一个特征是让孩子打赤脚,色诺芬和柏拉图《法义》633c对此均有描写,这意味着斯巴达(以及其他)士兵通常是穿鞋的。进入“秘密行刑队”(krypteia)的斯巴达年轻人过去在冬天也没鞋穿。
斯巴达成年人穿ἁπλαῖ[单底鞋],另一种鞋是ἀμυκλᾷδες。还有一种斯巴达靴子Λακονικαί,颜色是深红色,和斯巴达军服颜色配套(11.3)。克里提阿斯称赞过斯巴达鞋袜的质量(Lipka 2002:121)。([陈按]秘密行刑队(krypteia,crypteia)由斯巴达年轻人组成,其目的和性质到底为何,学者们尚有论争,秘密行刑队或是杀死黑劳士以减少其人口的秘密行刑组织,或是军事训练的一种形式。据普鲁塔克记载,他们在黑夜秘密杀死那些最结实有力、最优秀的黑劳士。见普鲁塔克1990:120。)
实际上,在幅员辽阔的国度,光脚的目的很难说是为了提高机动性(在多山的国家甚至连牧人也要穿鞋)。情况正好相反:军队持轻武器的部队最机动灵活,他们穿着一种特殊的κρηπῖδες[高统男靴]。譬如,Iphicrates在公元前393年创建了一支叫作“轻盾兵”的新军队,似乎是他设计创造了一种从此以后叫作᾿Ιφικρατίδες的新式凉鞋(参Erbacher《希腊的制鞋:一项古代研究》Erbacher1914:4043,Morrow《希腊鞋类和雕塑的年代》Morrow 1985:179)。
所以,Lipka认为,色诺芬提到的打赤脚极有可能只是让斯巴达人忍受痛苦的一系列措施之一,乃入门环节,其实没有实际目的。我们最多可以同意一些学者的观点:磨练脚底板首先可以预防或减轻长途行军对脚的伤害(如起水泡),其次是在战斗中遇到丢鞋子或鞋子坏了的情况有些用。最后,色诺芬写的时候心里想的可能是苏格拉底,像斯巴达男孩一样,苏格拉底和学生都是打赤脚走路(《回忆苏格拉底》1.6.2,柏拉图《会饮》173b,Lipka 2002:121)。
“孩童们更容易爬坡上山,下山也更安全”:[Lipka笺]色诺芬在《论骑术》(Eq.8.1)写到过马匹下山上山奔驰时的用词,与此处类似。
“光脚的比穿鞋的跳、跃、跑得更快,只要他们的脚适应了打赤脚”:[Moore笺]普鲁塔克在着装上面比色诺芬泼墨更多:年轻的斯巴达人直到12岁才能有且只有一件大氅,很可能冬天可以不用打赤脚,直到他们成年成为秘密行刑队成员。这种措施说是为了训练少年敏捷灵活、顽强稳健的身手,而且,秘密行刑队队员必须不分昼夜应对常见的偷窃行为,如果队员们适应了光脚行走和不换衣服,轻装简行会提高暗中活动的灵活性和行动效率。
然而不单是斯巴达人打赤足——从陶瓶画看,锻炼时赤脚对希腊人来说是司空见惯之事,显然在战场上打赤脚的确不利(Moore 1975:99100)。
他不让孩童换衣服惯坏身体,规定他们要习惯一年到头穿同一件外袍,他相信这样做孩童会更好地耐受寒暑。
外袍(ἱμάτιῳ):[Lipka笺]斯巴达人约摸12岁时换下长内衣,改穿一件大氅,这是一年四季唯一的一件衣服。“大氅、大长外袍”在文献里也叫作τρίβων,βραχεῖα ἀναβολή, δαμοφανής,与此处的ἱμάτιον在外观上并无大异。
斯巴达人从不换衣服,看起来脏兮兮的,这点被人调侃过,但第欧根尼却誉之为哲学家风范。少年连队的埃壬在作战时允许衣服上有装饰。通常斯巴达成年人着装朴素,富人与穷人的衣饰外貌没太大区别(参亚里士多德《政治学》IV1294b2729),斯巴达国王阿格西劳就因衣着简朴而闻名。黑劳士穿着特别的衣服以示区分。斯巴达人在战场上穿着深红战袍(11.3)。
此外,苏格拉底的外表看上去像斯巴达人:无论冬夏寒暑他只穿一件褴褛的外袍,不穿内衣(参《回忆苏格拉底》1.6.2;柏拉图《会饮》220b)。与斯巴达人类似,雅典人曾经只穿一件大氅,关于雅典人穿着的外袍参考Geddes的论文《赤贫与巨富: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男性的服饰》(Geddes1987:312314,Lipka 2002:122)。
难以说清楚关于斯巴达服饰简朴的文学主题到底延续了多久,克里提阿斯的残篇称赞过斯巴达大氅方便实用,对简朴的着装大为褒奖。然而,亚里士多德却批评斯巴达人衣着过于朴素反而是某种炫耀(Lipka 2002:122)。
笺注本色诺芬全集
居鲁士的教育(沈默 译)
居鲁士上行记(高挪英 译)
会饮(刘小枫 编 沈默 等译)
回忆苏格拉底(彭磊 译)
希腊志(杨志城 译)
阿格西劳斯王(高挪英 译)
色诺芬《斯巴达政制》译笺(陈戎女 译笺)
邦国资源:或论财政(箫殷 译)
--------------------------------------------------------------------------------------------
—六点图书—
六点,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中是省略号,她象征着无限和绝对;
六点,时间上平分钟表盘,不偏不倚,蕴含“时中”之意;
六点,军事术语即原点,思想的战场风雨变幻,我自岿然不动。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