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吨石脑油,12个无声战斗的昼夜
8月4日,这一天,注定不平凡。
钦州保税港区广明码头一艘装载880吨石脑油的3000吨级油轮“中匀7”泵仓发生石脑油泄漏,导致泵仓、机舱内部充满大量石脑油蒸汽,可燃气体浓度已经达到爆炸极限,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一场惊心动魄的抢险战斗已经悄然来临。
快速反应,即刻进入战时状态
11时00分,钦州消防救援支队接到钦州海上搜救中心来电:钦州港广明码头4号泊位“中匀7”轮存在火灾隐患,请求支援!11时40分,支队政治委员到达现场与海事部门第一时间决策,并向总队指挥中心报告,支队长中断休假,并委托副支队长参加全勤指挥部专家会,制定处置方案,部署下一步工作。
总队在得知险情后,命令钦州支队迅速调集6个消防站、6个战勤保障单元、31辆消防车、1000余件套器材、218吨泡沫、3.3万立方米氮气、130名消防指战员火速赶赴现场处置。同时,立即启动《重大火灾及灾害事故灭火救援跨区域调动预案》,命总队应急通信保障队、应急物资储备库及南宁、北海、防城港等3个支队集结待命。钦州支队同总队战训专业骨干制定了“登船检测、防爆排爆、氮封惰化、岸防保护”四步走作战计划。
战斗一触即发!
生死博弈,齐力摘除海上炸弹
石脑油的气体检测浓度已经从最初的35%上升至100%,已经达到爆炸极限,一旦发生爆炸,毁灭半径可达到300米,死伤半径600米,影响半径达到3.5公里。
海上惰化是一切处置的先决条件。
但是氮气源从哪里来?从哪里插释放管?使用什么材质的管道?怎么保证插管安全?需要多少的氮气量?注氮的流速多少合适?要达到什么指标才算惰化成功······
处置小组连夜查阅相关资料、案例,向总队和专家请教,反复利用干粉车固定气瓶、移动气瓶组、液氮瓶等设备,设计定制4条管径50毫米20米长的PVC管、高压软管、消防水带、钢管等多种材质的管道进行注氮测试,最终决定采取移动杜瓦瓶液氮和液氮车2种气源进行注氮。
对事故船舱结构不熟,作业空间不明严重阻碍着救援工作的开展,多次研讨后处置小组决定由消防部门、专家组成员组成七人“敢死队”,攻坚组率先登轮侦察。
10日午夜,“敢死队”迎来整个应急抢险救援的“首战”——海上惰化。
在注氮过程中,队员们穿着全套防静电服、湿手作业,使用防爆手电筒照明……“不管是先期处理、移泊还是过驳,都要考虑防静电的措施。衣服袜子必须纯棉,穿着防静电内裤和定制的防静电鞋,甚至连头发体毛都不能过长。”一名敢死队员严肃地说。
1时08分,战斗正式打响!气体注入前五分钟最为危险,所有船员都趴地上,利用拖轮的船身作为掩体,屏住呼吸,留意着注氮的每一点动静。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呼呼的海风中仿佛也消失了,只剩下注氮的声响。从漫天星光到黎明前夕,“敢死队”队员们每隔一小时就要深入船舱内检测真实的氮气含量。
(机器人水炮严阵以待)
至10日17时,检测数据显示可燃气体含量降至5%以下,泵舱含氧量0%,机舱含氧量8%以下,这无疑是个好消息,意味着爆炸危机暂时得到解除。
(向事故船只注氮)
15日23时05分机舱、泵仓渗漏油污处置完毕,各项数据值均在安全标准以内,险情排除,消防部门成功摘除钦州港一颗不定时“炸弹”!
战地保障 护航前线救援
注氮过驳的一线人员在前线,置之死地而后生;通信保障组、战勤保障组和战时政工组,在后方保驾护航。
战勤保障大队教导员是指战员眼中的“劳模”。刚开始休假的他接到临时作战通知,火速回归队伍。与时刻危险的油轮鏖战12个日夜,极大地考验着队员们的体能和毅力。在休整期间,他给高强度作战的队员们变出一个个遮阳挡雨的充气帐篷,保证他们在救援之后能吃上一顿热饭,洗上一个热水澡,睡上一个好觉,队员们都管他叫“战地魔术师”。
在这次油轮泄漏事故中,涌现出一批战斗在灭火救援一线的英雄。重度晕船仍全副武装随时待命的龙泾站副站长李镇国;不顾腿伤坚持勘察地形的鹰岭站副站长韩少鹏;长时间在危险源作业的鹰岭站驾驶员罗源……
和他们一样,钦州支队130余名指战员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训词精神,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冒着石脑油随时爆炸的危险,在烈日、雷暴天、海风侵蚀、蚊虫叮咬的恶劣条件下连续作战12天12夜,坚决做到坚守阵地,险情从“零”开始直至险情归“零”结束。
在你看得见的地方或者是看不见的地方,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火焰蓝身影。他们为这片心爱的热土默默奉献青春和热血,刀山火海是战场,岁月静好,只因有他们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