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带孩子去美术馆?
文/郝燕
为什么要带孩子看画展?
我们的孩子,一定要当画家吗?当然不一定。学画是为多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不学画的也可以欣赏画。
对我而言,带孩子进美术馆、音乐厅,其实是为了一种自由。我希望我的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禁区,希望他们长大以后,穷困的山区可以住,街边小摊可以坐,万人演说可以讲,高雅场合也能自如。这是一个妈妈很奢侈的妄想。
因为工作关系,经常接触到一些朋友,他们中有的是拥有社会资源非常多的成功者,可是请他们进音乐厅和美术馆的话,却会马上露出怯怯不好意思的神态。每个家长其实都是有局限的,运气好的是,我个人在这些方面虽然称不上大家,却也不怎么害怕,很高兴能把这种玩艺术的精神与更多家庭分享。
我们常希望人生的经验更加丰富。而艺术馆就能大大拓展我们的人生体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别的地方的人如何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同样题材,在不同的时代与画笔下,可以有如此多的呈现方式。我们可以看到,某些艺术家在生命和美学里永不止步的探索追寻。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意义,在画框之内,竟然可以颠覆、歪曲和延伸。
我带孩子进美术馆,不只是为了眼睛享受,所谓传统的“陶冶情操”。我更贪心一点,是希望在他们将来的生命里,打开一扇通往自由和无限的门。是否穿越是他们将来自己的事,不过希望他们会对艺术有尊敬亲近之心,得知道,世界还有另外的样子。
以下两幅画作来自同期在国博正展出的“罗马与巴洛克”展。画面中姑娘抱着的是西洋古典乐器鲁特琴,而盲诗人荷马所用的弦乐器,你一眼看去,能数出有几根弦吗?艺术品使我们得以窥探古人的生活与情怀,我们与古人,都是同一河流中的小水滴。
一次博物馆到底看多久?
因为有前一个话题的基础,所以希望孩子进博物馆,就像去门口便利店一样,成为他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带孩子去公园,会按地图把每条小路都走一遍吗?父母带孩子逛博物馆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指望一次看个够,那样的安排一定会导致另一个结果:一次看到烦!
一定要相信,我们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机会多得多,即使是纽约大都会、巴黎卢浮宫,他们的一生,只要想去,总可以不只一次!规划博物馆行程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生理特点。
建议3岁以内的小宝宝,就以博物馆的大台阶上玩玩为目标,每次父母准备后给讲两三个展品,做好延展和后续的活动。比如,看了扇面,我们回家就做把扇子。
3到7岁的孩子,每次认真观赏在一个小时左右就够了,如果可以有跟所观赏内容有关的动手活动就更好。
7岁以上的孩子,如果父母有心,可以一起学习,事先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把休息吃点心跟观赏结合起来,消耗个半天。
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馆是值得泡一整天的。他们的展品陈列、展线设计、配套的家庭设施、亲子活动、餐饮都更专业,更周到。而国内博物馆,现在我个人的建议,每次去呆半天就可以了。
家长忌语?
现在很多父母有带孩子看艺术品的意识了。我自己在博物馆里很多事儿,经常观察那些带孩子的家庭,甚至会给父母出主意,跟孩子随便说几句。
大多我遇到的父母跟小孩子讲得最多的话是:“快看快看,人家画得多细啊!”再有一半会加上:“你也好好学学。”大多父母还会本能地指点画面的细节让孩子去看。
我想建议说,请家长们千万不要不懂装懂,与其煞有介事地跟孩子念念导览上的文字,当做权威知识点来让孩子听,不如跟孩子一样,放下姿态,不懂就是不懂,不觉得好就是不觉得好。如果你自己觉得“人家画得真细”,感慨,讨论,就很好,不用非要孩子跟着你的思维方式,跟着你的手指头去看。
真心想给孩子介绍更多文史知识,就必须提前做准备。不做准备而去,又确实不懂艺术的话,我们跟孩子就是平等的游览小伙伴。
“你要好好学人家啊!”这句呢,岂止博物馆,简直可以上升为任何情况下的父母忌语。孩子是否想学,有没有能力学,根本不是这一次看两眼就能解决的,请把这功利的目的忍一忍吧。
不要大声喧哗,是博物馆基本礼仪,可不要因此扼杀孩子讨论的欲望。他们的问题可能很奇怪,很不“艺术”,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来一次美术馆,发现了古代人衣服没扣子而是系小带子的,往大了说也是人类学知识吧。如果记住了展线当中是有安全出口的,往大了说也是建筑设计的知识吧。
举例也许能让我的观点更清楚。有次面对一幅基督诞生的画,听到妈妈在对女儿讲,你看牧羊人来看望刚出生的小宝宝。可画面上呢,有一只狗,妈妈过于尊重文字标签的“知识”,特别自然指给孩子看说,你看,那就是一头羊!小姑娘有点愣,盯着看了会,我忍不住了,跟她说,这是牧羊人带的狗,然后问宝贝,为什么牧羊人带狗呢。孩子自己想到,因为狗能帮助牧羊人嘛。那位妈妈是好妈妈,认真,又态度和善,如果她可以突破那一点点“知识”的压力,摆脱掉“我得给孩子讲点什么”的任务,她自己也许能看出更多来。
勇敢地,开放地,尊重地,跟孩子一起讨论。在博物馆里,我时常遇到孩子问问题,家长根本就装没听见,彻底忽略。这些家长可能是不好意思对高深的知识乱加议论。可是,我们带孩子来,不是为了敬畏,是为了亲近,我们的教育里已经有太多的标准答案和权威知识,就让看画,变成最基本的感官与知识的游戏吧。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来源于文艺活动专家郝燕的微信公众号“稚得其乐工作室”)
★★ 小广播 ★★
亲爱的爱粉们,为了方便粑粑麻麻们交流,我们建立了一个群,欢迎愿意与大家分享玩乐经验的爱粉加入。如果您愿意给大小爱玩写稿,或者愿意让自家娃在小爱舞台上秀才艺,回复“我愿意”,加入爱粉群。
====大 小愛 玩★ 亲子玩乐指南====
投稿邮箱:dxloveplay@163.com
大小爱玩由七个有趣、爱玩、会玩的妈妈联手发起,旨在向大家推荐妈妈们去过的适合大盆友小盆友一起high的好玩场所,如今已成长为爱粉们共同参与的亲子玩乐分享平台。腾讯“年度亲子类账号”,值得分享。
如果你觉得内容还不错,请分享给朋友和朋友圈!(点右上角“…”)让更多的爸爸妈妈加入我们的玩乐大军,一起分享快乐。
回复“爱”,查看大小爱玩介绍;回复“会员”,查看如何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