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义务讲解员朋朋:怎样引导孩子参观博物馆?

2014-10-22 大小爱玩

文/义务讲解员朋朋

上次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为孩子选择博物馆,选择了博物馆和展览之后,怎样去引导他们去参观了。实际中经常会遇到有家长有这样的想法:自己都不懂,不敢带孩子去看,对带孩子走进博物馆有点小恐惧。

进入博物馆之前家长们都要做哪些准备呢?

一、家长先做功课

展厅里常遇到这样的观众,进入展厅直奔文物,这个展览的名字叫什么,主题是什么都不知道,我不赞成这样盲目的参观,从名字和主题我们能够看到这个展览的线索和脉络,甚至能了解到为什么要这样去策展,展柜和展柜中的文物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那是不是带着孩子只要先看前言部分就可以了呢?

不行,爸爸妈妈们要做的功课应该再靠前,参观前要对博物馆和展览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最好的办法是能自己先去看一遍,看的时候就想着怎样带着孩子来看,如果能听到讲解是最好的,如果是外地陌生城市的博物馆的话,很多资料都是可以找到的。带着孩子参观博物馆,家长是最好的引导者。

二、根据孩子兴趣将展览进行分拆

就像第一讲和大家分享到的:博物馆不是一个旅游景点,是我们终生学习的场所,既然如此那可能要去的次数要多一些,其实很多博物馆爱好者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个展览每次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一个有趣的发现足以让这次的参观记忆深刻。那对于孩子,以及对博物馆比较“空白”的家长来说怎么样去做呢?

尝试着将展览去分拆,从自己力作能及的角度去分拆,拆的适合孩子的兴趣,自己的孩子兴趣点在哪里父母是最清楚的,有的关注在生活、有的关注在兵器。

再拿国家博物馆三层的中国青铜艺术展给爸爸妈妈们举个例子:第一次带孩子去可以认识青铜器,比如它是什么原料,什么颜色,为什么生锈出来会变成有深有浅的,记得有一位很用心的爸爸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为了让孩子看到青铜是合金,特意打印了几张照片,有红铜的、有锡的,也有刚刚复制出来的青铜,讲到一点,就拿出一张来给孩子看;

第二次可以带着孩子来认识不同的器形,知道哪些是酒器,那些是乐器,哪些是水器等等,让孩子感受青铜时代的那些古人们的生活,可以去想象;

第三次带孩子可以找找上面的花纹,有各式各样不同的兽面纹,有的角长得像羊角,有的像牛角,有的像长颈鹿的角,让孩子尽可能去观察和发现,给他们一些适当的鼓励;等等。

还有很多小的主题,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来设定,不期望一次参观就把所有的文物看一遍,挑着来看,挑和你设定的主题有关的文物来看,这样一个展览不仅仅只是看一次,而是可以分开来看很多次,每次小主题后,可以为下一次孩子的参观留下一些小问题,激发他们下次走进博物馆的意愿。

三、设计寻宝等互动活动

设计互动的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参与到参观的过程中来,而不是仅仅成为一个信号的接收站,而是能发出一些信号,可以和那些文物之间,那些展览之间有沟通,这种沟通出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互动的活动,让孩子自主的去认识和发现。

比如说寻找,因为家长们提前做了功课,你可以把青铜展中某一个文物的局部放大,打印出来,做成不同的寻宝卡,让孩子能在参观的过程中动起来,孩子们的天性是要玩耍的,在遵守博物馆的规定和一些基本礼仪下,我觉得一定要让他们随性的在博物馆里去“畅游”,不要带有任何的束缚。

这也是我在讲解中常用到的一个办法,讲解结束,会把小朋友们分成小组,让他们拿着只有一个腿儿、或者一片花纹的图片,去对照着找到那个刚才讲到的文物,回来再讲给其他的小朋友。这只是我举的一个小例子,相信爸爸妈妈们的智慧是更多的。

补充:很多爸爸妈妈们也是随着小朋友一起开始接触博物馆的,我的建议是以书籍为载体,很多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上也都有一些文物很详细的介绍。

要与孩子一起参观。

我讲解过很多孩子,也遇到过一些家长,到了展厅会把孩子丢在讲解员的队伍里,自己去别的地方去看,或者坐在外面休息,缺少和孩子们就展览之间的沟通:

一、不要害怕被孩子的问题难倒

我经常会被孩子的问题难倒,有些是有条理的,有些是没有任何条理的,但这些问题至少说明一点,小朋友们在思考了,这些角度是大人们不常有的。

我想说两点感受:第一不要觉得孩子的问题都很“无厘头”或“没有意义”,我常举的例子就是在讲龙袍时,十二章缂丝龙袍,大人会问什么叫十二章,什么叫缂丝,但孩子们会问皇帝穿着这个舒服吗?要是弄脏了会不会洗呢?

第二是要对孩子的问题有反馈,如果确实超出了家长的信息范围之外,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们找到答案会告诉他,对于家长们来说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和孩子沟通的过程。

二、不要强调来博物馆的知识性

这也是我一直和爸爸妈妈们强调的。在博物馆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很多家长常会催促自己的孩子“好好看”,“好好画”。

曾经在一个画展中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用心临摹名家画作,我在旁边看着,孩子没有照着画面中作者的色调去描绘,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草不是绿的、花也不是红的,然后听到的不是那位妈妈的鼓励,而是指责,指责孩子为什么画的不像画面的样子。

孩子有孩子的视角,他们在这里更多是打开他们的思路,让他们有思考。就像孩子在玩耍时,有家长会说不要把衣服弄脏,有家长会说玩得高兴点。衣服脏了可以再洗,但孩子那时候的快乐可就没有了。

三、让博物馆的参观在生活里有延续

我想说的是,来博物馆感受和享受的,就像前面一直强调的,我们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参观博物馆的习惯和传统的,很多影响是在参观博物馆之后的时光里。

要让博物馆的参观在平时的生活里有延续,有影子,举个例子:在展厅里讲解铜鉴缶时,讲到古代人的藏冰技术,讲到过北京景山附近恭俭胡同、雪池胡同的冰窖,真的会有家长带孩子路过景山的时候特意带孩子绕着去看了一眼,还拍下了照片与我分享。

再举个例子:有个孩子在参观舞台上手拉手舞蹈的表演,忽然他和旁边的妈妈说,好像国博那个舞蹈纹彩陶盆上的人……通过这个我想说的是:历史、文化、艺术这些东西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只在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才能看到,其实他们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博物馆之外的空间很大,爸爸妈妈们要利用起来。

哪些孩子适合听讲解?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听讲解,要控制参观的时间,以孩子们一堂课的时间为限制,视孩子的兴趣和精力来确定参观的安排。

讲解中常遇到有家长把一些年纪很小的孩子往我的讲解队伍前面塞,说实话,我最喜欢讲解的群体是三四年级的孩子,年纪更小一些的孩子还是在培养参观习惯的阶段。

之前曾做过一个小的调查问卷,收集了上百份结果,其中很多家长反馈参观博物馆的最大障碍是:没有合适的讲解。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初高中生完全可以和大人一同听讲解,不要忽略掉,家长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个很好的讲解员,尽己所能和孩子们去分享。讲解也是有不同的类型的,有的是导览式的讲解,有的是引导式的讲解,有的是问答式的讲解。

建议孩子们能够以团队的形式来参观

伙伴之间的鼓励和影响是巨大的。这也是我为什么经常喜欢孩子比较多的场合去讲解,有人举手回答,有人虽然没有举手,但是她听到了伙伴是怎样回答的,她自己也会去思考的。

让孩子们尽量以自己的团队去在展厅里,家长们不要给他们过多的影响,不要太过于关心孩子了,只要他不要离开你的视线就可以了。讲解中,不论是在博物馆,还是在户外的故宫,经常会遇到有妈妈拿着水果、捧着水杯,时不时凑上前就问吃不吃、渴不渴,是对现场讲解氛围一种很不好的影响。

(本来来源于义务讲解员朋朋的新浪博客,获授权转载。转载时略有修改)



和大小爱玩一起玩,来看看小爱近期热卖的团购推荐:

回复台湾行程,查看“爸爸去哪儿2台湾版完美之旅”路线推荐|全国;

回复固安福朋,查看“轻奢游第一站|固安福朋喜来登,住五星,逛野生动物园(还有万圣节活动哦)”|北京;


回复公社,查看“长城脚下的公社秋季套餐优惠”|北京;


回复虫宝宝秀,查看“最好看的自然科普剧《虫宝宝秀》| 沪杭”(北京场已完美结束)


★★ 小广播 ★★


关注大小爱玩很久了,想不想和小爱说个话呢?好消息,小爱现开通微信&QQ群,与大家一起交流玩乐的经验、一起交流育儿的心得,更能第一时间获悉小爱的活动资讯!

加入方式:

微信群

向大小爱玩回复“我愿意”查询如何入群(需开通微信支付)

QQ

小爱北京活动&交流群384215893

小爱全国交流群345516155

报上密码:大小爱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