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燕:不要为了孩子改变自己的旅行方式
和大小愛玩一起玩
最in的亲子玩乐资讯
最fun的亲子活动信息
最有爱的亲子出行故事
最全的亲子旅行攻略
投稿&合作请联系dxloveplay@163.com
入群请回复“我愿意”
小爱絮语:从今天起,大小爱玩将推出亲子出行故事系列,采访那些热爱旅行、热爱生活的家庭,了解那些正在发生的出行故事。第一个故事来自我们的老朋友郝燕,她爱文艺、爱旅行,更是一位爱孩子的妈妈。(此文发表于2015年2月)
“如果你的家庭热爱旅行,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就害怕出门,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轨迹。而那些没有旅行习惯的家庭,也不要为了让孩子开阔眼界、长知识而强迫自己带孩子去很远的地方。”
文/王悦
人物:郝燕
宝贝:蔚蓝(十岁)
曾在人际关系最复杂的娱乐圈打拼八年的郝燕,曾从事过电视剧发行、演出制作等工作,也曾为诸多大腕明星担任经纪工作,绝对称得上是一位能干的女人。
宝贝女儿蔚蓝的突然到来,让她的生活和工作有了很大改变,于是她做起了七年的全职妈妈。在女儿四岁到七岁的三年里,母女俩随调动工作的爸爸一起在伦敦度过。带着女儿看英国的儿童剧、参观博物馆、参加当地的儿童文化活动,她的日子过得十分丰富多彩,也收获了很多关于儿童教育、艺术的感悟。
虽然伦敦的日子稳定舒适,可她却感到与自己无关。当时的她,需要重新开始工作,以给日益长大的女儿做榜样,希望让她亲身经历妈妈从零开始,追求梦想的过程。
正如郝燕在《梦,一个一个实现》随笔中写道:“我想要把得到的爱,受过的启发,积累的教养,对世界与生命的认识,变成营养再给予别人。我不能得到了那么多好东西,就这样捏着,在异国一个优雅的角落烂掉。”
于是在2012年,郝燕回国创办稚得其乐工作室,当起了儿童剧的出品人和制作人,她的第一个项目——亲子古典音乐会《动物的狂欢》得到了家长和小朋友的认可,市场反响非常强烈。之后,她开始了大胆的尝试,除了音乐会,又策划了科普主题的《虫宝宝秀:我们这样长大》、京剧主题的《孩儿戏》。
不管身处何方,从事哪种职业,这些年里,作为一个母亲,孩子是郝燕生活的重心,旅行是她们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
最近,微信上的几篇关于亲子旅行的文章引爆了孩子到底该不该旅行、该怎样旅行的话题。郝燕虽然有着丰富的国内外亲子旅行经验,但聊起此事,她的态度却特别淡定。
不要因为有了孩子,放弃或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
“第一次带女儿旅行是在她一岁半的时候,去海南只是因为自己想出去玩,恰好爸爸又要去海南开会,仅此而已。”郝燕说。
全家人一起去旅行,只是在延续自己一贯的生活方式。她觉得要不要旅行、去哪里旅行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有了孩子,而放弃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的家庭热爱旅行,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就害怕出门,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轨迹。而那些没有旅行习惯的家庭,也不要为了让孩子开阔眼界、长知识而强迫自己带孩子去很远的地方。”
一亿个家庭有一亿种生活方式,只要符合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能力,旅行或者不旅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郝燕认为,不要把带孩子旅行当成纯粹的记忆堆积,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你今天播下的这颗种子,也许多年后才会开花结果。也不要把带孩子旅行当成是一种攀比,因为别的孩子去旅行,而怕自己的孩子受打击,那只是妈妈的想法,其实孩子的内心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别把旅行变成自己的愿望在孩子身上的投射,如果旅行一定要弩着劲出国,如果旅行一定要高消费,那是家长正在孩子身上找补自己对物质的渴求,孩子自身却未必有这种需求。
最折腾的一次旅行奇遇
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关系,郝燕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独自带娃坐飞机了。正是当经纪人时练就出来的超强的策划和承受能力,把她打造成了内心强大且自信的妈妈,并且在亲子旅行中也派上了用场:
每次旅行前她都会很挑剔地筛选出适合孩子年龄和喜好的目的地,从各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甚至连午睡的时间都会精准地控制在车上或飞机上,从不因为旅行而打乱孩子正常的生活规律,也不会因为意外的发生而乱了阵脚。
“孩子小的时候,我的规划旅行到了强迫症的地步。”郝燕戏称。
最折腾的一次旅行奇遇,是女儿五岁那年,母女俩复活节假期去荷兰看郁金香,因为冰岛火山爆发,整个欧洲上空弥漫着火山灰,飞机全部停飞。而爸爸此时还身在葡萄牙的里斯本,为了一起赶回伦敦上班上学,一家人想尽办法几乎穿越欧洲。
鹿特丹的酒店退掉了,爸爸不在身边,只有郝燕和蔚蓝去排长队买火车票,在这种身体和情绪要到达极限的时刻,五岁的蔚蓝却能理解情况的异常,表现得非常乖,很懂事。
到布鲁塞尔汇合后,她们马上就到前台打听了城中有丁丁博物馆,以及酒店附近哪里有儿童设施。全城混乱之中,蔚蓝就跟平常一样,逛逛博物馆,玩玩转转马,吃吃冰激凌。
爸爸到来以后,赶紧先一早排队买到三天后的欧洲之星火车票(可退换的全价)保底,再问朋友借车开往法国北部的卡拉斯码头碰船票的运气,本应非常喧闹的码头却跟广播里宣传的完全不一样,几乎没人,顺利买到下午四点的船票。
在去卡拉斯的路上,一半是靠左行驶的英国车,去码头接亲友,而另一半却是靠右行驶的法国车,蔚蓝辨认得很开心。整个车厢只有他们一家人,可是列车员严格按照规矩,每站都出来巡视一遍,小朋友就每次都跟列车员打个招呼。
蔚蓝回到学校上课时,才发现有三个老师因为禁飞而还在路上,赶不回来。同学也有不少没到的。
“女儿为此非常得意,觉着我们一家实在是smart!”郝燕笑着说。
如此一番折腾拼命赶回家是因为郝燕一直坚持认为:该做的事想方设法也要完成,绝不能因为禁飞而耽误上学。因为长期在外工作生活的原因,他们全家人都能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即便是看似平淡的爸爸,在极端情况到来时候却会感到十分兴奋,总能想出各种办法来应对。
了解世界,在旅游区以外的生活里
虽然在旅行途中难免遇到上面的意外状况,但保持平常的生活节奏和状态才是郝燕一直推崇的旅行观念。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能确保孩子正常的生活规律不被打乱;二是深入日常生活才能真正体验到当地独特的人文和社会现象。
2014年夏天母女一起在日本住了十几天。选择这个目的地,因为女儿看了很多日本动漫,妈妈的私心是想让她看看京都奈良,那些肃穆的保存完好的老建筑。
因为平日就爱电影,所以在东京她们去东宝看电影。看《沉睡女巫》说英语片名都不管用,后来画了个女巫对方才明白,这个小节让孩子发现,原来日本人的英语那么不普及。影片结束,已经出现字幕的时候,在场观众居然没有一人离开,大家静静看完后全体起立鼓掌,这一幕在欧洲也非常罕见,当时真是把母女俩都震撼住了。
了解别的民族,只有在旅游区以外的生活里。郝燕说也许因为她出生在城市,对人文的兴趣要大过自然环境。
对大孩子来说,享受乐趣和学习并重。这是去看了浮世绘展览,然后吃夏威夷风格的简餐,孩子自己选的画册,花半小时临摹。这个小龙猫是她一路都带着的,什么都跟它分享。(2014年夏天,日本)
如今女儿大了,郝燕在选择旅行目的地时有了更强的目的性。因为女儿爱手工,所以去年在日本的时候,特地去了当地有名的手工材料店。当看到商店里光是手提袋和丝带就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花花绿绿的几百种的时候,日本人做事的精细程度实在让她们惊叹不已!
身边的朋友担心,女儿会不会从此迷恋上日本,觉得那里什么都好?女儿喜欢日本是肯定的,但被郝燕问到长大后要不要在日本生活时,女儿却意外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原因是第一,日本太拥挤,不舒服;第二,日本的东西太萌不真实,很假。
“旅行不是把孩子硬拉去逛博物馆一次看个够才叫划算,旅行的好坏也不是以孩子记住多少东西为判断标准的。”郝燕说,“见得多了,孩子的印象自然就会深刻;比较得多了,孩子的判断力自然就产生了;判断力产生了,我们自然会收获一个有独立思想、眼界开阔的孩子。”
从伦敦去法国,欧洲之星火车站,这只箱子是蔚蓝的第一个旅行箱,小时候出门必定自己收拾玩具。(2009年,法国)
郝燕:我对目的地的选择非常挑剔,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喜好。女儿三岁半去香港,除了迪士尼和海洋公园,我还搜了很多资料,找到适合带孩子去的香港中央图书馆。我没有给她安排香港科技馆,是因为觉得她有点小。现在女儿大了,喜欢日本动画,我们就一起去看真实的日本,也很有意思。
我觉得孩子小的时候,还是要去吃喝交通都方便的地方,当然若父母就是户外狂人,能很有信心地露营也不错。简单说,就是小的时候以玩为主,但七八岁以后,还是要有意识地规划增长见识,如果总是游轮海岛之类休闲放松,就我观念来讲,会感到浪费了孩子时间。我们这些疲劳的大人才需要休息,他们需要的是丰富的世界在眼前摊开。
卢浮宫固然好,但对孩子来说,同伴和水池最好玩。(2009年,法国)
郝燕:玩具和书是我家出门哄孩子必备法宝,尤其是女儿那只大玩具熊,陪她好多年走过了好多地方。她要带熊我们都会同意,要求是自己拿,实在累了才帮忙。另外,女儿小时候我经常在家里藏一些新的小玩具,带孩子出去谈工作或旅行时都会带上,忽然拿出来,惊喜一下,让她打发无聊的时间。
旅行涂鸦书和旅行玩具套装在国外的书店都能买到,我也会给孩子带着。还有一种叫“who’s who”的纸牌游戏,适合从两三岁孩子玩到四五岁,可以和大人玩,也可以两个人一起玩,很有意思。女儿大了,我出门会给她带上“数独”游戏书,类似中国的九宫格,国内的Page One书店也能买到儿童版。有了iPad以后是躲不掉的,我们家不禁止。她主要用来看动画片,我只要求我先过目。但是从小习惯还在,一般同伴有趣,或我有精力跟她一起做点什么事情,iPad就放下了。最近坐飞机我们都学英语,看航空杂志的英语商品介绍之类,请她用中文给我复述。
除了看书,旅行途中记日记也是个好办法,难易程度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设计。最简单的,让孩子将门票、车票贴在本子上当纪念。回到家中再整理冲洗出照片,让孩子帮忙贴在日记本上,也会消耗掉不少的时间。
对于能力弱的妈妈,我建议几个家庭一起出门,孩子们在一起会更开心。
这个是从小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的小熊。(2009年,伦敦)
郝燕:旅行中安排好吃和睡对小孩子尤其重要,否则容易生病。
我很反对旅行中为了哄孩子而给他们带零食,前面说的,出门和家居,生活标准要一致,如果怕赶不上吃饭时间可以带些面包,饼干要尽量少吃。每天要有纤维和维生素。
一次在巴黎的游船上,我带了两个孩子,带的零食是黄瓜,俩小姑娘蹲在那里大啃黄瓜,一个华人走过来,笑着问:“你们是北京来的吗?”他说他小时候妈妈就这么对他,举个黄瓜门口啃去吧。
郝燕:旅行当然要带上作业,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按时完成,不能被其它原因耽误,孩子一定要有自己的主心骨。因为女儿经常跟着我外出谈工作,所以她会在公园、咖啡馆甚至火锅店里写作业,不会被外界环境干扰,练的就是这样的定力。
郝燕:我并不觉得旅行一定要走很远,现在很多人的旅行梦想不是自己的,是被旅行供应商推销出来的。选择目的地首先要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状况进行了解,再来决定是否适合自己,千万不要被打折和促销所诱惑。
北京附近也有很多好玩的。比如APEC假期,朋友带我们去了河北的一个毛笔厂。有个老工人,在厂里干了四十年,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给动物的毛去掉油脂,清洗干净。虽然其貌不扬,但身上有绝活,你说要几号笔的毛,他就能准确地递给你一小撮,完全不需要称量!因为女儿喜欢手工,我们还去参观了内画鼻烟壶,都很有意思。
郝燕:我不喜欢跟团游,行程太紧,太折腾。建议大家不要把行程安排太满,尤其带着孩子,一次看遍所有景点对孩子来说负担太重了。好的地方是值得去很多次的,不要太着急。
每个家庭自身情况不同,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旅行方式消费水平就好了,不要因为赶时髦去旅行。认为自己的旅行方式是对的,别人的就不对,那是狭隘的表现。
如果一个人从没去过欧洲,他第一去选择了跟旅行团,逛了很多景点,也许玩得很累很傻,但我觉得这没什么错。也许下一次他再去欧洲,会选择自由行,收获不一样的东西,不行吗?如果一个家庭平时很忙,假期总去海边泡酒店,信息量对大孩子不够,但那家的大人可能太需要休息了,孩子的需求暂且妥协给大人,也没什么不对的。
郝燕:我是在城市里长大的,离不开城市生活,纯自然的环境我个人会觉得有点无聊。像在伦敦,很多人喜欢住在宁静的郊外,坐火车上班,而我却把家安在热闹的城里。我们家出门一定会带孩子去博物馆、书店、超市、剧院逛逛,这样更适合我们的生活方式。还是那个观念,适合自己就好。
自然肯定是好的,但人承受自然的能力不一样,我还接受不了徒步户外,如果有朋友肯带我孩子去,我会很乐意送她去。但是你一定要说,看星星就比看电影高级,我觉得是另一种狭隘。
有声光电的游乐场我们也不排斥,关键是要给孩子筛选出高品质的场所,杜绝低俗的。国外一些游乐场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很受欢迎,为什么不能带孩子去呢?我很理解有些教育工作者对声光电的游乐场痛恨,我觉得吧,她们看到的声光电确实是低质量无创意恶俗审美的,那是设计制造经营的水平太低了,声光电本身是没有错的。
总之,我喜欢带孩子玩泥巴挖沙子,也愿意带她去游乐园,这之间没有任何矛盾。
一定要给孩子留出游乐场时间,她们走到哪里发现新的游乐场都会停留半小时以上。这是铁塔下公园里小游乐场。(2009年,法国)
郝燕:我们旅行的收获很多,但绝对不是以孩子记住了什么来判断的。
一岁半去海南,女儿第一次见到大海战战兢兢的,很谨慎。我自己跑到一旁去踩水玩,女儿以为我很危险,急忙拽着我往远处走,看到这么小的宝贝就知道保护妈妈,爸爸当时就很感动。
还有,我们带孩子去过香港,女儿听到爸爸要去那里出差,就告诉爸爸迪士尼的旋转木马大人能坐,海洋公园的转转熊猫大人不能坐。旅行让她很小就了懂得了要遵守不同的规则。
我女儿每到一个机场就会自觉地去索取旅行手册,回住处仔细研究,旅行让她养成了独立研究和规划行程的习惯。
另外,因为从小跟着我外出,女儿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我跟别人谈事情的时候,总会丢给她一本书或一个小玩具让她研究明白,所以她的时间一直安排得很满。现在上学了,她也不会因为功课多而感觉很累,她的承受能力比较强,这跟小时候玩得多有一定关系。
郝燕:当时去英国是因为爸爸要去那里工作,女儿在伦敦上公立的教会学校,虽然有很好的语言环境,但我还是会给她买练习册做题,额外下功夫,所以她的成绩比英国孩子还要好。
女儿回国依然是上公立学校, 现在公立学校的一线老师的培训很多,我遇到的大多数老师都挺满意的。
另外,即便女儿一直在国外接受教育,依然是中国人,外国人也依然会把她当中国人看待,这个身份是改变不了的。在英国我们接触到的算是过得好的华人都是做华人的生意的,所以你要考虑到你自己的资源在哪里。国人的人际关系很微妙,大了再学恐怕就难以适应了,所以我愿意让她回国来适应这种环境。
还有,她是我们家庭的三分之一,我们夫妻的工作重心都在北京,长辈都在国内,不会为孩子去轻易改变国籍。她如果真的长大以后觉得发达国家好,相信她会有办法去追求她要的生活方式。
郝燕:我们家的经验可能没有普遍的参考性,因为艺术的知识积累,短时间内是无法弥补的。如果家长不懂艺术,也没必要焦虑,只要把你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带给孩子就好了。比如我有个朋友是搞建筑的,孩子受他影响,走到哪里都会对水管感兴趣,这也挺好嘛。
艺术是很好,但也没好到,你不懂,孩子就完了。若你也有兴趣,现在跟孩子一起接触,也是不错的,相信会略微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给精神多营造一层空间。
艺术类的书籍可以推荐几本:四、五岁的孩子可以玩《少儿艺术游戏书》,里面有走迷宫、找不同、名画拼贴。七、八岁的孩子推荐他们看《艺术家的魔法秀》,是《可怕的科学》其中一本,介绍了艺术史上的八卦故事和一些技术的东西。《THE ART BOOK FOR CHILDREN》是我女儿从小看的一本外文原版画册,它很贵,但质量和选画的角度都非常好。
给家长看的书我推荐《艺术日课书》,是散点式的艺术启蒙书,闲暇时随便看看就可以。还有《八卦艺术史》、公众号“小顾聊绘画”也可以参考。
多利用发达国家的公共设施,这是蓬皮杜艺术中心一层儿童区。当时是纪念艺术家考尔德的主题玩具。很吃惊的是,现在十岁的蔚蓝还记得,有个艺术家是专门做吊起来的片片的。(2009年,法国)
郝燕:蒙氏的教具我很喜欢,对孩子的学习的确有很大帮助。我觉得华德福在国内的发展很快,甚至比国外做得都好,我有朋友的孩子也在那里受教育,评价很不错。但华德福毕竟还是很小众,它的出名跟写文章的人多,发声音的人多有关。华德福更崇尚接近自然,而我女儿喜欢看动画片、打游戏,他们的学校位置对于每天要到二环工作的我们来说也不太可能接受,所以我们不会刻意追求。
没有哪种教育方式是最好的,学习和吸收他们优秀的教育理念就好了,并不一定非要完全照搬。我们家长自己的眼界不要被限制,思想不要太狭隘,不要总盯着那些发出声音的人,世界上还有很多没发声的人,他们也是很优秀的。
教育是春风化雨,你不知道从哪一秒的风开始雨点才下来,需要忍耐,坚持,等待。所有的概念理论,都要落实到每件小事里,没有一个理论,流派,没有一个幼儿园,能解决所有问题。遇到志趣相投,条件相配的,就去信赖甚至追随,都可以理解。遇不到,孩子也不会完了,社会上的选择也还很多。
郝燕:4月我们会在上海演《小屁孩的烦恼》,北京演《虫宝宝秀》。对北京市场我们很重视,规划是希望除了自己制作的节目以外,按我的标准,今年再推出几个合作或引进的节目。因为实在是妈妈们的厚爱在肩,一年只搞两三次演出,节奏太慢。5月份争取引进一部法国杂耍演员的独角戏。“六一”音乐会也在准备,希望能有新鲜的元素。今年还想做一个京剧体验《孩儿戏》的高阶版,引入些历史知识,动用的演员比较多,策划起来有一定难度。
另外强烈推荐国家话剧院下半年会上演的英国的《战马》的中文版,大孩子得看看。
(本文图片由郝燕提供)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