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之后还有假期?一篇文章看懂中国节日体系
文化产业评论:国庆假期已接近尾声,许多人也许已在返工返学的路上,“逛吃逛吃”的小长假过完,又得回到日常的忙碌与琐碎之中。不过,别急着犯“假期综合症”,为了给大家一点儿新盼头,文化产业评论特推今日文章——梳理中国的节日体系。在系统了解传统节日的同时,也一起来找一找接下来还有什么值得期待的假期吧!
作者:李汉秋,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
来源:宣讲家网
编辑:于超
各位好,来这里讲过两次,这次是讲中华传统节日体系。过节就过节,干嘛要讲体系呢?我觉得,节日体系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时间表。对人的存在来说,一个是空间,一个是时间。所以我觉得作为政府,最基本的职能是管好时间、管好空间。
一、中华传统节日体系的发展状况
节日体系就是民族生活的一个时间表。我什么时候过什么节,至少是时间表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体系,有体系才有坐标,才有精神家园。所以我觉得我们建国这么多年了,应该把体系建设提到日程上来。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两个体系,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是核心价值体系。有体系、有坐标,就像学几何有一个坐标,我这个点在哪里,心里就有一个数。在天、地、人,茫茫人海,茫茫大自然,天地中间,我这个个体在坐标中的哪一点,什么位置。明确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那么同样,我们在建设两个大的体系的过程中,也应该建设我们自己的节日体系。
节日体系是一个逐渐建立的过程,也是逐渐变化的过程。这几年节日体系有了很大的变化。刚刚建国的时候,国务院颁布了一个节假日、纪念日放假的办法。你去找一找那个时候的放假的办法,除了春节之外,全是现代政治性的节日。“三八” “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都是阳历的,都是现代政治性的,唯一把春节保留下来了。这样的体系是适应当时形势的,刚刚建国那个形势,需要突出政治。
这几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越来越重视中华文化了。十六大提出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一个认识、理念,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是搞人文科学的,看到十六大公报提出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大家知道民族精神,我们近一百年都不敢承认自己的民族精神,从鲁迅那时候就批判国民性,改造国民性,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虽然也讲了一些,有中国的脊梁什么这些,但是对整个民族精神,基本上是采取批判的态度。十六大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2002年秋天的事儿。
到了2003年3月,中央这方面新的掌管意识形态的领导人,就找了七个专家来座谈,要我头一个发言。我就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要重视民族生活,民族精神是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升华出来的。要重视民族生活就要重视民族的节日,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最浓缩地表现了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感情。要弘扬民族精神,不重视传统节日,那就是丢掉了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当时的领导听进去了,从2003年以后就开始重视传统节日了。
到2004年的时候,我就在全国政协正式提案,传统节日除了春节要放假之外,其它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就举了清明、端午、中秋应当放假。有假期,它就有空间、有时间来开展传统节日的活动。全国政协的提案是必须要有回答的,回答我的部门他还不理解,还不领会中央的这个精神。他回答我说,节假日的数量总量,要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相适应。这个前提是绝对正确的,一个国家节假日有多少天,要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个前提完全对。他接着回答说,现在我们国家的节假日,已经有一百一十四天了。意思说已经很多了,你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已经有一百一十四天了,意思说就不能再增加了。这是2004年对我的回答。
那么2005年两会的时候,我正好跟回答我问题的这个单位的一个负责人坐在一块儿。我就说,你去年回答我的一百一十四天,这是吓人战术,你吓唬我的。你这一百一十四天里面,有一百零四天是双休日呀。真正的假日,节假日只有十天,那个节日跟假日是不一样的。假日、双休日都是假日。假日没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而节日不同在哪里呢?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说过年放假,清明节放假,它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内涵。双休日,这个礼拜六、礼拜天,没有什么特定的内涵,就休息吧。所以你这一百一十四天,真正的节日只有十天。而且我们做了调查,节日还是有空间的。比如说我们当时了解,香港的节日一年就有十二天。世界上过节过得最多的是法国的,我们当时了解,法国一年正式的放假,十三天。我说我们才十天,还有余地,不是没有空间发展的。所以,我们2005年、2006年都继续这个提案。
到了2006年对我的回答是,我们的方案已经做了,现在就要上报国务院了。所以到2007年的时候,这方案就出来了,在网络上征求意见。那就是除了春节以外,清明、端午、中秋各放假一天。所以2005年中央文件出来,2006年的时候再参加提案的人,就不止我一个了,就多一些了,到2007年的时候提案的人就更多了。当时有一些人后来老说,这个放假是我的提案,但实际上他是2007年才参与的,我们已经提了好几年了。问题不在这里,这个是大势所趋,重视传统文化必然要重视传统节日。
2008年开始,清明、端午、中秋放假。清明、端午、中秋各放一天,假日不就增加三天了吗?三天的总量还是太大,后来怎么办呢?就从五一长假中间减少两天。五一节原来放假三天,现在只放假一天,这不就省出两天来了吗?那边增加三天,这边省出两天,实际上总量只增加一天,假日是十一天,那么这也是不错的。这么一来节日体系就变了。放假中间包括除夕也放假,这也是我们提了好几年的意见。你过年不能只从正月初一放起呀,年三十,大年除夕,你不让人家回家过年,行吗?也是提了好几年。所以过年放假就提前到年三十,除夕就开始。
我们单位有一些年轻人就跟我开玩笑,李老师我们要骂你了,为什么要骂,你这样一搞,除夕也放假,过年放假提前一天,我们过年的假期实际上少了一天了。因为原来除夕不放假也放假,除夕谁还上班呢,都放假了。你这么一搞,我们少了一天了。
这样一来这个节日体系,原来除了一个春节,整个都是现代政治性的节日体系,那么现在就等于四个传统节日,除夕、新年、清明、端午、中秋,实际上是五个传统节日的放假。这个节日体系还在变,以中央文件的方式肯定的传统节日数量在变化。我写了一篇短文叫《4+1+1+1》,什么意思呢?原来头等的放假的传统节日就过年、清明、端午、中秋这四个。原来大家在制订文件之前,征求一些意见都讲这四大节日。
到2005年,中央头一个关于传统节日的文件,我们就建议重阳节也应该作为传统节日的代表。重阳节是敬老节,是很重要的。后来接受了我们的意见。所以2005年中央文件出来,里面就举着五大传统节日,除了这四个放假加上重阳,这就“4+1”了。那时候我给中央电视台做《我们的节日》节目,就让我讲重阳节这一部分,这是“4+1”了。“4+1”还不够呀,因为我这些年一直在提倡七夕节。
在2003年,我跟中央有关领导人对话的时候,就举七夕节。我说,我们要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比如说我们现在,老是过西方的2月14号的情人节。我们何必老学着西方人的浪漫呢?我们自己有情人节呀!我们七夕不就是自己的情人节吗?牛郎、织女,这是东方的爱神。
那位领导人听了我的话以后说,你讲得很好,不要小看过节,过人家的节日就跟着人家的文化走。我觉得这话讲得很经典。“还不够呀!”他想一会儿说不够,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建议最好不要叫情人节。因为中国人对情人有一些不怎么好的看法,是不是“七夕”叫中国的情侣节,改一个字?
情侣节,我觉得讲得很有道理。所以我以后写文章,都是提倡“中华情侣节”。“七夕”是中华情侣节,所以我一直在提倡“七夕中华情侣节”。所以,“4+1”的时候还没有“七夕”,我建议“七夕”也要加上去。当时我正在接受中央文明办的邀请,给中央电视台做系列片《我们的节日》。他们都接受我的意见,把“七夕”加上去,这就是“4+1+1”了。
后来我觉得“4+1+1”还不够。2006年的时候,我到晋中去过元宵节。当时的形势是,过元宵节大城市不如小城市,小城市不如农村。所以人家告诉我,元宵节晋中社火搞得非常好。我跑到晋中一看,晋中的元宵节是非常热闹,当时还叫榆次,现在叫晋中市了。
正月十五我在榆次,正月十六在榆社,正月十七到左权,从晋中太原到太行山区,一个县排一天。从正月十五、十六、十七 、十八,每一天一个县在举办元宵节(活动)。我只看了两天,我看了榆次,看了榆社。那个元宵社火是全城出动,万人空巷。元宵节是社会化的,它跟春节家族家庭类的还不一样。所以,我回来以后就提议,这个元宵节要加上去,要独立出来。
过去把元宵节放在春节里面,我说元宵节不一样,要单独出来。后来也接受我的意见了。所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时候,有六个传统节日,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的时候,把元宵节也加上去了。2009年的时候,《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就写上了七大节日了,就是“4+1+1+1”七大节了。按照时间顺序这七大节就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七大节日,这是写进《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十一五”文化会上写进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那么到了2010年,中央发布了第二个关于传统节日的文件。2010年六月份,七个部委发了一个“我们的节日”主题的活动方案,里面就明确列了七个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的主题是什么,活动方案都提出来了。
所以,这就经历了“4+1+1+1”这么一个过程。短短的几年,我们的节日体系就在变化。原来的节日中,传统节日只有一个,后来变成四个,现在又“+1+1+1”,七个。这个体系在变,很明显的,现在我们的节日体系,与开国初的节日体系就不一样了。现在的节日体系里,传统节日的分量大大增加了,而且特别重视这些传统节日。
2008年开始,中央特别重视提倡已经放假的四大传统节日,2008年开始搞四大传统节日的放假。中央有关的领导人就有三句话批示,要利用新增加的传统节日,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加强宣传以弘扬中华文化。第三句就是目标,大方向是弘扬中华文化。后来中宣部的领导人也做了批示,而且中宣部领导人跟中央文明办的领导有一段讲话,这讲话我待会儿(再讲)。
我先回顾一下,我从2005年就开始接受中央文明办的委托,主编一本关于节日的书,开头这本书就叫做《中国节》。编了一半以后,中央文明办的一个局长就给我们说,我们这书名改一改吧,不要叫《中国节》,叫《我们的节日》。我们大家就问为什么。那么这个局长就根据他的理解,他说你说这个叫《中国节》,比如说我们这里有端午节,韩国人也过端午节,中国节人家也过呀!我们说也有道理,就叫《我们的节日》。当时中央电视台搞七节,七个系列片也改名了叫《我们的节日》。
到2008年春天,中宣部领导人就跟中央文明办的领导人说,你知道吗,《我们的节日》是我起的名字,为什么叫《我们的节日》呢?区别于西方的节日。这句话讲得好。他这个就讲得非常明确,我们的节日区别于西方的节日。
所以你看现在中央电视台也好,中央广播电台也好,碰到过年,碰到清明,它的标题都是《我们的节日·清明》。以后都是这样,端午是《我们的节日·端午》,这就是我们的节日系列,强调的就是区别于西方的节日。
节日是什么呢?节日是活态的文化,有的理论上把它称为实践文化。它不是点击文化,不是在书面上的,它是在生活中的。大家都在过这个节,是活生生的。而且这个活态文化,还不仅是生活状态的文化,它是一直活到现在的。从两千多年、三千年前,一直传到现在,还在人们生活中间。
这种活态的文化,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人。你过自己的年,过自己的清明节,等于是一种文化认同。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证,你走到美国华尔街,走到哪里,你看到唐人街过中国年,肯定这地方是中国人。文化自己民族的身份,是民族的身份证。
一个民族被屠戮这种状况,越到现代文明越来越少了。民族在消灭,但被屠杀干净的很少。历史上有,但是很少。大多数民族怎么消亡的?那就是文化消亡,文化消亡了,民族也就消灭了。
所以我们不能让中华这样一个大民族,这么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的文化消亡,这是在慢性自杀,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这不是危言耸听,从长远看就是这样。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个民族也就没有自己的独立性,没有自己特殊的民族性格。所以现在对文化的提法,越来越高了。
十七届六中全会很明确地(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你看这个提法不能再高了,灵魂还不够高吗?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节日,那这个民族还有自己的灵魂,还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吗?
所以,这不是我们一个民族这样看的,是世界的一个潮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些年来,一直在呼吁要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八十年代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了几次号召,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到了九十年代,发表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宣言。
大家知道,宣言这是最高形式了。如果说我发表谈话,那就低一些了。发表宣言要保护文化多样性,特别提到了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面,特别要加以的保护两种文化:一个是转型中国家的文化,一个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这两种文化我们都是,我们既是发展中国家,也是转型中国家,特别要保护。
所以我们现在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这个是有深刻的历史意义的。我们中华文化将近一个世纪左右,是受到冷落的,是受到边缘化的,这有历史的原因。中华文化一直被看作一种落后的文化,包括中华的传统节日,都被看作是一种旧风俗、旧习惯。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采取这样的态度,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见的。我们要扭转这样的局面,特别是新世纪以后,我们开始重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节日。我刚才讲了,十六大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十七大明确地提出弘扬中华文化。
在这种大的局面下,中华的节日越来越受到重视。2008年清明、端午、中秋放假,这是一个标志,是一个里程碑。我们更加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重视到什么程度呢?2008年,清明节在绵山,就是介子推烧死的那个绵山,山西的介休县绵山,由中央文明办、山西省委省政府、晋中市委市政府、介休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绵山清明寒食论坛、清明节风俗的展演。历史上从来没见过过一个节日,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来联办的,从来没有过。
到端午节就更大了,在湖南的汨罗,就是屈原投江的地方汨罗江,不仅是中央文明办了,中央宣传部、文化部、教育部和湖南省委省政府、汨罗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端午文化论坛、端午龙舟竞赛。你看,都是这么重视,过一个节,四级领导部门联合来组办。这看出我们中央很重视,要把传统节日振兴起来,把它搞活。
这就是“4+1+1+1”,就是中华的传统节日体系现在进展的状况。是不是进展到此为止呢?绝不是,还在发展。下面我就分两个部分来讲,一个讲七大传统节日怎么过,一个讲三大人伦节日怎么建立。
二、七大传统节日的人文内涵
七大传统节日怎么过?我们按照时间顺序一个个讲。
(一)过年
第一个讲过年。大家知道,人类持续变化自然的周期大概是三百六十多天,这是人类自然生活的一个周期。春、夏、秋、冬,一个循环是三百六十多天。这个自然的周期把它叫做什么呢?叫做年,过年。年复一年,一年三百六十多天,完了再来一年三百六十多天。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个结晶、结果,直到有“年”这个概念。
我们过去过的是传统的是农历年。过去有的人把农历年叫做阴历年,叫它阴历年有没有道理呢?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我们这年跟西方的阳历年,很大的不同在哪里呢?我们是注意太阴,月亮叫太阴。我们中国人是很注意太阴的,你看中国的农历十五,必然是月亮圆的时候。阳历的十五,三月十五、八月十五,它不是月亮圆的时候,它只注意太阳跟地球的关系,所以它叫阳历年。
中国农历十五的时候,肯定是月圆的时候。然后有上弦月、下弦月,说你逃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中国人是非常注重月亮的,七大传统节日中,元宵是正月十五,中秋是八月十五,这肯定是中国的节日。阳历十五不是月圆的时候。但是,中国的农历不光是重视到太阴,月亮跟地球的关系,而且兼顾到太阳跟地球的关系。所以我们后来都把它的叫做农历年比较科学。我们几千年都是用农历年。
辛亥革命以后,采取西历,把1912年作为民国元年。1912年的1月1号,就开始采用西历。用西历,用世界公用的历法沟通世界的,这是对的。辛亥革命以后还好,农历跟西历并用。
到了1914年袁世凯篡权了,袁世凯篡权以后,不光是要做皇帝的问题,他也做了好多事。其中一件就是,他极力地要想废除农历。我们过年都叫过年,正月初一叫元旦,那么他就下令把正月初一,这个元旦的称呼给了西历年的1月1号,过西历年元旦。那么旧历年怎么过呢?把它贬低为节,叫春节。
大家知道,年节体系,年是头呀。我刚才讲,年是一个循环的开始,这叫年。然后下面分了几个节,所以年是率领节的,是统帅节的。比如壬辰年中的清明节、端午节,年是统帅起来的。如果是董事会,年是董事长,下面是董事。袁世凯现在是把这个年的称呼给了西历元旦。在他发的一份文件里面说,传统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端午叫夏节,中秋叫秋节,冬至叫冬节。那就群龙无首,农历没有年了。就是春节、夏节、秋节、冬节,没有年了,年就是1月1号。袁世凯当政篡权是这么干的。
我现在还没有去查,我想他很可能是受日本的影响。日本原来都是跟我们一样,过农历的清明节、端午节、过年什么都一样。后来日本是把所有的中国的节,都变成阳历的过。比如说过年,1月1号过年,端午节就阳历的5月5号,日本是这么干的。所以它跟我们的节气就对不上号了。那么,袁世凯当时也是想要废除农历年。
1928年,当时的政府曾经下令,不准过中国年。在武汉等地,甚至出现了军警到街上。我们过年的时候,商店商铺都关门了,过年嘛,强迫大家都开门,你过年关门不行,要开门。过年的时候要卖年货,不行,要捣毁那些年货。他说,你这个农历年你要不禁止,阳历年它就盛不起来。但老百姓不听话,老百姓在底下还是过大年,还是除夕,还是用农历。那些人恼火了,干脆要铲除你们。
所以老百姓对自己的传统节日,是不依不饶的,不放弃的。你说这么多年过来了,都把过年叫做春节。但你现在问老百姓,过年是指阳历的还是农历的?过年肯定是指我们自己农历年。大年三十是哪一天?肯定是农历的年三十。大年初一是哪一天?拜年拜年,拜什么年?肯定是农历年、中华年。所以,自己的文化是处在底层的草根在不断地保护,就是不把自己的年、自己的节抛掉。
现在比较开明,现在承认双历制了。现在中央电视台也好,中央广播电台也好,都是双历制,承认双历。现在再没有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要废除农历了。你既然承认双历制,就要承认有两个年。农历有农历年,阳历它有阳历年。1月1号是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这是农历年。所以我们现在觉得,不能仅把我们的农历年叫做春节什么的。你承认农历,你就承认农历年。就像我们现在承认藏历,在藏历年,在北京的西藏同胞,就举行集会庆祝。
2011年,中央有一个叫《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方案》,每个节的主题是什么?2010年说春节的主题是什么呢,是辞旧迎新。好了,我说能够承认辞旧迎新就很好,你既然是承认辞旧迎新,你就得承认它是年。只有年才是辞旧迎新,节不是辞旧迎新。你清明节是辞旧迎新吗?端午节是辞旧迎新吗?它是在同一年里面的节,它没有辞旧迎新的问题。只是两个年交界的时候,才有辞旧迎新。所以,除夕夜一夜就连着两年,旧年送过去新年来了,这就辞旧迎新。你既然承认辞旧迎新是主题,那就要承认它是年。
所以,我们现在要恢复年俗,过年的习俗。中国人的年俗是最大的,最重要的节日。年俗过去是非常重视的。我们因为历史的原因,造成我们中国人自己糟蹋自己的年俗,许多年俗都给遗忘掉了。过去年俗是非常丰富的。
年俗概括起来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方面,希望丰衣足食、五谷丰登。所以过年的时候,要穿新衣,要吃好的;除夕要有鱼,年年有余;正月初一的时候要吃糕,一年更比一年高。这是在物质方面的一种祈愿。
另一方面,精神方面的年俗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要求团圆,希望吉祥、如意、和谐,家庭的和谐,邻里的和谐,家族和谐,社会的和谐。现在,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物质方面的需求在逐渐地淡化。现在我们哪一天要想穿新衣,要想吃好的,平时都可以做到,不一定等过年的时候。像我们小的时候,要买新衣、新鞋、新帽子,都要等过年的时候,现在不是这种了。所以,现在相比之下,精神的需求更加突出了。所以过年的时候,精神方面的活动特别需要加强。
我们过去被遗忘的年俗中,精神方面的活动是很多很多的,过去都把它当作旧风俗旧习惯扫荡掉了,所以我们现在任务很重。一方面要找回文化记忆,失去过去的记忆了,叫失忆了。现在要把过去忘掉的这种记忆,文化记忆找回来。如果我们中间不是中断的,不是断裂的,那些年俗活动随着时间,会与时俱进。每年该淘汰的淘汰,该增加的增加。但是我们断裂了几十年一百年,所以我们现在找回来以后,还有一个任务——要筛选。有些本来该自然淘汰的东西,经过筛选,适合现代的东西保留下来,不适合现代的东西那就让它淘汰。
所以我们现在任务很重,双重任务,又要把它找回来,又要再筛选再发展,有选择的发展。处在这么一个过渡时期,大家觉得不满足,觉得年味淡了。觉得许多东西没有像自己所期望的,那么能够实现,这是很自然的。谁叫我们断裂了一个世纪呢?断裂了一个世纪以后,现在要还这个“债”。一方面要找回来,一方面要选择。还要再发展,特别是创造发展。不是一下子说发展就发展的,要在人民的过年的过程中,逐渐地创造发展。
处在这个阶段,要大家积极地来参与,来创造。不要嫌自己的过年不丰富、不好玩,没有西方的圣诞节好玩。过年是我们自己的年,我们要使它搞得好起来。我们自己有责任,我们要参与,来创造、来发展。要把中国年搞得红红火火,成为大家都愿意过的年。这是很不容易的,是有一个过程的。
现在,我们中华文化怎么走向世界?实际上,我们的中国年已经带头走向世界。我们在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华人,哪一个华人过年的时候不是张灯结彩?你看唐人街过年的时候,舞龙灯、舞狮子、挂红灯笼。这是什么?这一看就是中国人,就是华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文化认同。
现在还兴起一个新的习俗,都要看春晚。在国外,我们留学生除夕晚上看春晚。有的开车几百里地,上千里地赶着,大家聚会,一起看春晚。这成了这一种仪式,一种华人过年的仪式。它可不是像我们在家里看,它是大家聚在一起看。这就是有仪式,这就是一种文化认同,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身份证。所以,他们也在参与创造,创造自己的过年的文化,年俗文化。这是有一个过程的。这是头一个——过年。这是最重要的节日,群龙之首,新的一年的开始。
(二)元宵节
接下来就是元宵节。元宵节跟过年比起来,有自己的独立意义,就是社会性。中国人过年更强调家庭团圆,更强调自己家庭、家族。经过过年这十五天,元宵节就完全开放到社会上去了。
从汉代汉文帝开始,元宵节就提倡元宵节要与民同乐,就是官员要与民同乐。我昨天看《百家讲坛》在讲隋炀帝,隋炀帝五年,它的元宵节才热闹呢,把各国的使者都请来,一起在洛阳过元宵节。光参加元宵节演奏的乐人,就搞音乐的乐人,多少人?18000人,搞音乐的就18000人。而且它的元宵节搞了半个月,从正月十五一直搞到月底,这么隆重。
到唐代,唐玄宗是一个风流皇帝,大家都知道,现在有文献记载,唐玄宗在宫廷外搞鳌山。鳌山是什么?是海中间,一种我们想象中的,怪兽叫鳌,上面是一个骄傲的傲的主体部分,下面是一个鱼。我给中央电视台讲这一段的时候,他们找到鳌山,鳌的那种形状,高二十丈,那是非常大的。唐代跟宋代不一样,唐代的城市是没有夜市的,夜里是要宵禁的。到夜里,朝钟暮鼓,敲鼓以后,大家都要回到房里。然后坊的门就关了,夜里就不随便通行了。
但是到了元宵的时候,叫今吾(ya)不夜禁。就是一首诗,今吾(ya),“吾”是就是我,文字写的是今吾,但是我在北大上学的时候,老师教我这个古音不念今“吾”(wu)。今ya就是皇宫内外的巡逻兵、宪兵,这个时候今吾(ya)不夜禁,夜里不禁止,大家都可以出去玩。三天、五天,过元宵节夜里都可以出去玩了。
到宋代以后,城市就没有宵禁了。宋代的城市夜市非常热闹。当时说书的场所瓦舍,通宵达旦都演出。那么宋代的时候,府、州、县都学京城的。府,知府衙门;州,州长官的衙门;县,知县的衙门,门口都搞鳌山,都搞得非常热闹。
大家看《水浒传》,里面就写到了宋代元宵的那种热闹。元宵与民同乐,各个城市都与民同乐,大家都搞灯会。其实宋代的灯会就已经非常热闹了。大家熟悉的一句话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州官放火,州官放什么火?州官放一把火,把你房子烧掉呀!有那么傻的州官吗?
大家都很熟悉辛弃疾那首《元夕》,元夕就是头一个月圆之夜。为什么叫元宵呀?元宵又叫元夕,我在中央电视台第四套做节目的时候,那个主持人问我,他说你看只有元宵节把吃的东西作为节的名字,你看端午节一般不叫粽子节,中秋节一般的不叫月饼节,唯独元宵节,把吃的元宵作为节的名字,这为什么。我说,你讲错了,理解错了,元宵是什么呢?元是头一个,最初的一个。正月初一是过年,过年头一个宵,宵是晚上,头一个月圆之夜叫做元宵。中国人的观念就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上的月亮那么圆,人间也应该灯火通明,也应该很亮,所以人间也有许多灯火灯节。这是中国人的观念。所以,元宵是头一个月圆之夜。
元宵,灯。辛弃疾那首《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就是元宵节。你看,宋代的元宵像东风夜里面,把千树的花都放了一样。那就指什么呢?那是火树银花,树上的灯都亮了。“更吹落,星如雨”,就好像把天上满天的星都吹落在人间。这是什么?,还是灯呀!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宝马雕车是什么?那些贵族的太太们、小姐们坐的宝马雕车到街上来逛,“香满路”,她们的脂粉香气满街都飘香,宝马雕车香满路。箫是音乐,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鱼龙舞,在舞蹈,在跳舞。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鱼形的灯、龙形的灯,一夜都在舞动。这是辛弃疾写的当时的元宵节的状况,非常热闹。
为什么有的人把元宵叫做男女谈恋爱的时候呢?它不一定是真谈恋爱,但是是男女见面的好机会。平时小姐在闺楼高阁出不来,元宵节可以出来呀!宝马雕车香满路,这时候男人有机会看到那些美女了,平时你非得到闺楼里面才看得到。
所以黄梅戏有一个叫《夫妻观灯》,一个民间小戏,很活跃,写新婚夫妻元宵节去看灯。这个灯什么,那个灯什么,唱得很热闹。然后中间插的对白:“哎!那个小伙子,你怎么老看我老婆呀?”大家看黄梅戏《夫妻观灯》,看到这个了吗?很风趣的,平时看不到的呀,元宵节就可以看到了。所以有的时候说男女谈恋爱,是说元宵节认识的,那并不是元宵节就是情侣节。它就是有这个机缘可以看到。所以,元宵节很热闹。
我们现在元宵节,确实不热闹,但小城市、农村很热闹。元宵节,我觉得应该恢复它文艺大汇演这样的一个机遇。因为经过过年十五天的排演,过年在家里开展文化活动,演戏、排节目,到元宵节是一个大汇演,各路人马排练的节目到大汇演,是一个非常好的文艺大汇演的时候。
我到晋中去看元宵节,他们元宵节就是在通衢大道设一个主席台,县领导都坐在台上,行进式地,一个队伍一个队伍地过来,都是在过年期间排演的大汇演,我看了很感动。一个队伍一个队伍过来,到出席台来的时候,下面的人都喊主席台上面的姓名,某某某、某某某,台上台下互相打招呼,非常亲热。全城都出来,非常热闹。这是非常好的官员和群众联系的时候,非常好的机遇,元宵节这个资源应该好好地发挥。
(三)清明节
元宵节下来是清明节。清明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大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中国人特别感念自己的先祖。清明节我先到台湾,台湾搞了一个“两岸清明”论坛,我去了。回来以后到绵山,我们自己的清明节。
台湾的清明节比我们更重视。我听福建农村的说了,除夕没有回家人家不会怪,如果清明节不回家,亲戚、朋友、邻居都会责备你,都会怪罪你。为什么?清明是对自己先人的追念,表达自己不忘本、不忘恩,对生我养我的祖辈,祖祖辈辈的一种纪念、缅怀呀!你清明节都不回家,不纪念先人,这就是忘本呀,忘记自己的祖先呀!我们福建的农村是这样的传说。我看台湾也是这样,台湾很多人都是从闽南过去的,非常地重视清明节。
清明节是什么?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一个节日。清明节,当你站在先人的坟墓前,当你站在先人的骨灰盒前,来抚摸骨灰盒的时候,你是纪念已逝的亲人,怀念他,必然会想到人生的价值。原来自己亲密相处的父辈、祖辈,甚至是自己的同辈人,,活生生的生命怎么就没有了,到哪里去了?
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一个永恒的疑问。这个时候,面对着亲人的坟墓,面对着先人的遗物,你不能不思考,不能不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脚步,驻足思考人生。一个人的生命怎么过的?我们缅怀先人,怀念他什么,怎么纪念他?这是一个体会生命的哲学,感悟生命的时机。这个时候,从外界环境来说,正是生机勃发的春天。春意盎然,在这个时候就要感悟生命。
清明节缅怀先人,也是激励活人,也是教育后人怎么提升生命的价值,怎么使有限的生命更有价值。物质的生命是有限的,精神的生命是无限的。我们之所以怀念先人,就是怀念他的精神。他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精神遗产,留下什么值得后代敬仰,值得后代追思?我们对前人,怀念他什么?我们的后人怀念我们什么?就像我们敬老,我们现在敬老就是希望,当我老的时候,后人也尊敬我。同样道理,在潜意识中,我们怀念先人,也是希望后人怀念我。一代一代的,瓜蒂相接,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那么,传下去什么东西?生命怎么不朽?中国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中国人一直在研究人生。从《左传》春秋战国时候,就总结出三不朽。生命怎么能不朽呀?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立功、立言都是有条件的。立功,例如我手上有一些职务,有一些位置,我可以做一些事。比如西湖苏堤、白堤,这是后人纪念苏东坡,苏东坡在那儿当太守筑的堤,白居易在那儿当太守筑的堤。这是立功了。
立言,对我们这些文人、知识分子来说,立言条件比较好,著书立说就是立言。我常常说,我现在写的书,如果我死后五十年,还有人在用,就等于我的学术生命延长了五十年。
立功、立言都是有条件,但是立德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当然,立德要立到像雷锋那样,全国人都纪念他,这个当然不容易。但是中国人啊,特别注意青史留名。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是中国人的人生价值。那么,这种人生价值,后来就提升为文天祥的那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物质生命都是要死的,但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我的精神,能够光照历史,在史书上能够留下来,万古流芳。这就是中国人的人生价值观。
那么,适应这种人生价值观,中国有非常发达的史官文化。能够留在正史上的名字,毕竟是有限的。我们有正史、有断代史,有唐史、有宋史,那上面能够留名,那当然是光照千古、万古流芳,但那毕竟很有限。那不要紧,中国还有府、州、县,都有方志,地方志。北京有北京地方志,山东省有山东省地方志,济南市有济南市地方志。下面一个州城县,有州城县的地方志。甚至乡下面还有志,这个地方志都有人物传,都有流芳传。就是你外地人,在我这儿做官有政绩的,我要给你留。这都是满足中国人这种人生追求。
府州县的这个志里面收集的人物也毕竟还有限,那么,中国人还有深入到家谱、族谱。每个家有个家谱,有个族谱。家谱、族谱不仅是我第几代祖先是什么名字,第几代祖先有什么嘉言懿行,有什么德行也要记几笔。那么我上不了国史,上不了府州县的方志,我上自己的族谱,上自己的家谱。
还有个人的传记、行状、墓志一套。从国到省、到市、到县、到族、到家、到个人,把你这一生好的言行给记下来。这都是纪念先人,激励现代人,教育后代人。中国人这个生命的链条,是非常明晰的,不断的。
中国人的家谱、族谱,就是一种家庭文化。我觉得家庭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满足中国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我们过去走进老百姓家里,六十年代我在农村搞四清,农村的农民家里正屋,都有一个“天地宗亲师”牌位。天地这是中国人的天地观,宗就是祖宗,亲就是自己的父母亲,师是老师,有的是“天地君亲师”,君就代表国家。
去年我到贞丰布依族,到布依族的农家去看,它很有意思。它一进去中间天地,君变了,天地国亲师。我说这个改得好,天地、国家、 亲师,都有这个牌位。牌位是纪念自己的先人的,崇敬天地、崇敬祖先,这是中国人的文化。
我这次到台湾看看,正好他们是过清明节。台湾许多家庭都有牌位的,他还继承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间比如说姓李的,就李氏历代元祖宗亲神位,就是姓李历代的元祖。有的桌子摆不上的,那个框就悬挂在墙上。台湾很多是从大陆去的人,他都不忘自己的祖宗,寻根问祖。到清明这个时候,有条件的还跑到自己的祖籍地来寻根。
这不仅仅是家谱、族谱,还是一种生命的链条。我的祖先从哪里来的,怎么传下来的,一代一代,生命链条不断。我去台湾之前,我的亲戚还嘱托我,能不能把我们家的家谱带过来,他在台湾还要接下去。这个生命的链条,也就是一种生命的家园,在生命链条中间,我在哪一个环节,一条一条,一个链接怎么链下来,我下面还不断,还要链接下去。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回答。
香港船王包玉刚,他后来去找自己的家谱,找到宁波,就在宁波建了兆龙医院。他不用自己的名字,用他父亲的名字。后来他到宁波,到天一阁去查,在宁波的祖先再前面是在什么地方。皇天不负有心人,他查出来了。他的多少代祖先是包拯包公,是合肥包公,他是包公的后裔。所以包玉刚也托他的侄子到合肥来,在合肥也要建一个兆龙医院。他找到了自己的祖先,自己是鼎鼎大名的包公后裔,很光荣呀!
朱德是四川人,朱熹是福建人,现在查出来朱熹的后代第几代到了四川,后来传到朱德。所以两个伟人,朱德和朱熹是一个脉系,一个族系下来的。家谱、族谱就把两个伟人连成一条线了,从朱熹到朱德,这是生命的链条。我们碰到一个生人,请教尊姓呀?我姓王。什么王呀?王安石的王,很响亮。我姓李,什么李呀?唐太宗李世民的李。
在清明节,我们要提倡家庭文化。把家庭文化建设起来,这个也需要努力。我们过去的家庭文化都认为,什么祖宗牌位、什么家谱族谱,都是封建的东西,都扫荡。现在回头看,不是那么回事。家谱族谱过去在反封建的时代,一些地主利用宗族关系来统治,因此在革命时代要否定它,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现在的时代,封建的家长、封建的族长,已经不存在了,家谱族谱它起到维系生命系列的作用。在国际上,在海外,还可以联系海外的华人,寻根问祖,大家是一个根系,同宗同族的。所以,现在(家谱族谱)积极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我们还可以创造家庭文化。韩国在清明节的时候,有一个活动叫“讲爷爷的故事”,我觉得非常好。韩国清明节经常是讲爷爷的故事,讲讲我们先人,不忘先人。清明的文化需要发扬。
中国人非常重视清明。我过去觉得有一些活动迷信色彩太浓,很不以为然。现在我觉得不一样,就在前几年,在路口,大概是立冬的时候,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在那里烧纸钱。今天又不是什么节日,怎么烧纸钱呢?我就过去问了:“今天什么节日呀?你们干什么?”他说,今天立冬了,天气转凉了,给爸爸妈妈送一点寒衣呀!我听了以后很感动,这是一种心情。天气凉了,他就想到已逝的父母亲,给父母送一点寒衣。这个里面虽然有迷信色彩,但是他这种心情是值得尊敬的。所以,我们不要把孩子跟污水都一起倒掉了。有一些方式我们可以更新,可以改变,但是对先人缅怀的这种孝心,是应该继承的。
这次我在绵山清明论坛,头一天下午就搞了一个对话, 我跟许嘉璐、叶小文对话,对话的主题就是“慈孝”。这是许嘉璐出的主意,他说清明缅怀先人可以提升为孝,我就在上面发挥,我说慈孝是双方面的,亲慈子孝、父慈子孝,作为长辈是慈,作为子女辈是孝,应该把清明提升为“慈孝文化”。现在好几个地方都要搞“慈孝文化”,这有道理。所以,清明文化里面有很深的中华文化的内涵,要用家庭文化来充实清明文化,缅怀先人。
北京有一个老太太,四世同堂,她的子孙怎么纪念她呢?每一代都写一篇怀念老太太的文章,她的第四代才上小学一年级,也写了几句,太奶奶怎么样怎么样,出了一本书,还搞了一个光盘。北京电视台觉得很好,请我去发表评论,我是高度评价的。这是中国的家庭文化,怀念先人、激励后人,这非常好。
前几天,我无意中看《文明之旅》,看彭林讲祭礼。他讲,他认识一个老先生,他的子孙纪念他也是大家写一段怀念这个老人的文字,跟我所认识的北京老太太的一样。但是这只是其中一种方式,现在更好了,可以摄像,把这个活动摄下来作为纪念。
我们纪念的方式在变化,不一定都去扫墓了。有条件的去扫墓,远在外地的或者无法扫墓的,可以用其它的家庭文化来纪念先人。在纪念的方式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台湾是特别重视骨灰,建立“灵骨塔”,台湾的大小城镇都有灵骨塔,做得非常漂亮,大家到那里可以纪念先人。这种文化是好的文化,不是迷信,是一种精神对话,生与死的精神对话。
纪念先人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生人跟死人的精神对话。精神对话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精神对话可以运用现代科技,可以做得很好,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这也是我们不忘本,发扬祖先的光荣传统、优良传统一个很好的方面。
(四)端午节
清明下来就是端午,端午节很有意思,我觉得,端午节是最难提炼主题的一个节日。清明缅怀先人,过年辞旧迎新,这都好提炼,端午是干什么的?现代人都说端午是纪念屈原的。纪念屈原这个说法也可以,但是端午的形成,绝对是在屈原之前,不是有屈原才有端午节,是先有端午节以后才有屈原。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都是感悟后而设,可以说是应着天时而设立的,(应)天时而设,孕人文而丰,因孕育着人文精神才丰富起来。中国人的观念特别强调“天人合一”,这跟中国长期、发达的农耕社会有关系。农耕社会是自然经济,靠天吃饭。因此,中国人跟天时的关系特别密切。在这样一种农耕社会的环境中,我们养成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观念。中国人认为,人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西方讲人是上帝创造的,中国人(讲)人是大自然的儿子,是大自然孕育出来的,所以在人的身上有大自然的密码。人是自然的儿子,自然的产儿身上必然留着自然的密码。所以天人是可以感应的,天人是合一的,天人是可以相应的,要顺天时来设立节日。
过年了,在一年的交替之处设一个年;头一次月圆了,设一个元宵;天气开始转热了,设一个端午,人跟天是相对应的。但是中国人又不满足于自然的天时,中国人的人文精神是很丰富的,他必定要在天时设立的节日中加入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往往又跟名人、名人的故事相关联。
所以,端午最早是水边的族群应天时而生。天开始转热了,蚊虫、细菌开始滋生、繁育了,这时候要防疫、要搞卫生,所以端午有艾、蒲、雄黄。过去没有消毒液,就用雄黄酒、艾草、蒲草来杀菌、搞卫生。端午是一种时令,就是迎接夏天,但仅是应天时还不够,要加上人文精神。所以在湖广地区,特别湖南这一带,就加入了屈原的故事;在苏州,说端午是纪念伍子胥,苏州城现在还有胥门;在浙东,他们说是纪念曹娥。浙东有一个曹娥江,孝女曹娥救她父亲就在端午节那天,那里的端午是曹娥节。把各地的名人、贤人的故事加入进去,屈原的故事是后加进去的,屈原是投汨罗江而死的。所以说龙舟竞渡包粽子,都是为了救屈原或者祭屈原,就加上了人文精神。屈原后来又被解读成爱国诗人,所以端午就跟爱国相联系了。既然是纪念屈原的,屈原又是爱国诗人,所以端午就有了爱国的意思。
清明节在山西那一带是纪念介子推的。介子推的故事大家不大熟悉,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霸主叫晋文公,晋文公没当君主之前是重耳,叫公子重耳。重耳在流亡的时候,身边跟着几个人,其中一个叫介子推。公子重耳流亡的时候,曾经有一次饿得快死了,没饭吃。介子推看到这种情况,就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烹了以后,让重耳吃。重耳很感激,说我将来回国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你。介子推就说,我不求任何报答,我只求你将来能做一个清明的君主。重耳回国以后,当了君主了,大赏群臣,跟着自己流亡有功的都赏,偏偏看不到介子推。他赶紧去找介子推,听说介子推背着老母亲躲到了现在的绵山,就派人去请。介子推不出来,功臣不受赏、功不言禄,我有功但是我不做官,那怎么办呢?
晋文公身边的人就给他出了一个馊主意,介子推是孝子,我们在绵山留一条出口,三面放火烧,介子推肯定要从留着的出口出来。据说晋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在绵山三面放火,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没有出来。晋文公率领群臣到山上去找,找到一棵大柳树,柳树已经烧焦了,介子推母子就烧死在大树树洞下面。从树洞里找出介子推一封血诗,这首诗前面两句是“割肉奉君献丹心”,就是我把肉割下来请你吃,是我的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不是为了别的,我就希望你常常能够清明。最后两句是“倘若主公心有我”,我死了以后如果你心里有我的话,“勤政清明复清明”,你要勤于政事,要清明复清明。短短的一首诗二十几个字,三呼清明。这首传说中的诗出自谁之手,是不是介子推写的,这已经不可考,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三呼清明,呼吁政治清明。这是历代人民的愿望,历代人民对于当政者的期望,就是希望他清明。
清明节清明又叫寒食节,为什么叫寒食呢?清明前一两天是寒食节,据说就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晋文公看介子推已经死了,把介子推烧死这一天禁火。因为介子推是被火烧死的,这一天大家都不要举火,那不就寒食的吗,就不能吃热食。所以,这一天就成为寒食节,后来寒食和清明就并在一个节了。这是清明寒食,纪念介子推的,这是民间给清明节加上的一种人文内涵。
本来是因为时令来设的节日,总要给它加进人文的内涵。现在讲端午大家都知道屈原,讲清明寒食不一定知道介子推。我在绵山就说,你们要好好地宣传介子推,很有意义。端午的标志人物是屈原,清明的标志人物是介子推;屈原在南方,介子推在北方;屈原在水边,介子推在山上;屈原死于水,介绍子死于火。一南一北,一水一火,一水一山,这很有意思。但是,清明文化很少人懂得介子推,我们推出介子推是为了推崇他的功不言禄、志在清明。自己那么大的功劳,救了国君的一命,不做官、不言禄,不是为了功名富贵,不是为了权钱。功名利禄他不要,他要的是清明,不要功利、不重功利才能够清明,如果一心要功利、要做官、要抓钱,就清明不了。轻视功利,重视清明,这是清明节的精神,最高贵的精神,清明节还有许多文化是可以发掘的。
(五)七夕
端午下来就是七夕。我们中国人很有意思,在应时而生的节日中,要加进人文的故事。如果没有历史故事怎么办呢?就创造神话,牛郎织女,七夕节。七夕是一个星节,在银河两岸有牛郎星座,有织女星座,这时候人们就发挥想象力,创造了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所以,牛郎织女在七夕这一天,架着鹊桥相会,成了中国人的爱神,七夕成了中华的情侣节。
七夕情侣节是很有文化内涵的。有的人说,好好的西方2月14号,不是已经有情人节了吗,你干嘛还要搞一个情侣节呢?我觉得,以中国牛郎织女为标志的情侣节,有自己独立的文化含义。我们的情侣节,以牛郎织女作为爱情的标志,它有好多东方的爱情观,有我们中国人的爱情观、婚恋观。
首先,织女看中牛郎的,不是他的权势,不是他的高官厚禄,是他的人品人格。牛郎作为放牛娃,作为劳动人民,很纯朴、很厚道,她看中的是他这个品格。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凤冠霞帔、锦罗绸缎都不要了,来做织女,帮助牛郎,男耕女织,过着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一夫一妻,这样的男耕女织的家庭,这是她的家庭婚恋观。而且两个人后来被迫分开了,一年只能在七夕这一天相会一次,他们始终忠于自己的爱情。秦观写的那首《鹊桥仙》非常好,“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虽然一年只能相见一次,两个人的爱情是久长的。如果爱情是久长的,又岂在朝朝暮暮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比人间无数还要可贵。
2011年,国家关于七夕节的主题是什么?四个字:爱情忠贞。我觉得把七夕节主题说成爱情忠贞非常好,这等于承认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侣节了。所以现在很多人七夕就过情侣节了。我们做了好多调查,现在老百姓,特别是青年人都知道,在西方的2月14号之外,还有我们中国的情侣节,叫七夕节。央视做了几次现场采访,问了几个青年,你是过2月14号,还是过七月七夕呀?碰到两次都是回答两个都过。他说,你碰到2月14日,有一个情人节的名目在那里,你不给女朋友送礼,她会怪你。七夕节大家也知道,是中国的情侣节了,这时候不给女朋友送礼,她也会怪你。所以,干脆两个节都过,都要送礼。现在,七夕节作为中国的情侣节,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了。这是七夕节,中国的情侣节。
(六)中秋节
七夕过后是中秋,中秋是团圆,这也是中国人的观念。天人相应,天上的月是圆的,那么人间也应该团圆,人月两圆。大家不要小看“圆”,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圆是圆满,圆是没有偏缺的。所以,中国人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团圆。
团圆不是一般的人聚在一起,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情调,一种追求的生活情景。天圆,月圆,人圆,所以还要吃月饼,也表示圆。团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精神元素,中国人叫祖国大统一叫什么呢?金瓯无缺,我们的版图没有缺,民族大团圆。这个是中秋节特别需要提倡的一种精神。
(七)重阳节
最后是重阳节,重阳本来就有敬老、惜老的意思。到了九九重阳的时候,秋天快过去了,接着来的是冬天,这又是一个季节转换的时候了。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美丽的金色秋天。秋天走了以后,气候转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原来夏天是露,秋天走了以后就变成霜了,再下去就变成雪了。所以古人常常觉得秋天来了,是悲秋。重阳节时,秋天还没走,还是金色的秋天。
九月九,中国人讲阴阳,奇数是阳数,偶数是阴数,一、三、七、 九这是阳数,阳数最大的是那一位,就是九,所以“重九”叫做“重阳”,是阳最盛的时候,过了重阳,阳就开始衰了。所以重阳,这是生命开始转衰的季节了。所以,要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秋天要登高、要赏菊、要赏红叶。就像晚霞一样,晚霞无限好,到了这个时候,更加珍惜自己生命的秋天,珍惜大自然的秋光。所以敬老、惜老,这是重阳节的主题。
联合国做了一件很漂亮的事,1982年联合国通知自己各个成员国,根据自己的文化,各自定一个自己国家的老人节、敬老节。各个国家不求统一,也不把美国,或者某一个强势国家的老人节,作为全世界的老人节,比如它的老人节是9月2号,那么大家都过9月2号,不是。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文化,定一个老人节。所以美国老人节是9月上旬,日本的老人节就9月中旬,有的国家老人节放在10月,各个国家老人节敬老节不一样。
到了1989年,中国政府就把中国的老人节、敬老节定在九月九,农历九月九重阳节是中国的敬老节。2010年,我一再讲的中央一个文件,七个部委定我们的节日的主题,重阳节主题是什么?四个字,除了敬老之外加了两个字,孝亲。我觉得加得非常好,重阳节是敬老、孝亲。敬老不用说了,加上孝亲,中国人讲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尊敬社会上的老人,要先从敬自己的老人开始,从自己最亲近的推到外人。所以,要敬社会的老人,要从敬自己身边的老人,自己的亲人、长辈开始。这才能把敬老落实到每个家庭,落实到每个人。这是非常好的,所以对“敬老 孝亲”这个主题,我特别高兴。
让朋友们更懂文化产业
见识·态度·深度
交流/合作/应聘
请加微信号:7759813投稿:whcypl@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