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
文化产业评论:近日,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会同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公共文化研究室编写的《2016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出炉。报告全面反映了2016年上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状况。据了解,上海在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的人均排名上是在全国首位的。供朋友们参考。
来源:上海市文广影视局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上海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按照全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的要求,扎实推进《上海市贯彻<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本市贯彻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的落实,实施《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把握“保基本、重内涵、激活力、提效能”的基调,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基础,以加强文化资源整合,激发社会力量参与为突破口,补好公共文化发展“短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加快推进上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
为了全面反映2016年上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状况,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会同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公共文化研究室编写本报告。
一、2016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数据
2016年上海市新增博物馆2家,目前共有博物馆126家,全市共评定国家一级博物馆4家、二级博物馆7家、三级博物馆8家,其中上海博物馆被确定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上海市现有各级公共图书馆238家,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有效读者证325.2万张,“一卡通”文献流通量6547.1万册,“一卡通”文献入藏量2664.8万册。上海市现有区级文化馆24个,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26个,居村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5245个,农家书屋1514个,百姓健身房125家,社区创新屋79家。
2016年上海市区两级公共文化配送文艺演出9385场,文化讲座3155场,艺术教育活动20727场,派送文艺指导员78226课时,电影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139293场,受众总人次2462.7210万,另外,东方信息苑服务总人次1862.3368万。
二、2016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情况
(一)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1.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衡发展
2016年4月,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本市贯彻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强调“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加快本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8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广影视局联合印发《上海市“十三五”时期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实施方案》。12月,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和《上海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三五”规划》,强调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保障市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2016年,上海以文化设施服务人口、服务半径为基本依据,重点研究街道乡镇、居村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的问题,统筹安排资金,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重点推进析出街道、基本管理单元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分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2.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
上海市鼓励有条件的行政区依据国家和上海标准,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具体标准。嘉定区于2016年7月通过了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申请,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嘉定区确定了17家涵盖区级文化设施、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公共文化设施延伸点等四级七类公共文化设施的试点,先后组织本区文化单位负责人及标准化试点工作人员参加“标准化人员岗位资格”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标准化基础知识、标准化项目、标准考评等,基本实现每个文化单位至少1名标准化专员。
普陀区图书馆作为上海市唯一的公共图书馆入选全国首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于8月通过上海市普陀区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国家级)全国中期评估检查。
3.优化重大文化设施空间布局
“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冲刺阶段。上海共有20多个市级文化项目将陆续完成建设和设施功能升级,并将新建、改建、扩建40多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未来五年间,上海将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文化设施。上海博物馆东馆将与上博浦西馆相互呼应,形成上海博物馆“一体两翼、联动东西、特色清晰、相辅合璧”的总体格局。上海图书馆东馆将设置图书情报服务、社会科学、通志研究三大功能模块,打造融阅读学习、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为一体的城市创新空间。上海大歌剧院将努力成为国内顶级、亚洲一流的剧院,主要服务于歌剧、芭蕾舞剧的演出。
除上述位于浦东的三大场馆外,刘海粟美术馆新馆(以下简称“新馆”)已于2016年8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新馆与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起,形成上海“三足鼎立”的美术馆新生态。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运营开放。此外,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选址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预计2017年开放。2016年在建和投入使用的文化设施,与正在改建的上海宛平戏曲中心、上海越剧院、上海沪剧院、上海马戏城中剧场等项目,将进一步完善《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两轴一廊,双核多点”的文化空间新格局。
4.保障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权益
上海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统筹、均衡发展”,引导文化资源配送额度向经济薄弱街镇和基层农村倾斜,向学校、驻军及外来务工群体延伸,稳步提升群众满意度。在用好市级配送、做实区级配送的同时,全面激活街镇配送。浦东、嘉定、松江、闵行、奉贤、金山等几个郊区每年到社区、工地、农村向来沪务工人员配送文艺演出,每个区每年不少于200场,并创作了一批反映当地群众与来沪务工人员和谐相处的文艺节目。一些由来沪务工人员组成的文化团队积极参加区内的文化演出活动,提高了来沪务工人员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2016年上海市农村公益放映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全市共放映农村公益影片51965场,累计观影人次391.83万人,覆盖全市9个区1701个具有农业功能的行政村、342个居委会,连续11年达到国家规定的全市农村一月一村放映两场数字电影的目标。
为进一步满足农民工节假日观影需求,市文广影视局、市总工会联合开展“同在阳光下”——上海农民工假日免费电影专场放映活动,在春节、“五一”、“十一”期间为在沪农民工及家属放映电影,每个放映点每场观看人次超过120人次,累计近25万人次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上海出版界针对学生、社区居民、城市白领、工人、农民、军人等重点人群,开展了“书香六进”——“进社区、进校园、进楼宇、进企业、进农村、进军营”活动,先后组织“读科普书,做科学人”科普图书、期刊进社区活动;“大手牵小手,书香伴童年”进校园活动;“书香进楼宇——青年文化之旅”活动;定期送书到宝钢集团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实施了“农家书香五个一百”工程,即全年向农家书屋推荐100种重点图书,组织100场科技文化讲座,评选100篇“农家书香”征文优秀作品结集出版,评选100名书屋优秀管理员,建立一支由100名出版社青年编辑组成的“文化导读志愿者队伍”,将文化服务向远郊区和农村倾斜。
(二)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
1.积极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
2016年上海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工作有关事情的通知》要求,确定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等14家文博单位为首批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机构,下发了《关于上海文博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试点工作的通知》,探索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模式,拓展文创产品开发经营渠道,特别注重研发适合青少年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发挥对本市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的示范效应和推动作用。
2.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上海市依据国家和本市政府购买服务相关规定,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目录,加大了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的力度,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2016年4月6日,上海市发布了本年度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公告,购买服务共涉及17类68个项目,同时进一步完善了购买服务的措施,细化了申请程序及评审流程,提高了购买服务工作的质量。
3.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
按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健全准入退出机制,放管服并重,完善扶持措施,以社会组织年检、规范化建设评估为抓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2016年完成1家社会团体注销,新增登记成立文化类社会组织25家,其中社会团体1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0家、基金会4家。一是组织召开2016年文广影视行业协会座谈会,二是完成上海市文化娱乐行业协会、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动漫行业协会换届改选工作。三是筹备组建上海市网络游戏行业协会。四是组织市级文化类社会组织负责人能力建设专题培训。五是完成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脱钩试点工作。六是完成文化类社会组织年度发展报告,并按照《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开展调研,拟定具体实施方案。七是开展社会组织党建“两覆盖”工作的排查梳理调研。
截至2016年底,市文广影视局、市文物局主管的正式注册登记文化类社会组织共计238家,其中社会团体50家(含行业协会8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66家(含民办博物馆25家),基金会22家,总体数量较2015年增加25家,增幅11.7%。
4.健全文化志愿服务体制机制
上海市努力健全文化志愿服务机制,将文化志愿服务纳入全市统一的志愿者建设体系,广泛招募文化志愿者。2016年,上海各区在完善志愿服务方面不断进行有益尝试。浦东新区加强志愿服务规范化、阵地化建设,举办“我志愿、我快乐”主题宣传表彰大会,制作推出“浦东志愿之歌”。嘉定区加强文化志愿者服务与管理,出台《嘉定区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办法》,明确了志愿者权利与义务、服务内容、管理与激励等细则,完善志愿者工作模式和方法。嘉定新城(马陆镇)成立镇级文化志愿者协会。安亭镇完善“文化义工”管理模式,增设“亲子义工”、“家庭义工”等新的服务模式,逐步形成志愿者队伍长效化管理机制。杨浦区在国际管乐艺术节期间与部分高校团委合作招募志愿者,已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机制。上海市文联成立文艺志愿服务总队,组织文艺工作者开展慰问演出等文艺志愿活动;组织文艺家深入社区、企业、学校,以合作培训办班、定期文艺指导、基层慰问等方式,开展文化志愿活动。
2016年12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协联合印发《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科技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5家单位被列入《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首批示范单位名单》。
5.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1)启动实施新一轮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三年万人培训计划
2016年上海市启动了新一轮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三年万人培训计划。培训工作更加注重与本市知名高校合作,采取脱产集中培训和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引入艺术体验、学习讨论、实地考察、总结交流等多样化培训环节,邀请各领域大师、知名教授、专家学者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人员担任主讲。新一轮“万人培训”计划全年开设短训班10个,讲座24场,共计培训2613人次。培训提升了全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受到参训学员好评。
(2)圆满完成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任务
根据文化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文化部正式启动2016年度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工作。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7所高校入选计划院校名单,入选院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本市高校共承接研培任务14期,其中培训6期、研修6期、研习2期,累计培训学员533名,生源覆盖全国各地。
(3)实施《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培训
10月27日至11月3日,在刘海粟美术馆共同举办《非遗条例》业务培训班。本市各区委宣传部部长、分管副区长、文化(广)局局长、分管副局长、职能科室科长,各区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及相关基层工作人员,本市6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单项)的保护单位负责人及国家级项目的传承人代表近300人分3批参加了培训,培训采用“多路专家,短时课程,专题讲解”的方式开展,教学效果良好,后续效应显著。
(三)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1.夯实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机制
上海市积极发挥“东方系列”机构整合后的集聚效应,建立统一的、新的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及工作规范,先后出台《2016年上海公共文化配送工作要点》、《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工作管理办法》,修订《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产品采购申报指南》、《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产品征集公告》,编制《上海公共文化配送工作简明流程及说明》、《上海公共文化配送项目巡查标准》、《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产品评审标准》、《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产品采购标准》、《上海市各区公共文化配送工作管理规范指标(征求意见稿)》等,按照“东方系列”机构改革后的总体要求,重在优化机制,完善体系,夯实平台,强化服务,提级增效,不断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市级配送平台结合市民需求,在配送资源的结构上进一步做出了调整和优化。
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对东方社区信息苑进行改革。在浦东新区泥城镇、徐汇区徐家汇街道、嘉定区菊园新区三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东方社区信息苑开展改革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东方社区信息苑的管理运行机制,用“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将东方社区信息苑转型升级为“智慧化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力争通过2至3年努力,进一步提升东方社区信息苑的综合服务能效,为加快构建上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贡献。
2.市民文化节着力提升市民文化素养
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节的主题是“文化引领市民素养”。市民文化节发挥文化节庆的平台效应,深化“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得益”的办节机制,借助市民文化协会的力量与资源优势,推动市民文化节社会化运作机制。2016年市民文化节共举办了6万余项活动,吸引超过3000万人次参与。市民文化节整合资源、融合发展、拓展服务的效应持续发酵,声势与影响力持续扩大。
本年度上海市民文化节体现出三大亮点。第一,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转化。市民文化节全年活动根据节庆与时令形成几大高潮,更加注重市民艺术普及和文化素养提升。第二,进一步激发更多社会主体参与,让市民文化协会走向前台。市民文化节以更加开放的平台面向社会征集项目、活动和资源,欢迎社会各界围绕主题自行开展活动、设计项目。各区参照市级层面的办节思路与机制,将文化服务延伸到区域内的各个社会群体,形成了“1+16+216”的三级体系,有效整合了区域文化资源,进一步促进基层设施满载运营,形成了公共文化跨界联动、共建共享的新格局。本年度市民文化节还积极引导市民文化协会发挥社会组织优势,凝聚会员,主动作为,各显其能,通过项目申报激励、资源对接指导等举措,鼓励优秀主体在今年市民文化节的活动中走向前台。第三,市民文化节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方式。配合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工程,编制了文化普及读物《文化上海市民读本——装饰派建筑鉴赏》,受到广大市民欢迎。“文化上海云”平台在“文化服务日”正式上线,市民文化节与“文化上海云”共同开展“云应用”大赛,为市民开辟参与市民文化的崭新渠道。
3.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1)上海博物馆、美术馆服务丰富多彩
2016年上海市博物馆办馆主体更加多元化,社会力量兴办的博物馆日渐增多,初步形成门类丰富、特色鲜明、分布广泛的博物馆发展新格局。上海市完成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基本陈列改建、开放工作,充实全市革命历史类场馆,策划了一批以纪念建党95周年为主题的高质量展览项目。上海市博物馆服务质量也大幅提升,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全市103家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免费开放,3家博物馆半价开放;“博物馆之夜”活动为群众提供独特的夜间参观体验,广受市民欢迎。2016年度全市博物馆接待观众总数超过1500万人次,全市共有90家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接待观众800余万人次。全市博物馆共举办展览450多个,在第十三届(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终评中,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基本陈列”获得精品奖,陈云纪念馆“共和国掌柜——陈云生平业绩基本陈列”获得优胜奖。中华艺术宫《现实的光芒——中国画现代人物画研究展》、刘海粟美术馆的《再写刘海粟》、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文心烁烁——丰子恺、程十发艺术特展》等三个项目入围2016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这里阳光灿烂——哈定文献展》、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海上风华——上海城市景观中国画特展》、徐汇艺术馆《上海字记》、喜玛拉雅美术馆《山水社会——测绘未来》、民生现代美术馆《“物体系”当代艺术群展》等五个项目入围优秀展览项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我的理想之城》入围优秀公共教育项目。
(2)上海各级图书馆建立完善“一卡通”服务体系
上海各级图书馆“一卡通”服务体系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特点,发挥了“一卡通”就近、便捷、高效的服务优越性。
上海加强中心图书馆业务协作,“一卡通”流通量持续增长。全年完成新办读者证30.08万张,有效读者证达到325.2万张,文献流通量6547.1万册次,同比增长5.6%。其中,全年到总馆读者370余万人次,开展线上线下读者活动1,190场,参与活动读者达到27.5万人次。完成“预约借书”与读者证免押金工作推进调研报告及阶段性推进工作,“新办证,查信用,免普通外借押金”活动向试点街镇延伸,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上海常住市民取消了办证门槛。
2016年上海各级图书馆“一卡通”服务体现出四大特色。第一,“一卡通”少儿服务流通量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少儿图书借还册次达2088.5万册,同比增长14.7%,“一卡通”少儿服务已成为中心图书馆发展的一大亮点。第二,跨馆借阅流通量稳步增长。“一卡通”文献物流和分拣的数量为141.8万册;物流服务覆盖16个区270多个馆点,完成异地归还书籍返回原藏馆,发送读者卡346批次、条码发放328批次。第三,进一步拓展外文图书普通外借服务。2016年外文图书服务点实现区域全覆盖,全市所有行政区皆设有提供外文图书外借的图书馆。第四,参考咨询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16年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服务共有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49家图书馆和科研院所的128位专家加盟。读者访问网页次数共计102243次,读者提问5869次(不包括微博、微信咨询),收到来自读者的各类表扬信件123封。通过系列培训和导航站答问实战磨练,参考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3)全市开展特色鲜明的阅读推广活动
上海市立足全民阅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以公共图书馆、社区书屋、农家书屋、实体书店为核心的阅读服务网络,不断强化上海书展、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思南读书会、“解放书单”、“农家书香”等阅读活动品牌,逐步构建起“媒体联盟、精品联展、市区联动”的阅读促进模式,形成相关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开放性工作机制。
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启动了“百名阅读推广人(组织)”评选,活动由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上海市中小学生读书活动促进会、上海图书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和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共同承办,旨在将各类优秀阅读模式推广至社会大众,充分发挥全民阅读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活动吸引了上海各行各界热爱阅读的市民和热心公益、积极传播阅读理念的优秀阅读组织。通过对候选者各方面的综合评审,最终产生了100个优秀阅读推广组织(项目)和90名优秀阅读推广人。在本次评选中,教育机构、社会力量与公共图书馆成为沪上阅读推广的主力军,文化阅读、立体阅读与亲子阅读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阅读推广理念,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所有读书机构(个人)的出发点和归结点。“百名阅读推广人(组织)”评选活动,扶植了一批阅读推广人和阅读推广组织,营造了浓郁的城市阅读氛围。
2016年3月28日“市民服务日”和4月23日“世界阅读日”期间,上海图书馆、上海少儿图书馆和各区县图书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上海图书馆启动了“微阅读让全民阅读无处不在”系列活动;上海市少儿图书馆启动了2016“上海童话节”系列活动;杨浦区图书馆开展“阅读好声音”微朗诵大赛;静安区图书馆与智利驻沪领事馆合作,开展“双城读书”活动,邀请16个智利来沪人士家庭和本市16个家庭一起举办故事会,介绍两国文学作品;虹口区图书馆为菜场书屋配置了wifi路由器,方便居民和菜场商户下载文化共享工程老电影、讲座等视频以及电子书等数字资源。
第十三届上海书展期间,500余家出版单位参展,参展图书品种超过15万种。上海书展的最大特色是把阅读活动和图书并列作为“主角”,重视阅读活动的“价值”与“品质”,突出主题性、大众性和创新性,为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阅读内容和更加多样的阅读体验。今年书展期间举办的860余场阅读文化活动中,主题引领类阅读活动50场,“国际文学周”文学交流活动50余场,青少年阅读活动170场。以“中国故事与文化自信”为主题的“书香中国”阅读论坛、以“文化自信与出版传播能力建设”为主旨的主题出版论坛以及“世纪中国论坛”、中国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年会、“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讲座、“望道讲读会”系列学术讲座等活动都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上海市作协整合文学资源,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通过阅读推广活动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作协主办的“思南书集”和“思南读书会”系列活动入选2016上海市民文化节的“100个上海城市空间塑造案例”,已举办150场,共有彼得•汉德克等130余位国内外知名作家、学者和青年作家在此举办讲座,大大激发了市民的文学阅读兴趣。
(4)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
2016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部确定,今年“文化遗产日”非遗活动的主题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本市也迎来了《非遗条例》颁布施行以来首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非遗系列活动贯彻落实《非遗条例》,重点宣传传统工艺,讴歌工匠精神。6月3日,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办第四届国际(上海)非遗保护论坛,共有中国、日本、韩国、匈牙利、捷克、奥地利6国约100名非遗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这一国际交流平台也将为未来建立“一带一路”国家友好城市非遗保护联盟发挥重要作用。6月10日-11日,在刘海粟美术馆新馆举办“致敬匠心”——2016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上海非遗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和主会场活动,公布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发布《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手绘名录》和《上海匠心》专辑,推出手工艺课堂、连环画专题展、创意集市等互动活动,2天活动共吸引3100余名市民入场,成为刘海粟美术馆开馆试运行以来参与人数最多的活动。此外,我局还在全市统筹组织传统医药服务市民、专题片展播、中日韩艺术邀请展等各类展览、展示、体验等活动近200项,是“文化遗产日”设立以来全市活动最丰富的一年,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
4.激发群众文艺创作活力
(1)上海市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2016年10月17日,上海市委发布《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分为五个部分共计23条,对“十三五”时期全市文艺创作工作进行规划布局,确立了今后五年中,将在六大领域(文学、影视、舞台艺术、美术、群众文艺、网络文艺)推出100部文艺精品的目标,将围绕上海市民文化素养提升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党的诞生地文艺创作工程和重大创作选题工程的实施,共同推动上海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在创作题材方面,《实施意见》提出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表达乡土情怀;用百姓故事展现城市发展;用好人好事歌颂真善美。在明确创作任务的同时,《实施意见》还着眼于文化建设,要求有关部门在未来五年间积极落实创作经费,并在全市设立一批创作基地和示范点,鼓励和培育多元化的群众文艺创作队伍。《实施意见》号召全市各级群艺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要强化群文创作的责任意识,明确创作任务,联合专业院团和艺术院校,共同提升基层群文创作水平。
(2)资助群众文化项目
自2015年起,群众文化项目资助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划归市文广局负责。2016年初,对《上海市群众文化项目资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上海市群众文化项目资助申报指南》进行了修订,同时制订了《上海市群众文化项目资助评审规则》、《上海市群众文化项目资助评审标准》,并确定2016年该项目的资助资金为700万元。经评审,75个项目得到资助,资助经费为667.3万元,其中,文艺创作类项目资助金额为227.8万元;文化活动类项目资助金额为439.5万元。
(3)群众文艺创作繁荣发展
上海群文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以区文化馆及街镇文体中心为主的专业创作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文化类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市级配送文艺指导员作用,不断提升本土文化“三品”原创能力。
2016年“上海之春”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作品紧紧围绕“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和“中国梦”主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讲述百姓故事。本次展评展演活动作为“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市级赛事项目,全市共申报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4个艺术门类156个原创作品,举行了10场展演评选,24个作品获“优秀新作奖”,80个作品获“新作奖”。
上海市各区精心打造原创文艺品牌。虹口区结合本区小品创作优势,创作的《实话实说》、《醉了》《五百块钱》等海派小品屡次晋京,先后赴央视三套“我爱满堂彩”栏目进行录播。中国剧协上海(虹口)小戏小品基地受2017年央视春晚邀请,定向创作《不定期失踪》。央视三套栏目组赴上海采风,听取虹口文艺创作干部的意见和建议。为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虹口区创排原创大型情景剧《鲁迅在上海》,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鲁迅与革命青年和共产党人深厚的战斗友情。虹口区还引进“社区剧场”表现形式,组织社区文化志愿者参与公民道德建设小品大赛,宣传“新七不规范”。
上海市群文创作繁荣发展,静安区选送的小品《亲!还在吗》荣获全国群众文化艺术领域最高奖——群星奖;静安区组织编撰的“繁景梦源”连环画丛书《火轮奔流:百年上海铁路》获第十届全国连环画创作大赛一等奖。
5.营造良好城市文化氛围
上海市编制《上海城市文化氛围营造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实施包括18类52项内容的营造城市文化氛围计划。
文教融合方面,根据《上海市文教结合2016年工作要点》,上海实施23个文教结合项目,重点聚焦提升学生素养、开展文化保护传承、鼓励文艺创作等方面。2016年文教融合主要有五大特色:一是高雅艺术进校园走向品牌化。全市共组织13家国有文艺院团进入学校演出400余场,国家三大军乐团在上海高校举办8个专场演出;“相约经典”学生公益票支持1万多名大学生走进剧场欣赏高雅艺术。文艺演出配送到校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机制相结合,提高了广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艺术欣赏水平,初步形成“一区一特,一校一品”的文化传承特色。二是启动上海非遗“进课堂”试点项目。按照《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相关规定,上海市自2016年起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试点工作,嘉定区、徐汇区、黄浦区、宝山区被确定为进课堂试点区。通过一年试点,新增市级“非遗”校园传习基地34个,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教育全覆盖,更多中小学生通过课堂教育参与“非遗”传承。三是深化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建设。依托上海大剧院、上海交响乐团等文艺院团,开展高质量学生艺术实践活动,培育了上海学生舞蹈团、上海学生戏剧团,进一步完善了学生艺术团联盟。四是扶持校园文艺创作。上海开展“文艺创意创作支持计划”,创编《潘序伦》、《裘沛然》、《刘湛恩》等一批校园大师剧目,扶持创作剧本10个;创排校园版民族歌剧《党的女儿》,赴京展演引起强烈反响。五是积极探索“互联网+文教结合”。制作《少年中国说》等微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国家人文及历史变迁;推出“交响乐指挥家曹鹏讲演实录”等名师授课视频,抢救性保护一批文艺精品课程资源。
文商融合方面,2016年“文化陆家嘴”项目继续有序推进,白领午间爵士音乐会、午间戏曲讲座、午间音乐欣赏会等项目得到陆家嘴地区广大白领的热烈欢迎。同时,在上海知名商圈引进全市范围内多家国有、民营主体申报的文化项目,仅第四季度就集中了包括文艺演出、音乐赏析、展览展示、名家讲座、手工体验等30多个项目入驻黄浦商圈,开创了“文商结合”的新模式。文商融合充分调动起本市各商圈和文化运营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市区两级搭建的平台,将各种文化资源融会贯通,形成多赢局面。
(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
1.“文化上海云”正式上线
2016年3月26日,“文化上海云”正式上线,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省级区域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文化上海云”覆盖了市、区县和街道乡镇共400多家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美术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集合了全市主要的公共文化活动信息。平台建成后,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成效:一是方便了市民参与。通过点击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市民对全市文化活动一目了然,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便捷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二是大数据分析推动服务转型。目前,“文化上海云”平台每月发布活动4000场,服务人次超过1000万,海量的公共文化信息形成了真实可靠的公共文化大数据,进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对接。三是凝聚了更多的社会主体。“文化上海云”激发更多的社会主体通过“云端”开发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既弥补了各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源不均衡的现状,又实现了公共文化促进文化消费的目标。
2.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力度
上海图书馆打造移动数字阅读服务体系,加大微信、微站和手机客户端数字阅读服务推广力度,在原有电子书“微阅读”品牌基础上,推出电子期刊“微文堂”品牌,累计推送“微阅读”45期,推送图书270多本,读者可以直接在微信和支付宝客户端等热门应用界面阅读全文电子书,全年点击量达到22.79万次,独立用户访问量达到13.34万人次。“微文堂”根据每周阅读的热点重点,推荐期刊文章,共推荐期刊361种,已拥有一群固定的读者和用户。上海图书馆还针对欠发达地区的数字阅读推广和服务模式,首创开发“爱悦读盒子”智能机顶盒和“上图爱悦读WiFi阅读盒”,经新疆喀什等多地试用,受到高度肯定。
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
2016年上海市完成了“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建设,实现了中央12套标清数字电视节目和3套CDR数字广播节目的传送。为解决目前频谱资源困境,实现传输带宽的扩容,以承载更高质量,更高速率的音视频文化服务,上海积极推进NGB-W的技术试验。NGB-W试验网是上海市经信委重点实施推进项目,现已制定了上海NGB-W扩大试验交互小塔站点规划方案。NGB-W试验网的意义在于协调各区县频率频道,扩大上海NGB-W试验网规模,更好提供文化服务。
(五)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1.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上海市各级图书馆作为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试点单位,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嘉定区图书馆于2016年5月成立议事会,9月成立理事会并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理事会制度,议事会通过引入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图书馆服务与建设,成为公众参与图书馆建设建言献策的平台。嘉定区图书馆理事会由11名理事组成,监事会由3名监事组成,通过议事会、理事会及监事会,区图书馆正逐步构建起以公益目标为导向,内部激励机制完善,外部监管制度健全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级。
上海图书馆在逐步理顺理事会日常工作和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加强理事会工作总结和研究。以文化部“2015-2016年度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课题”《治理路径下的公共图书馆理事会模式探索与实践》为抓手,对国外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政策、国内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工作现状、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研究热点等开展了系统调研,对图书馆理事会两年来运行实践、成效与存在不足进行了深入总结和分析,提出了完善理事会制度建设的五点建议。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图书馆杂志》上发表4篇论文,形成报告近10万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的探索经验。
2.创新基层社区公共文化管理运行机制
上海市各区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思路和新做法。
松江区作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地区,充分调动各街镇文化服务的积极性,试点“3+4+X+1”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模式。所谓“3+4+X+1”,“3”指“三个一”,即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演艺厅、一个宣传栏;“4”指“四室”,即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和健康卫生室;“X”是指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主题“厅”、“室”;“1”指建立一支优秀群众性文化团队。松江区将建设经费全部下拨至各街(镇),要求各街(镇)严格按照“3+4+X+1”的建设模式和有关标准实施,由区级层面负责监督、指导,在确保建设进度的同时,也确保了建设质量,还建出了各自的特色。
黄浦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1+3+10”模式,即1个区级文化资源配送中心,3个区级公益性文化场馆(区文化馆、区图书馆、明复图书馆),1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区文化资源配送中心对接市级配送资源,统筹协调区级资源配送工作,构建市—区—街道三级资源配送体系,提供符合市民群众需求的公共文化内容。
闵行区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双向发展路径,所谓“双向”,第一指“从上至下”,即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网络,融合各类社会资源,依托文化项目,通过“接地气”的文化空间和“有人气”的文化活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第二指“从下至上”,即扶持和培育基层群众文化团队,利用区级资源平台,搭建基层群众自我展示平台,用老百姓自己的作品夯实区级文化品牌建设,让市民群众在享受自己文化成果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认同,凝聚文化共识。
3.完成上海市第六轮街道(乡镇)图书馆评估
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于1月至6月开展了第六轮全市街道(乡镇)图书馆评估考核工作。此项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一是组织专家调研并起草《评估标准》;二是各区按照评估要求,进行工作动员,各街镇图书馆自查整改,各区组织专家开展评估考核;三是市图书馆行业协会成立包括部分区县图书馆馆长在内的专家评估组,对申报优秀馆的95家街镇图书馆逐一进行现场考评;四是汇总评估情况,进行打分排名。
4.公共文化示范区(项目)稳步推进
2016年5月16日至18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组织召开第二批示范区(项目)验收集中评审会议,对申报参加第二批次验收的32个示范区、57个示范项目进行集中评审。浦东新区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普陀区“苏州河文化品牌打造,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松江区“‘万千百’文化惠民工程”被文 64 48604 64 31370 0 0 7546 0 0:00:06 0:00:04 0:00:02 7546部正式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5.发布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
2016年1月26日,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通过《新民晚报》、文化上海微信、微博等媒介,面向全市发布了推荐2015年全市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的公告,并从公共文化专家库中抽取了政府部门代表、公共文化机构代表,学者代表、社会机构代表、媒体代表,以及区、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市民代表等六个方面21位专家组成推荐评审组。经评议,一共推荐出150个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其中市级机关单位类18个、区县类37个、街镇社区类46个、社会团体类49个。2016年4月,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对150个项目进行了表彰,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6.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相关调研
2016年7月,根据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关于开展繁荣群众文艺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上海市文广影视局组织课题组开展“上海市繁荣群众文艺专题调研”,在对本市群众文艺发展状况全面摸底的基础上,总结了上海市群文工作的成绩与不足,并对“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工作提出了思路和建议。本次调研获得文化部好评。
2016年11月,上海市完成了《国际文化大都市背景下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服务机制研究》专项调研。课题组提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制政策设计的重点,是构建公共文化供给的两大渠道,进而突破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传统界限,从需求侧挖掘供给侧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与动力,切实实现以国家福利与社会公益互补为标志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价值取向。
三、2016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与创新
(一)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根据市政府2016年重点工作安排,结合2016年市委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大会要求,在2015年徐汇、浦东、嘉定、闵行4区试点的基础上,上海市全面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上海市根据试点区工作中期督导情况,归纳总结经验,编写了《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工作手册》,汇编已印发的配套文件和试点区经验介绍,聚焦做法成效、困难问题,提供实际案例,供各区推进本区域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工作参考。
2016年3月29日,在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召开全面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工作现场会,由4个试点区介绍经验做法,向各区县文化(广)局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工作的通知》,配发《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工作手册》,进一步明确年度工作目标。
上海市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工作纳入万人培训工作计划,针对各区县文化(广)局开展专题培训,深入学习解读《关于推进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方案》等配套文件,充分理解内涵要求、实施方式、工作任务等,提高工作推进效率。各区结合区内实际,积极制定本区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工作方案,明确各项工作推进时间表、路线图,因地制宜确定各中心的管理模式,努力做到“一中心一模式”。
上海市各区积极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实践。徐汇区作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指定试点区,认真贯彻执行市里相关要求,针对如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完成系列相关课题研究,委托社会组织参与在11个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试点的“五位一体”建设,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功能配置和运营管理等软件建设。普陀区完成了《关于普陀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的调研报告》及《在普陀区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的现状及路径分析》,全面考察本区1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现状,推进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工作,增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力、提升服务效能。青浦区制定了《青浦区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先后组织华新镇、盈浦街道文体中心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市级示范点进行学习考察,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在华新镇凤溪(含大居)社区文化活动分中心率先试点全委托管理模式。奉贤区出台了多项政策,明确“一中心一方案”的工作要求,不断总结推进过程中的新思路、新做法。崇明区制定配套参考文件,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提供政策依据和操作规范,同时完善了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日常评估考核意见,研究落实文化人才引进政策、文艺团队分级管理补贴办法,以及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
(二)公共文化配送工作不断创新
上海市东方公共文化配送中心不断优化配送工作的手段、途径和方法,在2016年的配送工作中,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尝试:首次推出全面反映本市公共文化三级配送工作的《上海公共文化配送手册》,与全市群文工作者和社区市民见面。首次组织上海18家国有专业院团在市民文化节首日集体亮相,分别走进全市各区,为广大市民提供文化服务。首次完成市级公共文化配送四类产品同步招标,目前参与市级配送的单位共计110家,项目355个,其中今年通过评审的新晋主体41家,新增项目190个。首次召开配送主体沟通会,通过与中标单位集体见面、个别约谈的方式,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对配送主体进行实务培训,在规范配送流程,服务中标单位,培育合格主体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首次举行公共文化配送产品征集工作信息发布会,吸引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体参与到公共文化配送工作中来。首次开展社区文艺指导员舞蹈实训基地试点工作,与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合作,启动大学生文艺指导员培养输出计划,派送的20名大学生指导员顺利完成全年基层辅导任务,教学成果展示活动获各方好评。首次依托“文化上海云”搭建线上报名、节目视频上传和评选平台,开展社区文艺指导员教学成果展评展演活动,共有188名市级文艺指导员、253支社区文艺团队报名参评,10天节目网上浏览量达505万人次,活动不仅成为社区文艺指导员展示教学成果的舞台,更是普通市民充分展示、充分交流、相互点赞的平台。首次举办全市公共文化配送产品设计大赛,引导配送主体为社区设计符合群众需求的公共文化配送定制品,让按需定制引领配送新风尚。2016年东方公共文化配送中心共编写发送18份配送专题简报,4月中旬和12月初,中央及本市十多家媒体分别围绕“上海公共文化向精准配送方向迈进”和“点单式配送打造公共文化‘淘宝’”主题给予了深入报道。
(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
2016年5月1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非遗条例》)正式施行。《非遗条例》全文共八章47条,是继《上海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定》、《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后的又一部重要地方文化法规,对于推动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条例》立足保护工作实际,确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分类保护的原则,更加强调政府的责任,确立了以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文化行政管理等部门为主,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同时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教育的力度,以提高全社会非遗保护意识。
《非遗条例》鼓励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遗项目开发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众生活。《非遗条例》还建立了“退出机制”,即要求全市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每三年对本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开评估结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据评估和限期整改情况,取消无正当理由未履行义务的代表性传承人或保护单位的资格,并予以重新认定。
为做好普法宣传工作,上海市召开《非遗条例》专题新闻发布会,开展各类媒体宣传,平面媒体多次刊登专家文章,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栏目进行专题报道,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印制《非遗条例》单行本,在本市各区县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免费派发,普及非遗保护知识。
《非遗条例》施行后,上海市将根据法律规定,相继完善市级非遗保护联席会议制度、专家委员会制度,完成市级代表性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修订工作,加快推进220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认定工作。
2017年,上海市公共文化工作将秉持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围绕《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进一步夯实基础,补足短板,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化、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求才若渴,欢迎加入我们,请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