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改办主任:加快文化发展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第1690期文化产业评论:7月19日,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志军在《学习时报》发布署名文章《加快文化发展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阐述了落实“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的七大重点:牢牢把握文化发展改革的正确方向,增进全社会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作者:孙志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李卓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文化发展改革呈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前不久,中央发布《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发展改革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抓好《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对于全面实现文化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牢牢把握文化发展改革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及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等系列座谈会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等许多重要场合,就涉及文化发展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深刻论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体现文化例外要求,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当市场的奴隶;等等。这些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文化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推进文化发展改革,一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二是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注重创新创造、注重协调均衡、注重质量效益、注重交流互鉴、注重共建共享。三是要聚焦四梁八柱,抓重点、攻难点,发挥文化发展改革重要举措、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突破带动作用。四是要注重统筹协调,做好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与中央有关重要部署的有效对接,与各地各有关部门具体规划的协同联动。
增进全社会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
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需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好地用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规划纲要》围绕“两个巩固”根本任务,明确了思想理论建设、舆论引导、核心价值观建设等方面的任务举措。
一是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凝心聚力。持续深入学习宣 43 34568 43 14985 0 0 2710 0 0:00:12 0:00:05 0:00:07 2976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抓好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加强基层宣讲,不断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已发行5100万册,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教育。
二是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强化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敢于亮剑、主动作为,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提升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适应互联网已经成为主战场主阵地的新形势新要求,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统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导向标准和管理要求,使网络空间日渐清朗起来。
三是突出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穿结合融入。用核心价值观有效引领知识教育、文艺创作和精神文明创建,发挥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弘扬优良家风校训、企业精神、乡贤文化。推动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制定实施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推动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对有违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法律法规推动废止或修改。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文化惠民、实现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规划纲要》着眼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服务网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是强化政府的法定职责。国家颁布《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规范和界定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制定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确定了14个小类22条具体标准,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和文化需求特点,制定富有当地特色的实施标准。
二是反弹琵琶补短板。以基层农村为重点,加大资金、项目和政策倾斜力度,统筹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促进共建共享和综合利用。贫困不拒绝文化,扶贫离不开文化,文化有助于脱贫,把文化精准扶贫纳入脱贫攻坚战略,明确2020年前贫困地区都要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三是注重提高服务效能。用好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采取政府购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等措施,探索建立“按需制单、百姓点单”的适用实效模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深化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幸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无论对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07%。
截至2017年3月,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超过310万户,同比增长24%,比全国企业数量平均增速高出5.3个百分点。同时,文化产业也存在结构还不合理、供需还不匹配、质量效益还不高等问题,同样需要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优化供给内容。突出思想内涵,提升原创能力,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在“高原”的基础上打造“高峰”,努力推出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文化产品。推进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将节庆活动中文艺评奖压缩87.5%、常设全国性文艺评奖压缩75.4%,进一步增强文艺评奖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对接“互联网+”战略,实施“文化+”行动,注重文化与科技、旅游等融合发展,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积极引导网络电影、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健康发展,切实推进新型书城、影城及主题公园建设。2016年,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
三是体现文化例外要求。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既有休闲娱乐、愉悦身心的功能,又有教育教化功能,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强调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确保两效统一的文化经济兜底保障政策,明确国有文化企业考核中的社会效益指标占比必须达到50%以上。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升到民族复兴的高度,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激发了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是把握方向要求。在文化传承发展中,正确处理好“马”与“儒”、“守”与“变”、“中”与“外”的关系,坚持辩证取舍、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明确要融入当下、服务今人,不是搞“文化复古”,防止功利化、庸俗化、简单化等倾向,确保沿着正确的路子走稳走好。
二是抓好重点项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抓手,挖掘阐释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推进文化典籍整理出版和数字化,规划建设若干国家文化公园,加强珍贵遗产资源保护,传承振兴民族民间文化。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明确通过资助剧本创作、提供场租补贴、组织戏曲“进校园”“进乡村”、建设戏曲“大码头”等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传统戏曲振兴。
三是注重融入结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让人们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感知传承传统、留住乡韵乡愁。
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随着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国际社会“中华文化热”持续升温。《规划纲要》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作出部署,强调要统筹人文交流、媒体传播和文化贸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一是加强对外传播。创新话语表达,紧扣中国梦宣传阐释,讲好中国百姓、中国企业、中国品牌的故事,用鲜活的故事生动阐释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刻内涵和独特优势,树立国家良好形象,增强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认知认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21个语种在海外发行50多万册,中国理念、中国制度、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理解和认可。
二是促进人文交流。统筹官方交流和民间交流,注重发挥企业、智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构建常态化交流机制,扩大我们在国际上的“朋友圈”。推动孔子学院、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国园林、中国武术等走出去,促进中外民众相亲、民心相通。
三是扩大对外文化贸易。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和国际影响力。2016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786.6亿美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直接投资较2012年增长18.6倍;图书版权输出1万种,输出和引进比提高到1:1.6;电影海外票房收入是2012年的3.6倍,对外文化贸易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改革永远在路上。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新创造热情。《规划纲要》统筹发展与改革,聚焦制度创新,提出了8个方面的目标任务,从11个方面作了工作部署,并细化为若干专栏和一系列具体项目,着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一是注重试点带动。启动了特殊管理股制度、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考核、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国有文化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和职业经理人制度、新闻媒体采编播管人事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重要试点,为面上改革探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二是完善政策保障。文化领域法律已从原来的4部增加到7部,明确要加快立法步伐,抓好有关法律的实施。健全有关扶持激励和兜底保障机制,已协调出台改革配套文件30多个,涉及财税、社保等13个类别,明确要加大政策创新和执行力度,进一步健全文化经济政策体系。
三是强化督察落实。对改革任务实施台账式管理,每月报表、每季督察、按时销账;对已出台的改革文件,及时跟踪落地情况、评估实施效果,确保改革举措取得实效。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确定的104项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已完成97项,四梁八柱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文化体制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下一步还将投入更多精力抓督察评估问效,拓展督察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实现“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目标,任务艰巨、重在实干。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已印发《规划纲要》重要举措和工作项目分工方案,各省区市和中央网信办、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分别制定实施本地和本领域专项规划。要加强组织领导,抓好督察落实,推动文化发展改革任务落地见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
文化产业研究所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长按二维码关注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报名•在职研究生
2017北京大学 文化产业专业
点我查看
有偿约稿/招聘•求才若渴(主编/编辑/记者)
请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