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毅:中国非遗资源价值最大化的三个维度、三大驱动力

2017-08-06 何毅 文化产业评论

第1707期文化产业评论:对于中国非遗价值的理解,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文化传承价值维度;产业经济价值维度;国家文化战略价值维度。中国非遗资源价值最大化的三大关键驱动力:科技驱动力;金融驱动力;设计驱动力。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

 

作者:何毅,中经博雅财经研究院执行院长;微信号:heyi0425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原文刊载于《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7》(专题报告部分)略有删减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沉淀积累下来的重要财富宝藏,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被誉为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它接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力和创造力,代表着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气质和民族凝聚力。按照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我国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之繁多、内容之丰富,令世界艳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10大类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16年4月,文化部已认定1986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非遗作为民族文化传递和保存的生动有效的手段、工具和载体,可以说它既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反映着现实中人与人的联系,也是我们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如何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国非遗;如何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充分有效地开发非遗资源;如何使用现代金融工具,使非遗资源价值最大化,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当下中国非遗价值理解的三个维度

 

对于中国非遗价值的理解,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

 

1、文化传承价值维度

 

中国非遗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复兴,除了需要国家层面的战略性引领与指导外,同时需要民间文化力量的响应。让中国非遗重新回归到国民生活之中,并使其成为一种文化潮流,不断发展扩散。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独特的表现力、创造力和感染力,展示了源远流长的独特的生产生活风俗,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与向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基因,承载着特色鲜明的民族记忆,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民族发展的源泉。现代民族文化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传统与现代并非水火不容的完全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传统文化是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和来源,现代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发展,人类文明之光便在这种循环往复中不断向前、变化发展。

 

文化传承价值是非遗价值体系的核心。从历史传承方面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深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括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从艺术审美方面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能深深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大量的文化艺术创作原型和素材,可以为新的文艺创作提供不竭的源泉,当代许多影视、小说、戏剧、舞蹈等优秀文艺作品就是从其中孕育而出的,很好地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再造功能,充分利用了其审美艺术价值。

 

2、产业经济价值维度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条件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资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经济开发价值是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价值形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利用。

 

非遗”产业化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但非遗蕴含的产业价值,是任何人无法否定的。根据国家文化部统计,全国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前三批“非遗”目录已达万余种,“非遗”的各种表现形式及最终形成的商品和文创衍生品更是多达10万多种,非遗产业形成的市场交易规模预估约为3000亿元人民币。

 

非遗保护目的关键就是“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非遗”归根结底属于文化范畴,创新是保护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证实了产业化是其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非遗”作为濒危文化,无法拒绝产业化发展这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向大众化、规模化,才能使其发扬光大。而且,人们的喜闻乐见是文化产品的首要要求和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非遗”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是最适合市场化的精神产品。仅依靠被动式静态保护并不适用所有“非遗”项目,对其文化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积累,进而达到规模化、市场化经营是“非遗”保护措施中具有理论和实践基础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产业化是使“非遗”走出生存困境,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手段。

 

总之,在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本真性、原生态保护的同时,也要有科学的产业经济观念。对那些既能显示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经济开发价值、市场开发前景的优势文化资源、非遗资源,要充分进行资源价值转化与的操作,完成其经济开发价值。

 

3、国家文化战略价值维度

 

当今国际社会,伴随着全球化浪潮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形成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基础上,人们产生了不同文化共生共享的互动理念。无论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无论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国际社会倡导文化多样性、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就是在强调任何优秀文化都应视为现存人类的共同财富。

 

从国家文化战略的角度来看,非遗与民族、国家紧密联系,对我国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

 

对内而言,保护非遗有利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保护非遗的核心内容就是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非遗保护和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保护非遗在促进文化认同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和普及教育活动。从国家战略的现实需要出发,《意见》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这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年轻一代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极大地推动年轻一代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保护和传承。

 

对外而言,非遗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非遗发端于民间,因此更容易通过民间交流的层面,对外进行文化展示。也更易于获得国际社会的接受。

 

从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来看,除了传统的文化交流访问方式之外,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流通和交换,已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方式。目前世界上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明显的贸易和服务优势,这对文化多样性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主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总体上说,我国在世界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流通和交换中同样处于被动地位。一方面是大量的西方文化产品销往国内,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文化资源流往国外。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中国非遗资源价值最大化的三大关键驱动力

 

1、科技驱动力

 

文化与科技历来如影随形,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发展样式、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带来革命性变化,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又会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伴随文化与科技融合进程的不断加速,文化机构的新技术研发已经成为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并在文化创新各个环节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深化文化科技融合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新,只有把握捕捉文化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以科技的应用来创新文化业态,增强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满足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文化需求。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时代,文化和科技正在彼此潜移默化地相互渗透,科学发明和创造融入文化艺术的想象和情感,艺术创造及美的探索又渗入科学技术的理性,文化与科技正日趋走向深度融合。文化科技融合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涉及到传统语言、传统表演、传统艺术、传统习俗、传统医学等多个方面的复杂体系,在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现有的保护机制难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庞杂内容进行充分、有效的保护。为此,新时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从科技化保护和保护机制创新入手。文化与科技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构建目标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功能,利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契机,逐步创设适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新体制、新平台和新方式。目前尤其需要注重理顺行业管理、推动数字化保护、拓展公众参与和发展生产性保护,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一步发展。

 

2、金融驱动力

 

近些年来,中国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得到了国内金融体系的大力支持。非遗产业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长期发展同样需要获得金融动能的支持。

 

目前中国的非遗产业与金融的对接仍处于初期阶段。从国家财政金融体系看,对非遗的支持仍主要停留在财政性补贴上。许多非遗传承人通过申请各个级别的非遗项目,获得少量的资金补助,但这对于整个非遗项目而言,只是杯水车薪。国有文化产业基金对非遗项目的投资也是非常谨慎与保守。

 

从市场金融体系看,本来应该作为非遗项目主要金融服务平台的文化产权交易所,由于政策监管以及自身的发展原因,并没有真正为我国的非遗项目提供充分地金融支持服务。

 

从民间投资来看,虽然已有一部分民间资本投入到了部分非遗项目之中,但无论其资本规模,还是其资源整合能力都无法有力支撑整个非遗产业的快速啊发展。

 

目前非遗产业已进入了产业价值发现的高峰期。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创新模式与非遗项目对接。

 

3、设计驱动力

 

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非遗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展现的正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虽然当代创意设计展现的是现代文明,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传统文化如影随形,影响着我们今天设计的方方面面。

 

因此,从本质来看今天的设计和非遗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设计与非遗的融合是具备非常好的先天优势,设计和非遗艺术之间可以快速融合转换。通过现代设计去包装非遗项目,展现非遗之美,甚至使传统的非遗具备现代时尚创意设计的魅力,都是对非遗保护方式的一种探索。只有将传统技艺与当代生活联系起来,将非遗手工艺通过创意设计转变为当代生活美学用品,重新回到生活中。只有被公众所认识、消费、欣赏,重建中国式美学意境,才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佳方式。

 

文化产品通过二次创意设计转化为人们喜欢的时尚文创产品,这一模式已经获得市场检验。故宫博物院将自身的馆藏文物,通过文创设计,转化为文创产品,2015年的销售额就超过了十亿元人民币。中国非遗这一巨大的文化资源,要想转化出更高的商业价值,创意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

文化产业研究所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长按二维码关注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报名•在职研究生

2017北京大学 文化产业专业

点我查看


有偿约稿/招聘•求才若渴(主编/编辑/记者)

请点“阅读原文” 

100 29482 100 29482 0 0 4458 0 0:00:06 0:00:06 --:--:-- 7578 * Connection #0 to host 37.48.118.90 left intac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