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军:十八大以来3000余座非遗博物馆是如何发展的?

2017-10-03 王军 文化产业评论

1765期文化产业评论


一个个承载着民族记忆的非遗项目,正纷纷从“纸上名录”走向自己的“新家”——非遗博物馆!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建成开放了3000余座(处)非遗博物馆(展示馆),并且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持续增加。非遗博物馆的诞生与发展,标志着我国“非遗”正在从申报立项保护向依托文化空间进行整体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方向转变。



作者:王军,四川省乐山市文广新局副调研员;微信号:13700939271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邹银娣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推动,一个个承载着民族记忆的非遗项目,正纷纷从“纸上名录”走向自己的“新家”——非遗博物馆!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与人民文化意识的日趋成熟,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大发展与大繁荣。与传统博物馆相比,非遗博物馆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博物馆“静态”展现的服务模式,正在催生一种“动态”为主,动静互补的全新样式,为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的营造了良好的传播空间。

 

从2005年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到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从2012年《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出台,到今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至今十余年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研究、传承、传播重要措施之一的非遗博物馆的建设风生水起。

 


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建成开放了3000余座(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馆),并且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持续增加。与此同时,伴随着国家和地方非遗保护传承系列政策落地实施,以及国家《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等措施出台,极大地调动了民间资本建设非遗博物馆、农耕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的热情,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民馆”数量惊人。

 

从目前我国非遗博物馆功能作用看,除了具备传统博物馆的属性外,还应保护传承非遗传统文化、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征集、展览、研究非遗藏品的工作,并兼顾扶持非遗传承人群体等重要功能。如,今年3月有着百年历史的老上海地标之一——上海大世界打开了它尘封多年的大门,实现了由昔日的远东第一俱乐部、中国最大综合性游乐场向中国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平台的华丽转身。

 


和其他以静态展示(展览)为主要方式的大型博物馆相比,非遗博物馆的最大特点就是:除了有静态的文字、图片和实物展品,还有融入了非遗传承人绝活展示、现场教授和非遗爱好者现场体验等载体和内容。如,2014年,从事木雕工艺30年的湖南长沙的老匠人郭存勇聚集民间非遗传承人,创立了雨花非遗馆。目前,雨花非遗馆拓展至5万平方米面积,汇聚600余个非遗项目、1000余种工艺品,吸引了200名非遗传承人入驻,嬗变为一座集“展、游、赏、娱、学”于一体的非遗文化产业综合体验中心。

  48 31171 48 14985 0 0 4420 0 0:00:07 0:00:03 0:00:04 4420

“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物活起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各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号召,通过建设非遗博物馆、展览(展示)馆和体验馆等各种可见的形式展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开展非遗展览、互动活动,利用假期开办未成年人主题夏令营和非遗培训班,从理论到实践操作,完整才教授非遗文化知识和技艺,催生了不同阶层的对非遗的热爱。

 


与此同时,各地还充分盘活非遗博物馆平台优势,积极帮助非遗传承人整理技艺资料,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专项保护经费,帮助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开展收徒传艺、参与商业及社会活动,活动所得均归传承人所有,尽量帮助代表性传承人解决经费困难,让非遗传承人安心传艺,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非遗博物馆通过传承人入驻开办培训班,每年培训人数40万人次,有力地提升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社会影响力。

 

非遗博物馆的诞生与发展,标志着我国“非遗”正在从申报立项保护向依托文化空间进行整体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方向转变。五年来,全国各地非遗博物馆充分发挥“展藏与保护同步、研究与传承共促、教育与实践共振、生产与推广共享”等功能,丰富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式和内容,开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保护的新途径,为引导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化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每一座非遗博物馆,都是一座资源丰富的矿藏。在国家对非遗保护和文博事业日益重视的环境背景下,“博物馆+非遗”模式下保护性生产和版权转化成为新亮点,利用非遗元素与非遗技艺精髓,揉合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优秀设计,一大批具备文化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文创产品孕育而生,有力地推动文博事业、非遗保护,以及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那样,从江南水乡到雪域高原,从白山黑水到大漠戈壁,从华北平原到古都长安、从齐鲁大地到锦绣中原……一座座非遗博物馆就是一所所大学校,一件件非遗展品就是一个个大课堂,在与现实交融,与历史勾连中,传承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生活记忆,滋养着中国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

文化产业研究所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长按二维码关注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企业新媒体运营

高级研讨班

点我查看


欢迎加入干货社群•有偿约稿•招聘/求才若渴

请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