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中,《小戏骨》如何开辟00后文娱商业故事新纪元
第1771期文化产业评论
去年的国庆节,“小戏骨”团队凭一部爆款《白蛇传》初露峥嵱,引发了全民关注;今年又以《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成为国庆档期的流量担当,观众惊呼“最小的老戏骨惊艳了时光”。可以预见,小戏骨团队在弘扬传统文化和致敬经典上有着更宏大的追求和格局。而其巨大的市场空间,也让由此而聚笼的产业链正在形成,其日趋成熟的品牌化需求也在寻求出口。
但是,铺天盖地的赞美和商业红利之下却难掩大众对于小戏骨成长之路的隐忧:童年的消逝与经典的传承如何角逐?如何更好实现“小戏骨”的剧中人设与现实身份的转换?怎样规避商业狂热背后对青少年儿童的过度消费?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关键环节。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综合
编辑:梁鑫
今年距离87版《红楼梦》开播正好三十年,而国庆节播出的《小戏骨红楼梦》着实吸引了大把眼球。该剧由“潘礼平团队”指导,释小松、周漾玥、钟宝儿等小戏骨主演,「豆瓣评分9.3」!一群平均年龄10岁的孩子,用一部戏秒了一票鲜肉小花偶像的演技,瞬间圈粉无数,更赢得网友集体打call——中国未来的演艺事业后继有人啦!
《小戏骨》是湖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推出的一个原创剧目,在全国首创了“小孩演经典、学经典”的艺术模式,剧目中所有的演员都是10岁左右的少年儿童。2016年《小戏骨白蛇传》火遍大江南北,开播前仅凭10分钟片花刷爆朋友圈,首日播放量突破1000万,最终获得2016腾讯视频星光大赏年度惊喜网剧大奖。自2015年开始筹拍,小戏骨系列剧目前已上映十部,豆瓣评分大都在8分以上,堪称国产剧中的佼佼者。
观众:我没看到小戏骨,我只看到了一出戏
《小戏骨红楼梦》共九集,以微缩版的形式致敬87版《红楼梦》。因此不论从妆容还是从剧情都与87版红楼相似,但观众们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宽容,片花一出就引发疯狂转发……小戏骨们凭借着聪明过人的机灵劲儿、人小鬼大的实力演绎,以及对经典影视的神还原,虏获了大批粉丝。
经过专业的礼仪指导,小演员们对人物的表情、神态、一招一式都极其考究。虽然他们年纪尚小,却对剧中角色的把握丝毫不减。一颦一笑,甚至眉宇间的一个眼神,都极其传神。剧组的要求也十分严苛,每个动作、每句台词都要反复调整。就这样,孩子们从单纯的模仿,转成灵魂附体,最后到现场实拍。
大追求:弘扬传统文化,向经典致敬
在此之前,由于《白蛇传》的广受好评,《小戏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初推出的《花木兰》就曾在在国外知名视频网站和知名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可以说为国外网民送上了一份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礼。
不难看出,让一群孩子来演绎这些思想、艺术俱佳的艺术经典,是一个创新也是一个挑战。最初,《小戏骨》团队以翻拍红色经典为主,后来逐渐扩展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作品,比如四大名著、《白蛇传》等。从已经拍摄完成的剧目来看,《小戏骨》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孩子们的演出真诚、纯粹,富有萌态,故事设计也严格按照经典剧目的脉络走向来编排,体现了主创人员对经典的一种珍惜与敬意。
在团队的导演潘礼平看来,《小戏骨》的选材主旨就是传承经典,古今中外的经典都可以考虑,甚至这个时代正在产生的、正在走向经典化的优秀作品,也可以采纳。如何让接地气的、艺术性强的作品流行起来?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接续与弘扬这样的经典?潘礼平导演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开始考虑节目的形式。
什么样的形式可以让大家眼前一亮,尤其是可以获得未来一代的认同?潘导认为,既然有老戏骨,也可以有小戏骨,小戏骨将会是很有意义的尝试。现在的孩子往往喜欢的是那种洋气的东西,所以我们用小孩子来挑大梁、演经典,这样更方便架起同辈之间沟通的桥梁。
大格局:「小戏骨」如何突破品牌化的桎梏
2016年12月,由湖南广播电视台电视剧频道100%控股的湖南芒果小戏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000万人民币。公司成立之后,小戏骨文化的营收不再是单靠售卖视频作品来完成。在《白蛇传》爆红后,团队接下了山东儒学剧和云南阿诗玛等定制剧的制作工作,游戏改编、景区植入的邀约也纷到沓来,为儿童剧的产业链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但反而是变现最快、商业价值最大的广告和艺人经纪这两块都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
潘礼平的解释是,一方面,湖南卫视当下的着力点是打造“小戏骨”这个IP的影响力,还没有到用这档节目赚钱的阶段;另一方面“小戏骨”系列的受众群体是以中老年怀旧群体为主,又多是年代和古装戏,很少有可以植入广告的机会。
而艺人经纪部分,小戏骨文化与小演员签的是一个非常松散的“成长保护约”,这个合约的内容更多的是限制,避免过多的商业活动,保护小朋友的个人形象。这与团队对演员的年龄限定有很大关系,小戏骨的演员一般都是选用6到13岁的孩子,再大就不能继续拍戏,所以商业约很不好签。
反而与小戏骨合作演员征选的艺术培训和童星经纪机构,因为小戏骨IP的影响力日增,而获得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以引进韩国最大的青少年艺术教育培训公司兼童星经纪公司的系统课程的艺术培训机构“未来偶像”为例,靠着线下 BD (Business Development)的方式就吸引了 1000 家学校加盟,大约 60 万学生参与其中,并获得了魔量资本900万元的首轮融资。
《小戏骨》在内容方面势头强劲,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然而从公司层面来讲,小戏骨文化的品牌化、规模化和盈利能力都还有待发展。潘礼平当然期待小戏骨品牌能带来更多的商业可能性,未来除了将重点放在网络大电影、网剧之上,院线电影也会在计划中。而儿童演艺的培训,或者其他儿童消费的产业,比如地面上的“小戏骨”乐园也都会在考虑中。
红利之下隐忧难掩:对于小戏骨成长之路的思考
如果单纯地从商业角度来审视,《小戏骨》无疑是成功的。它巧妙地抓住了老、中、青三代人对经典影片的关注,并恰到好处地将商业与影视结合起来,从中实现了利益获取。
但从小戏骨自身成长环境的角度考量,让一群少年儿童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去模仿他们的爱恨情仇,且不说这样的模仿有多少真情实感在里面,单就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自身天性来讲,也难免有悖成长规律。
童年的消逝与经典的传承如何角逐?
“小戏骨”的主创人员虽然承诺不会刻意打造童星产业链,但是童星的未来的成长之路却不容忽视。小戏骨的爆红势必会引发小演员们的过度曝光,加之商业利益和剧组宣传的需要,孩子们的大量时间会被占用,与同龄儿童相比,他们的童年生活或许将在压力之下不复存在。
童年的消逝与传承经典如何角逐?显而易见,这需要主创方、家长以及观众的三方合力作用:一是主创方应该立足传承经典,重视孩子对于经典文化的传承,防止过度包装以及追逐商业利益;二是孩子的家长要重点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合理安排孩子时间,在不耽误孩子正常学习的前提下,丰富孩子的经历;三是观众需要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理性观影,避免过度关注,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空间。
如何更好地实现“小戏骨”剧中人设与现实身份的转换?
关于剧中人物性格会不会影响孩子,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这就牵扯到如何更好地实现“小戏骨”的剧中人设与现实身份的转换。问题的关键在于主创人员、孩子的家长在现实中如何引导,如何将剧中情节以更有益于孩子的方式传达给他们。
小戏骨总归是孩子,缺乏经历,许多小孩子不懂的情感、情绪如何诠释?潘礼平表示,团队所采取的方式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去引导,用小孩能听懂的话去解释。比如《小戏骨白蛇传》里面有两场许仕林和许仙、许仕林和白素贞的哭戏,孩子们没有做父母的经历,他便反向处理,让演员们参考自己长期没有见到爸爸妈妈的心情。
怎样规避商业狂热背后对青少年儿童的过度消费?
更大的隐忧还在于,《小戏骨》大热之后,必定是更多的电视剧制作商对其进行刻意模仿,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进入到“小戏骨”的候选队伍中,如果这样的景象不加以克制,极有可能演变成以消费青少年儿童为起点的商业狂热。
童年是孩子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塑造阶段,成人基于商业目的而建立在孩子身上的刻意利用,只会给孩子带去更多的伤害。对于这一点,潘礼平强调,《小戏骨》始终是将社会效应排在首位,重点是做好片子,所以不会本未倒置,为了培养童星去量身打造作品。他希望以这样的坚持,创造出更多的精品,去影响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
结语
“小戏骨”翻拍经典这一形式上的创新值得肯定,许多网友感叹翻拍的不仅仅是情节,还有当年的感动,带动了一股重温经典的浪潮。但是一项创新,在吸引巨大流量的背后往往也伴随着一些技术、伦理层面的问题,这需要主创方、孩子家长、观众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充分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合理引导孩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在今后的文化创作当中,不断融入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艺术元素,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以更好、更多的优秀作品来传承经典。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
文化产业研究所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长按二维码关注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企业新媒体运营
高级研讨班
点我查看
欢迎加入干货社群•有偿约稿•招聘/求才若渴
请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