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访华看京剧,但你知道戏剧如何与文创街区结合吗?
第1802期文化产业评论
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8日下午在故宫畅音阁与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共同欣赏了京剧表演。两国元首夫妇观看了《梨园春苗》《美猴王》《贵妃醉酒》三个精彩剧目。来宾们阵阵掌声和声声喝彩不绝于耳。特朗普多次致谢并点赞中国,甚至推特背景都换成了京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戏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大众化的表演艺术,如何与文创街区结合产生“乘数效应”?
作者:王军,文化产业评论特约评论;微信号:13700939271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相关链接:
没有专业剧场和舞台,却有独具特色的戏剧表演,行进在街道、咖啡屋、茶馆、书店或美食区,都能偶遇川剧变脸、古装小品、剧情再现、杂技魔术......近日,笔者前往西部某市景区调研文旅融合发展课题时看到,与之毗邻特色文化街区被散布其间的数十个小戏台所包围,观众、游人、顾客摩肩接踵,人气、商气、财气异常火暴。
下面,军哥就戏剧与特色街区结合,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与诸位文化产业君们分享一下我的粗浅看法。
创新促转化
戏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大众化的表演艺术,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主要通过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从当前,国内戏剧传承发形势看,在创新转化下功夫还不够,有的一意味泥古不化、有的仍然“穿新鞋走老路”,缺乏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
经典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调研中,笔者发现,在该市特色街区展演的120多个剧目中,均聚焦当下社会热点和文化生活消费时尚,有的传统川剧剧本还融入了网络体剧目格式,武生以网络主播的身份浸入到了剧目表演中,通过传统和现代的元素有机结合,使戏剧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深受到年轻观众的热捧。
近年来,经“跨界”创意包装的戏剧表演形式越来越观众喜爱。从戏剧类表演受观众关注度客观反映看,创新表现形式和空间载体是一个方面,最重要则体现在契合时代需求的内容创新上。剖析当前传统戏剧走近低谷,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创作出更多的受观众喜爱的剧目,导致内容创作与时代脱节,因此就会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观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方向。过去的传统戏剧编剧在选材时,大都取材于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记及社会热点等,以此来引起观众的兴趣。因此戏剧创作必须考虑观众的需求,自觉地受观众的“口味”和“品味”的制约,这也是当前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传统与创新之间总是矛盾的,其矛盾的根源则是观念碰撞导致的。这也是为什么业内在呼吁传承、创新“不拘一格”的时候,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强调“尊重传统”。所以,推动戏剧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绝不能仅想着做传统戏剧经曲剧目“改良”主意,应遵循“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要求,让传统归于传统,让创新得以创新。
融合做加法
戏剧与特色街区结合,主要是依托特色街区人文和“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链,通过创新剧目、创新版本、创新演艺、创新运作等方式,旨在探索形成融文化惠民、培育文化消费习惯和带动戏剧艺术与生活、事业和产业有机融合,推动在符合现代群体和市场需求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戏剧艺术通过与多产业业态高度融合发展,较好实现戏曲与现代生活的高效对接。如,连续举办了五届的乌镇戏剧节,年年都有新剧目、新亮点、新突破,不仅让千年古镇焕发了勃勃生机和活力,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人气、名气和财气。再如,去年登陆上海新天地的“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16部来自中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捷克等国家和地区的剧目在帐篷剧场、咖啡馆、餐厅、博物馆、广场等空间次第上演,在短时间内汇聚了大量人气。
突破表演空间制约,让观众零距离体验,是基于数学逻辑的创新思维。当前,一个最大的问题是,随着城市建设规划步伐加快,许多剧场由过去的中心地带变成了城市角落,受客群不足、剧目缺乏、运营成本过高、缺乏商业运营模式等诸多问题困扰,陷入发展困境。然而,戏剧与特色街区、与商业中心或旅游景区结合后,既盘活了“留白”空间,也为商业街区注入了文化灵魂。
这一空间理念在打破人们传统剧场表演原有认识的同时,也催生了出更多的商业与文化融合的创新思维。在该市调研中笔者看到,除了永不落幕的戏剧表演外,这里既有地方小吃、文化传承、创意产品、时尚潮购等特色商业铺,也有老字号商店、非遗工艺体验馆、连锁书咖,还有民宿民宅、文创集市、临江夜市、实景演出剧场等配套服务项目,全方位实现戏剧艺术与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的无缝对接。
效益变乘法
如果说戏剧与特色街区融合是“做加法”的话,那么它所带来的效益则会变“乘法”。这个定论不是笔者一厢情愿的看法,它是基于共享经济、分享经济形态的客观分析得来的。其内涵有别于基于网络的共享平台,它的最突出表现是群体效应,即人气。
戏剧艺术表演与特色街区结合,主要是小景式演出为主,不拘形式、不拘剧目、不拘场地,采取多点位同步演出方式进行,商业运营方免费向表演方提供演出服务,所有演出方均不收“门票”,观众和游客行走在街区随时都可驻足观看。
这种文化共享模式带来的社会效应无需赘述,其经济效益则是人气经济。观众在特色街区通过观看丰富的戏剧表演找到乐趣的同时,通过观众微信朋友发图发视频扩大宣传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人气。如果一个节目在10分钟内吸引100人,30分钟可能达到500人,60分钟可能达到1000人。
其实看似“不花钱”的艺术表演,却延长了观众和游客在街区活动的时间,必将增加周边商业项目的经济消费量。所以说,留住了人就能带来人气,人气旺盛就能拉动周边消费。这就是笔者所讲“乘法效应”,也是本文化所要表达的“化学反应”。
乌镇戏剧节所带来的吸附效应就是最好的例证。10月中旬虽然刚过旅游黄金周不久,但10天的戏剧节期间乌镇游客总数超过27万。然而相比去年的55万人次,似已不足为道,但它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综合效益,远远超过了活动本身所创造的直接收入。
结束语
创新是戏剧的生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戏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加快推动和促进戏剧艺术复兴壮大,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文化新期盼、新需求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拉动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相信,随着探索实践的不断深入,戏剧必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
文化产业研究所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长按二维码关注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政府的抓手/企业的帮手/个人的助手
十八大以来,262个中国文化产业重要政策
了解更多
购买,请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