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上海文创“文创50条”出台,可你了解上海文创产业吗?
第1846期文化产业评论
近日,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该“若干意见”被简称为“上海文创50条”。这是上海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一项重要举措。“上海文创50条”提出上海将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打造亚洲演艺之都,建设全球动漫游戏原创中心,巩固国内网络文化龙头地位,深化国际创意设计高地建设,构建出版产业新格局,构建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加快实施文化装备产业链布局等。今天这一组7篇文章就是分别从影视、演艺、动漫游戏、网络视听与网络文学、出版、艺术品交易、创意设计等不同方面全面解读上海文创产业发展,供朋友们参考。
相关链接:
上海对标全球顶尖体系提升影视产业链发展能级
作者:李君娜
来源:上观新闻
1896年8月11日,上海苏州河北的一处私家花园内,法国文化商人放映了包括《马房失火》等在内的14部“西洋影戏”。这是上海第一次放映电影,也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100多年来,上海始终是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也是华语电影的根系所在。2012年,由上海创作生产的电影收入近4亿元。五年后,最新的数据显示:2017年累计票房约44亿,是2012年上海出品电影票房的10倍。20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票房近1800万元,成为全球票房最高的电影节。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场次和观影人次超过釜山电影节,仅次于同为A类国际电影节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展商数则仅次于戛纳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位列第三。
产业大步流星,曾经的中国电影摇篮正一步步向建设成为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努力。
政策保驾护航,全国城市票房居首
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影视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为进一步完善上海现代影视工业体系保驾护航。
2011年,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上海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2014年,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影视局等九部门共同颁布《关于促进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内容涵盖财政、税收、金融、用地、人才、区域发展、摄制服务七大领域。同一年,上海率先成立电影摄制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剧组来上海取景拍摄,为电影企业提供包括政府沟通、拍摄协调、信息服务、人才中介、宣传推广等一条龙拍摄服务,进一步优化和改善上海电影拍摄环境。数据显示,近年扶持政策的杠杆作用明显,在上海新落户的影视企业数量、制片备案出品数量、电影票房等各项产业硬指标均有显著增长,已初步形成了制片主体逐步集聚、影视精品逐步涌现、人才梯队初见规模、创作环境逐步优化的良好局面。
近五年,上海通过政策激励,鼓励多种市场主体投入影院基础设施建设,电影市场呈现消费火热、票房总量、影院数量、银幕数量稳定增长的局面。截至2017年11月30日,上海影院总数达311家,银幕1764块,成为全国拥有影院数和银幕数最多的城市。上海电影票房达29.64亿元,比2012年全年增长124.5%。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自2016年起首次超越北京,位居全国城市票房首位。
2013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成立上海艺术电影联盟,探索艺术电影的市场之路。到目前为止,上海艺术电影联盟排映近万场,观众近40万人次,不断细分上海电影市场,并吸引南京、常州加入联盟。上海艺术电影联盟成为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全国其他省市学习借鉴。
此外,上海一直致力于运用新技术提升数字电影视听质量和用户体验质量,目前全市已有22家影院引入IMAX银幕,2016年上海影城成为全球能放映3D/4K/120帧《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仅有五家影院之一。
创作水平提升 亟需对标国际
中国电影史上,上海出品了一部又一部的经典影片,在大银幕熠熠生辉。如今,上海的电影创制水平不断提升,诸多荣誉纷至沓来;与此同时,优质电影主体和项目落沪步伐加快。上海目前已引入阿里影业、博纳影业、联瑞影业等全国有影响力的企业,部分知名导演也逐步将创作重点转至上海,来沪设立个人影视公司,在环上大、松江仓城等形成了影视企业集聚区。
创作离不开人才。为了鼓励更多艺术家在上海创作,上海推出了系列名家工作室落户的举措。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期间,王丽萍影视工作室、洪金宝电影工作室先后正式揭牌。同一年,两位著名导演在上海电影人才教育上先后发声:贾樟柯宣布担任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将开发国际化、新型的电影教育体系;陈凯歌以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的身份表示,将逐步建成覆盖“电影全产业链”的专业建制。
作为一座国际化城市,上海电影全产业链发展拥有最前沿、最深入的全球化视野与合作优势。2015年,符合国际最高声音制作标准的立鼎影视后期制作中心,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宣布运营。这标志着中国可以与好莱坞一流技术人才直接对接。上海还积极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创新电影人才国际培养模式。如上海科技大学携手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成立编剧培训班,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纷纷推出国际电影大师班。
但上海要建设成为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发展的进程中仍面临许多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在地化”制片项目、主创团队,大量专业基础人才外流。拍摄基地较小较散也限制上海影视产业的发展。上海有车墩、胜强、盐仓等影视拍摄基地,但大部分影棚以电视、广告、综艺节目、网络剧拍摄为主,实际用于电影拍摄的专业影棚缺乏,基地基础设施配套也跟不上科技进步的需要。特别是缺乏高科技影视后期制作基地,难以吸引国际大片来沪拍摄和制作。由于在上海拍摄的日常支出成本较高,导致不少剧组转向成本相对低廉的城市取景拍摄。此外,上海也缺乏后期制作、专业制景、服装、化妆、演员经纪等细分领域的“隐形”服务企业,鲜有国际大片全流程服务的专业机构。
为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需要,上海亟需对标全球顶尖的电影工业化标准体系,高标准谋划影视摄制发展的布局,进一步加强拍摄环境建设、政策引导、政府服务,吸引全球优秀电影人来沪拍片。
打造“1+3+X”产业基地布局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将影视产业作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着力点,焕发中国电影发祥地新活力,振兴上海影视产业,构建现代电影工业体系,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上海在原有的政策基础上将进一步推出配套政策。
未来,上海将进一步构建影视产业目标体系、优化影视产业扶持的政策机制、提升影视产业链发展能级、创新影视人才培育模式以及促进影视科技创新能力。其中,尤以打造 “1+3+X”产业基地布局夺人眼球。
所谓“1”,即在松江建设大型高科技影视基地,基地以大型高科技摄影棚为主,配套符合国际技术标准的拍摄制作设施及专业技术服务,与现有仓城、车墩等基地建设充分联动。
所谓“3”,即打造三类有特色的影视摄制服务功能集聚区。其中,人才培养和孵化类功能集聚区包括集聚现有的上戏阿里电影学院、上大温哥华电影学院、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及拥有影视相关专业的东华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院校,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进一步在大型高科技影视摄制基地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影视教育教学资源,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影视开发投资功能集聚区包括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金沙江路互联网影视产业集聚带、漕溪北路影视制作集聚区、西岸传媒港、静安影视产业基地、浦东国际影视产业园等,重点聚焦影视制片、宣传发行、影视金融、影视产品开发等环节,形成影视产业的多元功能集聚和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开发;
影视取景拍摄功能集聚区包括车墩影视基地、胜强影视基地、盐仓影视基地等,探索加强影视取景拍摄与区域旅游的融合发展,组织设计影视主题游线,提升影视旅游发展能级。
所谓“X”,即若干零星分布在全市的影视摄制资源。统筹分布在徐汇、闵行、普陀、宝山、嘉定、崇明等地的拍摄和制作工作室资源,加强沟通联动,形成互补、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
“1+3+x”的产业发展格局将加快平台建设和功能积聚,吸引更多国内外优质影视企业和影视项目落户上海,开展影视创意制作、影视拍摄、后期制作、人才培训及衍生品的开发等业务,全面提升上海后期制作技术力量,产业协同效应和衍生配套能力,使上海成为国内影视产业的主要集聚地。
在亚洲演艺之都,向世界呈现中国元素
作者:诸葛漪
来源:上观新闻
柏林爱乐乐团、俄罗斯马林斯基芭蕾舞团、音乐剧《西区故事》……在上海,文化爱好者是幸福的,周末辗转在几个剧场之间“赶场”,第一时间观看世界名团演出,可谓甜蜜的忙碌。据统计,仅2016年,全市剧场举办戏剧、音乐会、演唱会、舞蹈、曲艺等各类演出16000多场,观众1000万人次以上,演出票房约15亿元。亚洲演艺之都轮廓初现,面对观众旺盛需求,上海做好准备了吗?
剧场比肩百老汇,错位发展
“作为剧场运营方,早在剧场设计阶段,我们就介入其中,确保剧场每一寸空间被合理利用,造福观众,而不只是一个漂亮的空壳。”华人梦想工作人员自豪地介绍9月动工的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该中心位于奉贤,包括三个室内剧场、两个户外演艺广场,预计2020年落成。这张未来的“南上海艺术名片”,将与嘉定保利大剧院、宝山长滩音乐厅、青浦虹桥百老汇剧场群等,打造上海郊区剧场标杆,吸引优秀演艺资源向郊区辐射。
上海现有剧场145个,2016年中心城区50家剧场举办营业性演出8862场,观众人次达592万,实现演出收入逾9.9亿元,但与纽约、巴黎、伦敦、东京、首尔等演艺业发达城市相比还显不足,尚未形成像百老汇、西区等空间比邻、内容集聚、票务联动的剧场群。为此上海重点支持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等8个演艺集聚区建设。沿江沿轴两大剧场带基本建成,环人民广场、静安现代戏剧谷、徐汇滨江演艺带等特色演艺集聚区能级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剧场更新,规模更齐全,后发制人。” 一位新剧场设计者说。
目前,一个更为合理而丰富的全市演艺空间布局已全面展开,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戏曲……观众们可以根据不同口味,寻找不同剧场。其中,徐汇滨江剧场群新建“上海梦中心”6个剧场,与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等国际一流演艺集聚区建立合作关系,引进欧美经典剧目,建设国际戏剧娱乐中心;世博园区旅游演出剧场群,建设上海大歌剧院,改造世博大舞台,围绕世博文化公园规划建设户外剧场、特色小剧院、艺术品商店、琴行、艺术培训等空间,打造功能复合、富有生命力与创造力的文化集群;现代戏剧谷剧场群以江宁路沿线的美琪大戏院、艺海剧院为主线,向西南与上海戏剧学院、商城剧院、静安800秀等剧院形成互动,以话剧、环境戏剧、经典音乐剧演出为特色。 复兴路汾阳路音乐街、四川北路剧场群、天山路商业体剧场群依托各自区域特色,形成百花齐放格局。
走出演艺集聚区,文化、演出存在于城市空间每个角落。上海将支持社会资本利用商场、厂房、仓储用房、文化遗址等存量设施发展演艺产业。“艺术商圈”进一步扩大辐射圈,鼓励演艺资源走进商业综合体,以体验式、欣赏式、普及式形态,浸润商场的文化氛围,计划打造郊区艺术商圈,把更多更好的文化资源向郊区倾斜。
借“码头”之利开掘“源头”活水
“什么时候在上海演?”11月中旬,上海昆剧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连演四晚《长生殿》,盛况空前,不少观众在剧团官方微信询问上海的演出时间,在得知全本《长生殿》已经在上海大剧院演过,纷纷后悔“没有赶上”。可见,光有“码头”还远远不够,“源头”决定了亚洲演艺之都“成色”。
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末,上海共有各类演出主体1669家,文艺表演团体285家,演出经纪机构1239家,但内容原创能力有待加强,除杂技、小剧场话剧、儿童剧外,不少院团创作的单个剧目连续演出场次不超过5场。如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约三百场,舞剧《朱鹮》超过两百场,昆曲《长生殿》场场爆满,如此盛况并不多见,也因此成为各表演团体努力打造精品力作的动力和目标。
鼓励国有及民营文艺院团开展创作演出,使全市剧场年演出场次、观演人次、演出票房收入实现大幅增长。“源头”需要从哪里开掘?上海将继续深入推进‘一团一策’改革,打造上海优秀演艺作品的都市经典版和国际国内巡演版,推动院团在本市剧场年演出场次大幅增加,扩大市场份额,辐射长三角城市群乃至全国、全世界演出市场。
借助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白玉兰”戏剧奖评选、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等“码头泊位”,国内外知名院团和艺术家将原创作品的全球首演、国内首演放在上海,促进交流,上海原创节目也由此扬帆出海。2016年,上海民族乐团《海上生民乐》作为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音乐会,广受好评。今年,《海上生民乐》已在国内巡演十余场,并随上海市政府代表团赴希腊,参加庆祝中希建交45周年的文化交流演出。明年2月,《海上生民乐》音乐会版还将赴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巡演近10场,让世界领略中国当代民乐的魅力。
放眼世界培养人才加强人才储备
演艺创作与呈现归根结底离不开“人”。唯有层出不穷的新人新作,才能让“源头”始终有活水,“码头”不断有客流。近年来,上海推动新人新作的力度,一年胜过一年,除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与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新人新作评选活动外,上海市新剧目展演、上海市优秀民营院团展演,吸引更多的青年艺术人才进入平台进行展示。
8月,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与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创立的英国真正好集团签约,在音乐剧产业内容开发、剧目引进、人才培养、影视制作展开全方位战略合作,这是中英文化演出行业领军企业在音乐剧产业达成的首次深度合作。在真正好集团助力下,伦敦艺术教育学校明星教师到上海进行为期四周教学。据了解,上海今后将引进一批全球及国内知名演艺集团在沪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和培养一批演艺产业领军人才,探索引进国内外的知名演艺人才培训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演艺人才培训机构,加强演艺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像英国真正好集团般牵手上海的国际知名演艺剧团将会越来越多。
大师们看重上海,离不开好政策。上海自贸试验区文化市场开放政策,鼓励跨国演艺公司和国内知名演艺集团、演出经纪机构落户上海,按照《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可落实资金奖励、出入境便利等鼓励政策等,都成为吸引“凤凰”的“梧桐树”。
同时,演艺之都的另一端——观众群体也在不断成熟。上海将完善公益性专场演出、营业性演出低价票及学生公益票等补贴政策,多渠道培育和扩大观众群体,鼓励市民文化消费,推动文化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创新,推进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构建社会、企业、市民、政府四位一体的文化惠民新模式。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推动戏曲进校园,努力在2018年实现本市大中小学全覆盖。
动漫游戏行业加快“走出去”,原创是核心竞争力
作者:张熠
来源:上观新闻
动漫游戏展会是行业风向标之一。今年暑假,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和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CCG)相继在沪举办,合计入场人次超过50万。其中,ChinaJoy的展会规模继续提升,已跃升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以游戏为主导,覆盖泛娱乐热点领域的泛娱乐交流平台。中国英雄联盟职业联赛、“DOTA2上海特级锦标赛”等国际级电竞赛事纷纷落户上海,为游戏衍生市场带来新的成长机遇。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上海网络游戏产业总产值达到457亿元,动漫产业年产值约为80亿元。活跃的动漫游戏会展平台及庞大的衍生品消费市场传递出讯号:动漫游戏产业的市场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近日,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上海将深挖动漫游戏产业市场发展潜力,提升动漫游戏原创能力,深化动漫游戏公共服务,加快全球电竞之都建设。“上海有大量的动漫游戏产业孵化园区,开放程度高,同时有着极其严格的行业规范。”CCG组委会宣传总监张炜形容,“上海企业也会不断寻求外部资源去调整自己的发展趋势,它们在动漫游戏领域的竞争力正不断加强。”
动漫游戏“走出去”步伐加快
“国际化”是上海动漫游戏企业的典型特征。
“在中国游戏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开始引进了比较多的海外游戏,但这种状况已经有所改变。去年,上海自主研发网络游戏销售收入约为427.4亿元,占全国近四成。”伽马数据创始人、首席分析师王旭认为,随着自研能力的增强,上海游戏产业具备了相当的国际竞争力。
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布的《2016上海游戏出版产业报告》显示,上海网络游戏海外销售收入约为7.752亿美元,同比增长11.6%。移动游戏海外销售收入逾四成,同比增长1.5倍。在网页游戏时代就成功将作品打入海外市场的游族网络,所推出的魔幻题材ARPG游戏《Legacy of Discord》在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登顶,实现了ARPG游戏在海外收入的突破;三七互娱发行的《永恒纪元》全球最高月流水超过3.15亿元,海外最高月流水近7000万元;老牌游戏厂商盛大游戏,也借助自身多年的积累,将全球性IP进行二次研发并反馈至海外市场。“一个游戏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我们要利益最大化,就要在全球寻找市场,国产游戏出口海外是必然趋势。”王旭说。
上海动漫企业同样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今日动画推出的国产动画片《泡泡美人鱼》、上海河马动画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的3D电影《糖果世界大冒险》等国产动画作品早已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动画片的制作从一开始就应具备国际视野。上海是一个创意性的城市,海派文化对中国动漫走向国际非常重要。”上海今日动画董事长张天晓说。4年前,今日动画开始打造“远程控制”的互联网制片管理体系,把动画原创团队留在上海,负责策划、制片、发行、衍生品开发、市场定位和国际对接等核心工作,后期制作团队则分散到世界各地,“上海是一个遥控中心,它的优势是人才和创意,应把上海的动漫企业变成一个制片公司而非制作公司。”
与此同时,这里也吸引着众多动漫游戏厂商“走进来”。上海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研究制定新的文化服务业对外开放举措,微软、索尼、暴雪、育碧、EA等一批国际游戏大厂均在上海设有子公司。“上海的优势是连接海内外,而通过在这里举办的动漫游戏展会,可以强化这方面的功能。”7月10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闭幕。博览会期间,迪士尼、万代、腾讯动漫、优酷动漫、有妖气、阅文等350家国内外展商参展,初步估计,专业板块活动现场意向交易额达14.4亿元,公众板块活动现场交易额达2.5亿元。“每年通过CCG平台,都有一两百家国内展商跟着各种活动、项目,进入海外动漫游戏市场。而海派企业本身,通常内容更国际化,只要贴上上海标签,在海外市场都非常受欢迎。”
未来,上海还将加快全球电竞之都建设。鼓励投资建设电竞赛事场馆,重点支持建设或改建可承办国际顶级电竞赛事的专业场馆1至2个,规划建设若干个特色体验馆。发展电竞产业集聚区,做强本土电竞赛事品牌,支持国际顶级电竞赛事落户。促进电竞比赛、交易、直播、培训发展,加快品牌建设和衍生品市场开发,打造完整生态圈,为国内著名电竞企业落户扎根营造良好环境。
原创是核心竞争力
动漫游戏“出海”成为可能,离不开上海动漫游戏产业精细化、精品化发展的助推。
“上海是中国网络游戏的发源地,在资本金融环境、人才集聚、游戏监管审批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微屏软件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许峰认为,游戏行业更新迭代快,从产品研发、立项到投入市场,时间节点如何,与产品接下来在市场上的发展、效益都密切挂钩。自2014年展开“国产网络游戏属地管理试点”工作以来,上海保持了在游戏出版审批方面的优势,审批速度效率进一步提升。截至2016年底,上海报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游戏1356款,占全国最终审批通过的31.5%。
雄厚的资本优势、大量的人才储备,加上政策保驾护航,在动漫游戏领域,上海已逐步形成良性、有序的市场环境。“上海聚集了庞大的消费人群,消费基础扎实,消费者具备足够强的消费能力和正版意识,这种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不可多得。正因如此,行业细分和高端化精细分类越来越明显。”张炜说,“在上海,大家都在凭自己的内容与优质创意争取支持者。”
中国动漫游戏产业体量巨大,产业融合趋势明显,新兴消费形态日趋兴盛。但细究之下,也不乏“痛点”。在动漫领域,上海动漫企业小、散、弱,行业规模不大;企业盈利能力差,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动漫行业本身仍缺乏知名形象与品牌。网络游戏领域,企业发展不均衡依然存在,大企业占领市场绝大多数份额,挤占中小微企业发展空间;而尽管本市企业的游戏产品众多,产能巨大,但缺少具有原创IP的游戏精品。在许峰看来,动漫游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优质内容的生产能力,“作为棋牌类的智力游戏竞技平台,对我们来说,打造一款游戏时,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内容还有待挖掘。内容生产者应激发创意,精雕细琢。”
“文创50条”发布后,上海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深挖动漫游戏产业市场发展潜力,逐步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动漫游戏原创中心。预计到2020年,动漫产业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亿元,原创能力强、年经营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出现2-3个全球知名的原创动漫形象或品牌;网络游戏产业销售收入达到900亿元,形成至少5-7家年主营收入15亿元以上、百家年主营收入超过亿元的网络游戏运营企业。
集政策金融人才之优,上海巩固国内网络文化龙头地位
作者:张熠
来源:上观新闻
今年9月,2017上海网络视听季暨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产业论坛在沪落幕,与会观众超过4000人次。作为一年一度的行业盛会,网络视听季的“火热”,正是上海网络视听产业规模稳步增长,产业链条日趋完整,产业环境日益优化的真实写照。
与此同时,上海的网络文化产业也正处在加速腾飞的机遇期。经过IP孵化、网文出海等一系列“大动作”后,11月8日,国内网络文学龙头企业阅文集团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20余年的发展,网络文学由草创走向成熟,上海既是集聚地,也是其发展的推动者。
“从世界范围看,文化产业最终都会占据GDP总额的25%-26%,上海目前的比例为13%。和国际水平相比,上海至少还有一半的发展空间。”长期关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主任葛红兵认为,上海集政策之优、金融之优与人才之优于一身,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巩固国内网络文化龙头地位,大有可为。”
上海成为网络视听产业主要集聚地
“在整个网络文化领域,网络视听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尤其是网络视频付费,已经成为增速最快的文化消费领域之一。”上海市文广影视局广电处处长游海洋说,经过近10年的发展,网络视听领域资源集约化、内容融合化、接收多屏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从全国布局来看,上海是主要的集聚地之一。”过去五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从3.49亿增加到5.65亿,增长了61%;手机视频用户规模从1.3亿增加到5.25亿,增长了3倍;网络视频付费用户从几十万人增加到近亿人,增长上百倍。
2010年2月,为形成规模示范效应,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正式成立,这是全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国家级网络视听产业基地。7年来,基地先后引入东方明珠、阿里巴巴大优酷事业群、喜马拉雅、TCL-IMAX、英特尔数据中心事业部、冠勇科技等一批重点企业。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已引入企业超过500家,70%以上的落户企业为从事网络视频、影视动漫、网络游戏、技术研发、信息服务等新兴文化企业,入驻企业产值超过50亿元。
随着网络自制内容全面进入精品化时代,大阵容、大资本、大制作正在成为网络剧、网络综艺节目发展的新常态。“精品内容是竞争力所在,从趋势来看,上海各网站和影视公司都更重视精品内容的投入,其成效正在慢慢显现。”游海洋说,“如《楚乔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上海出产的几部剧,网络点击量都还不错。”有调研报告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用户规模前十的全国网络自制剧中,上海影视制作企业出品占据4席。
在上海,土豆、聚力等老牌视听网站战略转型、明确定位;哔哩哔哩、喜马拉雅、蜻蜓等垂直类龙头企业逐步涌现;传统媒体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做大做强旗下新媒体品牌。走在全国前列的扶持政策则为网络视听内容制作、存储、播出、分发、交易和监管等各个环节“保驾护航”。上海设立了全国首个专用于网络视听产业的扶持政策,每年提供1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网络视听内容、网络视听活动、网络视听创新项目,目前共资助扶持231个项目,共计6342万元。
网络文学划时代的巨变发生在上海
“早在起点中文网建立之初,我们就扎根在上海浦东张江了。可以说,张江见证了中国网络文学及数字阅读产业一路发展壮大的精彩历程。”阅文集团原创内容总经理、起点中文网总编辑杨晨说。随着逐步发展成熟,网络文学已突破单纯售卖版权的模式,围绕IP孵化,打通内容生产、孵化与运营各环节,网络文学与影视、游戏、动漫、传统出版业无缝链接。
2016年,上海网络文学营业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35.3%。由原盛大文学和腾讯文学合并组建的阅文集团,旗下囊括QQ阅读、起点中文网等业界知名品牌,拥有1000万近千万部作品储备、400640万名创作者,覆盖200多种内容品类,触达6数亿用户,是国内网络文学龙头企业。《琅琊榜》《芈月传》《步步惊心》等热门影视剧均由阅文旗下平台的网络小说改编而来。“阅文集团旗下作家数量占中国网络文学作家总数近9成。”杨晨说。
“网络文学已经进入主导文学的爆发期。”在葛红兵看来,网络文学的发展,实际上改变了传统纸面阅读的生态,“网络文学在产业化发展后,创作量提升了,经典作品产生了,中国的文学读者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在网络文学发展史上,身为集聚地的上海功不可没。“全国第一家拿到数字出版许可的是盛大文学,这个划时代的巨变就发生在上海。上海既有政策扶持,也有金融支撑和人才优势,其整体文化氛围使得网络文学能够在这里如鱼得水。”
除了从小众走向大众,网络文学还走出国门,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海外粉丝。今年5月,阅文集团推出起点国际,面向海外读者提供外文版的中国网络小说阅读服务,上线作品已达100余部,累计访问用户超400万,品类覆盖玄幻、仙侠、科幻等多元题材。“阅文已在日韩、东南亚多国,以及欧美地区授权了大量网文作品的数字出版、实体书出版,和日本还有动漫方面的合作。授权作品共数百部,完成全本翻译或简体转繁体的作品近千部。”杨晨介绍。在输出作品的同时,IP效应和价值也在海外显现,“以《全职高手》为例,不仅小说登上畅销榜前列,由其改编的《全职高手》动画也在海内外用户中引起巨大轰动。我国网络文学的‘大航海时代’已然到来。”
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网络文化产业势必成为驱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动能。近日,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实施网络文化提升计划,培育网络文化龙头企业,通过培育新供给、促进新消费,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国内领先地位。
“上海有一个好的基础,那就是影视公司的‘网感’比较强。”游海洋说,“这些公司在网络自制内容的把握和探索上力度较大,重视生产内容年轻化、贴合年轻网民兴趣的热点内容。”《如果蜗牛有爱情》《老九门》等剧目堪称网络视听产业头部内容,《午夜计程车》《将军在上》《颤抖吧,阿部》《蔚蓝50米》《了不起的匠人》《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等优秀网络自制作品也不断涌现。
游海洋介绍,上海将出台相关政策,促进网络视听产业发展,“上海将继续发挥既有优势,进一步壮大本市网络视听主体,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引导优秀网络视听内容创作,实施网络视听精品内容扶持计划,培育视听精品生产;促进媒体融合发展,推动媒体转型升级;加强交流展示,打造网络视听活动重镇。”截至今年11月,上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持证机构32家,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影视制作机构共计有1988家,“上海正在形成以‘内容创作+传播平台’为核心的影视产业生态圈。”
对网络文化产业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2016年,《材料帝国》等5部作品入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年度优秀网络文学推介。阅文集团旗下签约作者共14人成为中国作协的会员,14部作品入选2016年度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上海出现了一批网络文学优秀作品,网络文学也逐渐被主流文学界接纳。”葛红兵说,“网络文学网站成熟了,作家成熟了,读者也成熟了,现在是起飞的机遇期,就等待经典作品了。”
不过也应该看到,盗版、抄袭等侵权行为依然是行业发展的重大阻碍。“去年盗版网络文学带来的损失约114亿。”杨晨说,“此外,网络文学IP改编模式仍显粗放,亟待通过创新模式来提升IP改编的精品率。未来,阅文将主动参与设定制作、发布及推广改编产品的时间表,探索更深入参加娱乐产品开发过程的方法,与上下游全产业链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推动IP泛娱乐开发不断优化升级。”
“大出版”为文化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母本”
作者:施晨露
来源:上观新闻
1253 58933 53 31370 0 0 4010 0 0:00:14 0:00:07 0:00:07 6137>月的周末,冬日里的思南公馆人头攒动,许多市民冒着寒风赶到这里,听《中国诗词大会》嘉宾郦波聊聊“今天为什么要读诗”,和获得诺奖后蛰伏多时的莫言打个照面、听一段新的故事,或者在“思南书局”里挑几本新书——逛逛新书店、参加读书会,与作家、学者面对面,如今,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与“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的发祥地,上海一直是“书”最活跃、最重要的舞台之一。如今,在新时代、新技术、新的产业融合趋势面前,上海出版正在努力构建新的产业格局。“书”,仍然是出版最核心的内容,而围绕“书”展开的“大出版产业”将成为整个文化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为文化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母本”。
传统雄厚,上海出版追求高远
1897年,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创办于上海。1912年,全国第二大民营出版策划机构——中华书局在上海创立。随后,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局也陆续在上海开业,当时国内出版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五大书局“ 商中世大开”林立于上海。据当时数据统计,1936年,仅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三家出版机构的出版物册数就占全国出版物总册数的71%左右。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出版依然保持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碰撞融合,带来的先进生产理念和生产技术,为上海出版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海出版的起步、繁荣,对近现代上海乃至中国的文艺创作、学术科研等都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出版不仅传播文化创造的成果,更是文化创造的催生者。上海出版的这种文化追求保持至今,在主题、学术、专业出版领域不断结出硕果。今年公布的国家级出版奖项中,上海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上海辞书出版社《大辞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竺可祯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详考》等4种图书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无一不凝聚着上海出版人多年埋首的辛劳结晶。
群峰并起,上海出版面临新挑战
“上海出版多的是文化人,少的是生意人。”多年来的一句笑言,某种程度上折射了上海出版的发展现状。历经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等重大变革后,国内出版群峰并起,上海出版产业规模不再占优,大众出版竞争力不强,教育出版规模较小,而在新兴出版领域,包括数字图书出版以及版权开发、与图书出版相关的文创产品开发等,发展步伐都不快。
另一方面,扎根上海、利用上海资源运营的民营出版策划机构,正在逐渐发展成为上海出版产业中不可忽视的新亮色。据统计,目前上海民营出版策划机构数量超过150家,年出版品种超过1万种,10多家民营出版策划机构的销售码洋达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比如,成立10余年的上海九久读书人在引进世界优秀图书方面取得很大成绩;成立于2011年的浦睿文化以极具个性和文艺气质的出版物,形成了“小而美”的个性出版传媒品牌;成立于2006年的读客图书年码洋8亿元,排名国内民营机构前三,所有图书平均销量超过20万册,被业界称为“单品王”。
上海还在逐渐成为全国出版单位和书店异地拓展的目标地之一。面对实体书店衰退,上海率先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无论本地书店还是外省书店拓展至上海的分店,无论国有书店还是民营书店,无论大型综合性书店还是专、精、特的中小微书店,上海都以开放的姿态、严谨的规划、丰富的资源为书店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全国主要出版单位在上海成立分支机构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弥补短板,构建上海出版新格局
“我们提出努力构建出版产业新格局,就是要做大做强出版产业,提升上海出版的实力和影响力。”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说,今天的上海出版,必须保持和强化学术专业出版的领先优势,这对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着眼产业发展后劲,正视存在的缺陷和短板,即传统领域发展不平衡、新兴领域发展不充分。
构建新格局,必须补短板。振兴纸质图书出版,推动数字出版迎头赶上,做大版权开发应用,拓展出版产业的外延,构建“大出版产业”,成为上海出版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激发国有出版单位的内生发展和创新活力,促进民营出版机构与国有出版单位的深度合作,将为上海出版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关键在于切换产业思想”,在资深出版人士看来,跳脱图书局限,做足版权文章,让出版成为文化产业的创意“母本”,不仅激发出版业的自身活力,也将促进整个文创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一本书,最初可能只是一摞厚厚的稿纸,未来以什么样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有很多可能性。如果把出版视为创意源头,基于出版资源的影业储备和新媒体延展都是“母本”的自然生发。
“我们将选择能够激发个人成长、具有正向价值观、体现中国文化传承的作品进行孵化和版权延展”,在读客图书执行副总裁朱筱筱看来,基于好作品的版权开发是连接文创产业各个环节的黏合剂,这就是IP(知识产权)这个“热词”的核心,文学和出版作为IP的源头,可以低成本、低风险孵化优质版权,而优质版权是优质电影、电视剧、网剧、游戏等的基础。
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和全球动漫游戏原创中心,隐身其后的出版产业新格局,将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繁荣发展中显现越来越清晰的产业路线,提供越来越坚实的创意基础。
“东方纽约”潜力足,上海打造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
作者:钟菡
来源:上观新闻
近日,前来中华艺术宫参与“一带一路”国际艺术联合展的塞尔维亚展览策展人玛丽佳娜•克拉利克对上海赞不绝口:“上海有成为‘东方纽约’的潜力,各种文化可以在这里展开交流,进行东西方对话。” 她尤其佩服上海拥有众多优秀画廊和私人博物馆。玛丽佳娜说,她是从挪威一家博物馆里获得这些上海私人博物馆和画廊的推荐,上海的国际化可见一斑。不只是玛丽佳娜,许多来沪举办展览和交流的国外艺术家,一到上海都会直奔各大画廊和艺术园区,有的来上海之前已和不少画廊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国际”“专业”“设施良好”等评价,让他们乐意将自己的作品交给上海的画廊代理。
上海在国际艺术品交易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来自上海市文广局的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艺术品经营机构426家,交易规模59.36亿元。以画廊、艺术博览会构成的一级市场和以艺术品拍卖机构为主体的二级市场稳步发展,艺术品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但与此同时,上海还面临着产业整体规模偏小、产业集聚效应不足、产业扶持政策缺位等问题,距离真正成为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的目标,上海还需要补什么课?未来还将有哪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文创企业来沪?
外国艺术家眼中的“东方纽约”
据统计,目前上海共拥有专业画廊数量约300家,全年交易额约12亿元;艺术集聚区3个,总占地面积10.1万平方米,吸引150余家艺术机构入驻。相当部分画廊在市场定位、经营理念、运作模式,特别是艺术家发现与推介上逐渐接轨国际,具备了成熟画廊的经纪代理功能。外资画廊逐渐增多,体现出上海艺术品产业发展的国际化特征。
上海的艺术博览会同样繁荣,并且呈现了互为补充的差异化发展。去年全市举办艺术品交易展会8个,艺术品交易额约8亿元。2017年深秋的上海,则以三个特色不同的艺术博览会领衔,同时由几十家美术馆、画廊和艺术空间共襄盛举,把这座国际大都市带进了艺术博览会时间。这三个分布在浦江两岸的艺术博览会可以用通俗、齐全、精道三个词来概括。其中,上海艺博会定位大众需求,上海21当代艺术博览会以阵容齐全取胜,而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力求在精深上下功夫。不同的定位满足了不同层次艺术品爱好者和藏家的需求。
上海文物艺术品拍卖业总体保持平稳势头,继续保持了以海派书画等为主的拍卖特色。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艺术品保税仓储、保税展示等政策的实施,上海已成为国内艺术品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口岸。去年,全市共有艺术品拍卖机构80家,其中具有文物艺术品拍卖资质机构58家,全年举办专场拍卖会293场,拍卖额为34.26亿元;经上海口岸进出口的艺术品数量8450件,出口贸易额5.1亿元。
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艺术品保税仓储一期作为中国大陆首个专业艺术品保税仓库,自2013年投入运营以来,累计进出库货值已达240亿元。即将于2018年初投入使用的上海国际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6.83万平方米,将是全球面积最大、设施先进、服务专业的艺术品综合服务中心。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还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故宫博物院、中国集邮总公司等合作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说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三大问题制约艺术品交易市场发展
到2020年,上海要建设成为世界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基本形成门类多样、布局合理,品牌汇聚、人才集聚,交易活跃、市场规范的上海艺术品产业整体格局。但不可否认,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有很多的短板和不足急需改善。
市文广局市场处处长郁文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上海艺术品交易市场中主要面临三大问题。一是产业整体规模偏小。经营主体数量不足,实力整体较弱,艺术展会缺乏品牌影响力;二是产业集聚效应不足。园区整体规模小,集聚程度弱;三是产业扶持政策缺位,产业发展保障体系不足。
近年来,传统画廊生存压力大,关停现象屡见不鲜。据艺博会工作人员透露,近年来艺博会参展画廊变化很大,不少画廊已经关闭或者转手。作为中国国内首家专业的艺术品拍卖公司,近年来,上海朵云轩拍卖有限公司凭借百年品牌、在行业中的引领地位和近年来强劲的创新发展势头,让具有传统特色的文化传承活动融入百姓寻常生活中。但与此同时,作为一家老字号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比,竞争手段不够灵活,限制了一些业务的拓展;公司的业务人才培养包括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也优势不够,这些都困扰着朵云轩拍卖公司的发展。在目前形势下如何培养专业人才,推动朵云轩产业链的良性运转和互动,同时在互联网和艺术金融平台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模式,都是这家百年老店正在思考的破题之路。
税费优惠政策吸引文创企业来沪
到上海办文创企业,有什么税费优惠政策?未来,上海将强化西岸保税仓库核心功能,构建成熟、专业、优质的艺术品进出境通道,形成集艺术创作、展示交易、仓储物流、专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完整艺术品产业链。对符合国家出口退(免)税规定的艺术品,按规定实行退(免)税政策。在文物临时进出境方面,争取更多政策支持,探索试点延长文物临时进境有效期相关政策。
如今,各大国际拍卖行都纷纷把上海作为拍卖巡展的必经之地。据了解,未来,上海将引进一批全球及国内知名画廊、艺术品拍卖公司、艺术品评估机构落户上海,推动更多的本地画廊和艺术品拍卖公司跻身国内同行业前十强。在支持国内外知名艺术品拍卖机构落户上海的同时,引导本地拍卖行找准发展定位、调整经营业态、形成业务特色,逐步做大做强。
去年,香格纳画廊在西岸开出新空间,该画廊工作人员表示,集聚效应是入驻西岸艺术园区的考虑因素之一,“艺术需要氛围,有些时候,如果你要去某个地方看一个画廊、一个展览,无论是时间还是交通都会有很大的消耗。但如果画廊能够聚集,成为园区和片区,能够在一定范围下造成便利。”接下来,上海将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打造若干具有相当规模且定位明确、特色鲜明的大型艺术集聚区,加快推进浦东外高桥、徐汇滨江艺术集聚区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与运营大型艺术集聚区,强化园区对画廊、艺术机构、艺术家的集聚能力和孵化功能,凸显集聚对产业发展的规模带动效应。
上海的艺术季将越来越丰盛。未来,上海将进一步支持艺术博览会发展,支持本地艺博会提升竞争力与影响力,打造定位精准、特色鲜明且能带动长三角、辐射全国的本地艺博会品牌,同时鼓励引进世界知名艺术博览会或国内专业艺术展会,形成专业交流与大众消费共同发展的格局。
今年3月,国博天猫旗舰店的日常运营管理工作和产品库存正式完成向自贸区艺术品交易中心的交接,“文创中国”中国大区运营中心一期电商运营中心己准备就绪。未来充分依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优势,上海将继续鼓励知名艺术机构与国内知名电商合作建设艺术品跨境电商服务平台,规范开展在线艺术品展示与交易业务。
青年艺术家在起步阶段非常艰难。前不久,第三届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举办了年度大展,许多参展的青年艺术家在收藏和销售经验上是一张白纸,甚至不会给自己的作品定价。主办方希望,这些作品相对成熟的青年艺术家能通过主题展的形式聚集在上海,拓宽销售和展示的平台。据悉,上海将进一步鼓励画廊、艺术机构及艺术博览会为青年艺术人才提供创作展示平台和市场推广服务,组织参加国内外重要艺术博览会,并鼓励在若干区内推出大师工作室及大型创作基地,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驻地创作。同时支持艺术家公寓建设,提升相关配套保障水平。这对于青年艺术家“落沪”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此外,上海还将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文化艺术品领域有序开放,探索文物拍卖行业在自贸试验区内适度向外资开放等。
无疑,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将为上海构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保驾护航。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继续当好全国创意设计产业排头兵
作者:刘锟
来源:上观新闻
就在前几天,第二架C919大型客机在浦东机场首次腾空起飞,国人的大飞机梦再进一步;而由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和中科院光机所联合研制的“大口径激光干涉仪”也实现了量产,在高精度检测方面突破国外垄断;晨光文具设计中心则通过每年推出千余款新品,连续5年成为全国文具制造企业第一……
大到一架飞机,小至一支铅笔,这其中都渗透着设计的“魔力”。自201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被命名为“设计之都”以来,上海的创意设计产业蒸蒸日上,已经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助力“上海制造”向“上海创造”转变的粘合剂。近日,上海发布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文创50条)中提出,要通过国际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的建设,深化国际创意设计高地建设,提高创意设计产业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设计驱动产业发展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创意设计是重要一环。通过创意设计可以洞察并挖掘痛点从而驱动产业发展。“上海可以强化设计驱动型产业的发展,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整合更多资源来面向需求。”见到丁伟时,他刚从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传媒学院给学生们上完一堂创意设计课。这位15年前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就来上海闯荡的设计师,如今已经成为工业设计圈内几乎无人不晓的“大咖”,其创办的木马设计公司也从一个小小的工作室变为设计集团,客户遍及全球,从世界500强的飞利浦、通用电气、奥的斯到国内知名的中兴通讯、海尔电器、欧琳厨电等,服务客户超过2000家。
15年间,丁伟见证了创意设计尤其是工业设计从不被人认知,到现在国家到地方全力推动设计驱动产业发展的历程。丁伟说,设计自身很难单独存在,一定是服务于产业、扎根于产业。过去工业设计一直被视为一种简单的服务辅助,今天已从从属地位转向驱动地位,成为核心引领。以C919大飞机为例,从机头、机翼到机尾、发动机,正是设计上的费尽心思,减小了阻力,有效降低了油耗。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民机产业,特别是民用飞机工业设计的发展,能使国内航空工业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最终形成强大的创意产业群。”
随着工业设计从节点价值转变为系统价值,设计师的角色也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像导演,通过完整的脚本预制产业发展的整体路径,并且带领行业去突破。
上海岸峰设计公司与北玻股份深度合作,为其设计的高端系列钢化炉产品,采用行业首创的模块化设计理念,使设备在装机运行后仍可以进行灵活扩展增长,2016年销量超过100台,销售额超4.5亿元,年增长约20%,在国内市场已经替代了进口设备。在全球市场,新一代钢化炉接受度还在持续升温,该产品目前已经与世界前五大玻璃公司圣戈班、皮尔金顿、AGC、嘉殿和PPG等进行合作洽谈。
这次“文创50条”提出了“大工业设计”的理念,加强工业设计战略趋势研究及行业标准制定,加强共性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研究,推动虚拟(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技术应用。岸峰设计总经理谢春雷说,按照大工业设计理念,岸峰将逐步发展成为集品牌设计、产品设计、自动化设计、嵌入式开发、供应链托管、项目融资等一体的综合性工业设计机构,聚焦高端装备领域设计创新,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
“‘文创50条’让我们看到了政府对设计产业的重视,我们将借助这股东风加快整合全球最顶尖的研发人才和资源,打造中国大交通设计领域的领跑者。”上海龙创汽车设计公司科技金融经理张梦娇说。如今,龙创设计在SUV、新能源电动车、重卡研发等领域长期保持国内领先地位,研发车型上市总销量突破一千万辆,带动汽车行业间接产值上万亿元。“未来我们将在智能汽车、航空航天、管联网及医疗器械等领域的高端制造设计上持续发力,成为中国第一的汽车整车设计研发企业,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真正实现全产业链交钥匙工程。”
建设自主品牌梯队
国际“品牌之都”建设也被写入这次的“文创50条”,并作为创意设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发展。上海牌手表、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这些老品牌曾是上海的荣耀。但如今,如何重振老品牌雄风,是当前摆在政府及老品牌拥有者面前的一道考题。
市经信委都市产业处处长刘波英说,根据“文创50条”,上海不仅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扶持引导等方式,使一批如老凤祥、上海家化、红双喜、恒源祥等老字号、老品牌焕发青春、再铸辉煌;而且还要在城市功能转型、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中,坚持培育新品牌,促使一批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品牌应运而生,如上海联影、振华港机等先进制造品牌,漕河泾、金桥等工业园区品牌,田子坊、M50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
发展品牌经济应兼顾上海城市品牌、与行业(区域)品牌、企业(产品)品牌三个层面,形成相互支撑的生态关系。例如,上海轻工原本在全国赫赫有名,由于历史原因现在衰落了,今年9月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上海美丽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美丽健康产业为突破口,重振上海“东方美谷”雄风,致力于形成“品牌聚合要素,要素孕育创新,创新推动产业,产业提升城市,城市反哺品牌”的良性发展机制,推动城市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的相互支撑和健康发展。
品牌是差异化、特色化的产物,本质上是对客户的庄严承诺。“文创50条”提出,品牌经济的内核是“诚信立本、科技创新、质量保证、消费引领、情感维护”,五个方面环环相扣。刘波英解释说,管理大师德鲁克提出,不仅要满足顾客,更要“创造顾客”,这就是要求“消费引领”。要能做到这一点,“科技创新”必不可少,不能适应,必遭淘汰。而“质量保证”是所有品牌的立足基础,也是“诚信立本”的物化表现,而在诚信基础上建立起的特色文化,才能真正形成消费者的“情感维护”,即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烙印和联想。“品牌经济就是要形成具有社会责任和诚信担当的社会诚信氛围和市场信用环境。”
再值钱的东西,没有流通、不能交易,就体现不了价值。品牌价值亦然。但国内在品牌价值发现、评估交易、品牌金融等方面存在着品牌经济发展价值链环节的“断链”问题。这两年,上海率先探索品牌价值发现的路径和方法,着重解决品牌没有流通、不能交易的问题,成立国内首个“品牌银行”、首个品牌发展基金等都是具有示范性的探索。
根据“文创50条”精神,上海下一步将在推动建立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的品牌无形资产评估机构,探索开展品牌资产评估、交易、存储、担保、托管、融资、租赁等一系列的品牌金融服务。市文创办副主任陈跃华说,在“文创50条”指引下,上海将提升一批强品牌、振兴一批老品牌、培育一批新品牌、引进一批好品牌,建设全球、国家、市级三个层次的自主品牌梯队。同时,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参加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制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企业品牌建设能力。
提升时尚产业能级
发展时尚产业是上海提升城市功能,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创意设计的重要板块,“文创50条”对时尚产业着墨颇多。
日前发布的《上海时尚产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全球时尚行业总价值约2.4万亿美元,如果拿时尚产业与一个国家的GDP相比,全球时尚产业将成为第七大经济体。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二大时尚产品消费国家,并有望在2025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这些都为中国建立时尚中心城市创造了绝佳的外部条件。
对上海来说,发展时尚产业既符合当前宏观经济实际,也符合国际化大都市定位。从全国看,上海更具优势,“进不了上海,到不了全国,更闯不到海外”。上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被誉为“远东巴黎”,是世界级时尚中心。进入21世纪,与时尚产业密切相关的各类文化、娱乐、休闲、体育、传媒、会展等设施相继建成,上海已经具备大力发展时尚产业的良好条件和难得的后发优势。
以纺织时装为例,作为中国纺织业龙头,这几年上海纺织融合科技与时尚,大力促进时尚产业与相关产业交叉互促,已经成为上海时尚的一张名片。东方国际集团董事长童继生表示,集团以助力打造上海国际时尚之都为己任,以连续运作了15年的上海时装周为重要载体,大力发展时尚产业,上海时装周已分别与米兰、巴黎、伦敦、东京等时装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影响力。根据“文创50条”精神,东方国际将围绕“上海时装周、亚洲订货季”目标,坚持以“立足本土兼备国际视野”和“创意设计与商业落地并重”为特色定位,融合东西方文明,发出中国声音。
数据也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上海纺织制造行业实现出口交货值43.7亿元,环比增长14.8%。其中,纺织服装制造实现出口交货值25.5亿元,环比增长28.7%。“在全球服装销售进入新常态消费理念逐步形成的初期,上海服装制造行业的服装出口贸易逆势增长,其主要因素为服装品牌结构的调整和时尚转型发展所致。”上海服装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郭黎阳说。
上海需要在凸显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吸收国外发展时尚产业的经验,进一步提升时尚产业发展水平和能级。业内人士表示,东京和首尔的经验表明,政府引导是发挥“后发优势”的必要条件,有助于集聚资源、少走弯路。在未来时尚产业的布局上,除了时尚服装,还应在美丽健康、时尚家居、宝玉石等领域进一步拓展。同时,推进时尚咨询设计、贸易流通、时尚传播等时尚服务业发展。
上海时尚之都不但要引领世界未来新时尚的潮流,也要让时尚变成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消费得起的时尚。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
文化产业研究所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长按二维码关注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笔记本
了解更多
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IP笔记本
了解更多
购买笔记本,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