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6期文化产业评论
从《战狼2》到《前任3》,小镇青年撑起了票房,媒体和舆论也将“小镇青年”推至风口浪尖,“小镇青年”的审美与偏好成为关注的焦点。“小镇青年”们被泛娱乐文化产品戳中内心,走向影视资本关注的中心,绝对不是所谓的“小镇”式庸俗审美泛起,而是中国社会文化消费整体升级的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区域政策差异,经济发展不均衡,文化发展失衡,这是社会问题,不是Diss“小镇青年”的审美就能解决的问题,正如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上所言:想要发现“中国式机会”,必须先要深刻、立体、本质地理解中国。
作者:郭丽娟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截至2018年1月13日下午15:00,《前任3:再见前任》实时累计票房达16.57亿元,遥遥领先。这部小成本电影成为2018年率先破10亿的影片,不仅赚足了话题,更是再一次把“小镇青年”推至前台。从《战狼2》到《前任3》,小镇青年撑起了票房,媒体和舆论也将“小镇青年”推至风口浪尖,“小镇青年”的审美与偏好成为关注的焦点。
“小镇青年”图像:真的这么土?
“小镇青年”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小镇青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群体?
定格的“阶级性”
从地理上来看,他们位于三四五线城市,距离大城市有一定距离;从收入上来看,相比于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从年龄上看,他们大多为25—35岁的年轻人;从消费观念上,对精神文化追求达不到“文艺情怀”级别,在很多影评人眼里他们或许就是庸常审美的代表。有媒体把这一观众群体命名为“小镇青年”,翻阅很多关于“小镇青年”的相关文章,这一称谓多少给人一点粗暴的感觉,似乎“小镇”青年就是这么“土”。
然而就是这样一群在很多人看来地域偏一点,收入少一点,情怀差一点,审美庸一点的人群,成为了国产片的救星。其实,广大“非一线”城市的票房早已成为中国票房支撑的中坚力量。2015年中国电影年度票房冠军《捉妖记》的主力观众,已不再是北上广深的白领,超过80%的票房贡献来自二线以下城市中的年轻人。
《前任3》票房区域分布图
升级的“消费观”
《2017小镇青年泛娱乐白皮书》将“小镇青年”拆分。从“小镇”定义来看,根据2016《第一财经周刊》对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分级标准,将全国三四五线城市和六线县级区划,来定义“小镇经济”的研究范围,而这里的“小镇”并非真实意义上的乡镇,而是代表了和一二线城市相对差异化的消费生态。
从“青年”范围来看,我们将青年样本的范围,定义在15—24岁,向低年龄阶段进一步下潜。基于互联网生态和硬件向年轻群体的更快速普及,15—18岁的群体俨然已经是互联网泛娱乐消费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战狼2》到《前任3》,从《微微一笑很倾城》到《你好,旧时光》《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无论是大荧幕还是小荧屏,“小镇青年”们的引爆力都不容小觑,而“小镇青年”也不再只是传统“阶级性”定义的群体,而是新的经济消费群体,这个群体正在为文化消费的大众升级贡献着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巨大力量!
撑起国产流量的真的是庸俗审美?
2013年,前两部《小时代》引发的巨大争议,光彩亮丽的票房数字和饱受质疑的电影品质,挑起了从新浪微博(大V联合论战)到人民日报对《小时代》的联合围剿,《小时代》的庞大粉丝群则展开了顽强的自卫反击。争议焦点是电影受众——小镇青年的审美品质。“小镇青年”作为文化消费现象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并引来持续关注。
2016 年《美人鱼》获得了小镇青年的热烈追捧,票房一骑绝尘,荣升第一部票房超过30亿的国产影片;2017年《战狼2》的票房突破56亿,杀进了全球电影票房 TOP100的行列,其80%的票房来自二线以下的城市;如今,上映16天,平均每天一个亿的《前任3》,90%的票房更是得益于“小镇青年”。
国产片票房大卖,人们归因于“小镇青年”的审美,认为很多国产片质量低,迎合了所谓“小镇青年”的庸俗审美,网络上甚至出现“文艺青年向小镇青年低头”的论断,虽然论断者们一再强调不站队立场,但终究难掩对“小镇青年”们的Diss感。但拯救票房的究竟是庸俗审美还是贴近生活的情感共鸣?
影视作品作为人们的娱乐文化消费产品,人们肯花时间、花精力、花金钱去消费,归根结底是有情感的共鸣。无论是《战狼2》的超然爱国情,还是《小美好》的青春甜美,亦或是《前任3》的相爱却不在一起的爱情,情感共鸣才是影视作品成为爆款的关键。
曾经,说起青春剧,人们的印象就是早恋、堕胎、分手,但2017爆款青春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却甜死了观众,因为这两个“小镇青年”的校园生活才是广大“小镇青年”们青春生活的常态,毕竟,残酷青春只存在于小众人群里,关注小众的同时,请别忘记常态才是大众的生活。
而《前任3》,没有大投资,制作水准可能也达不到“文艺”水准,但在现代人的感情里,自尊是比恋爱更重要的事,抹不开面子都不肯退让一步才是真实的状态,没有纯情玛丽苏的幻想,一场具有现代人心绪的分手程序更是直戳人心,揭开了多少人隐隐作痛的伤口,又让多少人回忆起了曾经。《前任3》们从来不是赢在艺术与审美层面,而是回归现实的情感。毕竟,《体面》的《说散就散》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IP情感化转向?
近几年IP成为市场宠儿,大IP更是市场力捧的对象,似乎背靠大IP就一定掌握了引流变现的利器。但《星球大战8》的超震撼视觉,却没能赢过《前任3》的小成本,小制作。上映期间《前任3》远远甩开同档期其他对手,甚至吊打“宇宙第一IP”,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那些年苦苦追寻的大IP是否到了分岔路口?
从《芳华》的大热,到《前任3》的火爆,影视市场的固有经验在不断被刷新,不论“小鲜肉+大IP”,还是“重工业电影”,影视市场从一线城市“下潜”论,曾经百试不爽的概念,或许到了该转变的时刻。有很多影视爱好者也表示,大片看着特别爽,后期与概念都很赞,但是看过之后很难记得讲了什么故事。或许忘记的不是故事,而是缺乏让人记住的味道,缺少戳心的情感。
就像《前任3》,在故事层面看来,并算不上一个IP,但从情感层面来看,它和《战狼2》一样,是捕捉到了“小镇青年”们的情绪“大IP”。从豆瓣评分来看,很多“小镇青年”捧红的影视作品,评分并不算高,对影评人来说,或许艺术体验远没有达到所谓的要求,但对普通“小镇青年”来说,一场酣畅淋漓的情感共鸣,足以让普通观众掏腰包。在生活里来来去去,平凡、简单却戳心。
结语
“小镇青年”们被泛娱乐文化产品戳中内心,走向影视资本关注的中心,绝对不是所谓的“小镇”式庸俗审美泛起,而是中国社会文化消费整体升级的体现。一部作品,一个产品的成功逆袭,必然是戳中了大众的心,社会的痛。
如同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快手、拼多多、今日头条们,或许一定程度上存在低俗趣味,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产品迅速获取了大量的用户,无论在市场还是在资本层面,都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弯道超车”。而这些用户绝大多数是正在崛起的“小镇青年”们,《前任3》在快手和抖音的“病毒式传播”,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审美”趣味层面。
说到底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区域政策差异,经济发展不均衡,文化发展失衡,这是社会问题,不是Diss“小镇青年”的审美就能解决的问题,正如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上所言:想要发现“中国式机会”,必须先要深刻、立体、本质地理解中国。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
文化产业研究所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长按二维码关注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购买笔记本,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