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文告诉你金融如何支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2018-01-24 刘金祥 文化产业评论

第1877期文化产业评论


推动城市文化资源创意开发和现代转化,加快城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离不开现代金融业的支持。城市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城市创新金融业务等提供了广阔市场。作者从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的“轻、薄、短、小、弱”等特征出发,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指出我国金融支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其发展的主要路径。如何具体而有效地用金融支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请看官接着阅读下文。



作者 | 刘金祥(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构建文化投融资体系、完善金融扶持机制,是加快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必然条件,是促进城市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互动发展、合作共赢的重要途径。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长期游离于市场经济的轨道,依赖政府财政的单一投资支持方式,在体制内自我封闭式发展,与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基本处于脱节状态,致使许多城市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难以转化为经济效能和物质财富。

 

个中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僵化的城市管理体制束缚了文化生产力发展,造成城市文化产品与服务极度短缺,致使城市居民长期处于“文化饥渴”状态;另一方面是各级城市政府投资不足,缺乏市场融资机制和盈利动力,造成城市文化资源长期闲置,致使巨额文化财富与城市擦肩而过。

 

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推动城市文化资源创意开发和现代转化,加快城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离不开现代金融业的支持与扶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投资就像一根指挥棒,引导着城市文化资源的市场配置和结构优化。与此同时,城市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城市创新金融业务、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盈利水平提供了广阔市场。对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金融扶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不难发现这些国家城市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绝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精心谋划、各方支持、逐步推进的结果。回顾他们的成长成功之路,除了法律法规的充分保障、人才培养和高科技的有力支撑、海外市场需求的强力拉动等因素外,还有一个要件就是都构建了文化产业发展和金融支持的互动良性循环机制,解决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瓶颈问题,实现了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在支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市场和政府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和资金效率最大化的组合目标。当前,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产业规模较为弱小,产业布局较为分散,产业竞争力较为薄弱,呈现鲜明的“轻、薄、短、小、弱”等特征。

 

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尚未构建起高效合理的城市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特别是城市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不够,主要表现在:

 

一是银行的逐利本质决定了其信贷资金轻易不能对城市文化企业实现全覆盖支持。

 

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控制风险。理论上说,银行发放贷款的前提是信贷需求方必须提供合格的抵押品或者有效的担保,由此才能较好地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最大程度地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在现实中,由于拥有合格的抵押品、良好的业绩和市场号召力,某些城市文化行业或文化企业不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但是,城市市场上数量最多的是那些企业规模小、抵押品不足、发展前景不明确的中小文化企业,它们被排斥在银行信贷服务的范围之外。

 

二是直接融资市场对城市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有限。

 

从国际经验看,文化产业强国基本都建立了文化产业与直接融资市场的资金互动机制。美国城市文化产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并不是商业银行,而是直接融资,包括风险投资、私墓股权投资、产业基金和资本市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保证了城市文化产业的正常资金需求,促进了美国城市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但是,当前中国的风险投资和产业基金仍处于起始阶段,而文化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的标准又极为苛刻,导致直接融资市场对城市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相当勉强。

 

三是金融市场缺乏城市文化产业投资的风险控制体系。

 

在城市文化产业中,以影视业为代表的的大部分行业属于创意型行业,生产的不是有形的产品,而是无形的艺术作品,其投资回报率高度依赖于市场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如果大资金投入的产品无法获得市场追捧,那么就将产生巨大的投资损失,而获得市场认可的产品则将获得数倍的投资回报。

 

因此,城市文化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异常明显。这样的行业特征是阻碍大部分风险厌恶性投资者进入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美国金融市场就曾通过一系列金融创新来分散投资风险,例如,针对城市文化企业提供创意产品的市场前景保险,针对投资者则利用投资组合降低影视作品投资的风险。

 

可见,建立城市文化产业投资的风险控制体系,是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的重要制度架构之一。所以,只有加强对金融支持城市文化产业机制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举措和办法,才能推动城市文化产业与金融业实现有效对接,不断提高金融支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

 


金融扶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

 

城市文化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核心价值是无形知识产权,几乎不需要消耗自然资源,不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还有利于营造更人性化更和谐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但城市文化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特点,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初始生产成本非常高,当产生规模优势后,其复制、流通、传播成本会相对降低,进而通过广泛传播、综合开发、品牌经营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实现利润最大化

 

世界文化传媒巨头的经营实践也表明,虽然内容产品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依托,但70%左右的利润是来自全球化的传播和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因此,城市文化产业公司表现出的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资金的不同需求特征,使得整个发展过程都离不开金融支持。

 

当前,城市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服务经济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将二者有效结合,以市场化的方式推动金融资源在城市文化产业优化配置,将成为城市文化产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路径。

 

金融扶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推动产业内相关企业融资模式和融资结构的优化,其实现路径是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对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以及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对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

 

只有实现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扶持的有效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内生需求与外部供给的有效对接,最终完成金融扶持城市文化产业的功能。其具体表现在:

 

一方面,城市文化产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其边际收益较低,难以获得足够的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扶持。而通过金融制度改革创新,消除信贷体制弊端,鼓励民间资本注入,支持金融中介机构发展等方面对金融资源实施政策性引导,可以提高资本逐利动力,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当文化企业发展到具有较高的边际收益,城市文化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优势得以显现后,政策性金融支持方式可以选择退出,由商业金融延续替代。

 

另一方面,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主要表现在通过资金募集与并购重组对企业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择,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规模化发展。在初期阶段,由于收益与风险的不匹配,间接金融一般不愿独自承担较大的风险而导致支持力度较弱。而直接金融通过资本市场的资金募集功能所表现出的风险分散特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对城市文化产业的支持作用。



金融扶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实现城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亟需解决产业投融资瓶颈的制约,实现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良性互动。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表明,建立完善的金融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是城市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战略上看,一个高效运作的金融支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架构大体需要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

 

第一是统一指导和多样发展的关系。由于城市文化产业是一个复杂的要素集合体,兼具精神属性和市场属性。金融对城市文化产业的扶持,一方面要以民族的、健康向上的文化基调为统摄,另一方面则要参与城市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市场需求。

 

第二是城市政府支持和市场调节的关系。城市文化产业有公益性和营利性之分。政府要在公益性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杠杆积极吸引金融资本进入公益性文化领域;而营利性文化产业的资金融通则应由金融市场自发调节完成,城市政府要尽量避免与民争利。

 

第三是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的关系。金融对城市文化产业的扶持要突出重点,集中有限资金扶持那些前期发展基础好、民族文化积淀深的城市文化企业,集中打造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内影响力的城市文化产业品牌。在此基础上,通过明星行业的拉动效应,促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截至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扶持政策体系。短期内,要继续深化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对城市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建立城市文化产业的保险市场,并探索城市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协调配套机制。

 

一是促进金融与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有效结合。

 

城市文化产业链包括资源整合—内容创作—集成包装—发行推广—文化消费等众多环节,完整而闭合的产业链条是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基础和支点。而我国文化产业链还是不完整的,表现在城市文化企业的经营能力不强,产业集聚效应弱化,尤其是城市龙头文化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品牌效应不强

 

因此,必须借鉴发达国家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经验,加强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支持,打造涵盖文化产品从生产、服务到终端消费的完整文化产业链条。以城市文化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优势企业和特色企业为重点扶持对象,尤其是出版发行、文化旅游、现代传媒、文化娱乐及演艺、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动漫游戏、民俗节庆及会展、体育休闲健身等细分行业中的相关企业,加大针对金融产品创新及服务流程优化,完善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力争为其提供全方位和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促进这些企业经营能力和业绩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是建立健全间接金融扶持机制。

 

无论商业银行还是政策性银行抑或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主要是促进资金盈余部门与短缺部门之间进行高效资金融通,而且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落实也正是依托强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体系,通过间接金融方面的信贷扶持来实现的。

 

在具体操作环节上,一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城市文化企业,创新开发和完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融资租赁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等新型信贷产品,不断破解城市文化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二要探索建立适合城市文化产业多种贷款模式和风险分担机制,尝试将中小企业“集合贷款”和农户“信用箱体贷款”等有关信贷创新产品向城市文化产业移植,而对于处于细分行业上下游城市文化企业,可以尝试以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对于旅游资源开发、影视制作、动漫开发的大项目,可以采用银团贷款的模式进行扶持。

 

三要在秉持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城市不同文化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水平,同时考虑向重点扶持项目、特色项目和优势项目进行适当倾斜。

 

四要结合城市文化企业的特点,在商业银行体系内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信用评级和信用评分制度,而且在城市文化企业贷款业务工作责任落实和工作质量考核方面,力争做到尽职者免责,失职者问责。

 


三是拓宽城市文化产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渐趋完善,为城市文化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扶持平台。2009年10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推出创业板,为直接扶持城市中小文化企业发展,间接支持文化产业升级提供了便利,同时创业板市场本身也成为城市中小文化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直接融资渠道。

 

此外,文化企业债券发行规模逐年攀升,文化债券市场也已成为文化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进一步推动城市文化企业参与资本市场运营,对于成熟的大型文化企业应扶持其通过沪深交易所主板市场上市融资或再融资,并在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不断增强企业创新活力、经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对于城市绝大部分中小文化企业,积极引导和支持他们运用企业债券、商业票据以及集合债等融资工具,完成资金的有效融通,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条件成熟之时,城市政府应扶持和支持其通过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

 

四是健全金融扶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形成的现实基础是,区域内文化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经营能力的提升、品牌战略的实施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着眼未来城市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系统梳理在扶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尤其是金融扶持政策,进一步调整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搭建城市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

 

具体是通过城市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财政注资引导,鼓励各种类型的资本依法参与文化企业运营,促进银、政、企的有效对接。在各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也应指定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向重点扶持的文化企业。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等方式多渠道分散文化企业的融资风险,增强相关金融机构和各类投资基金对城市文化产业的扶持信心。

 

五是开发城市文化产业的多元化保险产品。

 

社会保险的支持保障是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由于城市文化产业不确定性较强,风险较高,所以,城市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得到保险的支持。

 

可以通过开发多元化的保险产品和提供优质高效的保险服务,提升保险行业对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可以协调商业性保险机构,结合现实状况,加大对城市文化产业财产性保险和权益性保险研发投入,积极开发适合城市文化企业特性和现实需要的保险产品,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合理确定相关产品的保险费率,对重点扶持企业和项目适当调低保险费率,并通过优质高效的保险服务,实现城市文化产业和保险行业的互利双赢。

 

同时,还应积极开发城市文化消费信贷产品。文化产品消费市场的培育,消费习惯的改变都需要一定时间,必须通过适当的政策加以引导和支持,将城市居民的现实文化需求转化成有效的消费。金融机构应通过对文化产品消费信贷产品创新,不断满足城市文化产业多层次的消费信贷需求。可以通过开发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品种,扩大对会展、艺术品、数字产品、音像制品、电影产品等综合消费信贷投放。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

文化产业研究所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笔记本

了解更多

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IP笔记本

了解更多

实习•兼职•投稿,请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