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象·刘三姐》破产,是“印象”出了问题还是资本市场在作怪?

2018-01-26 文化产业评论

第1879期文化产业评论


近日,《印象·刘三姐》申请破产的消息引发热议,为何年利润近亿元却面临破产,其背后的原因又有怎样的深意?《印象·刘三姐》作为山水实景开山之作却难以为继,这又是否意味着其他印象系列也将走上同样的坎坷之路?到底该如何发展山水实景,发展文化产业,连接文化与市场?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综合

编辑 | 姜力荣

 

2017年8月,作为山水实景演出开山之作的《印象·刘三姐》因严重资不抵债,向广西高院提出破产重整申请,消息一出,一时被推上风口浪尖。作为年利润近亿元的演出,项目运营良好却面临破产,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印象·刘三姐》由导演张艺谋、王潮歌、国家一级编剧梅帅元等人于1998年主创,是张艺谋“印象”系列的开端。然而,自2004年正式公演至今,十余年来一直运营《印象·刘三姐》的公司广维文华却因为严重资不抵债,于2017年8月15日向广西高院申请破产重整。

 

广维公司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8月31日,广维公司资产总额为1.59亿多元,负债总额为9.29亿多元,全部为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总额为-7.69亿多元。而管理人债权审核报告显示,本案申报债权总额为18.09亿多元,核定总额为12.01亿多元,另有待定债权总额为2.37亿多元,未申报债权总额约为6.6亿多元

 

就在全网热烈讨论《印象·刘三姐》破产,《印象·刘三姐》是否不复存在之际,1月25日,导演王潮歌在微博上就此事发表了澄清,该澄清表明,《印象·刘三姐》并非项目亏本,而是公司背后不当的关联担保和投资问题导致的破产


 

一、资本猖獗介入引发破产

 

作为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和广西的旅游文化活名片,《印象·刘三姐》演出风光无限、经久不衰,无疑给中外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票难求可以证明它的火爆程度。不仅如此,这部桂林真正的刘三姐给桂林带来的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

 

自2004年起,《印象·刘三姐》正式公演,每年演出500多场,年接待国内外观众100多万人次,甚至在16年的国庆前三天演出10场,累计接待观众3.3万人次。正如导演王潮歌所言,《印象·刘三姐》的项目本身并无问题,而是源于肆意的资本运作。

 

  • 不当的关联担保与投资

 

从演出的层面看,《印象·刘三姐》是赚钱的,运营良好。然而从上层公司股东层面看,随着大股东丁磊的进入,公司资本开始发生变化,存在着一大笔糊涂账。广西高院审查发现,桂林广维在向高院提出破产重整申请前,已成为数起民事、执行案件的被告或被执行人,其相关全部账户、财产大部分均已被省外及区内多家法院轮候查封、冻结,涉诉标的已达到14亿多元,且有部分案件已进入执行程序,公司的正常经营受到严重影响,债务困境明显,处于被拆分的边缘。

 

运营公司拿《印象·刘三姐》多次买卖担保,用演出收入去抵债,且投资不合理,只出不进,只能申请破产。广西高院民二庭庭长、本案审判长蒋太仁回应称:“主要是两方面问题。一是关联担保,公司为它的股东或者关联企业做了很多担保,担保债务至少不低于10亿,虽然其中有些担保我们不认可,但这个担保是无底洞。二是关联企业的投资,有了这些钱之后,拿去做了一些别的投资,方向不对之后,投资只出不进。”

 

  • 文化产业沦为资本市场的奴隶

 

广维公司成立于2001年,前身为广西维尼纶集团有限公司,是广西河池一家化工、化纤企业。而在当年,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起步期,此时广维集团开始职工全员持股整体改制,导致投资《印象·刘三姐》项目最初股东分散且很多不懂资本运作,这些遗留问题也为后来被收购埋下了隐患。

 

“成也资本,败也资本。如果当时没有资本,只靠我们几个文化人,这样一台大演出是不可能完成的。”梅帅元坦言在伴随《印象·刘三姐》成长的十几年中,得到了资本的支持,也感受到资本的“凶猛”。

 

公开资料显示,广维在四年时间里投资建设了“漓江山水剧场”“阳朔东街”“风雨桥”“鼓楼”“刘三姐民俗风情”等文化项目,制作了全球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开创了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全新形式,被誉为最具创新精神的文化企业。

 

资本的嗅觉很灵敏,看好《印象·刘三姐》的现金流和盈利业绩,看好上市的预期,一波波知名的金融资本和合作伙伴“进进出出”、轮番登场,于是文化本身根本无法驾驭控制资本,最终只得自己出局,沦为资本市场的奴隶。细数2012年至今,除却此番破产重组,《印象·刘三姐》竟曾“被卖”六次。

 

2012年5月,广西印象刘三姐公司收购广维,丁磊因持有广西印象刘三姐99.4%的股权成为广维的实际控股人。

 

2013年9月,广西印象刘三姐公司欲通过索芙特的市场资源借壳上市,但因索芙特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广维存在资产问题和合同纠纷而告终。

 

2013年12月,丁磊入股山水文化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并为第一股东黄国忠控股的广西金信做连带担保。二人通过“假担保真圈钱”、民间借贷、质押股权圈了大笔钱。

 

2014年12月,八菱科技拟收购广维,但当时广维的资产和银行账户被冻结查封且与债权人未达成诉讼和解,重组筹划因此终止。

 

2016年5月,毅信控股看中《印象·刘三姐》的演出项目,欲间接收购广维,但因股票开盘后出现暴跌而再无下文。

 

2016年6月,三湘股份为实现“地产+文化”的全面转型发展战略,以19亿元收购观印象全部股权从而间接持有广维14.85%的股权。

 

在“市场永远是对的,资本就是老大”的论调下,利用文化属性进行圈钱的行为其实并不少见。于是形形色色的金融机构都有介入,各种股权交易眼花缭乱、资本运作如“脱缰野马”,与演出本身已无多大关联。

 


二、“印象”系列运营现状与存在问题

 

《印象·刘三姐》宣告破产过后,其他“印象”系列的发展现状也引发广泛关注。经调查,同样顶着张艺谋团队光环的全国15个“印象们”可谓是盈亏各异

 

据调查,与《印象·刘三姐》一样处于不错盈利状态的还有《印象丽江》。2016年《印象丽江》共演出750场,净利润近6400万元,门票销售情况和盈利水平均处行业上游。《印象武隆》的年营收为5000到6000万元,同《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比起来不算多,但刨去运营成本,项目的盈利状况可以保证演出“健康持续的运行下去。”

 

然而并非所有的“印象”都盈利可观。同被寄予厚望的《印象普陀》在2013-2016期间连续四年亏损,其中2013年销售额约为2292万元,净利润为-308万;2016年销售额下降至1538万,亏损进一步扩大,净利润-982万元。而《印象海南岛》自2014年7月经历一场台风洗劫后,已停演三年,只剩破败的场馆和被海风锈蚀的“海南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招牌。

 

同是“印象”系列,同样披着张艺谋光环,为何不同“印象”的发展如此参差不齐?

 

  • 演艺市场竞争激烈

 

根据初步统计,截至2017年,全国各地规模不同、类型各异的实景演出约有57台,预计到2018年全国25个省市至少有61台。以丽江为例,除却《印象丽江》如旅游演出就有《纳西古乐》《丽水金沙》《丽江千古情》等,同一地区相似的实景演出效果可想而知。从数据上看,《印象丽江》2016年共演出750场,净利润近6400万元,但实际它前几年的情况更好。2015年《印象丽江》共计演出896场,实现净利润约8899万元;2014年演出987场,净利润近亿元。正如丽江旅游2015年年报显示:“印象丽江业绩下降的原因是由于演艺市场竞争加剧,加之旅行社之间业务竞争激烈,部分旅行社通过减少游览项目、增加时间购物等降低成本。

 

  • 自然、地理条件限制

 

“靠天吃饭”“看天脸色”是山水实景演出的劣势,一到寒冬季节就面临停演,遇到雨雪天气也将影响演出。印象股份方面称:“山水实景演出作为一种特殊的演艺形式,其与项目所在地的旅游资源情况、天气地理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一旦该项业务的市场条件出现不利变动,公司将较易受到冲击,出现营业收入显著降低甚至亏损的局面。”

 

一场台风的洗礼让《印象海南岛》停演三年,此外《印象海南岛》效益不佳,和选址不当也有很大关系。海南的旅游目的地是三亚而非海口,而《印象海南岛》项目坐落在海口,使其从一开始就流失了很多客源,影响盈利。相比《印象海南岛》,《印象丽江》归属玉龙雪山景区,其景区门票可以和雪山景区联动销售,如此一来,很多旅行社愿意买套票,因此效益可观。

 

  • 实景演出前期投入大,回本难

 

尽管《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的演出收益可观,但山水实景演出在前期的投资却高达上亿元,不少项目的前期投入还包括修路、修桥、修剧场等基础设施,如《印象武隆》仅夜间演出灯光的造价便高达7000万元。倘若所在地并非旅游目的地,又无法像《印象丽江》一样将周边其他旅游资源形成门票的联动销售,单靠门票收入回本期很长

 

  • 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有研究者认为,“全国很多旅游演出形式和内容均缺乏新意,对当地文化的演绎常常过度符号化,缺乏深层挖掘,甚至存在误读现象。消费者已经对这种演出模式审美疲劳。所以‘刘三姐’之后的项目都很难超过‘刘三姐’的票房。”此外,实景演出企业涉足文创产品的还很少,游客在欣赏表演后,不能再继续消费。随着行业发展,《印象大红袍》曾授权某茶业公司,联合推出该演出的专属品牌茶叶、茶点等,通过文创产品吸引顾客并加强对品牌的建设推广是《印象大红袍》优于其他“印象”的地方。

 


三、《印象·刘三姐》未来前景

 

对比其他“印象”过后,我们不难发现,《印象·刘三姐》在山水实景演出中具备巨大品牌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因此,《印象·刘三姐》不能消失也不会消失。

 

  • 法院强行重组保护,《印象·刘三姐》进入全新运作

 

广西高院对桂林广维的破产重整高度关注,认为《印象·刘三姐》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且并未丧失存续价值,有依法拯救的价值和意义。

 

2017年8月15日,高院裁定受理广维公司破产重整申请,同日指定广西同望律师事务所为广维公司管理人。同时,高院还监督管理人从经营管理结构、安检、设备更新,到品牌效应提升等方面给予指导。2017年11月1日,经招投标,最终确定了北京天创文投演艺有限公司为重整投资的中标方。天创文投将注入12亿元资金,为桂林广维清偿债务。12月4日,广西高院作出终审裁定:批准桂林广维重整计划草案,运用破产重组制度撑起“保护伞”。

 

  • 市场归市场,文化归文化

 

对于文化企业而言,登陆资本市场意味着能获得更多融资的机会,从而帮助自身业务的发展。但从《印象·刘三姐》破产来看,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利用市场和资本,但应当谨防文化产业在市场中被资本异化。正如导演王潮歌所言,“其实老老实实的经营就挺好的”,将资本投入到设备设施更新、升级项目、提高服务水平,从而扩大《印象·刘三姐》的品牌影响力,这才是公司运营的正事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更要注意加强监管,要知道如何正确地借助资本的力量把文化产品更有效地推向社会,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要求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也应有门槛和情怀,要成为文化产业的“贡献者”,而不是“掠夺者”。谨防文化产业在市场中被资本异化,最终沦为被肆意买卖的“奴隶”。

 

同时,既然是做文化,那就要市场归市场,文化归文化。文化企业必须以具体的文化产品为载体进入市场,对于实景演出要巧妙借用自然资源与风土人情,发挥地区优势,在此基础上开发文创类二次消费旅游产品,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2018年1月11日,《印象·刘三姐》进入每年固定的停演期,进行设备维护,大年初三重新开演。但愿历经破产之后的重整,能让经久不衰的《印象·刘三姐》破茧重生,焕发新的生机。也希望“印象”系列以及国内其他实景演出、文化产业能够以此为戒,正确处理好文化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做强做好真正的文化产业。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

文化产业研究所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笔记本

了解更多

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IP笔记本

了解更多

实习•兼职•投稿,请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