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娱乐至死的“假式娱乐”横行,如果有底线,你会踩还是赞?

2018-02-13 李敏 文化产业评论

第1987期文化产业评论


21世纪的文娱产业最贵的是什么?就国内目前娱乐行业而言,最不缺的是艺人,缺的是专心沉潜又有实力的演艺人员。如今就国内而言,过度的娱乐商业化包装让很多艺人的心态出现异象。娱乐行业虽有娱乐,但更应该是“文化艺术”气息的围绕,而不是现在“出淤泥而乌黑”。处于娱乐圈中的艺人如何不做--看似捞金的“凤尾”?娱乐行业的“差评”又该如何祛除?




作者 | 李敏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娱乐行业本应该是中国欣欣向荣的朝阳行业,然而随着近几年媒体网络对于明星相关事情的过度推波助澜致使娱乐行业过度商业化“高烧不退”,加之又过度娱乐化使得年轻人的价值观开始偏离轨道,这对于国内娱乐行业乃至国民都是一种悲剧。

 

“文化产业评论“把这种现象总结为“假式娱乐”,“假式娱乐”成常态底线在哪儿?文化行业真的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娱乐行业如何扭转乾坤让国民真心为其点赞?

 

“假式娱乐”成常态  国民接受的底线在哪里?

 

之前在生活圈中“假式梗”是一种简简单单的自我调侃,情绪的宣泄,但现在“假式娱乐”却不再是对于娱乐行业简单的调侃,而是对这些年娱乐行业“假式”现象的讽刺式说法。随着艺人习以为常的“假身高、假CP、同质脸、替身”;厌恶抵制的“假唱、假作品、假演技、假流量、假粉丝”;甚至还有一些“假宣传、假人设、假剧本、假内容”等现象的浮出水面,随之“假式娱乐”喧宾夺主似乎成为娱乐行业的王炸,那国民接受“假式娱乐”的底线在哪里?“文化产业评论”认为:

 

  • 假可接受但得有态度

 

如今提起明星唱歌,国民最关心的不是明星唱什么歌曲而是口型对没对上。最新代表可谓是刚刚过去的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凭借着艺人假唱居然荣登热搜前几,很多网友对此敷衍行为表示不满。观众可以接受假唱,但也得拿出用心的态度。


 

  • 假可以有但得适度

 

众所周知综艺节目最终呈现的效果需要后期的剪辑,但目前国内一些综艺节目却开始将后期剪辑当成了造假的途径,为了节目播出的收视率和话题点不断地刷新底线的断章取义神剪辑,“黑幕”频频爆出,也因此出现了很多艺人因神剪辑而发出吐槽或是直接宣布退赛的事件,这样超度的做法虽然会引起一时的热度和收视率,但从长远来看,失去的是更多失望的心。假可以有,但不能假的过了度,造成满屏尴尬的画面甚至不良的后果影响。


 

  • 假可认同但得有新度

 

现在一些综艺节目或是影视剧作品被称是不走心的侮辱智商,不只是内容呈现的效果存在不合理,甚至很多情节都是老套路,人物说的台词和结局都是雷人的相似。例如很多影视剧中出了车祸必然会失忆、初始互看两相厌最后必相爱;综艺中不被看好但镜头多的往往能留在最后、呼声度高的一般都能留在最后等为人熟知的老套路,让观众看了很是乏味。假可认同,套路可以有,但起码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高度。  

 

娱乐行业假可以有,但或许需要让观众看到用心的态度,有令人眼前一亮对得起观众的智商的内容,更有着行业应有的度,这或许是观众接受“假式娱乐”的基本底线。

 

娱乐至死不过是一场病态的叠加?

 

对于“娱乐至死”早已在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做出了解释: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有两种方 44 35849 44 15883 0 0 7393 0 0:00:04 0:00:02 0:00:02 7394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纵观国内这些年,这种解释似乎在娱乐行业已经变成了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无论是综艺、影视剧、演艺等领域的人都为了追求所谓的娱乐(热点流量)而出现“行为怪象”,而这其实都是病态叠加的表现。

 

  • 家丑可外扬?求关注的病态

 

“礼义廉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德,而当今“家丑可外扬”似乎在明星看来是幸事?近两年,当我们面对诸如“夜宿”、“歌词抄袭低俗"、“买热搜”等不良事件发生后,一些身处不良事件中的相关人员非但不制止反是大肆利用事件炒作以求得短暂的关注。而这从侧面也反映出一部分明星艺人长期缺乏关注,渴望得到关注,这或许是快餐娱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急于求成的求关注病态。

 

  • “多剧一星”成常态?求保障的病态

 

对于很多影视剧作品来说,需要有一些号召力的演员加盟,以保障收视率,然而现在却出现了所谓的满屏小鲜肉,满屏都是一个人,自己与自己抢收视率的现象,让观众产生逃不出五指山和跳戏的感觉。例如武侠玄幻剧中的男主角全是采用熟悉的“有号召力的男神”演员,然而呈现的内容却几乎雷同,让吐槽弹幕霸屏。剧中采用有号召力的演员确实可以,但更多的应该是要既有号召力也要有实力才行,这样才能让更多观众接受,而不是为了收视率的保障而不考虑影视剧作品后期的口碑效应。


 

  • 类似品盛产?缺创新的病态

 

目前的综艺或影视剧可谓种类繁多,但很多情节人物性格,乃至名称等都出现了雷同的现象,例如一些慢综艺或是超技能的偶像剧,采用的几乎都是有流量有号召力的明星,形式内容相似度高达60%以上,这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是一种对于收视率求稳的结果,但实际上表明了类型作品并没有达到优质品多元化的盛产,因而一旦一个作品出现一些不一样,其他类似品就会蜂拥而上。作品应该靠实力说话,而不只是靠着明星噱头流量来维持收视率。未来作品创作如果多一点不一样、多一些内涵,优质作品遍地开花,那么类似品盛产这样的现状可能不会再有。

 

娱乐至死其实并不是全民主流,而是目前娱乐行业出现的短暂性病态叠加,就如同很多人青春期时的叛逆,必然会经历一些迷茫、任性,看似不理智的行为,但那只是暂时的。目前娱乐行业也正在努力的挣扎蜕变,尝试扭转这些年积攒的“差评”印象。

 

娱乐行业“集齐三赞”方可扭转“差评”?

 

  • 艺人行中走的稳--基础“赞”

 

娱乐行业原始差评大多归因于艺人。很多网友称原来对于偶像的崇拜可谓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会因为爱上一部影视剧从而会爱上剧中演员,更会向他人介绍自己满意的影视剧作品;而对于那时的演员来说,演艺事业是他们的核心工作,全身心投入只为赢得观众满意地点点头,将作品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戴,那时的娱乐行业被人们所向往,也被人们所称赞。

 

反观近些年的娱乐行业,一部剧不是因为满意才被宣传,更多可能是想找槽友一起来吐槽;而很多演员被指出“替身、不背台词、两眼无神”等不合乎常理的行为现象;致使很多观众养成先从弹幕评分中了解基本概况,如果评论很多,才会点开看内容的习惯。


 

因此,想要获得民众的基本赞,很多年轻艺人需要像前辈学习、潜心充电、用心创作,所谓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才会行中走得稳。例如人民喜爱的艺术家陈道明、李雪健、戏疯子之称的张嘉译、谍战教父柳云龙等都为年轻艺人做了榜样,他们用实力证明了好酒不怕巷子深,更不担心时间的历练。近期很多老戏骨加入了《声临其境》中让观众看到他们的专业水平,俘获了观众的心,收获流量的同时,也证明了这一点。


 

  • 作品落地让国民傲娇--地气“赞”

 

不论是综艺还是影视剧,只有兼具中国本土化的文化精神品质、观众参与度高,具有共鸣,让观众提起来充满自豪感的作品或许才可以称得上是好作品。例如近期结束的《国家宝藏》让网友在评论区中的言语中充满傲娇,“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孕育出的宝藏还有谁”;在2017年底,作为中国首部“出海”的国产网剧《白夜追凶》将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高度关注,接地气的现实题材且正面的价值观、智商在线的人物剧情结构,以及出色的演技不仅让国民看着过瘾,提起来也很骄傲。


 

  • 三心看社会--良心“赞”

 

所谓三心是“心痛、心疼、开心”。

 

首先,“心痛”是要以大众的视角感受社会,他们经历的一切事情是否会Get到创作人心中的痛点,然后进行反思巧妙创作。《明星大侦探3》中虚拟案件其实反映了社会现在的一些现象,也从内容中表达出了对于事件的反思和正向价值观的引导。


 

其次,“心疼”是对于社会普通阶层的很多人面对选择时的纠结痛苦甚至不舍,是否会引起创作人对他们的心疼,从而创作出让他们感同身受引起反思的作品。《前任3》的火爆就是很好的证明,大家不需要摸不着处于云端的幻想剧,而是有生活味儿的现实剧。


 

最后,“开心”是指可以让观众看的开心的现实题材剧,在所有反思过后可以释然一笑,当然这类剧的结局往往都是美好的中国剧套路,例如《恋爱先生》互怼为乐趣后大圆满的结局。


 

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似乎提起娱乐行业人们的第一印象并不是“真娱乐”,而是“礼崩乐坏”,想到的和热议的往往都是明星八卦。然而文娱产业真的这么不堪一击?

 

事实并非如此,国人只是在今天碎片化、多元化的快节奏时代中,寻求一种表层的精神慰藉,深层中,他们还是遵循传统文化的“礼义廉耻”等正向价值观的。因此,对娱乐行业而言,多产出正向价值观的内容,按照这样“集赞”的方式发展,那它扭转“差评”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

文化产业研究所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笔记本

了解更多

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IP笔记本

了解更多

实习•兼职•投稿,请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