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你不知道的幕后,中国军网独家采访主创团队
第1910期文化产业评论
近日突破20亿票房的《红海行动》可谓是赚足了风头,获得了高票房、高口碑的双赢,为2018中国电影迎来开门红。作为根据2015年也门撤侨事件改编的战争片,《红海行动》的诞生秉承着以法律为支撑、以真实故事为依托的严谨做派,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标杆,也成为了国家形象的一面镜子。好题材遇到好编剧,好编剧交接好导演,好演员亲自上阵,成就了今日的《红海行动》。零距离对话电影策划周振天,电影出品人、总制片人唐静,电影临沂舰政委扮演者、军事制片人王强,电影编剧冯骥,他们用真人真事真感情将爱国精神、英雄大义融入电影,并将把“储备”的更多经典爱国题材搬上荧幕,用热血情怀讲铁血故事!
来源 | 中国军网
嘉宾:
中国视协原副主席、海政电视艺术中心原主任、国家一级编剧、电影《红海行动》策划周振天;
海政电视艺术中心主任、电影《红海行动》出品人、总制片人唐静;
海政电视艺术中心演员、电影《红海行动》临沂舰政委扮演者、军事制片人王强;
海政电视艺术中心编剧、电影《红海行动》编剧冯骥
主持人:
中国军网八一电视主持人 张翼飞
创作缘起:讲真人真事
主持人:首先请周主任给网友们简单介绍一下,为什么要拍这么一部电影?
周振天:海政电视艺术中心从1988年成立,是以海政话剧团为基础。成立以后,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创作塑造当代海军形象,讴歌我军革命战争历史丰功伟绩的专题片、电视剧以及小品、戏剧。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反映强军过程中的英雄团队、英雄事迹和我们海军在执行国家使命中所体现出的那种大无畏的,能打仗的、打胜仗的战斗精神,先后拍摄了《火蓝刀锋》《舰在亚丁湾》《深海砺剑》,还有和博纳合作拍摄的电影《红海行动》。
《红海行动》得益于我们海军在海外军事行动的事实,可以说这是新中国海军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海外有一定规模的军事行动,而且成功完成了这件事情,具有首创意义。海军首长下决心要把《红海行动》拍成电影,当年指挥也门撤侨的总顾问就是今天的海政副主任夏平同志。当时他跟我们详细讲了撤侨的行动和当时的这种紧迫情况,也讲了外交和军事上一些必须要遵守的规则,这就给我们的创作团队打下了坚实的事实基础。
主持人:请唐静主任给我们谈一谈电影的创作初衷?
唐静:刚才周老师已经说了,有2015年也门撤侨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件的大背景。海军首长把这个任务给我们海政电视中心,创作一个以真实事件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我们接到任务以后确实感觉比较难,我们作为电视艺术中心存在这么多年,做电影是缺乏经验的。
首先是在剧本的创作上,以真实事件为背景,如果我们把整个过程全部都罗列出来是纪录片,不是一个故事片。作为一个电影、一个故事片怎么能在真实的背景下去创作一个感人的故事,首先从创作上是有难点的。
我们的编剧冯骥,还有周老师,大家一起对市场进行调研,采访很多经历撤侨的官兵。尤其是夏平将军,因为他确实亲自经历了整个的过程,跟我们讲了很多,包括看了一些图片、视频,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创作了这个剧本。冯骥创作的第一稿剧本拿出来的时候应该是2015年10月。
主持人:我还听说,冯骥编剧在创作这个题材的时候,正好是也门撤侨这个事件发生?
冯骥:我们是在2015年6到7月接到首长的指示,围绕撤侨这一题材创作一个电影剧本,唐主任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我第一天拿到题材觉得很有难度,因为撤侨是我们海军第一次在海外进行武装撤侨,这么大的题材从哪儿下笔,是当时让我好几天睡不着觉的一个事情。
基于真实事件的改编,要做到真实、可信,反映当时撤侨的真正状态,这也是一个难点。当时我跟着周老师、跟着唐主任一起采访我们撤侨行动的指挥员之一夏平将军,夏平将军讲述了当时真实的场景和故事。随后我们又去采访了临沂舰的官兵和蛟龙突击队的队员。在2011年岁末拍摄《火蓝刀锋》的时候,我们曾经在蛟龙突击队拍摄过,跟他们那儿的官兵很熟悉。
有一条路叫功臣路,两边的灯箱都是以蛟龙突击队的功臣们的形象、故事命名的。这一次又在撤侨行动中看到蛟龙突击队的身影,跟唐主任商量了一下,是不是可以以蛟龙突击队的队员们为主线塑造一组士兵的群像,反映他们在异国为保护我国人民生命安全而浴血奋战的壮举?经过论证和讨论,我们觉得这条主线能反映我们能打仗、打胜仗的精神,更能够让观众了解咱们的海军做了什么,能够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讨论之后,我们就开始创作剧本。
主持人:的确,看完这个电影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好像分辨不出哪个是一号、哪个是二号人物,它是一个群像。
冯骥:对,它是一组士兵的群像。我们海政电视中心始终坚持为兵服务,一定要把创作的主体聚焦到士兵的身上,聚焦到指战员身上,才能反映出我们海军的战斗精神。我在完成一稿剧本之后把剧本交到了海军首长、海政领导和海政宣传局的领导手里。首长和领导们看完以后非常支持,也给予了肯定。海政宣传局的领导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我们回去调整后,又把剧本交到了广电总局、电影局和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的领导手里,领导们都非常肯定和支持。我们接下来就由周老师和唐主任带领推进这个项目。
执笔创作:抒将士情怀
主持人:刚才您一直提到“真实”二字,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了。刚才唐主任也提到,如果一味纪实就成为专题片、纪录片了。在尊重真实的基础上,您在艺术上的构思,电影话语上的构思是什么样的?
冯骥:其实还是离不开真实,我们想做一部反映撤侨真实情况的电影。虽然它里面有血腥、有一些残忍的镜头,但是我们的核心是反战的。我们是想让观众们知道,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那句话是怎么说的?哪有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其实这些年我们海军官兵在各个地方都默默付出奉献和牺牲了很多,我们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能力保护我们国家的人民。
主持人:没错,几位老师,很多网友看完之后也有这个疑问,大过年的,战争场面是不是太过血腥了?残忍程度是不是太过真实了?几位老师怎么看这个问题?
周振天:贺岁片这些年一直都是以娱乐、嬉戏和轻喜剧为主,我觉得也很好,过年大家看看乐乐。但是,我们军人在捍卫和平,捍卫老百姓过节,节日中他们到底怎么过,我们不说不表现,别人是不知道的。
所以,在创作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共识:就是我们海军撤侨确实没有发生过这么激烈的枪战,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外执行任务,包括陆军和武警,我们的战友确实牺牲过,包括大使馆的、维和部队的。
我们感觉这个真实不是单单是海军的真实,是人民军队执行海外任务过程中所做出巨大贡献的真实,有的战友都把自己的生命献出去了。我们的官兵不畏牺牲,不畏艰苦,宁可自己粉身碎骨,也要维护国家荣誉,保证当地老百姓和我们华侨安全。这是真实!所以真实是建立在这个大的基础上的,我们在纪实性和尊重生活真实这么一个前提下,把情节、故事推向艺术极限,经过导演团队的努力,经过博纳的支持,形成今天这个样子。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份真实也是春节期间献给观众、献给子弟兵的礼物,虽然说这个礼物表面看起来有些残酷,有些血腥,实际真实比一切都重要。
周振天:这些年我觉得奶油太多了,钙太少,钢铁太少,我们这个创作团队特别希望告诉大家和平来之不易,要珍惜和平。所以片子里的一些血腥镜头,所谓的残酷画面,还有我们战士的惨烈牺牲,就是要告诉大家和平来之不易,大家应该去珍惜。还有,习主席说将来仗怎么打,我们就怎么练兵。这次到南海去首映,战士们看了片子很有感触,说将来仗就这么打,我们训练的目标就按照这个难度去做。所以这个真实在春节给大家看一看,我觉得确实有好处。
攻坚克难:其利断金
主持人:王强老师您演的是政委,在创作过程当中您有什么感受?
王强:我是1989年来到海政电视艺术中心的,一直在演海军的戏,很自豪地说每部海军的戏都会看到我的身影。比如这个戏,我在某种程度是配角,但是我自豪,能够为这些战友塑造人物。前段时间下部队首映和慰问海军战士,他们大都是95后、00后的孩子。说实话,未来战争是什么样子,我们的战士也不知道,我想我们这个戏如果让亲爱的兄弟们感受一下战火纷飞是这样的,对官兵战斗精神的塑造也是有好处的。
主持人:这次除了担任演员之外,王强老师同时还有一个职务就是军事制片人?
唐静:对。军事制片人是非常繁琐,非常辛苦的一个差事,所有的保障,包括我们回国以后拍摄的,关于舰艇、关于飞机、关于所有军事预算这一块都是要王强老师带领团队配合完成的,很辛苦。而且因为由于在摩洛哥拍摄期间难度太大了,所以延期了一个月。
因为还有后面剧组转场以后装备、道具进口的问题,要入海关的问题。拍摄的时候正好赶上台风季节,经常台风来袭,又给导演和整个剧组的拍摄增加了特别大的难度。那一个月的奋斗中,王强老师带领的团队几乎每个人都睡不了觉,每天能睡两三个小时,就十个人要保障全剧组几百人还有这么多装备,责任很大。大家能够完成也是奇迹。
周振天:这里有一个很专业的问题,我们军舰不是专门摆着让你拍的,军舰是在是执行任务过程中插空让你拍的。王强得协调这个,两头着急。军舰没来摄制组着急,军舰来了摄制组没有准备好,机器没到也着急,太难了。
主持人:剧本成熟之后,是怎么选择我们合作团队的?
唐静:其实这个事对我们来讲挺难的,有两个大的困难放在我们面前,一个作为电影来说市场化更强,商业性更强,因为它不像电视剧,电视台播了就是播了,但是看电影的时候每个观众是要自己买票的,那么多的辛苦,那么多的努力,如果观众不爱看都是白废的。
所以对于主旋律的影片来说,第一个大难题是必须寻找一个在做主旋律题材方面有经验、有成功范例的合作者和我们合作,所以当时我们团队一起做了很多市场调查,大家研究,最后觉得博纳影视有成功的范例,他们曾经做过《智取威虎山》,当时他们还正在拍摄《湄公河行动》,而且正在筹备《建军大业》,都是主旋律的戏,所以想和他们合作。当时他们确实也有难处,因为《湄公河行动》马上进入后期,又在筹备《建军大业》,两个都是主旋律的戏,没有能力再去做一个主旋律的戏,所以婉言谢绝了。这就得去说服他们。
王强:唐主任给他们讲故事。我可以爆料,于总给了20分钟时间,唐主任讲了10分左右的时间,于总一拍大腿说这个事该干,当着我们的面给林超贤导演打电话。
主持人:您当时怎么讲的,还原一下。
唐静:其实我就是把剧本的故事讲给他听,故事确实吸引到他,一开始他拒绝这个事情,分身无术,确实忙不过来,但是一听觉得是这样一个故事,让他觉得很特别。
王强:对于战争片,动作、博弈、厮杀是主要的叙事元素,林超贤导演过去拍的枪战片很多,只不过规模和背景不如这部宏大,我们觉得这样的导演如果给他好剧本,相信他有这个能力把《红海行动》变成一个带有国家使命和强军大背景下的一次营救行动。
唐静:是的,林超贤导演最初也是武戏导演出身,对这个路数非常清楚,而且也有在好莱坞工作的经历,他掌握的技术对于现代电影高科技和工业化生产的流程非常有帮助。我们当时很犯难,觉得选导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拍现代海军的电影不能用过去的套路,虽然都是塑造人物、讲故事,但是要有现代化的手段来展现,掌握这个技术和技能,林超贤导演掌握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林导是第一次接触军事题材吧?
唐静:是的,于总当着我们的面给林超贤打电话的时候,就开玩笑说林导你拍海上的大船不如拍军舰,林超贤导演在电话那头很兴奋,因为他说想都不敢想,他是超级军迷,他的合作伙伴梁监制说他上过军迷的高级培训班,属于高级军迷,但是没有用武之地。后来我们碰了面以后,他说我这一辈子都没有想到还能够有军队支持我,我过去想,能够拍警匪片、拍拍警察就很好了,哪里想到有军队可以拍?
他的梦想一直藏在心里,这次终于给了一次让他圆梦的机会。他唯一的欠缺,是没有当过兵,不了解中国军队,这是他的短板。但是没有关系,短板我们可以弥补。确定了他以后,我们总顾问夏平将军专门抽了两个下午的时间给他讲了也门撤侨的全过程。毕竟他是军迷,他在这方面接受很快。有一段话是我们很感动的,他说你们相信我,一定能够拍好这个戏,因为我在国外长大,我比在国内长大的人更加对祖国有感情,有归属感。
林导还说,希望我的祖国和军队强大,我们在外面的人,梦想和心情都融入在里面了。我们带他去体验生活,去海军陆战队,去蛟龙突击队体验生活,他都非常地认真,和官兵一起去交流。他说我看到现实生活中的部队,完全和我想象的是吻合的。这个片子的军事顾问,是原来蛟龙突击队的大队长,他在初期阶段一直和导演沟通,包括很多作战细节上的事情。比如说第一场戏,狙击手在武直-9上打海盗的那场戏,狙击枪是怎么放的,因为不能用架子,用软的吊带,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事,这些都是我们军事顾问提供给他的想法。
实际操刀:任重道远
主持人:在境外拍摄长达四个多月的时间,有什么难忘的事?
唐静:境外拍摄时间很长,除了军事指导全程跟踪外,我们也有两名工作人员配合剧组参加整个的境外拍摄,一个在导演组,一个在服装组。所以,我去的时候是他们拍摄最艰苦的时期,让人很难忘的是将近有二十多天的时间拍一场戏。
最难的是伏击的那场戏,将近拍了一个月。太艰苦了,太难了,因为它得全方位的配合。场景是大海,几个山头,跨过的几座山每天都要有摄影机和工作人员在那里,那是一个庞大的剧组,非常辛苦。每天在现场的时候,从头发、耳朵到鼻子里全是沙子。沙子埋海清的那场戏,有一个管子要让她有呼吸,要不然真的就活埋、憋死了。快拍的时候把管子拔出来,前面拉出来好几个人,最后一个人才拉她出来,她终于可以呼吸的时候,大口呼吸一下,沙子全进嘴里了。
包括张译,拍这场戏的时候骨折了,接下来的戏他都是在骨折的情况下坚持拍完的。开机两个星期的时候,按理说是可以用替身,但是他不愿意,因为这是动作戏,他说用替身他就不拍了,就一直是打着钢架和钉子,腿肿的情况下完成每个动作,导演喊停的时候赶紧放下来让血液回流,把腿架起来,拍的时候再穿上,我觉得都是玩命。
印象最深的是林超贤导演。在摩洛哥的状态和在北京见到他的状态完全不一样,原来是彬彬有礼,到那里的时候就像疯了一样,我们都说他是战神附体,每天穿着蛟龙突击队的队服,骑着摩托车,开着沙滩车来回几个山头跑。因为他要给演员做示范,他是武戏导演出身,动作很漂亮。不管多辛苦,他每天都要坚持跑一个小时。整个现场他是很少坐在监视器前不动的,看一眼就跑了,在现场“飞”,我们感觉是蛟龙精神一直在鼓舞他。他说要把这么多年的梦想在这部戏实现了,他甚至说,到了老年痴呆都不会忘记拍这个戏的经历。
周振天:那天他说这个戏我已经过足瘾了,太累了,下一次拍一个爱情片。
主持人:网友们说这部戏是用动作讲故事的戏,台词很少,很精炼。
周振天:行动就是语言。我们在密集的战术过程中塑造了人物,传达了情感和人性的光辉,阿拉伯小女孩一定要救出去,中国人质一定救出去,被迫充当人肉炸弹的老父亲也要救出去。我们最近讨论一个这样的问题,如何在密集的战术和强烈的战争过程中把人物塑造好,把情感传达好,把人性的光彩放出光芒?这一点我们大家也是有感受的。
主持人:很多观众反映这部片子给我们的感觉是审美上的不同,您觉得这部电影在审美上有哪些突破?
周振天:这个我们也一起探讨过,如果按照过去的套路走,一会儿抒情,一会儿谈爱情,一会儿谈家庭,这种套路总是四平八稳,这样是跟不上现代电影潮流的。它是一个战争片,又是一个动作片,你不能舍弃人物的塑造,又不能把原剧本中的家国情怀丢掉。
林导处理得就很好,把情节做的很密集,战斗很激烈,该说的话都说了,第一是海军带你们回家,第二我们就是让恐怖分子知道不准伤害一个中国人,这样的东西不能丢。还有战友中的倾诉,在战斗中的一些松弛点,这样的处理方式在审美上会给我们很多提升,让观众稍微喘口气。还有你看到的残酷,是我们为了救人;你看到的牺牲,是壮士断腕、粉身碎骨、大义凛然的阳刚之气。
不是说我写了一群打仗的人,他们都是有情感的,每一次行为都带着背后的情感,但这个情感又不是很直白地说出来的,这个应该说对我们团队将来拍类似的战争片和军事题材片的战争片来说,在美学方面有很大的借鉴。
唐静:我们也算是赶上了好时代。我们有储备,后面也会有很多更好的东西在准备着,包括观众都非常想看到的一些题材。比如说航母、舰载机等等,我们都是在准备、在储备着的。感谢这个时代!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
文化产业研究所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笔记本
了解更多
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IP笔记本
了解更多
实习•兼职•投稿,请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