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旅游为什么要+文化?旅游如何促进文化传播?


第1930期文化产业评论


旅游可以丰富文化表现形式,也可以提高人们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认知。旅游的场景性和体验性使文化传播过程更加生动、富有趣味性,更加容易受到传播对象的认可。我们有必要从旅游者出发前、旅行过程中、旅行结束后三个阶段来研究旅游如何促进文化传播。


 

作者 | 厉新建(厉新建、张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张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来源 | 中国旅游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在自觉增强“四个自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赋予旅游业的新课题和新使命。

 

通过旅游方式,树立国民文化自信。

 

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旅游可以丰富文化表现形式,也可以提高人们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认知。近年来红色旅游市场火热,受到游客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这与旅游的特性有密切的关系,与传统的通过书籍、会议、报道等宣扬革命精神、民族精神的方式相比,旅游消费现场体验的特点可以使文化传播和认知有更强的真实感和趣味性,能够增加人们对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从而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

 

通过旅游方式,传播中国文化自信。

 

旅游是对外传播文化的良好途径。要提高文化影响力,首先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增加文化的传播范围,二是要通过适当的表现手法,提高对我国文化的认可和接受度。目前,虽然我国已有较多向海外输出的出版物,其影响也在不断提升和优化。相比之下,旅游是更值得重视的文化传播方式,旅游的场景性和体验性使文化传播过程更加生动、富有趣味性,更加容易受到传播对象的认可。我们有必要从旅游者出发前、旅行过程中、旅行结束后三个阶段来研究旅游如何促进文化传播。

 

畅通文化传播,重视行前信息优化。

 

一般而言,旅游者在前往某地尤其是异国旅游前,会主动提前通过互联网、书籍、朋友等方式了解关于目的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者自觉了解目的地的意愿是关键因素,同时目的地国家信息渠道的构建也很重要。如果没有便利的信息获取方式,潜在旅游者或许会因为众多的不确定性或者一些片面的信息而放弃旅游,文化传播过程也会因此中断。

 

因此要重视信息渠道的构建,如各地政府部门可以在国外主流旅游预订网站上发布关于该地的基本旅游信息,并鼓励国内旅游企业在这些网站上发布、上架相应入境旅游产品。

 

注重文化层次,重视行中效果提升。

 

当旅游者到达目的地国家时,文化传播的重心转移到了目的地国家的旅游形象和文化展示方式上。这一文化感知过程是对外文化传播的关键环节。

 

文化内涵大体可以分为外层、中层和内核三个层面。

 

外层是物质文化,即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含义的器物;

 

中层是艺术文化,这里的艺术指的是广义,既包括电影、音乐、戏剧、文学等各种传统艺术形式,也包括各种民俗文化;

 

内核是思想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它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中最本质和最具有特性的东西。

 

由此大致可以类推,在旅游中,目的地的人文景观、旅游商品等是外层的物质文化;当地的民俗风情、文化演出等是中层的艺术文化;而这些人文景观、历史、民俗风情、文化演出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与审美趣味则是内层的思想文化。

 

因而,目的地要首先在保护景观的原真性、注重旅游商品的文化性、保护民俗文化、开发高水平的文化演出等方面下足功夫,充分展示出优秀文化的魅力。其次要重视解说系统的建设,唯有让旅游者了解物质文化与艺术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才能让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关注调整改进,重视行后评论监测。

 

旅行结束后,文化传播的主体转移到旅游者身上,旅游者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或与亲友分享的关于目的地国家的图片、视频、经历、感受等都是延续的文化传播。它扩大了对外文化传播的受众,甚至会促使客源国更多的游客前往该目的地国家旅游,展开新一轮的文化传播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旅游者传达的信息并非都是正面的。为了提高正面的信息,不仅要做好行前的信息渠道建设和行中旅游体验的提升,还要利用大数据的方法测评外国游客在社交网站上对我国旅游经历的评价,并据此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塑造我国良好的旅游形象,促进对外文化传播。

 

综上,旅游以其独特的临场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在提升国民文化自信及对外文化传播方面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力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应当重视旅游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功能,充分发挥旅游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笔记本

了解更多

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IP笔记本

了解更多

实习•兼职•投稿,请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