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追综艺,转角遇到爱:确认过眼神,都是要跟风的人
第1938期文化产业评论
无论是网络综艺在“街舞”和“机甲”类题材上的撞车,还是地方卫视间兴起的“民宿类慢综艺”风潮,相似的主题在综艺制作中比比可见。媒介市场争抢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有了这一方,才能保证冠名商的真金投入,综艺项目才能真正运营起来。但是综艺节目作为文化产品,最核心的应该是内容创意,一时的跟风立项或许能在风口上顺利起飞。但风停后,没有了作为核心创意能力的发动机,终究还是会被淘汰。
作者|周庆宇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范鑫
近日,《热血街舞团》的赛制毫无悬念地受到了一众吐槽。的确,跟隔壁《这,就是街舞!》相比,没有足够正面的舞者Battle和单人舞技的展示,《热血街舞团》想要快速的稳住受众并让大家为之“热血打call”是有很大困难的。当隔壁观众们热烈地讨论《这,就是街舞!》的“韩宇抢7”和“何展成编舞”的时候,《热血街舞团》的观众还在一致地呐喊着“鹿晗加油”“王嘉尔加油”。
从节目的前两期来看,《热血街舞团》对舞者这一剧情线显然埋伏不够,鲜少有在性格和舞技上都有话题点和记忆点的人出现。反而是《这,就是街舞!》在前两期舞者海选阶段的简单的选人模式让观众有效地记住了“菊麟”、“杨文昊”等特点鲜明的选手,同时成功凸显出不同导师的各自特点以及与选手之间的紧张关系,可谓是将“剧情式真人秀”发挥到不显山不露水的境界。
不过即使是这样,相信看过爱奇艺《中国有嘻哈》的人的依然会对《这,就是街舞!》的海选模式抱有一丝遗憾。因为相似的剧情走向,爱奇艺已经炉火纯青地操作过一次了。尽管这种模式有抄袭《Show Me The Money》之嫌,但作为在中国首档将焦点放在“嘻哈音乐”上的制作方,团队对“小众题材”“亚文化题材”的大胆启用正体现了我国综艺节目市场上创新能力的匮乏。
为何我国综艺题材频频撞车?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何没能解锁创新能力?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一个综艺项目是如何进展的。综艺项目的参与方大致涉及三个团体,即节目制作方、渠道输出方和广告赞助商。不管是一直倾向于采取“外包”形式制作综艺节目的视频网站,还是已成熟采用“制播分离”方式的地方卫视,都基本将创意设计交给了节目制作方。因此,节目制作方首先要讨播出平台的欢心,想让节目卖出去,就要根据网络平台的定性或是目前已成熟的题材气候进行综艺主题设计。
视频网站VS地方卫视,题材创新与模式创新的正面刚
反观目前市场上能拿出原创综艺品牌的制作公司基本上都是新生代的网综制作公司,如创作《脱口秀大会》的笑果文化、《奇葩说》的制作方米未传媒以及《火星情报局》的制作方银河酷娱等。结合三大视频网站优爱腾的自制网综项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网络综艺的“爆点”基本都是源自于对亚文化的商业开发,将在互联网时代兴起的网络社区亚文化进行商业化的收编,由此才有了对严肃正经的主流文化的“娱乐化”、“自嘲式”的解构。
而这样的创新能力显然在卫视播出平台上被隔离在外,因为面向受众阶层更广、年龄跨度更大的卫视平台,“合家欢”式的综艺节目才能在保证不触碰政策红线的基础上收割更多的受众注意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面向卫视平台输出节目的制作方转向掌握更多资源和财力的网络平台,因为后者更具对新类型题材的包容度。纵观近几年卫视平台的王牌综艺,基本上都是引进自国外成熟节目模式的棚内音乐类或棚外真人秀类节目。而通常中小型制作公司是无法承受高昂的节目版权费的,因此现阶段握有节目模式版权的还是各大卫视的节目制作中心。
因此,卫视平台在综艺题材上鲜有对音乐类棚内综艺、真人秀观察类或竞技类棚外综艺的突破,而是在节目模式的设计上寻求新的突破点。如《我想和你唱》在星素互动中对“导师制”的突破,和《跨界歌王》对从知名歌手升级到知名演员竞演的突破等。这种在保守中寻求创新的做法,既保证了受众在新旧节目模式转换间对同等题材的包容度,也相应的稳住了广告赞助商对节目吸引受众的能力的肯定。
市场风向标的确立:节目制作方与广告赞助商的共谋
这就涉及到解答此问题的第二个关键点了,即广告赞助商对节目的支持与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目的创新能力。相应的例子不妨参照下去年9月份被挡在政策红线外惨遭停播和下架的综艺节目,如因某期节目涉及渲染过多负面色彩而短期停播的《极限挑战》以及因“犀利毒蛇”程度太过于吸睛而被永久停播的《金星秀》。尤其是前者《极限挑战》因停播让砸下4亿冠名费的VIVO手机“无语凝噎”。在越来越多的手机品牌、饮料品牌以及短视频类APP借助综艺节目赞助打开市场的当下,一档节目的创新程度如何,这远远抵不过凭借“路径依赖”和“流量明星”安分守己的制作模式。
前段时间湖南卫视知名制作人吴梦知在微博回应网友对新一季《花儿与少年》的期待:“没有了,勿念”。也表明了当制作成本的大幅攀升无法与节目的收视率相匹配,广告赞助商就不会因为这档节目有某些忠实粉丝就格外开恩,而卫视基于整体的商业运作不得不考虑舍弃掉哪怕已经较为成熟的一档综艺项目。
现在我们来分析下“慢综艺”之风是如何盛行在综艺节目市场上的,就不难发现这是一场先由目光老道的节目制作方发起,之后众多跟风者的追袭而产生的商业共谋。而后期的跟风者不仅包括扎堆儿“民宿生活场景”塑造的制作方,还有对市场无限妥协的广告赞助商。尤其是两大冠名商OPPO与VIVO在两档民宿类综艺节目的对垒,似乎也佐证了观众有限的注意力分割既跟随着被赞助商绑架的媒介生产力,也禁锢着媒介生产力对观众欣赏能力的提升与塑造。
如何长久保持对新题材的捕获能力?体制的优势在现阶段还是王道
尽管同质化题材经由去年在卫视上的“慢综艺”领域厮杀到现如今视频网站间对“青年亚文化”领地的争夺,观众依然能够发现某些夹杂在大浪潮之中的“清流”。典型的例子就是湖南卫视的《声临其境》和央视的《国家宝藏》。
体制上的胜利,制播一体化的优势何在?
《声临其境》是由湖南卫视节目制作中心内部自己开发的一档原创类竞演节目,不同于浙江卫视《演员的诞生》将目光放置在“演员竞演”上,这档节目的聚光灯给了幕后的配音演员。由于两档节目的档期相近,同时又是两大卫视在同一季度的王牌综艺项目,不免要被拿来做比对。显然,在口碑上《声临其境》更胜一筹。但是同期《演员的诞生》似乎是给了后者一定的启发,即两档节目都无独有偶地将“专业技能展示”放到最大,并针对时下“流量明星”对演戏缺乏敬畏之心进行了有力地批驳。
这个节目的出现可谓是红在了当口上。因为本土的情境决定了时下热议的话题,而能否将这种话题转化成一档综艺节目的主题取决于节目制作方敢于试水的勇气和底盘。显然,只有在体制上较为成熟的卫视才能支撑起发动一档综艺项目所需的全部资源,包括节目制作团队、后期宣发和招商团队以及节目的编排团队等等。
现阶段还没有一家单纯输出综艺节目模式的制作公司能有底气和一线卫视进行谈判,即代表节目制作方表明我现在发现了一个创意,我能让这个创意成熟地运作成一个合格的节目,而且还要让卫视确定这档节目能在某一季度吸引到足够的受众同时招商成功,原因何在?因为现阶段不成熟的综艺市场还没能孵化出掌握核心制作人才的节目制作方。那么真正拥有核心创造力的人才还是集中在卫视自己的手中。
资源的掌控给你不惧逆风的勇气,话语权缺失是创新力消散的致命一击
《国家宝藏》的独具匠心给了所有受众心中狠狠地一击,无论是节目本身的创意,即用还原国宝历史场景的演绎模式讲述国宝的传奇经历,还是节目掌握的资源,包括9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和不计报酬的明星出演,几乎奠定了这档节目高端的品质和刷屏讨论的热度。
尽管这档节目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掌握国有资源意味着明星可以不计报酬的出演同时也能调动国家公共文化资产,但却从某些侧面反映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真理。据悉,这档节目的方案从立项到真正成品播出花费了两年的时间,制作团队带着学习的心态去观摩国外博物馆的发展模式和运营情况,综合了现阶段大众能够接受的节目形式开发出了现在的《国家宝藏》。因此,不少网友看过《国家宝藏》后表示出“你央视爸爸还是你爸爸”的膜拜。
之前黑龙江卫视的文化类综艺《见字如面》由实力文化公司制作,这档低调的综艺节目成功试水了文化类综艺,由此打开了大众对“文化清流类”综艺节目的重视。但非常遗憾的是,这档节目第一季由于市场前景不明朗而“裸奔”亮相,第二季又因政治倾向不明确而遭遇停播。而其背后的实力文化公司的发展路径更是一波三折。早期的由其制作的两档文化类综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及《中国成语大会》首先是在央视播出,后因为财务拖欠等一系列问题将《见字如面》转到二线卫视播出,之后《见字如面2》经过第一季的口碑发酵和受众拓展上升到腾讯视频播出,却在第一期播出后就遭遇停播。
复播后的节目由于错过了能引发观众爆点的时机未能掀起太多水花。而随着《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同质题材对受众注意力的争抢,尽管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品牌的试水先锋,也抵不过由于在体制下话语权缺失而错过市场风口的无奈与凄凉。
结语
回到文章的起点,尽管《这,就是街舞!》在节目模式上成功打造了“剧情式真人秀”并且还吸引到不少街舞界大神前来参赛,但我依然还是私心地希望《热血街舞团》能够在后期爆发出潜在的能量。因为它敢于突破《中国有嘻哈》已经搭建起来的节目模式,从节目定位上决定了以街舞厂牌和齐舞的方式打开受众市场,并凭借场景打造设计出具有代入感的选人方式。尽管试水后不一定能打动全部受众的心,但对这个行业来说,掌握了资源和体制优势的强势阶层还能保有一份力求创新的赤子之心,是很值得庆幸的事了。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平台
见识•态度•深度
交流/报道/约稿/咨询/合作
加微信号:7759813
邮箱:whcypl@126.com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笔记本
了解更多
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IP笔记本
了解更多
实习•兼职•投稿,请点“阅读原文”